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台商演進歷程

2014-03-28 06:24
台商 2014年1期
关键词:競爭生產國際

海峽兩岸的經貿往來與台商西進大陸投資已經走過了近30年發展歷程,其間雖不乏阻礙和曲折,但依然是從無到有,從暗到明,從小到大地穩步發展著。尤其是近10年來,兩岸經貿合作提速,「破冰」、直航、「三通」、MOU、ECFA、投資保障、貨幣清算、服貿協定……合作共贏的腳步只爭朝夕。

從南向北,從東向西,從沿海向內地,逾百萬台商相繼跨越海峽,充沛的資源、無盡的商機、持續的高速發展……大陸為台商提供了一個充分施展身手的舞台。台資企業的投資呈現出由相對單一到相對多元,由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的投資結構轉化趨勢。

梳理和回顧台商在大陸發展階段的演進過程——轉移經營陣地、製造業登陸、電子科技西進、金融服務業興起、轉型升級啟動……剖析產業變革大背景下台商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見證這一特殊群體在大陸的成長足跡。

時勢造就「台商傳奇」

小小的台灣島,之所以能夠成就逾百萬的台商群體,形成推動兩岸經濟發展的「台商力量」,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是宏觀經濟演變的必然趨勢。

從全球範圍的產業分工來看,台灣製造業處於產業鏈的邊陲地帶,以外包加工製造居多,缺乏自有品牌。但善於價格競爭,因此高度依賴廉價生產要素——諸如便宜的勞動力、土地與原料,方能以低報價獲得加工製造的機會。另一方面,台商們囿於資金限制,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配合緊密的產業網路,各廠專注於生產單一零件,之後聯繫組裝為最終成品,借此創造出成本上的微幅優勢。然而,隨著台灣經濟高速發展,80年代中期之後,不論是土地或勞力,各種生產要素成本飛漲,台灣當局也開始要求環境保護與勞工福利,此時以低價製造、大量出口為主的台灣製造業,由此開始面臨生存困境。

而就在此時,大陸推動改革開放,「外向型發展模式」確立——即由「以廉價勞力和土地資源作為憑藉,快速引進短缺的國際資金與生產技術」的模式,逐步發展為大規模生產、大面積出口。

大陸的發展趨勢,正切合台灣製造業轉型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兩岸一拍即合。從90年代初期開始,台資紛紛轉移陣地,在珠三角創造出第二個春天。通過「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原料供應在外、產品銷售在外)等既有的經營形態,延續台商的出口模式;通過結合兩岸的形式,再次創造出「壓低成本」的優勢,其中相當比例的台商,因此快速擴張,躋身國際規模,創造出一個個「富士康」式的台商傳奇。另一方面,珠三角、長三角、福建等東部沿海地區也因為給台商提供了充分施展的舞台,在接收台商帶來的各種資源的同時,快速接通全球市場。在這種「魚水幫襯」的關係下,台商的「外向型發展」獲得巨大成功。在第一波傳統製造業登陸之後,隨著大陸經濟發展水準的提升,電子科技業、含金融在內的服務業及創意文化產業緊隨其後,每一波的進駐,都憑著先進的管理和經營理念,搶占市場空白,創造出一波又一波的「台商奇跡」。

台商的快速成長與發展,給大陸經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一是有利於提高大陸商品的出口能力。近年來,大陸已取代台灣成為IT硬體產品僅次於美、日的世界第三大產地,其中台資外向型企業的貢獻至關重要。在台灣的出口貿易與大陸的製造商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同時,大陸的對外貿易和出口創匯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二是有利於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與投資大陸同步,台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和科學的市場競爭觀念,也帶來了國際市場和供銷公共關係方面的新資訊。這些顯然對中國大陸更廣泛地參與全球經濟分工,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大環境頗有裨益。三是有利於大陸沿海地區經濟建設的發展。台商對大陸的投資從最初相對集中在大陸沿海省市,逐漸北上西進,深入內陸腹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資地和相鄰地區的就業狀況,推動了大陸更廣泛地區的經濟發展。

