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落地名的盐池县人地关系状况研究

2014-03-26 02:02吴宏岐何彤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年1期
关键词:盐池县移民要素

王 荣 , 吴宏岐 , 何彤慧

(1.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所,北京 100872; 2.暨南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州 510632; 3.宁夏大学 西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21)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介于东经106°30′~ 107°47′,北纬37°04′~38°10′之间。全县总面积7 130 km2,占宁夏总面积的10.74%(图1)。旱灾常有发生,且冬春两季最为严重[1]。宁夏盐池县地貌多样,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有深远的影响,人文环境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聚落地名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人是命名的主体,因此,聚落地名体现了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与选择。本研究拟从聚落地名角度研究盐池县的人地关系,一则有利于认识聚落地名的价值,二则从新的角度了解盐池县的人地关系状况。

1 研究背景、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地名与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Brian Goehring从地名与人地关系着手,探讨了地名在加拿大西北地区佩利湾因纽特人获取资源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地名的导航功能促进了区域的开发,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得以体现[2]。在地名与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地名与地理环境的相关研究,Midori Yamamoto利用地名复原了历史时期日本的土地景观[3];Arturo Sousa等将地名应用于气候变化的研究[4],是地名研究的一个新的探索。国内研究方面,傅奠基等着重强调地名的史料价值,根据动植物地名变化考察了昭通环境变迁与社会经济状况[5];何彤慧从有“沙”与无“沙”地名研究了毛乌素沙地环境变迁[6],其区域包括了盐池县东北部,这与本研究的研究区域密切相关。综上可知,地名在人地关系研究中有很高的价值,为国内外研究所重视。

图1 盐池县地名概况

聚落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7],人们在对其命名时往往选取最明显的地理特征,这些地理特征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反映了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选择。自然村是聚落的最主要的类型,本研究以其为研究对象。盐池县聚落地名来源包括1∶50 000 盐池县地形图、1∶350 000盐池县政区图、《宁夏地名词典》[8]、盐池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盐池县地名志》 、《盐池县志》[1]等。

采用统计法、分类法对盐池县聚落地名要素进行处理,在统计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提取主要地名类型,分析地名所反映的主要的人地关系类型。并使用定性方法对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进行分析,揭示盐池县人地关系状况。

2 统计结果

经统计,盐池县自然村地名799个,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两大类,自然地名又分为地形、水文、植物、动物、土壤、气候等小类,人文地名分为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宗教、建筑、交通、移民等小类(表1)。要说明的是,自然村地名可由多个要素复合而成,一个自然村地名可能被分为多个要素统计,因此,分类后的自然村地名要素数量大于自然村的总数。

表1 盐池县自然村专名要素分类表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发展历史的不同,地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因此,地名往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历史状况[9]。从定量分析角度看,地名要素数量的多少反映了人们对于某一地理环境的倚重程度。盐池县聚落地名各主要类型所占比重依次为:移民(37%)、地形(23%)、水文(16%)、经济(10%)、军事(4%)、动物(3%)、植物(3%)、土壤(2%)、气候(1%)、政治(1%)。这些聚落地名是当地历史、地理状况的综合反映,并体现了当地的人地关系。

3 盐池县聚落地名与人地关系

盐池县聚落地名的类型及数量统计结果体现了盐池县主要人地关系特征。自然类聚落地名方面,地形、水文与聚落的选址密切相关。人文类聚落地名方面,移民、经济、军事、政治类聚落地名综合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所处的人文环境。

3.1 聚落对地形部位的高度依赖

盐池县自然村地名中,地形要素占总数的23%,在自然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说明地形部位是盐池县聚落选址最先考虑的因素。盐池县聚落地名地形要素有19种类型,其中,山地特征的地名要素类型有山、梁、塬、峁、埫、疙瘩、崾岘、岭、圪崂、掌、洼等,山地地形对盐池县聚落影响尤为重要。

梁、洼、山在数量上接近,所占比例也较大,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属于大块的正地形单元。山地是盐池县普遍存在的地形,人类为应对自北而南的寒潮,便依山而居,选择南边,以便受到阳光照射,聚落便以山地予以命名,如阳山因村庄建在山的阳面而得名。有的聚落以山地为标志,以便于开展生产、交流活动,也以其命名。无论是正地形还是负地形,大块平坦的地形部位是人们生活、生产、居住的首选。从这些地名上,我们可以读出该地的地貌特征、相对位置、土地类型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许多特征[10]。

