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探讨

2014-03-28 04:22戎明杰
城市观察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习型广州市环节

◎ 郑 淮 戎明杰

广州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探讨

◎ 郑 淮 戎明杰

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是重塑城市居民再教育的体系。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广州市居民再教育的实践现状,发现广州市在构建学习型组织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双网的整合和协同上存在一定障碍;经验的推广和本土特色明显不足等问题。从战略论的角度,战略目标应该考虑以市民的学习意愿为本位,确立有明确内涵和广州特色的居民再教育模式,塑造具备学习能力和精神的广州人形象。

广州 学习型社会 城市再教育体系

一、学习型社会与城市再教育体系的理论分析

(一)解读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环节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①学习型社会实质就是由一个个学习型组织构成,没有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就没有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城市再教育体系是在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影响下,对城市居民的学历补偿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综合体系。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学习型社会满足居民学习和教育需求的主要体现,也现代教育制度和体系改革的重要实践。广州市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提出的构建组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开展活动和推广经验五大实践环节,实质上是对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对策。

“构建组织”即努力打破各种障碍、分割和局限,积极构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以发现、纠错、成长为路径,以学习、思考、创新为精神,以系统思考为关键特征,以组织的共同愿景为奋斗目标。因此,城市再教育体系需要从学习型组织基础上进行建设。

“整合资源”不仅是对资源的结合和统筹,而且涉及学习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合理配置,从而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和学习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作为支撑,为社会成员的学习提供支持。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对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教育资源是指具有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教育实践进行的各种条件,既包括显性的教育资源,也包括隐性的教育资源;既有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也有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等。资源整合的特殊意义在于将一切潜在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变成现实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赋予原来不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以教育意义的资源,对原有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并且加以重新合理的配置和更充分利用。

“优化环境”即不断强化学习氛围、完善学习环境条件,提高广大市民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得以持续的条件。学习环境的要素既包括物质条件,又包括非物质条件。学习环境的物质条件即环境的物化形态,如建筑、设施、资源等;学习环境的非物质条件即环境的精神形态,如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社会价值观等。制度建设及完善是环境优化的中间层面和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巩固各种类型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实体建设制度、保障制度及检查评价制度。

“开展活动”主要是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型活动,活动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从事的行动。包括社区教育活动、学习圈活动、自学互学活动等。学习型活动以区域内成员自由参与、灵活机动、相互感染为显著特征,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内居民整体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振兴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

“推广经验”主要是指广州市在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对学习社会建设和社区教育方面有特色的、先进的做法进行概括、总结,它对进一步开展组织构建、资源整合、环境优化和活动开展四大环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广经验是及时总结改革试点的项目经验,打造数字化学习和社区教育的品牌,逐步形成“围绕一个核心、构建两个网络、建立三大机制、强化四大功能、推进五大环节”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模式,是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的影响和效果的过程。

(二)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环节的关系分析

1.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

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建设包括构建组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开展活动和推广经验五大实践环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条件,存在分步推进、螺旋上升的关系。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其他实践环节的基础,而整合资源能更好地为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整合资源促进了终身学习“双网”的完善,为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娱乐、生活等多方面学习资源,优化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提供了开展学习活动的空间,进而营造全社会关心学习、支持学习和自己学习的氛围;总结社区教育和数字化学习网络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在推广经验的同时促进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及创新项目的出现,有利于广州市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探索和品牌、特色提炼,从而再指导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环节。

2.城市再教育体系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系

广州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架构和实质标志是“一核双网”。一核(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是五大实践环节的决策与统筹主体,直接掌控五大实践环节的运行基调和发展方向,一核的职能只能通过五大实践环节得到发挥,并且由实践检验。双网(数字化学习网和社区教育网)既是五大实践环节的载体与具体途径,也是市民和组织学习的基本平台;双网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又反映了五大实践环节的效率和成果。“一核双网”与五大实践环节共同体现了广州市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的模式和特色。

三大机制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与外在保障。“整合联动、购买服务、开放学习”三大机制分别解决了五大实践环节中的相互协调、利益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问题,最大程度地为五大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和现实途径;而五大实践环节既是三大机制实现和调节的对象,也是检验三大机制是否有效运行的标准。