生存遭遇「成本困境」

隨著國際、國內經濟趨勢的演變,台商奇跡能否續寫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自2004年以後,國際環境突變,鏈條效應衝擊到大陸製造業的接單與出口。美國次貸風暴、歐債危機,日本也處於長期經濟低迷,消費市場疲軟不振。隨著國際經濟危機的到來,西方國家紛紛設下各種貿易障礙,諸如祭出反傾銷條款、施壓人民幣匯率等,處處提防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貿易逆差的持續擴大。賴以崛起的國際環境的悄然轉變,使台商過往的「低成本獲利」模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例如,很多台資企業的生產模式處於產業鏈分工下游,利潤率比較低。根據公平勞工協會對蘋果公司供應商的工作環境調查,每生產一部iPhone手機,富士康獲得的利潤回報不到1美元,毛利僅為2%~4%。由於較低的利潤,台資的許多電子設備製造商就需要在生產製造環節不斷找到廉價勞動力,以降低成本。可是任何地方,勞動力的便宜都只能是暫時的。「大陸勞動力成本的價格優勢正在逐漸降低,隨著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單純依賴勞動力成本優勢難以確立核心競爭力。」專家指出。

同時,大陸國內形勢也出現了巨大變化。過往台商競爭的優勢,主要來自廉價的生產要素——低廉的勞工、補貼的土地、各種優惠等。正因為具備這些條件,國際大廠才紛紛將其「製造」環節佈局在大陸,作為組織者的台商方能順利承接訂單。

然而,歷經近20年的高速增長,大陸的勞工、土地等廉價要素正逐漸耗竭,之前的競爭優勢逐步消失,「外向型發展」因此面臨突破的瓶頸。

比如近年來「勞力短缺」正在成為大陸的人口演變趨勢,也是台商最關切的議題。過去30年,隨著沿海企業用工需求增加,農村人口前僕後繼流向沿海,但農村所能釋放的勞動力終究有限,「人口紅利」終有用罄之日;加上年輕勞動力都在「一胎化」政策下成長,對於工資、福利、工作條件的要求,均不同於此前世代,凡此都造成廉價勞力將不復存在。

這點從各省逐年調高「最低工資」中可見端倪。資料顯示,2013年全大陸有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浙江、山東、山西、河南、江西、廣西、深圳、甘肅、陝西、寧夏、貴州、新疆、江蘇、四川、遼寧、安徽20個省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約18%。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上海(1620元人民幣,下同)、深圳(1600元)、廣東(1550元)、新疆(1520元)和天津(1500元),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為北京和新疆,為15.2元。不久前,中共中央更在「十八大」上宣示,要在2020年讓城鄉居民收入再翻一番,顯見工資快速調漲已勢不可擋。

再就「土地資源」來說,過去地方政府為求發展政績,「招商引資」政策下任憑廠商予取予求,即便利用效率偏低,也百畝、千畝土地廉價奉上,相應的基建配套,還都能一應俱全,其中政府投入可以想見。這對於動輒需要千畝土地的製造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土地資源最凸出的特質,在其不可再生、供給有限,因此隨著沿海城市快速發展,土地已早成稀缺資源、寸土寸金,地價在10年內平均漲幅達到4~5倍。

國際國內情勢交相激蕩、內外交迫之際,台商的處境愈益艱困。國際環境的變化固然不能掌控,只能靜待轉變,但這部分的影響,對多數台商衝擊較小;而大陸經營環境方面,則影響巨大。雖政府政策還能調整,但前述要素層面的「勞力短缺」與「土地資源」兩項問題,卻絕對日益嚴重。這些生產要素雖然告別「廉價」,但不代表它們在全大陸的價格是一致的:由於勞力可以自由移動,故各地工資漸趨均等;但是土地無法轉移,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村間的地價依然差異巨大,各地方政府所能所願給予投資者的條件也不同,土地漸漸成為決定台商未來動向的關鍵因素。總而言之,台商以往的「低成本賺取微利」的模式已經不能持續。

