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茶产业发展优势及建议

2014-03-26 11:36陈江涛包小村刘姝娟
茶叶通讯 2014年1期
关键词:茶场绿茶茶园

陈江涛 包小村 周 浩 刘姝娟 许 菁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410125)

临湘自古就以产茶闻名,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因茶立县且由朝廷直管的茶叶专业县。新中国成立后,临湘先后被国务院列为茶叶优势区域产业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列为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排第6位),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茶乡”,被国家民委等确定为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县市。

1 临湘茶产业发展优势

1.1 生态优势

临湘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东南部属幕阜山余脉的高山区,有龙窖山、大云山等28座海拔800~1300m的山峰;年降雨量1300~1700mm,年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气温16.5℃,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为5204.8℃,无霜期平均大于265d。土壤多为板页岩风化发育而成,宜茶生长的黄红壤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5%,PH值为4.5~6.5,高山多云,土壤腐殖质丰富,日夜温差较大,茶叶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成茶以条形壮实、滋味醇厚耐冲泡、香高持久为特征。

1.2 区位优势

临湘市扼湘鄂咽喉,连通三省九县市,位于长株潭经济圈和武汉城市圈辐射的交汇点,京珠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武广高速,以及在建的杭瑞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交通优势得天独厚,边贸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3 基础优势

早在2004年,临湘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并有11个茶叶品类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临湘绿茶和临湘黑茶为其两大主要产品,“临湘黑茶”加工规模在全国一直居前列;“临湘炒青”是国家炒青湘绿的基准样茶。白石茶场的“白石毛尖”和龙窖山茶场的“高山雀舌”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目前,全市共有茶场205家,初制加工厂202家,能生产绿、黑、黄、红、青五大茶类;加工机械设备齐全,拥有一支近3万余人的加工队伍;从业人员达26.8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2.6%,茶叶被当地茶农誉为“绿色银行”。

1.4 市场优势

临湘是全国主要的黑茶和绿茶生产基地。主要企业有永巨茶业有限公司、明伦茶业有限公司、白石茶场、白石毛尖茶叶有限公司、五星茶场等。砖茶生产企业有11家,年生产能力近2万t。黑茶知名品牌有“洞庭”牌、“中字”牌等,“中字”牌茯砖茶获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洞庭牌”青砖茶获全国紧压茶“华茗”杯金奖,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红绿茶知名品牌有“白石毛尖”、“明伦”牌等。近年来,红、绿、黑茶的出口量大增,产品已远销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非洲等国,年创汇约400多万美元,在湖南省行业出口排名第五,黑茶出口第一。

1.5 文化优势

临湘茶叶主产区龙窖山茶为多个朝代的历史贡茶。据《全省掌故备考》载:“邑茶(龙窖山又称邑镇山,故邑茶即指龙窖山茶)盛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隆庆《岳州府志》载:“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龙窖山芽茶因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贡茶时间再次延续520年之久。临湘是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发源地,是汉唐“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宋代“茶马互市”的货源地之一、清代“茶叶之路”的起点之一,王朝场为唐代设立的茶叶专业县之一。龙窖山千家峒遗址是我国茶文化旅游胜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委托湖南省茶叶公司选送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饮茶和招待贵宾用茶,龙窖山茶人从1953年至1973年把生产主席用茶作为头等政治大事,精心制作,并引以为荣。

2 临湘茶产业发展劣势

2.1 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小

2012年临湘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只有0.1万hm2,约占茶园总面积的15.3%。由于良种比例小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不高,导致茶叶单产低,与先进的产茶县(市)相比差距较大。

2.2 茶园管理水平不高

临湘一直保持了春培、夏抚、冬培的茶园培育管理习惯,但随着茶叶价格下降,茶园培管面积呈下降趋势。2012年,全市0.65万hm2茶园中,30%的茶园只进行过一次培管,8%的茶园全年没有进行过一次培管,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2.3 加工设施较落后

临湘大部分国营、集体茶场(厂)均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有些虽已转制,但仍有半数左右的茶场(厂)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加工环境差,产品质量不高,质量安全难以保障。不少名优茶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产品规格质量不一致,生产效率低。绿茶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承包经营、自主生产、季节销售,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2.4 企业相互竞争较激烈

边销茶生产问题较为突出,国家核定的茯砖茶售价4250元/t,而该市售价高的仅为3800元/t,且价格还呈下降趋势。低价销售直接导致整个砖茶销售市场的混乱,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低价倾销,严重影响了临湘茶叶效益和形象。

3 临湘茶产业发展建议

3.1 发展高山生态茶园

以建设高山生态茶园为主线,重点建设有机茶园。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种植、分户管理”的方针,坚持先熟地后新地原则,在海拔300m以上或大中型水库地区,发展高山有机茶园;海拔300m以下区域,发展生态高产茶园。

3.2 推进加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建设标准化初制加工厂和加工中心,千亩茶园建设(改造)1座标准化初制加工厂,万亩茶园建设(改造)1座标准化初制加工中心。引进红绿茶兼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和黑毛茶自动化生产线各1条,提升加工能力,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名优茶(绿茶、红茶)、出口高山有机茶、黑茶产品体系。

3.3 加快品牌化运营进程

整合临湘茶叶资源,创建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临湘黑茶”、“临湘绿茶”,立足湘北,覆盖湘鄂边区,实施公共品牌营销战略,引导在全市企业使用“临湘黑茶”和“临湘绿茶”公共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制定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实行母子商标管理(公共品牌 +企业商标),并指定统一印制单位。

3.4 建设标准信用监管体系

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临湘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市有关单位为依托,建立健全临湘市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分工协作,按照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跟踪监测。

3.5 打造茶文化旅游

举办茶文化节。每年定期举办一次茶文化节,采用冠名等多种方式与省、市农博会、车博会等会展经济相结合,在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商务采购、专业论坛、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上融入茶文化元素,进一步打响“临湘黑茶”和“临湘绿茶”品牌,提升临湘茶叶产业对外形象,促进临湘茶叶产业及旅游业的共同发展。打造茶文化特色旅游线。将龙窖山高山生态茶园和“全国生态文化村”梅池村有机融合,并与市内主要景点结合,推出多条特色旅游线路,重点打造梅池临湘茶文化观光园。

猜你喜欢
茶场绿茶茶园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茶场劳动用人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红樱绿茶两相欢
因为一个镇 爱上一座城 古茶场文化小镇的一缕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