1957年整风运动对践行群众路线的启示

2014-03-25 07:41
关键词:整体利益整风群众

谢 婧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在1957年开展了整风运动,提出“由于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的地位,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有许多同志就容易采取单纯的行政命令的办法去处理问题,而有一部分立场不坚定的分子,就容易沾染旧社会作风的残余,形成一种特权思想,甚至用打击压迫的方法对待群众。因此,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由此看出,1957年整风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重建党群关系离不开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57年的整风运动逐渐偏离了原先的轨道,走上了反右派扩大化的道路。总结1957年整风运动的经验教训,对于正确践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学会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1957年的整风运动起先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人士和其他民主人士都能直言不讳,积极建言献策,但转为反右派斗争后,他们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右派”的帽子。建国以后,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人士和其他民主人士的世界观得到了改造,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尤其是知识分子被看作是“社会的良知”,他们反映的意见、提出的建议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因此,倾听他们的呼声就是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然而,从整风运动转为反右派斗争并扩大化以后,尊重群众意见变成了执政者主导意见,这样的转变导致群众路线难以执行。学会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让群众能够及时地表达愿望、看到希望,是1957年整风运动的初衷,可是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使得整风运动的目标未能实现。

李普赛特曾说过:“社会地位低下和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如果在国家生活中没有适当的代表,就缺乏有效的公民权,就缺乏对整个制度的忠诚。”[2]191因而,学会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让每个阶层的群众有代表为其说话,才会形成社会粘合剂、关系稳定阀和发展推进器。

二、践行群众路线要努力提升公信力

1957年的整风运动最让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始料不及的是,刚开始时中国共产党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和建议,来一次“开门整风”,帮助党和政府改正错误。李维汉还特别说明:“通过统一战线的方式来推动我们整风,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希望大家多发表一些批评意见。”[1]441鼓励大家“鸣、放”,表现出了谦虚、进取的积极态度。但是,当揭露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甚至触及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及党的领导权时,中共领导人中断了整党进程,转而演化为反右派斗争,并扩大化了。“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我们还要让他们猖狂一个时期,让他们走到顶点。”[3]470“右派有两条出路。一条,夹紧尾巴,改邪归正。一条,继续胡闹,自取灭亡。”[3]474当然,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中确实夹杂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恶意攻击,但是不能以此来扩大打击面,偏离整风运动的目标,使执政党的公信力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贪污腐化现象突出,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4]327尽管贪污腐化不同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时的情形,但从丧失公信力的角度看,二者异曲同工。“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现代化大业。”[5]97

此外,党内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方式、工作效率也削弱了自身的公信力,很难让群众满意。如“有些组织、单位、机构轰轰烈烈建网站,却疏于对网站内容的管理,信息更新不及时;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政府的信息经常滞后,而小道消息则迅速传播。”[6]“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应酬较多,忙于迎来送往,分散不少精力。有的在实际工作中,不讲实效,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5]19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项工作迈入了正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但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大大减弱,于是阶层化官僚化的风险大大增加,表现出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脱离群众。”[7]提升公信力能够促进群众路线的更好践行,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同样会增强执政党的公信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改善党群关系要善待群众意见

1957年整风运动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虽然让群众发表意见,但是没有善待群众意见。新中国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一些敌对分子对新生政权进行恶意攻击,崇尚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在国际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下,这种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以至发生极少数人向党、向社会主义的进攻”[1]460,因此,对这些言论进行反击是必要的。然而把少数人的偏激观点扩大为群众的意见,这是运动失效的关键。

执政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纷繁复杂的群众意见,既要窥见某些观点潜在的危害性,又要冷静处理某些夸大的言论;既要以小见大,又不能片面扩大。群众意见往往反映群众的真实想法,所以,忽视群众意见就可能把群众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一旦群众的大多数沉默了,亡党亡国的危险就增大了,因为哀莫大于心死。但是,善待群众意见也不是成为群众的“尾巴”,搞极端民主化。如果没有重点解决主要矛盾,那么就可能激化更多的矛盾。

毛泽东曾经强调既要反对“命令主义”,也要反对“尾巴主义”。前者是当前党中央反对“四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后者在当代社会中容易打扮成“民主”的形象,也应当注意防范。

四、整风运动要有建设性思维

纵观党内历次整风运动,尤其是建国后的党内整风无不涉及反对官僚主义作风问题。官僚主义作风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4]327,说到底就是典型的脱离群众的作风和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作风。所以,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反对、遏制官僚主义上,自然需要整风运动作为依托。

整风运动没有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不是整风运动本身的错误,整风运动是必要的、可行的。整风运动要想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建设性的思维和可行性的方法。

首先,1957年的整风运动出现了偏差,党内外缺乏保障言论自由的制度是整风运动转为反右派斗争的关键。制度之所以重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这个“自由”的“度”如何把握,需要执政党通过制度进行界定和认可,没有无限制的自由。二是群众发表看法后,要保障其利益不受侵害。三是对提出的批评建议,领导者能否快速反应,也需要制度监督。

