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4-03-28 10:32许佳佳李俊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核心情感

许佳佳,李俊奎

(南京理工大学 马研部,江苏 南京 210094)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曾说:“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基本依托。”[1]自然,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鲜明地被提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被首次明确提出,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战略地位。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重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至关重要性,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扎实基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孜孜求索、未曾中断的议题和一以贯之的理想。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思潮急剧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越发多元化和自由化,甚至模糊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对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和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其落实和深化重在建设。尽管我们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但是很多时候却只是宣传标语,想要落到实处却很困难。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就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们的思想指导、价值规范和行动指南,如果这一体系本身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理论价值,那它就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可言。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使其“在理论上能够说服人、在内容上能够启迪人、在形式上能够吸引人”[3]。

(一)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底蕴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部分内容能直接对应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去,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的民族品质,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因而它们很容易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与接受。但是诸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内容,则或多或少贴着舶来品的标签,只有真正烙上中华民族的印记,才能被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广大人民认同并消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有效地吸收外来思想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去。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作为与中国传统文化迥异的另一种文化模式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也是可以被接受和改造的,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传统中国的政治社会理想也不是完全割裂,而是一脉相通的。所以应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自觉将舶来品放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进行包装转化。

(二)吸收当下大众文化的元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

继大众文化诞生以来,以大众化的实现方式传递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便成了许多文化形式和价值理念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为人类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体现着人类的共同审美追求、共同文化趣味的文化”[4],是一种消费文化,是通过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文化商品,可供人们自由消费自由选择,但因这一文化产品是在充分了解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开发的,因而享有一定的受众市场,不至于产而不销,并且,它“以大众传播为纽带,使文化的流动空间取代了文化的地域空间,是一种与地域、民族、阶级、阶层、血缘、家庭无关的、人人都能够无缘无故地得以共享的文化,王子与庶民同乐而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文化”[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它的传播受众不仅仅是党员干部,而是全体人民。知识的差异、教育的高低,使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这显然会使得核心价值的贯彻和传递无法到位,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理论建构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大众化、一致化,但在实际的传播过程当中,并不能真正体现共享性和无差别性。因此,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融入大众文化的元素,比如理论概括上的通俗易懂、价值利益上的避异求同、精神需求上的相通与互融、道德理念上的认同与共鸣,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覆盖范围,实现其有效传播。

(三)借鉴他国价值认同的精髓,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点睛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精简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短短的二十四个字,涵盖了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语言精练,不失要义。然而,和美国、新加坡在社会核心价值认同的成功先例相比,似乎简洁有余、气韵不足。以平等、自由和个人奋斗为口号的“美国信念”源于新教伦理、启蒙思想和边疆精神,展现了美国精神和美国梦,是美国人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而事实上它在规范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保障美国社会在多重风险和冲突中稳定并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7]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是新加坡在经历两次全国性的大讨论和十余年的探索后推出的,它有效针对新加坡社会的现状,尤其在弥合种族差异上做出了重要举措,是新加坡新国民意识的基础。无论美国还是新加坡,它们的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对其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正面能量,是因为这些价值观念的提取都是有针对性的,符合他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因此,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还可借鉴他国社会核心价值认同的精髓,以取得点睛之效。

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包含有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等基本心理成分,而人们在对所有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也都是由其认知系统、感情系统和行为控制系统共同完成的。”[8]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9]而情感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要素,充分利用好情感因素,可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一)关注人们需要,注重情感的正确引导

“同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对它是无所谓情感的;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会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10],而能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诸如满意、感动、快乐、幸福、热爱等肯定性质的体验,进而人们才可能将之内化,并最终转化为行动。为此,我们需要发现、尊重并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合理地引导,使人们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认中找寻到精神寄托。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成员的情感特点。当下的社会已经和以往传统社会情感色彩浓厚的温情世界截然不同,理性精神的推崇使得人们的非理性领域逐渐被理性主义、科技主义渗透,从而使人们的情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消费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情感愈发与物密切关联,交换价值主宰着人们的情感选择,而因为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情感逐步一致化、统一化。我们在了解到人们情感变化的新特点后,在尊重它、承认它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满足,让人们获得更多肯定性质的体验,而对于不合理的部分则加以控制和规避,减少诸如愤怒、哀怨、憎恨等否定性质的体验。

(二)依托多样化载体,强化情感的隐性渗透

依托多样化的载体,强化情感的隐性渗透,较之单纯的理论灌输和单刀直入的宣传效果当不言自明。当下大众传媒的发展愈发成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媒介依托。以电视为例,电视是当下受众最广的一种电子媒介,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百年难遇的雪灾和毁灭性的汶川地震,让全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在这样一个关头,电视的话语对于激发人民的斗志、团结万众起着关键作用。电视“帮助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的图像,让我们可以超越自己当下的视野理解这个世界,由此确定我们的担忧、期望和志向”[11],直接让观众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除了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隐性渗透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网络比起电视等传统媒介,传播更加即时迅速、互动反馈也很方便。就拿对十八大的报道来说,传统媒体在选题、策划、制作上比较耗时,为确保质量,往往需要经过多遍审核。但是网络媒体却不一样,它讲求的是“快”,而对于内容的真实可靠性并不那么看重,所以人们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海量的相关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转发、评论功能的日臻完善,我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当中被无数次地告知,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

(三)培养个体意志,固化情感的深刻认同

人们可能会因为对某种事物的需要而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也可能会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中自觉不自觉地被某些情感表达和价值渗透所触动,但是情绪情感更多是在非理性思维的牵动下生发的,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而意志则不然,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2],它可以将情绪情感转化为持续性的行动,或者发动某些情感,支配合目的性的行动。可以说,意志是价值内化、心理自觉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情感激发下产生价值认同,并愿意将之作为身体力行目标的意识活动,是超越了高级情感的坚定信念。因此,我们需要着力培养个体的意志,使之具备高尚的坚定的情感倾向。不过,意志是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些内容不一定能得到有些人意志的认同,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培养个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逐渐使之上升为他们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要在了解到人们已有意志的基础上,找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切入点,或者让人们抛弃以往的价值意识,或者让他们既有的价值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行不悖、主次有序地共存。

因此,我们在探索诸多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时,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3],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我们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认识其重要战略意义,力求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中验证其科学性,找寻更为优化的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大众化,不仅使其成为人们的理性自觉,也成为人们情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中,以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8.

[2][6][13]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 http://www.gov.cn/ldhd/2012-11/17/content_2268826.htm.

[3]程恩富,等.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29.

[4][5]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13.

[7]欧阳宏生.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

[8]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7.

[9]列宁.列宁选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10][12]李德顺. 价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7.150.

[11][英]Karen Sanders.道德与新闻[M].洪伟,高蕊,钟文倩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核心情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