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台湾青春片的多元化叙事主题

2014-03-25 14:57孙希娟
文艺争鸣 2014年1期
关键词:青春片励志青春

孙希娟

一、台湾青春片概述

所谓青春片,主要是以讲述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为主,并以青少年作为影片主角的电影。作为一种影片类型,青春片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美国、日本和韩同,这一方面于源于青少年引导着社会的流行文化,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们是电影市场的丰要观众。就台湾而言,青春片有着良好的传统,导演杨德昌甚至说过: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只是在各个时期,台湾青春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台湾艺术片的市场沉寂,新世纪以来的台湾青春片,着实给落寞多年的影坛带来了生机,也带动了台湾电影的全面复苏。以2002年易智言的《蓝色大门》为发端,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台湾影坛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题材和风格接近的青春电影,如《台北晚九朝五》(2002)、《十七岁的天空》(2004)、《练习曲》(2006)、《九降风》(2008)、《艋岬》(2010)、《翻滚吧,阿信》(2011)、《逆光飞翔》(2012)等。这些电影不仅数最可观,而且在市场上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取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特别是2008年的《海角七号》和2011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更是创下了台湾华语影史的高票房纪录。可以说,青春片已经成为新世纪台湾电影最重要的类型。

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如此的成绩,和台湾电影一贯的青春叙事传统密不可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新电影运动出现以前,李行的《小城故事》(1978)和《早安台北》(1979)、宋存寿的《候鸟之爱》(1980)、屠忠训的《欢颜》(1979)等影片,就以表现青年人的爱情与生活为主题,风格清新质朴,内容积极健康,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

1980年,徐进良拍摄的《拒绝联考的小子》根据真实人物吴祥辉为原型,通过对国中学生的叛逆描述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观念和变革,一时被称为“学生电影”。之后,徐进良又陆续拍摄了《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等几部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博得了“学生电影导演”的封号,也让此类影片一时成为台湾国语片的潮流。同期,导演林清介拍摄完成了《一个问题学生》(1980),在取得不俗的票房之后,更是连续拍摄了十多部同类影片,如1981年的《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1982年的《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这些电影表现手法细腻清新,富于诗意,思想情感挖掘深入,深受学生欢迎,不仅赢得过金马奖,且部部市场大卖,林清介亦因此被誉为“台湾学生电影教父”。可以说,这种学生电影,和当下台湾青春片的特质非常一致,可谓台湾青春电影的先声。

台湾新电影运动时期,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1983)、《冬冬的假划》(1984)、《童年往事》(1985)、《恋恋风尘》(1986),杨德昌的《光阴的故事·指望》、《海滩的一天》(1983)、《青梅竹马》(1985),柯一正的《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1986)等影片,则是那个时代青春片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将个体对成的记忆/回忆作为影片的题材,取材的内容也多半来自创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这类或忧伤或平静的青春叙事,深富乡土色彩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饱含着对自然天地、人生百态的深厚眷恋和无限感怀,主题上也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和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间的关系。”而杨德昌在20世纪90年代的力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则以更加犀利冷峻的眼光,通过对特定时期少年犯罪的书写,用长达4个小时的影像重述了他眼中的残酷青春,并对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体制发出了深刻的反思与拷问。1996年《麻将》里出现的年轻人,更是一群刚刚步入青春期就已经腐败的人,他们信奉的是“不要动感情,要动脑筋”的人生哲学,深刻揭示出现代那市里青年人肉体与灵魂的分裂。

20世纪90年代末以蔡明亮为代表的新新电影里,青春片显得更加具有现代性色彩,并以后现代主义的拼凑立式呈现出来,如《青少年哪吒》(1993)里年轻人郁闷、无聊、孤独而病态的生活,《爱情万岁》(1994)里都市青年男女只见性爱不见爱情的反讽,充满了世纪末的苍凉与挥之不去的现代孤独感。

