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解放思想科学论断的哲学要义辩解

2014-03-28 19:28陈绪新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主观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绪新

邓小平解放思想科学论断的哲学要义辩解

陈绪新

改革开放伊始,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科学论断哲学意蕴深厚,他不仅指明了解放思想的价值原则、具体路向和价值目标,而且昌明了解放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结合而非移植、扬弃而非颠覆、有序而非无序、理性而非狂热等辩证法内核。解放思想的关键是要在“结合”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这一结合最好的典范。

邓小平;解放思想;哲学要义;结合

一、邓小平“解放思想”科学论断的理论逻辑

何谓解放思想?1980年2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279他还强调:“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他还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并郑重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143。他还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在邓小平看来,解放思想就是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想束缚,抛弃和拒斥陈腐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和落后体制等,使主观正确反映客观,使思想切合实际,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科学论断,哲学意蕴深厚,逻辑关系严密。

首先,解放思想的价值原则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回答“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革命性和实践性,并且革命性缘起于它的实践性。因为实践——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试验活动——是变化和发展着的。从实践中来又回归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就有了自身的理论的革命性品质,即“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首先就是要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具体实际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时刻彰显自己“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质,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并坚持的“解放思想”不是没有原则与根据的解放思想,而是必须始终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批判性、革命性、开放性和发展性。邓小平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这就告诉我们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工作。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以发展着的实践为前提的,解放思想的动力,来源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20世纪,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较不发达国家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这些国家照搬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的某些论断,结果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普遍遭遇挫折,进而使得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疑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实事求是地对待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本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有鉴于此,邓小平强调指出:“用固定的公式去硬套各国不同的情况是不行的,就算你用的公式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也难免犯错误。”为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我们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其次,解放思想的具体路向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这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回答“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可能面临的障碍和困难。一方面,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无不渗透和贯穿着自己对于外在事务和现象的主观判断。正因为如此,人们常说“战胜自己比战胜敌人更加困难”。要想使自己的认识、判断和行为几近客观现实,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与“主观偏见”作斗争。主观的东西为什么会产生偏见?让我们姑且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观视一番。“偏见”的“偏”,从“人”从“扁”,言下之意就是“把人给看扁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门缝里看人——把人给看扁了”,“狗眼看人低”,等等。在西语中,“偏见”为“prejudice”。“judice”是动词“judge”的名词形式,有“判断,评价,评判”之意。前缀“pre”是“previous”的缩写形式,有“先前的,在先的,过去的”之意。因此“prejudice”的意思就是“先入为主的判断”,即“主观偏见”。[2]另一方面,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民族国家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在自己进步变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路径依赖”。一个人、一个民族国家、人类社会的某个具体发展阶段都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同打造的首尾相接的“存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不同的“文化路径”,不同的风俗、习惯,决定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我们害怕因为“忘记过去”而“背叛历史”,我们又害怕“拘泥于过去”而“裹足不前”。由是可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解放思想中是何等的重要,又是何等的困难。

辩证唯物论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基本原理。这就要求人们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和处理,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如实反映,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要从事物本身得出正确结论。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辩证分析和思考,以求得对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我们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调查研究,去分析探索,努力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才能使认识如实地反映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实现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才能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防止和克服权威迷信与思想僵化,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最后,解放思想的价值目标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这是回答“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的目标取向的问题。一方面,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都缘起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又是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为目的,为指归的。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为根本举措,目的都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3]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就是实事求是。只有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从区内外、县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的具体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将会面临许多新新情况、新问题。只有继续解放思想,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变革和创新,才能正确应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跨越,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实现一次又一次伟大的理论飞跃,都是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必然结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认真分析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以及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基础上,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找到了一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本质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答和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和反思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领域发生的根本转变,审时度势,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全局,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都包含着各自的特殊矛盾。当今世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更是充分地证明,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照搬以往的经验不行,到本本中寻找现成答案也不行,思想僵化不思进取更不行,只有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

二、邓小平“解放思想”科学论断的哲学蕴涵

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科学论断,哲学意蕴深厚,逻辑关系严密,他不仅指明了解放思想的价值原则、具体路向和价值目标,而且彰显出解放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结合而非移植、扬弃而非颠覆、有序而非无序、理性而非狂热等辩证法内核。

首先,解放思想是结合而非移植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63。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意义的。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达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条件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指从实际出发并以客观实际为前提,在客观实际中具体运用正确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概括,从实际现象中掌握本质和规律。只有在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而不是将一种思想理论随意嫁接移植到现实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进行实质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制、机制的简单移植可能会贻害某个领域的健康发展,而如果是思想、理论、根本制度的简单移植,其贻害则是全方位的、根深蒂固的。别人的东西再怎么好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某种思想、观念、制度、体制、机制的借鉴和使用只有与具体的党情、民情、国情甚至具体的事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其生根发芽的土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和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并且明确地把它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基本原则,而且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他严肃批评有些干部满足于照抄照转中央和上级文件指示的错误态度,指明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央、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基本原理与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挖掘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大胆借鉴和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破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难题。