發展亟待轉型升級

面對國際經營環境的變遷和大陸經濟結構的轉變,如何轉型升級,克服人口紅利衰減和勞工、土地、原物料成本激增,用高附加值的產品攻克內需市場,正在成為台商企業思考並用實際行動探索踐行的課題。

一方面,打出自己的品牌,成為一些台商的堅定選擇。他們懷著圖謀大陸市場的雄心,掙脫了靠低成本榨取微利的代工窠臼,勇敢地舉起了品牌大旗。他們或是台灣品牌的延續,或是在大陸誕生的自創品牌,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篳路藍縷,在失敗與成功的跌宕起伏中,走出了自己的路,也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了企業最寶貴的資產——品牌價值。

尤其在當下金融風暴肆虐過的「後危機時代」,以及大陸宣導產業結構調整的「後工業化時代」,當一些人還在為復蘇乏力的訂單發愁時,「眼光向內」的台商品牌們則價值凸現,並從容分享著大陸市場這塊目前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機會大餅。

這些勇於走出品牌之路的台商企業,涵蓋了高科技、金融服務、餐飲連鎖、食品製造、日用品生產、服裝及服飾等行業,其中如威盛電子、明基電通、多普達、兩岸咖啡、龍鳳集團、大成集團、永和豆漿、天福茗茶、台升家具、艾美特、和成衛浴、丁家宜、皇冠箱包、成霖潔具、櫻花衛廚、歐迪芬、國泰人壽及產險、麗嬰房、南寶樹脂……等品牌,早已成為兩岸民眾耳熟能詳、甚至家喻戶曉的著名商標。知名度的背後,是這些品牌企業十數年如一日的辛苦打拚和面對複雜競爭環境的機智應變。

另一方面,一些台商抓住兩岸經貿合作不斷深入、大陸已成為台資企業發展的主要市場腹地的大好時機,及時進行產業鏈整合和技術產品創新,並在自身製造業基礎上融入服務理念,升級為解決方案提供商,深耕本業的同時也鞏固了原有的行業領軍地位。

他們有的是行業先進,引領發展;有的是默默耕耘的隱形冠軍,是行業的幕後龍頭和市占大王、獲利大王,企業業務觸角拓展至全球,在國際相關行業有著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地位;有的則是小而美的精英企業,具有獨到的經營戰略和「智」勝手段。不管是內銷外銷、有無自有品牌,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經營效益好、成長速度快,能跳脫競爭激烈的同業廝殺,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藍海戰略。

這些台商行業先進企業中,涵蓋了電子高科技、金融投資、餐飲服務連鎖、精密儀器、數碼動漫、工業及商業設計、健康護理、服裝服飾、節能環保、綠色建材、牲畜飼料、傳統製造等行業,其中如環旭電子、滬士電子、信邦電子、合作金庫、迪歐咖啡、寶島眼鏡、漢鐘精機、合穀數碼、浩漢設計、廣禾堂、黃色小鴨、歐雅特、康尼建材、安佑飼料、聯眾不銹鋼、韋文雙紐扣、金泰工業、永大電梯、錫山家具等,早已成為所在行業的領軍企業。亮眼成績單的背後,是這些企業順勢而動、勇於創新、善於整合,不斷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準,探索新領域、發現新商機的魄力與智慧。

應變成就因應攻略

10年來,台商雜誌始終堅持身臨企業第一線,與品牌領軍人物零距離的深入溝通,讓各家企業的獨門絕技浮出水面的同時,他們塑造品牌,鞏固和擴大行業領先地位的經營戰略也逐步清晰地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

戰略一 創新至上 品質第一

環境演變,部分無自主品牌、屬於傳統產業的台資企業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既要生存,更要發展,危機之下,台資企業正在加快轉變經營發展模式、創建自主品牌的戰略進程。

一些成功的自創品牌企業,普遍抱持著永續經營的理念,著眼企業品牌的長遠效應,不在乎一城一池的短期利益得失。他們早已從「訂單執行導向型」企業轉向了「市場趨勢導向型」企業,生產加工和研發行銷並舉,從單一製造功能企業,轉成了兼具生產管理和市場管理的多功能企業,從成本管理型企業轉成了價值管理型企業,更加重視品牌的塑造。

