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4-03-28 05:43王利先王新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锁骨

王利先 王新平

(洪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3202)

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利先 王新平

(洪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3202)

目的 观察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148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两组的阻滞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完全运动阻滞比例和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可靠,减少了传统穿刺法反复寻找异感损伤血管引起血肿,气胸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在基层医院特别对老人、小孩、肥胖,异感主诉不清楚者适用。

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

臂丛神经麻醉的路径有多种,其中肌间沟法最为常用。以往臂丛神经阻滞常采用寻找异常的方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寻找异感较困难,常需反复穿刺就算有异感阻滞也有不完善的情况。为此,作者根据肌间沟解剖特点,采用鞘膜突破法,一次穿刺到成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148例,ASAⅠ~Ⅱ级,其中男86例,女62例,年龄8~83岁,体质量24~82kg,以成人居多,掌指部手术38例,前臂手术49例,上臂及锁骨手术61例。随机分成2组(表1),A组为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阻滞。所用臂丛阻滞药物为0.7 %~1 %利多卡因和0.25 %~0.375 %罗哌卡因混合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及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表2 两组阻滞起效,持续时间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监测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肢放于体侧,用左手食指确定前中斜角肌间沟,若肌间沟不易确定,可先令患者抬头使胸锁乳头肌绷紧,左手食指摸到紧绷的锁骨头外缘,再令患者头放平使肌肉松弛,触摸的手指慢慢向外滑,当滑过一条肌肉时即前斜角肌,若继续向外摸,可触及一个大小相同的肌肉为中斜角肌,两肌之间的凹陷部即前中斜角肌间沟,呈下宽上窄的三角形,底端一横斜形肌肉即肩胛舌骨肌,于此肌间隙按压患者诉手臂麻木,酸胀或有异感。将小儿头皮针尖端磨钝,右手持针与皮肤垂直刺入,针尖略朝尾、后方向缓慢进针,当穿过椎前筋膜时有明显的突破感,深约1~1.5 cm,有时有异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固定针头,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10~28 mL,注药过程中反复回吸,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注射后局部按摩数分钟,帮助药物扩散。

1.3 观察指标

完成神经阻滞后,感觉阻滞标准为各神经支配区域针刺痛觉消失,每3 min测定一次,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阻滞完成到患者感觉恢复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标准则以手和腕部完全不能活动为完全阻滞,手指可轻微活动为部分阻滞,运动阻滞时间为阻滞完成到患者手或腕部恢复运动能力时间。阻滞前、后每5 min记录患者BP、HR、RR、SpO2,同时记录神经阻滞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阻滞完善,患者自觉无痛,肌松良好,不需加静脉辅助药者为优;阻滞不全,于切皮时或深部组织操作,分离骨膜时有痛感,需加用镇静药或局麻药为良;患者感觉明显疼痛,需更改其他麻醉方法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BP、HR、SpO2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表2)。完全运动阻滞比例和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B组阻滞完善,患者自觉无痛,肌松良好,不需加静脉辅助药者73例,占83 %,A组81.7 %;B组阻滞不全,于切皮时或深部组织操作,分离骨膜时有痛感加杜氟合剂,小剂量氯胺酮者后顺利完成手术13例,占14.8 %,A组15 %;B组患者感觉明显疼痛,需更改其他麻醉方法2例,占2.2 %,A组3.3 %(表3)。麻醉期间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均无明显改变,无局麻药中毒,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呼吸抑制等情况发生。

表3 两组患者阻滞效果比较

3 讨 论

经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临床麻醉中较常应用,要减少并发症,提高阻滞效果,首先要弄清楚臂丛神经及其毗邻关系。臂丛是由颈5~8及胸1神经的前支组成,臂丛5条神经根在锁骨下动脉的上方,共同经过斜角骨间隙向外下方走行,其中颈5~6神经合成上干,颈7神经延续为中干,颈8~胸1神经合成下干,各神经干均分成前后两股,在锁骨中点后方进入腋窝,臂丛三干经过前中斜角间隙和锁骨下血管一起被椎前筋膜包绕,称锁骨下血管周围鞘。故从肌间沟将局麻药注入鞘内,局麻药上下扩散可阻滞整个臂丛,满足上肢手术的需要。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有赖于患者的配合针刺异感出现,针刺神经易引起损伤,反复寻异感损伤血管引起血肿,气胸等并发症,面对部分不能充分合作或无法表达异感的患者则往往导致阻滞失败。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使用小儿头皮针便于固定,将小儿头皮尖端磨钝更有力于体会突破感,穿刺针斜面变钝,损伤臂丛神经概率降低,减少了局麻药外渗至周围组织,提高了麻醉成功率。

我们根据手术部位选择进针部位,锁骨,肩部,上臂手术取肌间沟上部平环状软骨进针,前臂,掌指手术取肌间沟底部紧贴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进针,使麻醉阻滞更完善。局麻药容量与麻醉范围关系密切[1]。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手术部位、手术时间长短选择用药浓度及容量,部分患者把总量分次给予,做到用药个体化,使效果更安全可靠。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其效果优良率达到98.6 %,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法的优良率为96.7 %,两组的成功率相似。其中B组两例效果欠佳的均为肱骨中下段骨折,成年男性,肥胖,用药后患者锁骨部、肩部平三角肌止点均感觉麻木,针刺不痛,但其下部阻滞不全,贴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进针,加大容量仍如此,后于全身麻醉下行手术,分析原因可能为臂丛鞘内隔膜形成的多腔结构妨碍了药物向下扩散[2]。A组2例中1例为锁骨骨折,虽有异感出现但效果不佳,1例为反复穿刺无法出现异感,并于穿刺部位出现血肿,遂放弃改全身麻醉。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阻滞成功率高[3];便携式彩色超声仪引导下麻醉,将盲探改为直视下完成,可以观察到局麻药扩散后是否在神经周围形成均匀、环绕图像[4],可更安全准确地完成神经阻滞操作,但其成本高,基层医院多无此类仪器。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操作简单[5],麻醉效果可靠,和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比较,二者均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减少了传统穿刺法反复寻找异感损伤血管引起血肿,气胸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在基层医院特别对老人、小孩、肥胖,异感主诉不清楚者适用。

[1] 常业恬,孙人章.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743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20(6):615.

[2] 徐铭军,刘玉兰,詹丽春.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4):245.

[3] 王俊博.0.375 %甲磺酸罗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0):802.

[4] 陈学丽,张晓奕,张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8):776.

[5] 余学刚,吕有文,万海霞.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1):50-51.

R614

:B

:1671-8194(2014)02-0139-02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锁骨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呵护锁骨皮肤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