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影响

2014-03-28 22:59魏圆圆陈金凤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西跨文化语境

魏圆圆,陈金凤

(1.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言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农业大学 外国语言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影响

魏圆圆1,陈金凤2

(1.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言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农业大学 外国语言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各自的语言交际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针对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思维方式;跨文化交际;教学;解决策略

1 思维方式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1.1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意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民族间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1.2 思维方式和语言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集中体现文化心理诸特征,并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不同民族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个性和差异由语言载体体现出来.东方人关注民生,而西方人注重隐私.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这种差异对各自的语言交际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中国人常常以“上哪去?”,“吃了吗?”这样的问话方式来打招呼.虽然这类以询问方式出现的招呼用语往往并不需要被回答,但西方人却认为这有干涉个人隐私之嫌.“改天请你吃饭”于东方人而言只是一种客气表达,但西方人却往往认为这是一种邀请进而反问对方时间和地点.由此可见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交际冲突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差异的后果.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维面是以中西文化差异为中心,从价值核心观念、语言差异、社会心理、人际关系等不同角度发散出去的多个分支.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2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思维差异分析

季羡林先生将各民族千差万别的文化归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大体系.中国属于东方文化体系,而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则属于西方文化体系.他认为这两大文化体系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东方主综合,西方主分析.东方文化强调把事物作为整体进行笼统的直觉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进行研究(胡超,1998).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者应具有中西思维方式转换的意识,了解中西思维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进一步学习如何解决交际问题.

2.1 整体性与分析性思维差异

整体性和分析性的特点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很多方面得到体现.电影《刮痧》很好的反映了在特定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思维模式对中医和西医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体现在中医的思维方式特征是辩证的有机整体观.相比之下,体现于西医的思维方式特征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分解论.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的另一特点体现在对事物或语言描述的模糊性与精确性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往往都因不可避免的母语负迁移影响而造成交际活动的文化冲突.能够适时转换思维模式,正确理解西方交际语言的特点,可以避免交际上的尴尬.

2.2 归纳型和演绎型思维差异

注重经验的、直觉的归纳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重逻辑推理,强调演绎则为西方思维的核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式思维往往喜欢用间接方式,不直接对主题说明,遵循先因后果的特点.西方思维则习惯于先点明主题,即先呈现结果、后叙述原因.学业论文的撰写和英语口语交际中都会体现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例如在解释论文逾期这件事情上面,中国学生通常先阐述一大堆逾期的理由,然后再表达歉意.而西方人往往将逾期交论文的结论放在句首,然后再作必要的解释说明.

2.3 语境依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根据人们在交际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将人类的交际模式划分为高语境与低语境模式.在高语境的交际模式中,大部分资讯都存在于人的身上,人们倾向于通过表情、语调、谈话者之间的关系等与语境相关的因素来判断话语的真实含义;而在低语境的交际模式中,大部分资讯都存在于清楚制码的讯息中,语言的字面含义与语言的实际含义趋向一致.美、英等欧美国家属于低语境社会,而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则属于高语境社会.当来自不同语境社会的中西方人士进行交流时,往往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以寒暄语为例,英语国家倾向于使用低语境的交际模式,寒暄语往往可通过字面意思理解.而在中国这种高语境社会,一句话的字面意思往往和实际含义相差甚远.例如一位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向他的美国同事展示他妻子的照片时,对方称赞道:“She is very beautiful”,中国工程师为表示谦虚就回答道:“Where,Where.”(哪里哪里).美国同事感到十分疑惑,但是还是回答他:“Everywhere”.

3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分析

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为高校外语教师提出的更深层次的教学要求.如何通过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从而在交际过程中灵活调整交际行为、妥善处理交际冲突,得体地交流沟通,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深层文化上的差异,能够尊重、理解文化冲突,换位思考,积极探寻问题的解决方式.

3.1 树立学生跨文化意识

各种文化现象以心理、观念的形式保存在风俗、艺术、宗教、哲学、伦理、政治制度等之中,因此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适时适度的转换思维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恰当的置身于异国民族文化,以异国文化心理观看待异族文化是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

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通过率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作为衡量学校英语水平的标准.虽然这类水平考试对于社会和学校所产生的正向反拨作用不容质疑,但是很多高校仍然以水平考试为基础确定教学重点.重视考试内容而忽略大纲要求;重视考试技巧忽略素质培养的状况在高校教学中并不鲜见.失去了文化背景的口语练习变成鸡肋,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不再是交际能力的拓展而变成了语言能力的考核.课堂外语教学对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培养欠缺,特别是在口语表达上.学生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差异,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大量负迁移到英语交际中,从而造成对跨文化交际理解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随着大学外语教学对语言交际能力重视程度的加强,更多的语言教师意识到文化内涵对于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没有被赋予文化内容的交际活动,是没有意义的交际.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外语教学中所有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

3.2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能力取决于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正确认识.如果学习者不具备对外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和认识,沟通交际就变得不切实际.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Kramsch认为语言教学应该从背景知识输入、心理学和人类学角度的渗透以及交际角度的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因此,语言教师在授课时,在讲授必要的语言知识点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课文,通过视频短片、歌曲、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学期初为学生列书单,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读后感的方式了解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在学期末作出总结进而更好的分析并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在课前预习中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文化背景知识并在课堂上分享;另外教师还应该利用西方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等契机,让学生进行舞台剧表演,亲身体会西方文化.为了提高学生对跨文化策略分析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设立模拟场景课堂,如对工作面试,申请海外留学等话题的讨论等,使语言教学与文化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特征.

此外,教师在进行文化差异导入时应该注重学生交际策略的培养.交际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交际策略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也利于学生形成跨文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向学生介绍中西思维模式和交际模式的差异时,教师还需注意人的个体差异.既有含蓄的西方人,也有直率的东方人.学生们不但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排除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对学习外语的干扰,还要学会适应不同个体的交际方式,以取得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正确认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当今高校外语教学中就其必要性和重要的意义.高校英语教师作为语言的传授者,文化的传递者,应该从加强自己文化素质出发,通过多种方式手段,多方向,多角度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帮助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应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1〕Brown G,Yule G.Teaching the Spoken English[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Davis L.中西文化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曹广涛.中西思维模式差异本源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G642

A

1673-260X(2014)01-0265-02

猜你喜欢
中西跨文化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