今天,大陸已從「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唯有不斷的創新才能與時俱進。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品質」和「創新」這個概念在各行各業之間備受重視,亦被視為企業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標。

要賺取市場利潤,就必須具有培養和開發市場的能力。這些品牌企業不約而同地對產業鏈進行了延伸,加強了通路建設,堅持利潤為先,先做強再做大,保證品牌的持久生命力。同時積極融入大陸市場,重視在地化、當地化,大力培養開拓本土市場的行銷人員;先從比較熟稔的區域市場開始,管道越來越下沉和細分,逐步逐級鋪開,並充分利用已有的大陸成熟的市場網路,與大陸本土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戰略二 服務品質 制勝關鍵

一些品牌企業領軍人物普遍認為,大陸市場已成為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當下市場競爭態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單體企業競爭轉向企業背後的集團與集團、供應鏈與供應鏈、連鎖流通組織對連鎖流通組織、物流體系對物流體系的競爭;由生產能力競爭轉向生產能力和流通能力的競爭;由產品競爭轉向品牌競爭;由直接爭奪客戶的競爭轉向爭奪銷售終端、創造客戶價值的競爭;由價格戰、廣告戰等單一形式的競爭,轉向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層次競爭。

戰略三 渴求人才 瞄準國際

隨著競爭態勢的日趨複雜和激烈,品牌企業普遍面臨著諸如「人才短缺」、「被仿造和假冒」、「應收賬期不及時」、「惡意低價競爭」、「資金動力不足」等困擾和挑戰。

而一些台資企業中的優秀代表,正在瞄準更為長遠持久的發展目標,把人才的培養納入企業重要的發展戰略。以他們為代表的台資企業擺脫代工模式、轉型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的過程,也正是台商利用台灣企業的全球化生產與銷售網路優勢將品牌推向國際,實現由代工生產向自有品牌的脫胎換骨式轉變的過程,是台商實現自我升級,從產業低端轉向產業高端,從產業價值鏈低端走向微笑曲線兩端的生存之道和必由之路。

戰略四 產業升級 行業領先

一些轉型成功的行業龍頭企業雖然各有特色,但大多具有「延展上下游產業鏈,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換代高附加值產品,製造商變身解決方案提供商」的發展模式。

例如,寶島眼鏡大手筆投入數百萬進行管理資訊化,通過門店的統一高效管理成功實現了困境突圍;金泰工業把智慧高科技應用於傳統五金鎖業,並與奢侈品牌商施華洛世奇合作提升產品定位;永大電梯抓住「安全」這一核心競爭力,耗時4年自主研發「馬達抱閘力自動偵測系統」和「溜梯自救系統」兩項專利,從而領先同業,一炮而紅,同時在電梯售後維保服務上突出差異化,用「製造業的服務化」理念成功占領市場;而信邦電子的發展理念是「永遠不變的是變」——20多年來,從消費電子轉到工業電子,再到健康醫療、汽車製造、綠能產業、工業應用、高端通信五大領域,一旦發現行業內對手蜂擁而入成為紅海,信邦會迅速開始轉型升級,找尋更有商機潛力的藍海。而正是憑藉這種危機意識、前瞻意識和創新意識,越來越多的台商企業才在瞬息萬變的競爭洪流中屹立不倒,並向「成長為一家系統集成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的目標穩步邁進……

跌宕起伏,異彩紛呈,10年見證,10年探索,10年發展,台資企業的奮鬥之路和演進歷程可謂篳路藍縷。隨著大陸的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台商今後面臨的挑戰會更多。只有順應時勢,積極探索,把轉型升級作為企業發展的永久主題,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續寫下一個10年的輝煌!

猜你喜欢
競爭生產國際
古道散茶香
牛奶生产
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開鑼增商機
企業投資經營系列談同業競爭問題全面解析
「一帶一路」系列報導國際商事法庭 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
美國的企圖是想「剪中國羊毛」
「台灣競爭力論壇」談台灣競爭力
超级袜子
香港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角色
劍指電商價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