盐池县地形类聚落地名在南部分布很密集。以麻黄山乡为例,13个行政村中以山地命名的行政村有麻黄山村、黄羊岭村、包塬村、管记掌村、李塬畔村、沙崾岘村、后洼村,占到了行政村总数的54%。行政村选择主要依据是交通、人口、经济等因素,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方便群众办事、交流,并有一定比例的人口,为当地的政治经济中心。麻黄山乡行政村地名中有半数为山地要素,说明了山地对当地聚落有深刻的影响。

3.2 对古代政治军事中心地的继承

盐池县自然村地名中军事要素占总数的4%,政治地名为1%,虽然比例不大,但是对塑造盐池县地名景观起到重要作用。盐池县在历史上为农耕民族与游牧部落争夺的重要战场,修建军事设施、推行防御政策为数代统治者所提倡,明清时期尤甚。历史遗留下来的军事、政治地名是这一政治军事中心地的传承的具体体现,军事地名主要集中在明清及抗战时期。

盐池县聚落地名军事要素包括长城、墩、堡、边壕、寨、营等要素,军事设施易于保存且标志性强,堡、墩为军事地名中比重最大的两个要素。以堡命名的聚落因先前军队在平坦之处筑城堡御敌,而后慢慢有人口居住,遂演变成居住地;烽火墩修建在地势较高之处,从远处便可见,具有较强的标志性,附近的聚落便以此为名。军事设施对于聚落具有示范作用,盐池县历史上长期受战乱影响,社会不稳定,为保护自身生命财产,人们对聚落也模仿城堡筑城围之,形成了众多的民间聚落的堡子,并以此为聚落名称,这也是军事对于聚落地名的影响。

军事类聚落地名是盐池县行政区划地名的重要来源。盐池县2003年区划调整之前有柳杨堡、惠安堡、萌城3个乡镇为军事类地名,2003年区划调整将柳杨堡并入花马池镇,萌城并入惠安堡镇,柳杨堡、萌城行政村名称未变。目前,以因军事命名的乡镇地名有惠安堡镇与2003年设立的花马池镇,盐池县近年的4个具有军事要素的乡镇地名足以体现当地军事文化的重要地位。以上反映了人地关系的继承性,古代人们优选的人类活动中心场所经历代战火后往往还是现代较为优越的活动场所。

3.3 畜牧业在当地经济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盐池县地处农牧交错带,历史上长期以畜牧业为主,形成了畜牧业传统。在经济类聚落地名中,以圈为名的地名占了总数的42%,是一个很大的比例,反映了畜牧业的重要地位。这与当地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放养文化密不可分,畜牧业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和经济收入来源。在盐池县现今一些禁牧的区域,当地少数群众冒着被罚款的风险也要去放牧,主要是因为畜牧业在当地经济中已经不可或缺。盐池县聚落地名反映了居民对畜牧业的选择,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畜牧业的对象。畜牧业有放养和圈养之分,盐池县适合于放养,羊、马、牛为主要放养对象,其中,以羊、马地名数量为最多。以羊为名的地名有如放羊常经之地形成路则称之为羊路,放养之地有羊粪而有地名羊粪沟,有地形看似羊蹄子则命名为羊掌掌子,还有羊毛沟等地名,可见养羊之习俗融入到人们的各个方面。以马为地名的主要为明清时期在盐池县境内所设的军马场,大多因此而命名。二是畜牧业的设施。畜牧业设施包括羊、牛圈及羊场,羊圈是盐池县农村重要的养羊设施。因羊圈而得名的聚落地名在盐池县广泛分布,其形成之初是因为在此地牧羊设有牧点、羊场,而后居住人口慢慢增多而形成聚落。最初定居者常以姓氏与圈复合而形成地名,如高家圈因高姓大户在清朝未年在此设羊场,后称高家圈;牛圈坑相传清光绪年间此地杂草丛生,草原茂盛,草质优良,地形为四周山梁,中间低洼似坑,人们在此养牛,后渐成村落,沿用原名。可见,盐池县畜牧业对于农村聚落形成与区域开发有重要意义。

