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相济,精纯不垢
——论 《三国演义》赵子龙的形象特征

2014-03-29 00:20阮绵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赵云关羽三国演义

阮绵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乾坤相济,精纯不垢
——论 《三国演义》赵子龙的形象特征

阮绵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坤道有守柔居弱、谦敬恭顺、厚德载物、静重待发、泽利万物之德,而 《三国演义》中赵子龙这一人物形象不仅充分体现了乾道 “刚健中正”的品质,在内德上更是包涵了坤道的精神,具体体现为 “谦敬守分”的守身之道,精纯无垢、至诚至仁的心理特质,以及不偏内外,“苍生皆我所怀”的仁者胸怀。他在处事待人接物的细节中亦体现出 “救困扶危,报国安民”的大道。赵子龙于乱世之中,凭着一柄银枪,战伐不息,并以 “谦恭敬顺”守身,以 “载养万物”之德尽心竭力地维护蜀汉集团的壮大发展,乾道与坤道相济,尽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乾道与坤道;谦恭敬顺;精纯不垢;载养万物;刚健中正

与文学史上其他武将一样,赵云 (字子龙)骁勇善战。以往研究者对其形象研究一直停留在 “三国蜀汉集团的一名儒将”上,以至现今赵云为人所称道的仍是他的忠勇胆识、武艺绝伦。这里从赵子龙的人格特征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发现虽然其作为一名武将,在历史与文学流传事迹中其 “刚健有为”的形象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事实上,深入地剖析探视赵子龙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下的内心品性,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他的另一面:“谦恭敬顺,载育万物”。在 《三国演义》群将的人物形象中,赵子龙的品行与形象实则出凡卓绝,然而大道至微,赵子龙的坤道之德因自身的“不张扬,不夸显”,虽难为世察,然终未被研究者们所埋没。

一、赵子龙于坤道之 “谦恭守分”

我们知道三国乱世之中的 “君”除汉献帝外,实际上还有此消彼长的群雄,尤其是后来三权鼎立的曹操、刘备和孙权。从客观上看,群雄主要的功能是竖立政权的旗帜,选择并明确自己集团的方向。与之相对,群雄手下的军师谋士便是根据主公的方向和决定提出具体的政策、战略相为辅助。再与主公谋士的领导决策核心相对,众帅群将和军队士卒便是在主公和军师的指挥棒下,驰骋沙场,斩将夺旗,将领袖的战略决策直接转化为行动。由此可知,三国群英各自有其应有的位置,应各实现其功能和职责。

然而自汉室倾颓以来,多少人脱离了本位,越俎代庖,臣代君政,将代帅策,致使君不君,臣不臣,人人都想让天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行,如此天下才真正乱了。东汉末年,不独外戚宦官,群雄如曹操、孙权、刘备等何尝不是乱臣;不提刘表帐下的蔡瑁,诸葛亮麾下的魏延,就连关羽、张飞,也未能完全谨守本位,恪守己道,将兄弟私情代替了大义。

以 “正统”与 “仁义”为旗帜的蜀汉阵营,自始至终能够尽忠职守而不逾矩的人,一者乃诸葛亮,再者便是赵云。

赵子龙最大的美德是 “谦恭守分”。首先,赵子龙从不矜功,完全服从指挥并完美地完成任务。坤道取阴,即是不显露于外,不张扬,不刚强,柔而顺[1]。赵子龙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与功绩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两次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也从未把心思放在争名夺利上。

其次,赵子龙致力于圆满地完成任务,处事小心谨慎,常常担心自己不够尽职尽责。赵子龙进可攻,退可守,不仅武艺绝伦,能够在前方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而且胆大心细,并未顾此忘彼;在后方可保证内眷安全,阻断敌军的追剿。赵子龙是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最佳人选,他能够无条件地听从指挥,充分领会所受命的任务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且在刘备、关羽、张飞等都尚未考虑到的问题上,他都考虑周全了,并根据行军的实际情况,谨慎而有谋略地圆满完成任务。诸葛亮一出祁山遭街亭之败时,赵云与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在撤退中,赵子龙设伏兵独自断后,斩将立功,军资物什不曾遗弃。在回营后各处兵将报告均为败损,唯独子龙不折一人一骑,孔明对此赞赏不已,意欲封赏赵云及其部卒,子龙却深知三军败而无功,若不罚反赏,则使诸葛亮有赏罚不明之误,决策者若决策不明则难以服众,便辞罢了。

《素问·天元纪大论》载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指最高主持者,“火”指事物生长和变化的动力。所谓君火,即是事物生长变化的最高主持者和动力。相火是在君火指挥下具体完成、促进生长发育的火。它是在君火主持指挥下发挥其作用的,处于臣子地位。君火的职责应该 “正光明”,而相火则应该安于本位,充分发挥其本身应尽的职能,辅君以成。有了它,君火的作用才能得到具体落实。地坤处下,“相”意为辅助、帮助,正如一国之宰相辅助君王治理朝政,一家之妻妇帮助丈夫、教育子女,坤道处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坤以 “处下”,“下”为 “位置”,而非“地位”。正如人体的各个器官都要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作为主导的只有一个——大脑,但是 “主导”也只不过是大脑的功能而已,并不存在大脑比任何器官高级。阳化气为用,阴成形为体,又如男女的关系,在设置之初是公正而平等的,在 《周易》中,对乾坤、阴阳的表述并没有孰轻孰重的本意,坤 “处下”只是指明它的位置,并无尊卑贵贱的区分。