“动员、协调、组织、实施”四大功能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职能和支撑体系。五大实践与四大功能都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客观形式,但实施和体现的主体不同,四大功能所体现的主体是建设的规划和管理者,是学习型社会的领导核心,为五大实践提供方向指引。五大实践为四大功能的落实和实现提供保证,并且检验四大功能的实际效果。

3.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的条件和环境的关系

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建设实践环节的具体落实与其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等条件和环境息息相关。首先,政府具有的公共服务职能决定了其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管理主体地位,肩负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责任。政府指导工作的力度以及资源投入的多寡决定了五大实践环节的建设程度,而五大实践环节的最终落实也直接影响着政府社会建设任务的完成。其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五大实践环节开展的基础,制约着五大实践环节的建设,同时文化建设也影响着五大实践环节的开展。而五大实践环节的有序开展又推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再次,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五大实践环节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体制保证,而五大实践环节的实施效果反映了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成败,成为检验教育体制改革的尺度。

二、城市再教育体系的战略思考

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实践环节具体任务不同,从战略思维的高度,对广州市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建设的实际进行整体和部分的战略分析,同时提出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建设实施的战略原则。

(一)广州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1.创建各层次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和瓶颈

学习型组织是广州市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构件,作为五大实践环节的重要载体和实体,处于核心地位,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状况影响着全体市民的学习活动的开展,也制约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全面铺开。广州市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尤其是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较为扎实,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②但实际创建的学习型组织非常有限,特别是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上仍然不成气候,零星的学习型组织和组织行动难以为组织的创建提供示范样板和复制参考。

2.整合社区教育和数字学习网络资源的优势和局限

学习型社会建设强调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和学习资源的社会性,清除学校教育的围墙、整合教育的设施和资源、扩展教育的社会渗透和参与、使教与学可以无所不在。早在2002年底,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创建,开启了广州市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旅程。各区设置常态性专项经费,同时广州市政府也加大投入力度,并充分利用高校的力量和资源,在数字学习网络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建设上初步形成了双网齐头并进的格局,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研究队伍,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城市再教育的资源整合是一项基础工程,而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是整合的主体,扮演着规划、统筹和协调的角色,是资源整合实践环节可持续运行的关键。但由于资源来源和控制主体不一,广州市在资源整合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技术加工处理,把各种学习内容依据一定的规范进行编辑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供学习者自主、合作学习的,且可以实现共享的学习材料,主要有数字图书、数字课件、数字视频、数字音频、数据文件、数据库等表现形式。”③由于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专门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贫乏,尚未与广州数字学习网络连接实现资源共享,缺乏相关的支撑载体;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落后,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各区的经济状况不一,各区对教育的投入存在着差异,社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此外,部分地区网络数量不足,网络覆盖率不高,使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步伐变得缓慢。

3.优化居民教育环境的途径和障碍

制度环境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明确了城市再教育体系构建的方向。在2011年广州市制定的《广州市社会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建立以市社区学院为龙头、覆盖“区(县级市)—街道(镇)—社区(村)”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的号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社会工作,利用法律法规等具有强制性的制度,凸显其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决心和导向作用,进而优化了制度环境。在文化环境优化方面,广州市凭借其“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优势,利用大众传媒为广州市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的宣传和舆论提供优越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氛围。

但是,目前广州市在优化环境方面尚未形成整体规划,不免会受到某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社会对如何优化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环境还未达成共识,在建设和优化环境过程中缺乏基本指标和规划,社区教育宣传不到位,这些都是工作进展遇到的主要障碍。另外,部分社会成员存在着将学习仅仅当做谋求职位的手段的功利思想,这些都阻碍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4.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特色和困境

学习型活动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活动包括创建学习型组织、社区教育活动和社区服务等。广州市通过挂牌高职院校,成立社区学院,改变了以往社区教育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办学的模式,形成了一大特色,但个别区在开发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时,未能深入提炼本区的特色。

广州市社区教育活动主要偏重于“由上而下”的设计和推动,难以适应社会学习需求剧增的形势,也不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社会成员的多元的学习需求,影响了社会成员的参与和活动的开展,如何满足社会成员学习需求和提高其参与程度是当前及今后广州市开展学习型活动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大批农民工形成广州的“新市民”群体,满足这部分群体的学习需要面临着诸多障碍。社区成员作为社区教育活动的主体,如何在这一主体中普及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影响了其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的积极性和满意程度,如何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建设和服务志愿者,这些都是社区教育活动开展面临的困境。

