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浙江大学一卡通建设特色模式

2014-03-28 15:09叶镒娟徐锋程艳旗许彩娥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校园卡智慧校园

叶镒娟+徐锋+程艳旗+许彩娥

摘 要:校园一卡通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重要体现。浙江大学一卡通系统建设,打破以往两卡合一、银行掌控、独家管理等局限,建立分层次管理、开放性合作、自由独立采购的管理模式,形成浙江大学特有的一卡通建设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上行之有效,取得良好效果,并将融入下一代一卡通建设中。

关键词:校园卡;智慧校园;高校信息化;一卡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42-02

一、引言

高校一卡通系统是高校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如何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模式,实现独立决策、科学管理的目标,是所有高校在一卡通建设过程中必须探索的课题。本文介绍浙江大学在一卡通建设中,借鉴各高校经验,根据实际条件,打破以往合作和管理的局限,走自主建设、自主管理、合作共赢的道路,形成独特的建设管理模式,可为其它高校提供一些参考。

由于各高校的建设基础和建设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其建设规模、主要应用、合作模式等都有较大的差异,调研国内一卡通建设较成熟的知名高校,其反馈情况如表1所示。

从此调研反馈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①虽然M1卡的安全算法在2008年被德国研究员亨里克·普洛茨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在读博士卡尔斯滕·诺尔破解,[1]但M1卡仍然是目前高校使用的主流卡片;

②虽然高校的主要应用并不相同,但其最核心的两大应用功能仍然是身份识别和小额支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项应用;[2]

③大部分高校的一卡通系统建设资金由运营商或银行投入,受到对方的制约较大,且多数合作银行为一家,比较单一。

二、浙江大学一卡通建设情况及特色模式

浙江大学第一代一卡通系统是2007年从食堂就餐系统升级而成,卡片采用非接触式射频Mifare S50卡,是师生在校内消费和身份识别的载体。2013年将升级下一代一卡通,规划采用CPU卡作为载体。一卡通系统整合就餐、门禁、图书借阅、机房上机、水控等多个系统,并与多家银行同时对接。校园一卡通系统自主管理、立足开放,推进自助服务及第三方应用服务。

与2007年前的模式以及其它高校的模式相比,浙江大学一卡通系统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卡片模式转变、管理模式转变以及多方合作模式的转变上,2013年下一代一卡通系统建设将沿袭这些良好模式,并进一步完善。

1.卡片模式的转变

第一代一卡通实现两卡分离。改变原先校园卡与银行卡两卡合一的模式,将校园卡与银行卡物理分离,形成逻辑相联的关系,两卡一对一绑定,利用数据交换中心交换数据,实现资金圈存。由两卡合一转换为两卡分离,主要优点体现在银行系统与一卡通系统可独立数据、互不干扰;另一方面,两卡分离允许双方遵守各自的原则,可各自设计版面,各自宣传,不受对方牵制,而丢卡频率极高的补卡手续又相对简便。[3]

2.管理模式的转变

采用相互独立又协同合作的管理模式。浙江大学一卡通系统建设从项目规划开始,就改变以往由后勤部门独立管理的模式,采取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各级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由信息中心、财务处和后勤部门分别承担技术、结算和业务工作。这种既独立又合作的管理模式,分工明晰,职责分明,较好地建设和管理了规模宏大的一卡通系统。

浙江大学一卡通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职责关系如表2所示。

3.多方合作模式的转变

首先,浙江大学一卡通建设的资金采用收与支两条线的投入模式,银行不参与学校一卡通建设,对学校没有控制权。校园一卡通系统由学校统一规划建设,经费由学校专项投入,专项经费大部分由银行投资,其它由一卡通卡费、学校其他经费补充。银行不直接参与学校的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规划,也不参与学校一卡通各类子系统的建设及设备采购。银行只提供相关的合作经费及一卡通银行卡的转账接口。

其次,打破以往独家银行合作的模式,而与多家银行同时互联对接。第一代一卡通系统与三家银行进行对接,后又增加至四家银行对接,并将根据合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换或增减。实行校园卡与银行卡一对一的绑定,实现自动和自助转账。

