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当好报刊“把关人”

2014-03-28 13:36李京明
传媒 2014年9期
关键词:把关人报刊受众

在网络信息泛滥、新媒体“把关人”缺失的情形下,充分发挥报刊在主流文化传播和舆论导向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格外紧迫。其中,报刊“把关人”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领域的先驱卢因在其《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这一理论后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又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传统报刊的“把关人”,一般理解为编辑工作者,他们对众多的稿件进行筛选,这些“施控”行为就是“把关”。把关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疏导”,即准予某些信息流通;二是“抑制”,即不让某些信息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把关人”选择疏导或抑制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的“预存立场”,包括他们对该事物的意见、经验、兴趣和精神状态的总和。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特别是新旧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报刊的“把关人”角色遇到了空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媒体商业化和垄断化的环境里,“把关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利益集团的干扰;二是以编辑为代表的“把关人”个人知识的习得、积累以及信息的采集和筛选等都离不开网络,作为受众,网络的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等消极因素同样会影响到他们对事实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为更好地坚持和贯彻自己的办刊宗旨,对报刊“把关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胸怀大局,排除干扰。作为报刊“把关人”,编辑既是“施控者”,同时也是“受控者”。西方媒介迫于利润的压力,编辑部门和市场部门越来越成为一体,称为“无墙的”(wall-less) 报纸。目前在我国,报刊的采编与经营是严格分开的,民间资本只能参与报刊的经营活动。自从“报刊分类改革”以后,“非时政类”报刊被推向市场,虽然在办刊中仍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两个效益统一的原则,但巨大的生存压力也使一些报刊在资金引进、内容报道等方面出现短视行为。例如,迫于投资方的压力而一味地迎合市场,软广告无底限甚至公开出卖版面,等等。对此,报刊的主编和编辑一定要胸怀大局,排除干扰,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宣传政策及相关出版管理法规,坚持职业操守,不为名利所动,一心一意做内容,真正当好“把关人”。同时要认真研究市场,调整编辑方针,突出自身特色,积极参与竞争,在提高公信力和品牌认知度上狠下工夫,如此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顺应潮流,因势利导。当下,传统主流报刊把关严格,而影响更大的新媒体却往往“把关人”缺失,这种现象与媒介融合趋势格格不入。因此,报刊编辑应该审时度势,一改那种单向的、被动“筛选”式的把关模式,实现由“信息把关人”向“信息引导者”的过渡。要从以往对于事实判断的单一关注上升到对于价值判断的高度关注,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在互动当中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引导。

报刊编辑应该审时度势,一改那种单向的、被动“筛选”式的把关模式,实现由“信息把关人”向“信息引导者”的过渡。要从以往对于事实判断的单一关注上升到对于价值判断的高度关注,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在互动当中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引导。

“把关”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而导向无疑就产生于选择之中。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事件的报道中,报刊编辑要善于区分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依靠自己媒体强大的采编力量挖掘事实背后的真相,做好深度报道。虽然没有独家新闻,虽然不能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受众,但却有独家的评论和独到的见地,通过专业的视角对网络上传递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并深入报道,给读者提供更加全面、更高可信度的内容,这些都是新媒体所不能及的。这样一来,编辑的把关行为不再是简单地履行“守门人”职责,而是主动引导读者去接受主流价值观,在为受众提供事件真相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观察的视角,纸媒的权威性和思想性的内容,符合受众在丰富性的迷乱中对追求秩序与意义的需求,以及他们潜在的对品牌的信赖和对理性的渴求,从而形成了导向作用。

由此可见,编辑的把关(选择)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甚至影响到社会文化的流向。作为报刊的“把关人”,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把我们的媒体变为引导公众思潮、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的载体。

努力学习,提高修养。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庞大而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生态已经形成。老一代纸媒“把关人”逐渐退出舞台,其后继者必须在继承老一辈“把关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自觉地把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当好新时期报刊的“把关人”。

编辑既是传者,也是受者,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类媒体上的大量信息,这对他们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要想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海量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就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因此,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是当好报刊“把关人”的必要条件。

审读把关工作固然要求编辑具有广博的知识,但是,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通晓,与作者所面对的相对集中、单一的认识对象不同,编辑要处理内容迥异、形式悬殊的各类稿件,其知识储备永远都会显得薄弱。因此,除了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编辑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对于年轻编辑,在审稿把关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潜在的心理干扰。

例如,每一个编辑都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对事物的认知也有着相对稳定的观念和态度。但人们对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信念总是倾向于找到证据来维护和强化它,而不是批判和否定它。在信息筛选和审读把关过程中,这种“证实偏见”的心理对编辑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会产生不良干扰。

再如,网络时代削弱了精英话语权,却造就了众多的“意见领袖”,“从众跟风”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从众心理会使人屈从于群体压力,进而抑制个人的感知、思考和创见,这对编辑审读把关也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担当报刊“把关人”角色的编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有意识的训练,方能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修养,做一个真正合格的“把关人”。

猜你喜欢
把关人报刊受众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