1957年5月,罗隆基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他说:“有人提出要党提出保证,在他们对党进行批评以后,不致在将来受到打击报复。……他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具体方案,这就是要由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委员会成立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不但要检查过去三反、五反、肃反运动中的偏差,它还公开声明,鼓励大家有什么委屈都来申诉。……‘平反’时,除了领导党以外,还应该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说明运动有成绩,也为受了委屈的人解决问题。”[8]

其次,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一种学习教育形式,本质上就是领导阶层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整风运动不可能天天开展、月月开展,但执政者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却要随时随地进行。这里涉及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整风运动实际上只是外在的形式,实在的内容是让广大领导干部认识到群众利益的重要性,从而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形式是必要的但不是关键的,需要的是精神,这就要求领导者经常反省甚至每天反省,把反省融入到自身的思想、行动中,即把群众利益融入到自身的动机中。有了动机,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效果。融入动机需要把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党政领导者的政绩来考核,把走访群众、参加群众实践,也作为刚性指标进行考核,这样官场风气、社会风气才可能改观。

五、要正确区分和处理好几个问题

1957年的整风运动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在于执政者混淆了几个重要问题。

(一)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20世纪世界革命的时代,因此革命思维已经渗入到了第一代领导人的头脑中,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治国需要“居安思危”的意识。但是物极必反,消极后果也随之而来,尤其在走群众路线时,混淆了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的区别,认为只有发动更多的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才会卓有成效。1957年的整风运动主要是处理党群关系,最终目标是实践群众路线,结果却是“许多同党有长期合作历史的朋友,许多有才能的知识分子,许多政治上热情而尚不成熟的青年,还有党内许多忠贞的同志,由于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经受了长期的冤屈和磨难,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但造成他们个人及家庭的悲剧,也给整个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1]460。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党内的最高领袖运用群众运动来批驳党外一些过激言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共产党整风告一段落之后,我们将建议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实行整风,这样将加速他们的进步,更易孤立少数右翼分子。现在是党外人士帮助我们整风。过一会我们帮助党外人士整风。这就是互相帮助,使歪风整掉,走向反面,变为正风。”[3]475

这里忽视了两点:第一,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是否意味着所有的参加者都是自愿的?或者即便所有人都是自愿的,又能否证明这些人不是抱着投机的想法参加的?其实毛泽东在革命时期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忘了。他说:“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9]1013第二,群众运动一旦发动起来,如果群众不了解领导者的真正意图,很有可能偏离原先设想的轨道,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群众路线不能采取群众运动这种疾风骤雨式的做法,它是渐进式的,是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后群众自发拥护领导者的行动。

可见,群众运动与群众路线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由上至下发动的;后者则是先由下至上输入信息,然后再由上至下反馈结果。前者缺乏的就是大量真实可靠的群众意见,因此落实起来很容易偏离设想的轨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群众运动的办法贯彻所谓的“群众路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群众路线与他人路线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具体到领导者和广大党员干部就把人民利益抛在了脑后。“群众路线”对于曾经是普通群众的人来说,是与己休戚相关的,都希望能够践行。可是,当普通群众成了领导者或执政者中的一员时,“群众路线”就渐渐变成了与己毫不相干的“他人路线”。

部份领导干部不愿实实在在地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把群众看成是与己不相关的“他人”,认识不到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他们认识到的与己密切相关的人是同僚或者上级。“对基层干部来说,虽然他们直面群众的切身利益,但他们的眼睛也是‘朝上’的,因为如果不‘朝上’就会影响日后的仕途。”[6]1957年的整风运动尽管没有达到之前设想的目标,走了弯路,并非领导者改变了目标,而是用错了手段,误把群众运动当作群众路线。

然而,当今有些干部以代表“党的利益”的面孔出现,割裂了“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别说真正落实群众路线,就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群众路线又怎么不会变成“他人路线”呢?心中有群众利益,但是没有切实维护好,这是动机和效果不统一的问题;心中无群众利益,动机也没有,又何来效果?

(三)群众的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10]不能用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去否定个体利益的差别性。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总目标和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不能有所改变,然而,这个整体利益是由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个个切身利益组成的。正如党的八大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时指出的:“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人民当时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现实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于 “共产主义”的实现虽然怀有希望,但是还没有清晰概念。党内部分领导人迫切希望实现所谓的 “共产主义”社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这就是典型的混淆了人民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不懂得个体利益是实现整体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今天,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这个“梦”是人民的整体利益的落脚点,但是空谈这个“梦”也是枉然,必须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小梦”实现了,“中国梦”才能实现了。同样,也只有维护好群众的个体利益,群众路线才能找到正确的践行路径。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李普赛特.政治人[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冯莉,江凤环.社会转型期群众路线的新形势与新趋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4).

[7]李光炎.党的群众路线的再认识再作为[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2).

[8]罗隆基怀疑现有的党政机构能够防止和正确处理打击报复事件,他主张另外成立一个自成系统的委员会[N].人民日报,1957-05-23(2).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冷溶.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J].求是,2001(13).

猜你喜欢
整体利益整风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晋陕调查:行动上的整风
论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方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浅谈我国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维护的积极意义
用整风精神学习讲话
试论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经济法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