新世纪以来的台湾青春片,继续演绎着个体的成长经验这一叙事母题,但与以往的青春片有了很大不同。年轻的一代导演大多不再背负沉重的历史、文化重负,也不再过分沉溺于个体创作和纯艺术追求,而是能兼顾影片娱乐性和观赏性的诉求,多方位地表现了当下台湾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主题上也体现出丰富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二、叙事主题

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片,表现青少年的成长与叛逆,揭示这一群体微妙的情感与心理世界,再现都市现代青年的生存状态,传达年轻人追求梦想的励志精神等构成了其主要的叙事主题,而关乎青春的基本元素在这些不不同主题中均有所体现,只是侧重点有所区分。

1.青春之成长篇

青春片最基本的母题就是表现青少年成长的阵痛。抒发青春的美丽与忧伤,诉说成长的苦恼与迷惘,追寻青春的价值与意义,是青春成长主题里基本的要义。而正当年少的他们,常常面临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性向认同、价值认同等困惑。

有的青春成长是轻松甜美的,如《夏天的尾巴》讲的四个高中生的暑假生活,无论是酷爱音乐的阿月,还是喜欢女老师的帅男生陈怀钧;无论是自由洒脱的日本少年阿齐朗,还是柔美可人的小女生林雯莉,他们身上都散发着如夏日阳光一样耀眼的青春气息。影片将故事的背景放在嘉南平原上,在无边无际的风吹稻浪中,少年们体味着他们隐秘的内心,就连初恋和叛逆在夏日的和风下也显得那么波澜不惊,颇有日韩青春片的唯美特质。

有的青春成长则意味深长,这类影片常常从主人公对情感与性取向的认同切入。《蓝色大门》里的克柔不能确定自己是更喜欢帅气的诗豪还是更爱月珍;《渺渺》讲述的则是两个高中女孩懵懂的有爱恋过程,从友谊好感到心生爱慕;《盛夏光年》里的正行面对慧嘉亲密的举动时才骤然醒悟自己爱的是守恒;《女朋友男朋友》里隐忍不发默默陪在梅宝和阿仁身边的阿良,讲述的都是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的情感故事,爱与被爱和说与不说,成为主人公内心幸福与痛苦的隐秘源泉,而那些纯粹、清新、懵懂、羞涩、内敛、痛苦等成长期的心理特质在这些影片里被描摹得微妙细腻。endprint

随着台湾现代化的发展,台北等都市也成为新世纪台湾青春片的又一背景,这里现代时尚,但也喧嚣嘈杂,常令青春陷入迷乱。2006年的《六号出口》就是以台北青少年经常出没的西门町为故事发生地,借由寻找失踪女孩的线索,呈现大都市青少年的生活状貌:摆书摊的“西门飞侠”、暗恋他的叛逆少女小薇、父母眼中的乖乖女fion,在西门汀这个熙熙攘攘的闹市,伴随着网络、援交、捆绑老妖等事件,剧中的几个年轻人正征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人生的意义。就像影片中这段台词所揭示的:“如果青春注定就是要不断地向前跑,他妈的,什么时候我才会跑到出口”,正点出当下都市年轻人迷惘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的成长之惑。

如果说大部分的台湾青春片都有一种唯美风格的话,那么,张作骥2010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当爱来的时候》,则质朴深沉,具有一种生活的厚重感和穿透力。影片讲述的是16岁少女来春的成长故事以及对亲情的回归与认同。身处复杂家庭关系里的来春,一直郁郁寡和,似乎和家人有种隔阂,但当她未婚先孕想一死了之的时候,却体会到了来自亲情的支撑与力量。影片通过家庭成员间的对抗与和解,探讨了女性、爱情、亲情、成长、宿命等命题,一个三代同堂的传统大家庭,每个成员平凡而奇特的经历,让作品在成长主题之外,更兼有一种家庭伦理片的况味。陈大璞2011年的《皮克青春》则讲述一位拥有音乐天分的少年追求梦想的故事,影片在青春成长的叙事中,也试图深入挖掘祖孙三代的价值观和少年朴素音乐梦想之间的纠葛与冲突,这些表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现实感和社会感。如果说,来春和音乐少年寻求的是家庭和价值的认同,那么《阳阳》一片探讨的则是关于身份的认同。阳阳是个混血儿,一直和母亲生活在台北,在重新组建的家庭中,要面对异父异母的姐姐,要处理和姐姐男友的三角关系,还要寻求自己从运动员到平面模特再到演艺之路的角色转换。影片将种种身份困境和尴尬集于人物身上,在描写阳阳隐忍、挣扎、寂寞的内心世界时,也传递出这一人物勇敢阳光的一面,就像片中镜头所隐喻的奔跑画面一样,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前行,才能承受住青春的成长之重。

