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ue基于精明增长管理的泉州中心城区空间扩张探析

2014-03-27 09:04刘晓莹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期
关键词:探析管理

刘晓莹

摘 要:本文首先从精明增长管理的理论入手,对泉州中心城区空间演变和扩张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经验,提出泉州中心城区城市精明增长管理的思路及对策措施,为促进泉州城市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精明增长;管理;泉州中心城区;空间扩张;探析

“精明增长在线”(SGO)指出,美国国民普遍担忧在各地盛行的城市“蔓延”趋势——一种弃置旧城的公共基础设施而在城市外围重建的做法,导致高额的经济、资源成本。在人口迁移压力、强烈的环保意识、政府财政的日益关注以及人们对于城市成长的观念改变等因素影响下,精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1]。精明增长管理旨在通过规划紧凑型社区,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的效力,提供更多样化的交通和住房选择,以控制城市蔓延[2]。近年来,泉州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镇空间不断扩展和结构日益转变,城市快速发展给泉州带来巨大效益,同时暴露不少问题:城市扩展趋势在增强,用地浪费也较严重;扩张的城市吞没了大量的农田和绿地,加大城市通勤负荷,由此造成资源粗放式利用、空气污染、环境噪声、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借鉴精明增长管理理论,反思城市发展方向,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选择合理的城市空间增长策略,优化城市空间资源,实现泉州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1 泉州中心城区空间的演变分析

1.1 行政建制的演变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9月9日,泉州设立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至1978年,泉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仅为6.7km2,人口约12万,是一个“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三个岗亭,四个办事处”的沿海小城市。1995年以来,泉州市不断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采取“东进、南下、西拓”的发展战略下,基本形成“六横五纵”的城市道路网络。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至2012年年底,泉州市主城区建成区面积161.5km2,城市人口达829万人,全市城镇化程度预计达60.4%[3],一座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沿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连接重点城镇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环湾城市已现雏形。

1.2 建成区面积的持续扩张

1987年至2012年,泉州城市建设面积整体上表现出速度持续增快的过程。近20年来,泉州中心城区扩展速率非常快,从1987年的建成区面积仅为9.1km2到2012年的泉州主城区建成面积达161.5km2,年平均速率达6.09km2[3],扩展的趋势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蔓延和沿道路(河流)带状扩展相结合的,其中泉州的带状扩展趋势比较明显。在新一轮规划中,泉州中心城区规划面积980km2,可供发展空间较大,对城市空间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泉州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

2.1 地理环境奠定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占有着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泉州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基本的立地条件深深的影响着城市的生成与发展。泉州中心城区的山水格局完整,空间扩展将依托于泉州湾、晋江和洛江,形成环泉州湾组团式空间扩展。

2.2 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空间扩张

近年来,泉州城市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五位跃升为全省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778元增至2012年的57014元,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7年的47.40%上升到2012年的62.21%,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泉州市目前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为主,由此吸引了大量人口与就业,并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的跟进,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加速泉州市的建成区面积的迅速扩张。可见,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是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基本动力因素之一。

2.3 人口变化引起城市空间扩张

从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人口一直以来是城市空间扩张的驱动力之一。人口的增加将强化城市居民对住房、工作场所、游憩场所与交通设施等的需求。1987-2012年市区人口从45万人增加到890万人,人口的急速增加导致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劣等等负面影响,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促使人口向外迁移,1987-201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9.1km2增加到161.5km2,可见,人口增长会引起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口迁移引起城市空间扩张。

2.4 新开发区建设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张

一定规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配有齐全的道路、通信、供水、供电、排污、排水、宽带网、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泉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面积包括已开发的清蒙园区20km2以及洛秀园区83km2,且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闲置面积较大[4],同时洛江区随着换泉州湾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将担负着泉州工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率先得到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区域内的部分土地利用性质逐渐转换变更,部分耕地开始在有规律、有计划的安排下转向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以及居民点和商业用地,致使城市空间无序蔓延。