5.先进经验的推广策略和突破口

广州市在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推广策略。通过公开刊物发表论文和报道社区教育实践成果,利用多种媒介、渠道和形式,打造品牌,总结创新的学习形式,由社会成员的个人学习转化为有组织的群体学习。但是,广州在已有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推广中却找不到一个整体的主心骨,难以将经验推向全国,推向国际。因此,参与国际学习型城市联盟,逐步实现其推广策略,这正是广州市在推广策略中的一个突破口。

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在选择经验推广的主要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第一,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政策和策略动员和统筹社会力量;第二,如何充分利用“一核双网”,提供更多的终身教育机会和获取学习资源的捷径;第三,针对学习者学习目标提供了哪些条件支持;第四,采取哪些保障措施和技术平台可以确保所有人的学习权;第五,在消除学习障碍和教育资源共享上采取什么策略;第六,不同社区的建设经验能否提炼出共同的特征和品牌;第七,哪些因素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第八,研究机构和团体要如何发挥其指导作用、深化策略方案,如何向更深层次进行推广。

(二)构建城市再教育体系的战略原则

要实现学习型城市和城市再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就需要明确指导实践的战略原则。战略原则依托于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广州市学习型社会和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即以参与者为中心,相信、尊重、理解和关心参与者,以区域内成员个人学习特征(学习的动力特征、时间选择与安排、需要类型、兴趣特征等)为活动的依据,以自我管理为基础、终身教育为指导,克服重知识和智力发展轻情商系统发展的不足,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个体和组织获得持续的、最优化的发展。

2.坚持整体相关原则

城市再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其落实、推进和发展要以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整体相关性为原则。所谓整体相关性,是指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整体联系的统一性。既要考虑作为系统的整体发展与内部各部分的整体统一,又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辩证相关,还要考虑该系统和外部环境发展的整体协调,才能实现整体最优化。

3.坚持分步推进和因地制宜原则

从时间维度来说,五大实践环节绝非单纯的线性过程;从空间维度来看,广州市地理环境复杂、人口众多而且分布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五大实践环节的建设,其特点、重点和模式有所差别。因此,在建构城市再教育体系实践环节的过程中,应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分阶段推进,因地制宜。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倡导社会、个人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构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实践环节以教育和学习为纽带,把个人需要、个人学习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开发个人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开发教育文化资源与环境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建立资源、环境共享和交流机制,使学习型社会建设得以持续。

三、广州市建构城市再教育体系的战略对策

战略对策是指为实现整体发展任务和目标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包括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相关的方针、策略和措施等。战略对策的核心问题是确定方向和选择目标,包括战略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一)建构实践的战略目标

广州市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在五大实践环节的战略目标是发挥中心城市的人力资本优势,全面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围绕广大市民的学习需求,让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以“一核双网”为平台的有广州特色的学习型社会五大实践环节模式。

1.依托“一核双网”的平台,凝炼广州特色的城市再教育模式

“一核双网”既是广州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架构,也是建构城市再教育体系的基础工程,其专业化程度较高,覆盖面广,对营造社会学习氛围和繁荣社区文化教育活动至关重要,五大实践环节需要充分发挥“一核双网”的功能。“双网”作为五大实践环节实施的平台,由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确定其系统运行的基调和方向,赋予它综合开发和提供全面服务的职能,实现网络学习资源与实体教育资源的相互沟通和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利用“三大机制”和“四大功能”充分整合学习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开展学习型活动,进一步有效地整合、配置和利用社会的教育和学习资源,提升全民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凝炼成广州特色的实践环节模式。

2.围绕广大市民的学习需求,塑造具备学习能力和精神的广州人形象

城市居民再教育的体系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社会,以个体的学习来追求个体的发展、以组织的学习来追求组织的发展。“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是学习型社会的特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培养和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宗旨。

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的五大实践环节围绕人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目的,坚持“让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精神实质,把广大市民的学习需求作为五大实践环节的出发点,立足于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不断传播广州市社会领域方面的文化风俗和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升广州市民的学习能力,塑造主动乐学的广州人形象作为战略目标。

(二)建构城市再教育体系的战略建议

战略建议是根据实施环境的不同情况,采取新颖独特和卓有成效的战略策略,对战略目标的达成和战略行动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在广州市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战略分析的基础之上,围绕城市再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需要重点解决几方面的问题。