3.4 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

地名数量与区域开发程度呈一定的相关性,明清之前盐池县可考的地名很少,主要为大的政区地名,这说明了明清之前的人口较少。盐池县在经过明清及近代抗战时期的移民之后才形成了现今地名状况,移民要素占聚落地名要素的37%,地名增长与移民开发是同一过程。盐池县移民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以军事、民族、政治、经济等为驱动力,形成了独特的边地移民文化。盐池县境内移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为内地迁入。明清时期盐池县境内的军牧及北部边墙一代的开垦活动,主要是区域外的移民,清时迁徙全国的流民到这一带屯田,现存的军事类地名堡、墩、城等都是当时移民留下的痕迹,另外,有相当部分以畜牧业设施命名的聚落地名也为清时留下的,明清为移民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大致的格局。其次为周边地区的迁入。盐池县位于陕甘宁交界处,抗战时期属于陕甘宁边区的三边分区,吸引了当时盐池县外宁夏、陕西、甘肃群众移民,开展生产活动,与盐池县相邻的灵武也有移民至盐池县。这一类型的聚落地名较为普遍,如百家姓地名、以庄为名的地名等。第三为政府组织的县域内移民。吊庄移民地名特点为按照序数命名,或以迁出地行政区域首字+新复合而成,如萌新因由萌城搬迁吊庄移民组成而得名,大新由大水坑移民吊庄搬迁组成而得名。

3.5 人们对人地和谐的祈求

盐池县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军事活动频繁,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旧时文化落后,人们无法完全解释天灾人祸、生老病死,于是求助于宗教,通过一定形式祈求风调雨顺。

(1)对平安、顺利的祈求。宗教类聚落地名反映了当地所面临的主要人地矛盾。盐池县宗教场所因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广泛分布,信奉的对象多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药王庙、娘娘庙、财神庙等掌管医药、生育、理财等内容,更有供奉有掌管世间万物的玉皇庙。这些宗教信仰也反映到聚落地名之中,如“太平庙”因过去此处建有一座名为太平庙的庙宇,后成村名;“玉皇庙”因村旁有座玉皇庙旧址得名。这些宗教地名都从关乎切身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而形成的,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社会一种朴素的社会心理。盐池县佛教的地名所占比例不大,与佛教的教义、组织和存在的土壤有关,佛教更适合地理环境优越、社会制度压迫为主要问题的地方,而在盐池县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更迫切要解决的自然环境问题。

(2)对于雨水的祈求。盐池县干旱影响了生产、生活,逢旱年,人畜饮水都面临威胁。降雨是主要的水源,人们通过宗教仪式祈求龙王降水,因此而产生的地名有“雨强”,祈求雨水一年强过一年,表现出对降水强烈的渴求。各地聚落中存在的龙王庙,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也体现出对于降水的祈求。

4 地名系统所表征的人地关系状况

关于人地系统组成,有10余种定义,其中以吴传钧先生的“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的论述最为全面概括[11]。地名是人们在一定地理环境中为方便生产、生活而创造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名三者相互联系,形成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此简称为地名系统。

当系统内部因素稳定或未受到外界的影响时,系统具有稳定性。地理要素具有相对稳定性,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山川河流在感官里没有什么变化;人文要素产生之后也可以稳定下来,如军事设施设立后能保存几百年,一直沿用至今。另一方面,聚落地名若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可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一些聚落地名比其地理实体更为稳定,当所标示的地理实体变化或消失后,但地名还能保持原貌。人类在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人的主观意志使系统具有易变性。当地理环境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足够大时,人类对此会有一个应对及调适的过程,地名变更或消失也就具备了条件。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的稳定性与易变性推动了系统的演化,其实质是人地矛盾的反映。

4.1 系统稳定表征人地关系的协调

盐池县大多数聚落地名是以稳定的状态呈现,较少受人文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名既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表征,也是一种具有本源意义的宝贵的历史资料,记录着诸如民族兴衰、文化变迁、经济生产、军事活动等纷繁的历史事件,毋庸置疑,地名是存在于现阶段的显示人地关系变化与重大事件的信息源[12]。在此情况下,系统很少受到外界干扰,内部也没有变化,表征人地关系较为协调。

4.2 系统局部变动反映人地关系的调整

(1)原有地理要素稳定而地名发生变化。聚落地名的产生是源于一种或几种地理要素,当新的地理要素以强势作用在人们的意识起作用时,地名就可能随主观意愿而发生变化或变迁,反映新的地理要素。如徐大梁,原名闫记大梁,1951年北窑子徐全福搬迁到此建村得名,地名所处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山梁还是原来的特征,由于人为主观因素造成了地名的变更;再如东升,原名东场,1966年文革时更名为东升,由于该村在暴记春东,取日出东升,表示有生气之意。