2.青春之叛逆篇

青春的症候是多样的,对于血气方刚,极易冲动的叛逆青春来说,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关爱和引导,常常会误入歧途,偏离方向,陷入“青春残酷物语”的境地,这也是血腥残酷的黑帮元素能够和细腻唯美的青春片产生交集的重要原因。苛刻的教师、问题学生、黑社会、犯罪分子、边缘群体、粗暴的父母、残破的家庭,加上血腥、阴暗、颓废、病态的氛围,大致构成了此类影片的基调,酒吧、录影厅、街边摊、夜市、机车、桌球则是此类故事的基本场景。

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就出现过“涉黑”题材的青春片,如陈国富的《国中女生》(1989)、《只要为你活一天》(1993),徐小明的《少年吔,安啦》(1980),陈以文的《果酱》(1999)等,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是此中经典。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片“涉黑”的题材有增无减。

林正盛2001年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的《爱你爱我》就深刻揭示了台北一对年轻人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迷惘苦闷,终至犯罪的故事。女主角菲菲个性叛逆,离家出走,整日里身着暴露,以卖槟榔为生;男主角小风服完兵役,来到台湾追求梦想,但在黑道朋友的诱惑下,去抢劫一家赌场,不幸被杀。菲菲却因为唱歌的才艺走上了演员之路。影片以写实的手法,将边缘群体的生活状貌予以展现,小风包二奶的父亲,充满色情的槟榔女消费观念,暴力的黑社会帮派活动,在台北这样一个纷扰繁杂的地方,终将男孩从梦想送抵死亡。

在张作骥执导的一系列作品中,年轻人似乎宿命般地难以逃脱和黑帮的纠葛,以至最终走上死亡之路。《黑暗之光》(1999)中的阿平甜蜜的爱情还未开始,就死于打斗;《美丽时光》(2002)中的小伟阿杰两兄弟,平实的生活理想还在编制,就被成人世界的罪恶所摧毁;《蝴蝶》(2008)中的一哲纵使完成了报仇雪恨,也终难逃被追杀的命运。此外,尹祺《黑狗来了》(2003)中的黑帮追债,潘志远《指尖的重量》(2007)中大雨误入的偷窃集团,也都无不威胁着主人公们脆弱的青春。

2008年林书宇执导的《九降风》虽未“涉黑”,但也是一部叛逆色彩浓重的青春片。七个不甘平凡的少年,称兄道弟,一起在顶楼的天台逃课、吃便当、抽烟,一起在大树下聊天、喝酒、打台球,一起裸泳生事,他们以为这样的叛逆青春才味道十足,直到当他们中有人出了车祸,有人因为骑偷来的摩托车而被退学,郑希彦和他的一帮伙伴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叛逆的代价。

2010年由钮承泽执导的电影《艋胛》在台湾大热,更是将此类主题推向了新高。影片将背景放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台北,通过艋胛角头的黑帮恩怨,表现了以和尚和蚊子为代表的青年人的友谊与悲情。这部承载了导演青春回忆的电影,夹杂了黑帮、暴力、动作、父子、友情、成长等因素,血脉贲张的兄弟义气,身不由己的黑道生涯,暧昧青涩的情感戏码,像一个漫长而凄凉的青春梦魇。影片的成功在于,不仅仅宣泄了歃血为盟却终为对手的兄弟悲情,更将思索指向了青春之外的时代、社会、人性因素,影片因而也就不再只是简单的青春回忆,而是表现了更为广阔的内容,较为鲜明地展示了台湾那一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景况——随着经济的起飞和政治压力的趋小,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开始逐渐变化,转型期社会的种种动荡与不安,波及到底层民众身上,就演化成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对抗以及一个个帮派间的争斗不休,而年轻人血气方刚,难免会被裹挟其中。