其次,解放思想是扬弃而非颠覆

一般来说,人的认识要经历一个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由已知到新知的过程。已知的东西,既可能成为人们获得新知的向导和手段,也可能成为人们获得新知的障碍。因此,人们要想有新发现与新创造,必须首先解放思想,不迷信书本、权威与前人,善于用扬弃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文化螺旋上升的演进史与扬弃过程。同样,邓小平所强调的解放思想也是这样一个扬弃过程。小平同志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他遵循马克思主义,又不照搬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词句;继承马克思主义,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个别结论。他认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382。我们从其对必须用完整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工作的强调,从其对毛泽东的功过评价,从其对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的论述,以及对计划与市场等问题的论述来看,邓小平没有表现出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偏激倾向与颠覆作法,而是表现出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的可贵的扬弃态度。这种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的可贵的扬弃态度突出表现为在处理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中所坚持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表现为在处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多元、价值多元问题时所坚持的“包容他者、尊重多样”的理论气度;表现为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所坚持的客观公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等等。

再次,解放思想是有序而非无序

解放思想应是一个有序前进的过程,而不是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的无组织、无秩序的过程。邓小平所强调的解放思想,诚然表现为一种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探索与创新精神,表现为一种破除思想禁锢、打破陈规陋习的气魄与胆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解放思想是没有原则标准的天马行空。在邓小平看来,要使解放思想有序开展,就必须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按照实践标准,就要坚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而改正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按照生产力标准,就要坚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而抛弃不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按照人民满意标准,就要坚持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而决不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解放思想就有了正确方向,解放思想就可以有序进行,解放思想就可以结出丰硕成果。[4]渐进式的改革开放就是解放思想有序性的最好例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经由“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有序过程;改革是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号角从广袤的农村向城市逐步推开的、是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科教文卫领域逐步延伸的;对外开放也是从沿海到内地、由东向西逐步推进,形成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最后,解放思想是理性而非狂热

理性的解放思想就是从具体的党情、民情、国情和事情出发;理性的解放思想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脚踏实地的精神;理性的解放思想就是在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的观念创新;理性的解放思想始终是以“实事求是”为目标和指归。解放思想是作为主体的人立足于实践,根据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所进行的一种艰苦的理论探索与理论创新活动,表现为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精神状态上的变革,闪现出人类理性的光辉。马克思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由此开启了具有主体性、现实性、革命性、否定性、创新性与超越性的实践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实现了理性思维上的“哥白尼革命”。[5]从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到列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到毛泽东物质与精神相转化的思维方式,再到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不断丰富、发展和深化的历程,是以实践为基础、为内容、为目的,坚持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性显现的过程。思想的解放与拓展,理性的归纳与演绎,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否则就容易变成非理性式的狂热。我们认为,解放思想本身不应成为终极目的,为了理论猎奇与标新立异不是解放思想,一时头脑发热而主观臆断也不等于解放思想。邓小平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强调,告诉我们解放思想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必须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否则就容易提出不切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容易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式的非理性错误。因此,我们只有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避免急躁狂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三、解放思想的关键是要在“结合”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但要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个科学的理论武器,找到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关于如何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革命理论,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已经有过极为精辟的论述,他们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而“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P248)。这就是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根本要求,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一切从当时当地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就是要有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的魄力,勇于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和苏联革命经验采取了简单的照抄照搬的态度,从理论和原则出发去剪裁现实生活,套用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问题,结果导致中国民主革命与解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从血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7]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且深刻阐述了它的科学内涵。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8](P53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方法。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具体说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伟大历史实践的行动指南;解决中国问题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所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要求。

中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相结合,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确地对待历史和现实,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葛维德.探析英语中若干带偏见的语言现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孙树青.试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J].学习与探索,2005(5).

[4]卫兴华.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J].经济学动态,2010(10).

[5]韩 尚.纯粹理性与狂热意志的奇异混合:浅谈独特的德意志民族精神[J].青年作家,2011(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杨 军.关于五四运动若干问题评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刘海涛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of Deng Xiaoping's Scientific Judgment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Chen Xuxin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chief designer Deng Xiaoping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scientific judgment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Deng Xiaoping's scientific judgment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contains profound philosophic thinking,which is not only pointed out its principles of value,details of orientation and value of goals,but also highlights its dialectic core that the Emancipating the Mind is a kind of combination,sublation,orderliness and rational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not a kind of transplantation,subversion,chaos and fanaticism of the two aspects.The key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is the"combination",and the sinicized Marxist is a best example.

Deng Xiaoping;Emancipating the Mind;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Combination

A849

A

1673-1794(2014)01-0011-05

陈绪新,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伦理学(合肥230601)。

安徽省社科联项目(A2012027)

2013-10-12

猜你喜欢
主观马克思主义理论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