1.尽快落实各层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广州市学习型组织构建问题是城市再教育体系中的重点问题,需要放在首位。观念是建设广州市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性、先导性因素,因此,普及学习型组织理念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相关部门需要积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培训等途径与方式使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理念影响各个成员。评估学习型组织需要有一定的参照标准,政府可以通过成立学习型社会建设专门的研究小组,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调查和研究,制定相关的标准和具体可测量的指标。为了能及时了解更多关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动态信息,尤其要掌握学习型企业建设的情况,广州市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报纸、政府相关统计部门等媒介,从而更好地引导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同时利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优势资源推动学习型社会五大实践环节的建设,加强学习型组织间的交流。另外,还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保障机制,充分利用“三大机制”,如“购买服务机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关任务进行分解和项目组装,并且实施专业化管理和评估,从而增强经费保障和监管保障。

2.整合开放社区教育和数字学习网络的资源

广州市城市再教育体系的教育资源整合环节存在资源来源和控制主体缺乏交流与合作的问题。为了引进更多的社会资金,政府可以通过给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从而为五大实践环节的建设提供更为雄厚的资金基础;在财政上,对于发展比较落后,经济实力比较弱的区,政府可以适当给予更多支持;在师资建设方面,相关工作小组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聘请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此外,政府部门可以与高校签订协议,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资源整合管理体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发挥“一核”( 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的作用,健全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促进政府部门间的配合,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方面的统筹和协调的作用。打造三网合一、多层次、多规格、全覆盖的学习型社会数字化网络模式,搭建电子信息平台,由专门的团队将各区的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并向全体公民免费开放。

3.重视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建设

广州市城市再教育体系的环境优化环节需要重点优化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制度环境方面,应该建立健全责任目标制度、资源共享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度、经费投入制度等,并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范围,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环境支持。政府要增加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加强政府与居民、学校等的信息沟通和传递,通过大众传媒、展览和现场会的形式,大力宣传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居民的舆论。文化环境是广州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加强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引导社会成员从狭隘、功利的学习行为转变为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使“学无止境”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认识和学习准则,营造出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4.围绕社会成员学习需求开展学习型活动

广州市学习型活动要立足于社会成员的真实需要。在学习型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需要“由下而上”贴近社会成员的真实需要,围绕人的身心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更为关注社会成员的意识和主体性,从而提升社会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习型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样,体现居民本土性。具体而言,既包括正规学校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也应该包括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活动;既要提高社会成员的技能,又要丰富社会成员的生活;活动要涵盖各年龄段群体,不应忽视残障人士、外来人员等人群的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切合本区的实际,凸显活动的社区性,各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小组还应定期调查居民的满意程度和参与度,以衡量活动的开展情况。

5.提炼有广州特色的实践经验和品牌

广州市政府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经验推广中,可以推行学习型社会推广的评优机制,建立经验推广的长效管理办法,提升各部门经验推广的积极性,进而加强经验推广工作的动力。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经验推广信息,并借鉴有特色的经验推广策略,在推广过程中进一步作出规划和调整,借助广州市的各种信息平台和媒介进行推广,争取在国内权威报刊展示广州市学习型社会品牌,同时借助这一契机,对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创建经验,培育和创建典型,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实践经验和品牌。

注释:

①厉以贤.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

②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2011,4,1.

③宋亦芳.学习型社会视域下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7).

[1]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2012,2,15.

[2]李江涛,蒋年云.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广州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4]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5]周宇.构建湖南省终身教育体系战略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A Strategic Research on Building a Re-education System in Guangzhou

Zheng Huai,Rong Mingjie

The core to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is to reconstruct the urban re-education system for citizens.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quo,it is found that Guangzhou has just begun its exploration in this respect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work is facing with challenges,while the spreading of successful practices and local features are inadequate.Fro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we should build a re-education system that is based on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of the citizens and full of local features of,and therefore shaping a learning image of the citizens of Guangzhou.

Guangzhou; a learning society; urban re-education system

G527

10.3969/j.issn.1674-7178.2014.03.007

郑淮,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戎明杰,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卢小文)

广州市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2013年攻关项目(体制改革项目):《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五大实践环节的战略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型广州市环节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