3.青春之爱情篇

爱情是青春片永恒的主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琼瑶“三厅片”为代表的同类影片就以纯洁浪漫的风格见长;90年代以后,受日本、韩国同类影片的影响以及台湾偶像剧成功商业模式的启发,此类电影又表现出唯美清新的风格,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更加多元,既有青春期纯美的爱情,也有复杂微妙的同志之爱,更有都市青年男女对于婚恋问题的困惑。在人物设置上,则大多是三人行或四人行,形成错综错位的人物关系。endprint

2003年的《飞跃情海》可以说是新世纪较早的纯美青春片,被人冠以“现代版梁祝”的称号。故事表现了表姐小三、表妹小英和小三男友阿宾之间微妙的感情,小英穷其短暂的一生,就是为了找寻她生命中的梁山伯(即她认定的表姐),并且至死不悔。电影对于少女内心情愫的捕捉非常细腻,小英对小三的暗恋在渔村蓝天白云的烘托下也显得异常动人。《渺渺》里的小瑗对日本来的交换生诗渺暗生情愫,诗渺却爱上了小店里患抑郁症的老板。郑芬芬2007年的《沉睡的青春》,则兼有唯美加悬疑的色彩,讲述人格分裂的少年和国中女友的爱情故事,略带伤感又十分唯美。周杰伦执导的《不能说的秘密》也关乎爱情,走的则是其擅长的青春、悬疑加音乐。2011年引发极大轰动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则将当下年轻人的爱情观表现得更为直接大胆火辣,几个男生一起追沈佳宜,没有煽情的眼泪,只有赤裸裸的表白。男主人公柯景腾对沈佳宜多年锲而不舍的追求,即使最终没有修成正果,也毫无遗憾。影片也是借由对主人公恋爱的表达,揭示青春无悔的自我印记。影片在风格上也一改以往爱情主题的诗意朦胧,嬉笑怒骂别有妙趣,表现出青年流行文化中轻松、幽默和娱乐的精神。

以2002年《蓝色大门》开启的表现同性间感情的影片,则因真切复杂地揭示了同性之恋的隐秘微妙,引起年轻人的好奇和欣赏,进而引发了一股跟拍之风。《蓝色大门》中,女主角孟克柔既有对成长产生的恐惧,又有对恋爱产生的质疑,更有对自己性取向的犹疑。《盛夏光年》里,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男生,青梅竹马,亲密无间,并难以自拔地懵懂相爱着,直到高考和一个女孩的出现,才逼迫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少年不戴花》(2007)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男孩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从否认、隐瞒、回避到自我认同的过程。《带我去远方》(2009)则通过堂哥的同性恋经历寓意着女主人公的启蒙与成长。2007年由女导演周美玲执导的《刺青》更见功力,影片以女性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两个女孩竹子和小绿间的同性情感,同时对台湾“921”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亦有挖掘,超越了之前同类主题的单一化表现,影片曾入选第57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2008年,导演又再次触碰同性主题,拍摄的《漂浪青春》通过三段式的叙事结构,讲述了身处不同时代的三个女同性恋者的感情经历,可谓独辟蹊径。

不同于以往台湾青春片描写同性恋情时的压抑与沉重(如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和《河流》),新世纪的同类主题影片大多画面干净清新、节奏舒缓绵长,氛围迷惘忧伤,甚至以一种幽默的喜剧形式呈现。如《十七岁的天空》(2004)里,伴着嬉闹诙谐,上演了一部男同版的灰姑娘童话。《花吃了那女孩》(2008)里四段女同之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轻松幽默地表现了台北现代女性酸甜苦辣的情感状态。这一系列的显著变化,正说明社会观念的进步,和人们对这一群体理解与宽容的增强。杨雅喆2012年的《女朋友男朋友》是一部关于爱情与成长的佳作。三个青年男女的友谊与爱情,长达30年的时代变迁与个体际遇,曾经的青春与自由呼声,如今的消沉与功利心境在影片中均得以充分体现。特别是三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关系,既有男女之爱的执著,又有同志之情的难以言说,在漫长的岁月里被沉淀得更有重量更为深沉,堪称为新世纪台湾青春片的扛鼎之作。