2.5 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变化

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成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城市交通自始至终贯彻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交通会改变人们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会影响到人们的对城市规划的行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城市的空间布局。随着泉州中心城区道路系统的不断完善,如江滨路由原先的二车道变成四车道再到八车道,宝洲路由原先的双向行驶变成单向行驶,泉州半小时城市圈到一小时城市圈演变,沿海大通道的通行等,不仅促进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而且改变了城市景观,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

2.6 行政区划与城市规划引起城市空间扩张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泉州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撤销晋江地区,设立地级市,从此形成“一市一区”的格局。至1997年6月3日,根据泉州发展规划的需要,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增设丰泽、洛江2个区,同年9月29日,鲤城、丰泽、洛江3个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宣告泉州“一市一区”时代的终结。调整后的3个区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鲤城区仍是未来泉州中心城市的核心部分,将成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发展科、工、贸的综合中心城区;丰泽区是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新城区,重点发展对外海陆交通、内外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以及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洛江区则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等副食品,作为中心城市的“菜篮子”基地和“农业、工业高科技园区”。可见,行政区划和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具有一定的宏观导向作用。

3 泉州中心城区空间精明增长的调控对策

3.1 科学选择用地模式

①坚持土地的混合使用,避免建设单一功能区域,尽量建设对区域外城市功能的依赖,减少出行的时间和距离。②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视野,从城市区域来制定政策,寻求城市增长的重新布局,促进区域“平衡”整体发展。③通过合理安排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④增强土地的投入强度、使用强度以及利用效率。以“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的发展管理策略来指导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混合使用土地以及提高开发强度等措施来集约使用城市土地。

3.2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在空间结构方面,泉州可做如下方面调整,往东向城东组团、洛秀组团进行扩展,往西北向丰州组团扩展、往南向江南组团扩展、东南方向往东海组团扩展,推进跨行政区合作的整合,构筑分组团型空间结构,对解决人口、交通、土地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心城区主要是城市建成区的垂直方向的增厚,表现为中心城区高层建筑的增多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要素的空间密度加大。根据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泉州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今后泉州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功能上应按交通设施为先导、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模式进行,侧重信息管线的集约化建设、地下车库的建设、地下立交与地下道路以及居住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

3.3 促进外延扩展向内涵更新转变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为闽南文化与泉州城市形象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因此,通过挖掘泉州城市内涵,塑造城市形象,推动泉州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更新优化的方向演化。

3.4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土地合理开发

泉州市目前公共交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的缺乏,引入民营资本的参与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古城区的部分干道比较狭窄,公交通行能力有限,应尝试设置一些公交专用路,如中山路、西街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交运载能力。提倡公共交通引导新区土地利用开发[5],新区空间结构以公交为导向布局,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布局要能支撑城市合理空间结构与布局;新区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密度和开发强度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新区道路网等级、功能、密度、断面等规划设计,要以公共交通为前提,达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3.5 加强产业规划布局,促进城市空间有序扩张

泉州应在未来发展中加强规划,协调发展产业。应通过体制、技术、管理三大创新,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主导产业,提高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层次,做大、做优、做强大泉州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数字泉州”,使泉州制造业企业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迈进;整合现有156个工业小区,打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鞋业、纸制品和食品饮料五条产业链;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基地、民生产品制造基地、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生产要素集散基地等“五大基地”,形成特色经济业群[6]。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促进泉州CBD组团中心功能的强化,推动泉州市的空间扩展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泉州形成多功能、多极核的城市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诸大建,刘冬华.管理城市成长:精明增长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2-28.

[2] 马强,徐循初.“精明增长”策略与我国的城市空间扩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4(3):8-12.

[3]泉州统计局.2012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8-08].泉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qztj.gov.cn/outweb/index.asp.

[4] 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动态.《中国黄金海岸年鉴》(2002-2003年).

[5] 王治新.精明增长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模式[J].城市规划,2005(6):41-45.

[6] 毕鹏,金式容.浅谈泉州市的产业结构优化[J].《泉州学林》,2004 (2):31-36.

猜你喜欢
探析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VR阅读探析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HTTPS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