最后,校园卡卡片自主采购。由于浙江大学校园一卡通系统采用银行卡与校园卡分离的模式,校园卡卡片与一卡通系统独立,由学校自主采购。这种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控制卡片的成本,还可以大大缩短卡片的制作时间。浙江大学新生校园卡就在招生现场制作完成,后随银行卡一起随录取通知书寄给新生。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入“十二五”,基于校园卡的应用服务遍及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学校对校园卡应用需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该变化促进校园卡定位及内涵的变化。在身份识别和电子支付仍是校园卡主要职能的条件下,如何有效支撑房产、财物、道闸、门禁等智慧应用的开展、提供数据的综合决策分析是下一代一卡通建设的主要目标。浙江大学下一代一卡通系统将在融合一卡通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建设包括身份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中心三大数据中心,以及卡管系统平台、电子支付平台、自助服务平台、门禁管理平台、电子服务平台五大应用平台,旨在实现核心数据、平台、应用无缝衔接,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为智慧校园提供数据挖掘和决策分析。[4]

参考文献:

[1]王左利.积极应对M1卡的安全挑战——透视M1卡被破解事件[J].中国教育网络,2009(6).

[2]王春雁.高校一卡通系统应用现状及趋势浅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83-87.

[3]郭涛.两卡合一还是两卡分离[J].中国计算机报,2003.

[4]叶镒娟,徐锋,厉晓华,鲁东明,程艳旗,许彩娥,林传峰.基于智慧校园的下一代校园卡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5):41-43.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摘 要:校园一卡通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重要体现。浙江大学一卡通系统建设,打破以往两卡合一、银行掌控、独家管理等局限,建立分层次管理、开放性合作、自由独立采购的管理模式,形成浙江大学特有的一卡通建设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上行之有效,取得良好效果,并将融入下一代一卡通建设中。

关键词:校园卡;智慧校园;高校信息化;一卡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42-02

一、引言

高校一卡通系统是高校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如何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模式,实现独立决策、科学管理的目标,是所有高校在一卡通建设过程中必须探索的课题。本文介绍浙江大学在一卡通建设中,借鉴各高校经验,根据实际条件,打破以往合作和管理的局限,走自主建设、自主管理、合作共赢的道路,形成独特的建设管理模式,可为其它高校提供一些参考。

由于各高校的建设基础和建设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其建设规模、主要应用、合作模式等都有较大的差异,调研国内一卡通建设较成熟的知名高校,其反馈情况如表1所示。

从此调研反馈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①虽然M1卡的安全算法在2008年被德国研究员亨里克·普洛茨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在读博士卡尔斯滕·诺尔破解,[1]但M1卡仍然是目前高校使用的主流卡片;

②虽然高校的主要应用并不相同,但其最核心的两大应用功能仍然是身份识别和小额支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项应用;[2]

③大部分高校的一卡通系统建设资金由运营商或银行投入,受到对方的制约较大,且多数合作银行为一家,比较单一。

二、浙江大学一卡通建设情况及特色模式

浙江大学第一代一卡通系统是2007年从食堂就餐系统升级而成,卡片采用非接触式射频Mifare S50卡,是师生在校内消费和身份识别的载体。2013年将升级下一代一卡通,规划采用CPU卡作为载体。一卡通系统整合就餐、门禁、图书借阅、机房上机、水控等多个系统,并与多家银行同时对接。校园一卡通系统自主管理、立足开放,推进自助服务及第三方应用服务。

与2007年前的模式以及其它高校的模式相比,浙江大学一卡通系统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卡片模式转变、管理模式转变以及多方合作模式的转变上,2013年下一代一卡通系统建设将沿袭这些良好模式,并进一步完善。

1.卡片模式的转变

第一代一卡通实现两卡分离。改变原先校园卡与银行卡两卡合一的模式,将校园卡与银行卡物理分离,形成逻辑相联的关系,两卡一对一绑定,利用数据交换中心交换数据,实现资金圈存。由两卡合一转换为两卡分离,主要优点体现在银行系统与一卡通系统可独立数据、互不干扰;另一方面,两卡分离允许双方遵守各自的原则,可各自设计版面,各自宣传,不受对方牵制,而丢卡频率极高的补卡手续又相对简便。[3]