除了纯美爱情与同性心理,也有治愈系的城市白领婚恋主题。2007年的《最遥远的距离》就颇为典范,失恋的录音师小汤,深陷与已婚老板感情的女孩小云,被妻子抛弃的心理医师,几位都市里的年轻人,执著地活在各自的痛苦中,他们各自上路,试图寻找自我精神与情感的救赎。特别是为情所困的心理医生,能疏导病人的精神困惑却医治不了自身心疾,角色设置很有一丝反讽的意味。钮承泽2012年和大陆合拍的爱《LOVE》也是一部都市爱情主题剧,富商、名媛、穷小子、姐妹淘、富二代、单亲妈妈等人物组成的群像,构成了发生在台北和北京两地的情爱纠葛,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正折射出现代男女在情感上的多元状态,人物身份的设置也颇具匠心,体现出都市爱情的光怪陆离。此外,戴立忍2002年的《台北晚九朝五》,钮承泽2007年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也都对都市男女情感世界的空虚荒芜和爱情婚姻的脆弱有所揭示。

4.青春之励志篇

青春的字眼常常和迷惘、叛逆、爱情、奋斗相关联,反映年轻人的抗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表现这一群体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成就了青春片的励志主题。这类励志奋进的题材充满正能量,也容易为大多数观众所接受。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李行导演的《汪洋里的一条船》(1978)就是一部很励志的人物传记片。电影根据残疾青年郑丰喜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表现了主人公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的短暂一生,影片真实质朴,感人至深,曾获得1978年金马奖最佳影片。但之后八九十年代的青春电影因“大都将叙事焦点集中于后都市化的青少年一代生存环境及其躁动不安的心态”,青春励志的主题未能得到延伸。

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片,因为商业及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共同特点的励志片:一类是体育题材的故事,大多以残障人士为主人公;一类是底层青年、边缘群体的奋斗故事,它们大都通过亲情、爱情、友情等线索展开。还有一类是表现“在路上”的故事,线索是旅程中见到的人世与风景。这些影片在表现主人公积极奋进的同时,呈现出台湾影片特有的风格,清新怡人的风光与色彩,男女主人公俊朗靓丽的面孔,温馨美好的世俗人情,各种各样趣味盎然的便利店、小吃店、咖啡店、书店、唱片店构成的场景,充满青春与时尚元素的音乐,使得观众在此类影片中既能获得感动鼓励的精神力量,也能获得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并因此成就了新世纪的台湾青春励志片主题,使其独树一帜,既获得了极大的表现空间,也获得了市场上的成功。

从《蓝色大门》开始,一些优秀的电影,如《海角七号》《艋甲》《单车上路》等也都同时具有热血、励志的元素,而以下几部则突出表现了励志。如郑芬芬2009年执导的《听说》就是一部清新又温暖的励志片。影片将故事放在2009年“听障奥运在台北”的背景下展开,将一对相爱的年轻人,两个互相关爱照顾的姐妹,与听障运动员的积极备战、努力拼搏等联系在一起。积极健康的主题、单纯阳光的主人公、浪漫风趣的爱情故事,加上台北很有质感的都市景观和无处不在的温馨氛围,引发观众好评如潮。同年上映的《2分20秒》讲的则是关于游泳运动的故事,并通过父子之间的冲突与理解,以及其他励志者的感召影响,达成了主人公奋力拼搏的内在动因。林育贤2011年的影片《翻滚吧,阿信》则是根据他哥哥的真实故事改编,故事描述从小拥有优异运动天分的阿信,被体操吸引,后因故放弃,在经历了迷失与暴力后,重返体操世界,重新追寻梦想的故事。张荣吉2012年的《逆光飞翔》也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全盲钢琴手与梦想成为舞者的女孩,结为好友后互相鼓励勇敢逐梦的历程。影片最动人之处在于由故事主人公黄裕翔本色演出,龙应台曾夸赞说,电影中传递的纯真和善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力量。此外,《扣篮对决》(2008)、《酷马》(2010)、《志气》(2013)等也都是体育题材的励志片。endprint