(2)地理环境发生变化而地名稳定。从长期的时间内考察,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是变化的,但一些地名形成之后就稳固地镶嵌在地表上,不随环境而变化。这类地名,便是对地名形成之初地理环境的反映,对于研究区域历史地理具有重要意义。盐池县此类聚落地名有相当数量,有自然环境变化的,也有人文环境变化的。如丁记井,村东有一口饮羊井,因曾住丁姓而得名,现无丁姓,名称仍沿用;寺儿掌,以古庙位于山下簸箕掌处故名,寺庙已不存在;李寨子,李姓筑寨子居住而得名,寨子今已无存。以上聚落地名都是最初使用的,其表征的地理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地名没有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名是存在于现阶段的显示人地关系变化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信息源[10]。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的局部变动,实质反映了当地人地关系的调整。首先,用于命名的地理环境要素还存在,但新的要素影响足以强大,以致于人们以此命名聚落,从而系统发生局部变化。其次,用于命名的地理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但地名未发生变化,系统也发生了变化。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地理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面对这种情况,通过主动或被动的调整以适应地理环境。

4.3 系统更替、消失与人地矛盾紧张

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更替时,则表明当地人地矛盾较为紧张。在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中,地理环境主要因素变化或地名变化是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调整,如果在二者变化的情况下,人这一主体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则当地的人地矛盾较为紧张了。这种情况在盐池县也存在,盐池县地名北部风沙区由于沙漠化,高尧子、党记圈因人们搬迁而村落消失,地名也因此成为历史地名,地理环境与地名都发生了变化。

5 结语

(1)人类对于地理环境具有适应性。在盐池县聚落选址中,充分考虑了地形和水源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适应。盐池县冬天气候寒冷,选择山的南坡,便于阳光照射,避免寒流的侵袭;选择大块平坦的地形部位则方便人们生活和生产。水源在聚落选址中是次于地形的第二大要素,聚落选址接近水源是应对干旱少雨环境所作出的选择。

(2)盐池县在发展中人类活动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在盐池县地名中,移民和军事类地名所占比例较大,表明二者活动在区域开发中有重要的作用,也因此确定了盐池县地位。移民与军事活动会干扰原有生态系统,使其不再按本来的方式进行物质的循环,因此,增加了生态系统的风险,在不破坏生态系统下的适度开发对人类发展是有益的,过度则会破坏生态系统,最终造成人地矛盾。

(3)盐池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盐池县干旱少雨,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生产上,人们选择畜牧业为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在生活中,人们对人地和谐有很强烈的渴求,祈求降雨,希望生活生产顺利,表明了干旱性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4)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揭示了盐池人地关系以稳定为主,但是一定历史时期和局部区域人地关系并不稳定。当前,北部风沙区的人地矛盾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是历史上移民增加与频繁的军事活动,区域开发活动加剧,超出了生态环境承载力,使原来脆弱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造成了部分时期和区域人地关系紧张。在这一局面下,要发挥人类自身的适应性,通过调整,使人地关系向稳定的方向发展。

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因是初次提出,为了将其原理阐述清楚,在系统与人地关系方面的论证较多,而定量研究较少,这与国外定量化研究趋势有所区别,也是以后研究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

参考文献:

[1]盐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池县县志(1981—2000)[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2]Brian Goehring.Inuit Place-names and Man-Land Relationships,Pelly Bay,Northwest Territories[D].Vancouver: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90.

[3]Midori Yamamoto.Place Names and the Rediscovery of Former Landscapes in Izumo City and Hikawa Town,Japan[D]. Vancouver: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Department of Geography,1992.

[4]Arturo Sousa,Pablo García-Murillo,Sükran Sahin,etal.Wetland Place Names as Indicators of Manifestations of Recent Climate Change in SW Spain (Doana Natural Park)[J].Climatic Change,2010,100(3/4):525-557.

[5]傅奠基,陈劲梅.研究环境变迁的重要史料——昭通动植物地名中的环境信息[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3):33-37.

[6]何彤慧.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7]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8]宁夏回族自治区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宁夏回族自治区[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4.

[10]何彤慧.宁夏地名特征与地名文化[J].宁夏社会科学,2003(4):65-68.

[11]赵明华,韩荣青.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5):7-10.

[12]霍岳飞,王尚义.从汾河上游的地名透视环境变迁[J].沧桑,2006(4):72-78.

猜你喜欢
盐池县移民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盐池县1969-2018年大风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签证移民
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基于盐池县实践的思考
也谈做人的要素
宁夏盐池县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蒙古冰草保护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