2.管理模式的转变

采用相互独立又协同合作的管理模式。浙江大学一卡通系统建设从项目规划开始,就改变以往由后勤部门独立管理的模式,采取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各级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由信息中心、财务处和后勤部门分别承担技术、结算和业务工作。这种既独立又合作的管理模式,分工明晰,职责分明,较好地建设和管理了规模宏大的一卡通系统。

浙江大学一卡通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职责关系如表2所示。

3.多方合作模式的转变

首先,浙江大学一卡通建设的资金采用收与支两条线的投入模式,银行不参与学校一卡通建设,对学校没有控制权。校园一卡通系统由学校统一规划建设,经费由学校专项投入,专项经费大部分由银行投资,其它由一卡通卡费、学校其他经费补充。银行不直接参与学校的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规划,也不参与学校一卡通各类子系统的建设及设备采购。银行只提供相关的合作经费及一卡通银行卡的转账接口。

其次,打破以往独家银行合作的模式,而与多家银行同时互联对接。第一代一卡通系统与三家银行进行对接,后又增加至四家银行对接,并将根据合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换或增减。实行校园卡与银行卡一对一的绑定,实现自动和自助转账。

最后,校园卡卡片自主采购。由于浙江大学校园一卡通系统采用银行卡与校园卡分离的模式,校园卡卡片与一卡通系统独立,由学校自主采购。这种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控制卡片的成本,还可以大大缩短卡片的制作时间。浙江大学新生校园卡就在招生现场制作完成,后随银行卡一起随录取通知书寄给新生。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入“十二五”,基于校园卡的应用服务遍及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学校对校园卡应用需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该变化促进校园卡定位及内涵的变化。在身份识别和电子支付仍是校园卡主要职能的条件下,如何有效支撑房产、财物、道闸、门禁等智慧应用的开展、提供数据的综合决策分析是下一代一卡通建设的主要目标。浙江大学下一代一卡通系统将在融合一卡通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建设包括身份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中心三大数据中心,以及卡管系统平台、电子支付平台、自助服务平台、门禁管理平台、电子服务平台五大应用平台,旨在实现核心数据、平台、应用无缝衔接,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为智慧校园提供数据挖掘和决策分析。[4]

参考文献:

[1]王左利.积极应对M1卡的安全挑战——透视M1卡被破解事件[J].中国教育网络,2009(6).

[2]王春雁.高校一卡通系统应用现状及趋势浅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83-87.

[3]郭涛.两卡合一还是两卡分离[J].中国计算机报,2003.

[4]叶镒娟,徐锋,厉晓华,鲁东明,程艳旗,许彩娥,林传峰.基于智慧校园的下一代校园卡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5):41-43.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摘 要:校园一卡通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重要体现。浙江大学一卡通系统建设,打破以往两卡合一、银行掌控、独家管理等局限,建立分层次管理、开放性合作、自由独立采购的管理模式,形成浙江大学特有的一卡通建设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上行之有效,取得良好效果,并将融入下一代一卡通建设中。

关键词:校园卡;智慧校园;高校信息化;一卡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42-02

一、引言

高校一卡通系统是高校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如何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模式,实现独立决策、科学管理的目标,是所有高校在一卡通建设过程中必须探索的课题。本文介绍浙江大学在一卡通建设中,借鉴各高校经验,根据实际条件,打破以往合作和管理的局限,走自主建设、自主管理、合作共赢的道路,形成独特的建设管理模式,可为其它高校提供一些参考。

由于各高校的建设基础和建设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其建设规模、主要应用、合作模式等都有较大的差异,调研国内一卡通建设较成熟的知名高校,其反馈情况如表1所示。

从此调研反馈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①虽然M1卡的安全算法在2008年被德国研究员亨里克·普洛茨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在读博士卡尔斯滕·诺尔破解,[1]但M1卡仍然是目前高校使用的主流卡片;

②虽然高校的主要应用并不相同,但其最核心的两大应用功能仍然是身份识别和小额支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项应用;[2]