表现小人物的励志片则以叶天伦2011年的《鸡排英雄》最为感人,影片讲述一群在夜市上摆摊为生的底层小人物不畏强权、实现梦想的故事。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演绎了夜市的人生百态,不仅众多美食尽收眼底,底层小人物的笑料、台客与女记者的跨界爱情、都市改造拆迁的风波与冲突,被呈现得风趣、紧凑又温暖,正阐释了台湾人一直崇尚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理念。周杰伦2013年执导的《天台爱情》在歌舞、魔幻、黑帮等众多元素下,表现的仍然是小人物的生活与梦想,也颇为励志。“在路上”的励志片则以《练习曲》最为成功。主人公明相大学毕业在即,为了日后免生后悔,开始了他的单车环岛行,沿途他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几位影像工作者、来自立陶宛的年轻女模特、即将退休的小学女教师、和他分享盒饭的陌生人、一群下岗时工资的女工,通过与这些人的短暂接触,明相开始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六夜七天的艰苦历练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生命练习曲。此外,《阵头》(2012)里阿泰和他带领的团员,《单车上路》里寻找各自出路的阿国和正义,《最遥远的距离》里受感情困扰的牙医和音响师,《转山》(2011)里完成哥哥遗愿的张书豪,他们都“在路上”寻找到了属于各自的那份启迪与收获。这些佳片,也促使青春励志题材成为台湾电影近几年来最美的收获。

三、思考与启示

在新世纪台湾青春片关于成长、叛逆、爱情、励志等主题表现上,同时传达对台湾本土文化的认同,对宝岛美丽风光的赞美,对青年流行文化的追随,则构成了此期青春片的基本背景。独特的地域、民俗和饮食文化,美丽的海岛、城镇、乡村美景,炫目、时尚、温情的现代生活方式,以一种独具魅力的韵味和优美清新的画面在影片里呈现,加之影片艺术表现上唯美的影像风格、散文化的叙事和情绪化的表达,成为台湾电影“小清新”的特质与标签。

新世纪台湾青春片之所以取得现有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电影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既传承了传统中浓厚的人文气息、青春叙事、底层情怀,也避免陷入纯粹个人化的艺术表达。二是对市场的尊重。台湾的观众市场资源有限,资金投入也不足,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反而戴着枷锁跳舞,成就了格局较小的青春片。三是创作者的坚持与诚意。没有大规模的投入和制作,反倒能让创作者潜心于作品,甚少浮躁之心,也不单纯只考虑市场。同时绝大多数导演都比较年轻,自然会对青春片情有独钟。四是新世纪台湾电影的复苏是从青春片开始的,因此带动了同类型影片的大量拍摄。五是台湾电影辅导会的助推作用。因为能有机会申请到政府拨款的拍摄资金,使得很多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能施展才华;也有很多电视剧和广告导演加入其中,壮大了队伍。

但是,就台湾青春片整体而言,目前也存在着题材单一、大多主题挖掘不深、叙事风格接近的趋同化现象。此外,同类电影的跟风拍摄也逐渐凸显。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就曾对此有过担忧,指出了台湾电影“小清新与个人化的轻”之弊,如“装年轻装清新;品味仿综艺节目与电脑游戏;炒作民粹,刻意讨好特殊观众群众:不知所云,故事都讲不清楚”。等问题。因此,如何保持台湾青春片的持续发展,如何挖掘其社会文化及人性深度,如何开拓“小清新”之外的审美内涵,还需要台湾电影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因为这将决定着台湾电影的整体水准,也决定着台湾电影的未来之路。

(责任编辑:孟春蕊)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春片励志青春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差钱”也演“励志”剧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