③大部分高校的一卡通系统建设资金由运营商或银行投入,受到对方的制约较大,且多数合作银行为一家,比较单一。

二、浙江大学一卡通建设情况及特色模式

浙江大学第一代一卡通系统是2007年从食堂就餐系统升级而成,卡片采用非接触式射频Mifare S50卡,是师生在校内消费和身份识别的载体。2013年将升级下一代一卡通,规划采用CPU卡作为载体。一卡通系统整合就餐、门禁、图书借阅、机房上机、水控等多个系统,并与多家银行同时对接。校园一卡通系统自主管理、立足开放,推进自助服务及第三方应用服务。

与2007年前的模式以及其它高校的模式相比,浙江大学一卡通系统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卡片模式转变、管理模式转变以及多方合作模式的转变上,2013年下一代一卡通系统建设将沿袭这些良好模式,并进一步完善。

1.卡片模式的转变

第一代一卡通实现两卡分离。改变原先校园卡与银行卡两卡合一的模式,将校园卡与银行卡物理分离,形成逻辑相联的关系,两卡一对一绑定,利用数据交换中心交换数据,实现资金圈存。由两卡合一转换为两卡分离,主要优点体现在银行系统与一卡通系统可独立数据、互不干扰;另一方面,两卡分离允许双方遵守各自的原则,可各自设计版面,各自宣传,不受对方牵制,而丢卡频率极高的补卡手续又相对简便。[3]

2.管理模式的转变

采用相互独立又协同合作的管理模式。浙江大学一卡通系统建设从项目规划开始,就改变以往由后勤部门独立管理的模式,采取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各级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由信息中心、财务处和后勤部门分别承担技术、结算和业务工作。这种既独立又合作的管理模式,分工明晰,职责分明,较好地建设和管理了规模宏大的一卡通系统。

浙江大学一卡通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职责关系如表2所示。

3.多方合作模式的转变

首先,浙江大学一卡通建设的资金采用收与支两条线的投入模式,银行不参与学校一卡通建设,对学校没有控制权。校园一卡通系统由学校统一规划建设,经费由学校专项投入,专项经费大部分由银行投资,其它由一卡通卡费、学校其他经费补充。银行不直接参与学校的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规划,也不参与学校一卡通各类子系统的建设及设备采购。银行只提供相关的合作经费及一卡通银行卡的转账接口。

其次,打破以往独家银行合作的模式,而与多家银行同时互联对接。第一代一卡通系统与三家银行进行对接,后又增加至四家银行对接,并将根据合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换或增减。实行校园卡与银行卡一对一的绑定,实现自动和自助转账。

最后,校园卡卡片自主采购。由于浙江大学校园一卡通系统采用银行卡与校园卡分离的模式,校园卡卡片与一卡通系统独立,由学校自主采购。这种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控制卡片的成本,还可以大大缩短卡片的制作时间。浙江大学新生校园卡就在招生现场制作完成,后随银行卡一起随录取通知书寄给新生。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入“十二五”,基于校园卡的应用服务遍及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学校对校园卡应用需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该变化促进校园卡定位及内涵的变化。在身份识别和电子支付仍是校园卡主要职能的条件下,如何有效支撑房产、财物、道闸、门禁等智慧应用的开展、提供数据的综合决策分析是下一代一卡通建设的主要目标。浙江大学下一代一卡通系统将在融合一卡通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建设包括身份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中心三大数据中心,以及卡管系统平台、电子支付平台、自助服务平台、门禁管理平台、电子服务平台五大应用平台,旨在实现核心数据、平台、应用无缝衔接,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为智慧校园提供数据挖掘和决策分析。[4]

参考文献:

[1]王左利.积极应对M1卡的安全挑战——透视M1卡被破解事件[J].中国教育网络,2009(6).

[2]王春雁.高校一卡通系统应用现状及趋势浅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83-87.

[3]郭涛.两卡合一还是两卡分离[J].中国计算机报,2003.

[4]叶镒娟,徐锋,厉晓华,鲁东明,程艳旗,许彩娥,林传峰.基于智慧校园的下一代校园卡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5):41-43.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信息化校园卡智慧校园
移动支付在校园卡自助补换卡业务中的实现——以潍坊学院为例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
浅谈高校校园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