二、赵子龙于坤道之 “载养万物”

(一)不言不为,精纯无垢,心平意和,真诚真仁

夏曾佑在 《小说原理》中曾指出,作小说有 “三难”,其一就是 “写小人易,写君子难”。“人之用意,必就己所住之本位以为推。人多中才,仰而测之,以度君子,未必即得君子之品性;俯而察之,以烛小人,未有不见小人之肺腑也”。写君子难,写君子之德更难。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世间真正的美妙是无法言喻的,世间真正的德行也是说不出来的。

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波诡云谲的军政大舞台上皆是豪雄勇将、行人政客,各种人物莫不是或嗔如雷霆,或豪笑干云,喜入典雅,哀染山河。再三掩卷,屡屡细品,最初的纷繁是非、热闹的舞台淡去,赵子龙这一温文儒雅的形象竟然如大浪淘沙一般日益清晰。其深深打动读者的,可能是他超凡绝伦的武艺,可能是他赤诚的忠心,或可再加上一个理由:不言不为,精纯无垢的心境。赵子龙并不是那种因孤傲、阴冷而沉默寡言的人,他刚毅奋发,在奋发之气中却流淌着儒雅的 “不言”,言则不为争名夺利,亦不为逞个人意气,其心直指可成功业、益黎民之事,其言直道取胜之法,否则并不启口。赵子龙深深信服诸葛亮的谋略,行军用兵,虽然懂得实际情况随机妙用,但是他依然不会自以为是,任意妄为。罗贯中也极少以他为“桥”,枝蔓出其他情节来。不独言行,子龙的心思更是至精至纯。赵子龙为人不仅谨慎细心,更是心明眼亮、深明大义,但书中从不写他思量、纳罕些什么,心理描写几乎为零,淡至极处,竟如子龙的枪法一样生出梨花瑞雪之洁白,净至极处,又如震钟击鼓,找不出一点杂音来。张载认为:“‘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思虑知识,则丧其天矣”[2]。陆九渊曰:“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3]以 《中庸》见之,“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知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4]。

正如 《曾胡治兵语录》中所说的:“心窍太多,漓朴散醇,真意荡然”“人必虚中,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5]。儒家要求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 “修齐治平”的前提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做不到 “诚意正心”,那么 “根本”就都没有了,想要真正达到 “修齐治平”是不可能的。《三国演义》中关羽和赵云二人同样作为骁勇善战的武将,关羽的才能与功劳可以说甚于赵云。赵云一生终无所失,寿终正寝,然而与赵云结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羽,失荆州、激刘张,由于一己之失导致蜀汉集团一连串的败损。二者 “修齐治平”之结局,区别在哪里?关羽为什么不能 “善终”?仅仅是因为性格刚愎自用吗?不是的,差别在 “根本”上。与赵子龙相比,关羽读儒家书 《春秋》而并不理解儒家的真谛,云长之儒、之赤心、之义重,实则不是真儒、真诚、真义。赵云心包天下黎庶,对于毛宗岗所盛赞关羽的 “儒雅、赤心、守节、神威、报主、义重”[6],赵子龙不仅都做到了,而且赵子龙谨言谨行,心舒意平,从不把自己的功绩挂在嘴上,不与人相争高下得失。仁,是五常之首,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中解读 “仁”之义:

何谓仁?仁者憯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比 “仁”更进一步的是 “诚”。[7]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所谓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大学》的 “诚意”,《中庸》的 “慎独”无不强调 “诚”的重要性。何谓 “诚”?用曾国藩的话来说 “一念不生谓之诚”,念是指 “私念”。一个人从“仁”字出发,再具备丰富的经历,才能鉴别世上人事物的是非正误,才能分辨出什么是,应该追崇并力行的价值观念,才能渐渐摈除纷扰的私心杂念,其心智慢慢地由专而精,由精而纯,精纯之至便是至诚之境。诚 “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唯有真正的诚心才能得到真正的 “理”,而不是被自己歪曲误解的 “理”,才能真正做到通晓明达,才能时刻真正地采取正确的方式以应对世事,变化世间的事物。如果连 “诚”与 “仁”都不合格,那么义礼智信、修齐治平根本是无根之木,欲其茂盛生长、开花结果又怎么可能呢?

(二)不偏内外,苍生皆我所怀

赵子龙时时对蜀汉大军布置细微之处留心,在竭力完成本职的基础上,赵子龙以 “润物无声”地补给蜀汉大军需要的力量。在箕谷道失利退军时赵云让大军携带辎重归逃,独自断后而物资士卒无所失,且建议将诸葛亮意欲封赏之物 “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在孙夫人携阿斗归东吴时,赵云正在附近巡防,阿斗幸而被及时地拦截。赵子龙不仅深明大义,对为君之道、为将之义有清楚的认识,且对三军军心所向,军需配给,内外行阵布置时刻保持着了解和警觉。上至主君,下至士卒,军需器备,整个蜀军都被子龙装在胸中。子龙对蜀军事无巨细,保持可掌握的状态,为的是完善蜀军的运作、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军情,“知远知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在刘备、诸葛亮有需要的时候能够提供相关的最可靠信息。蜀军向来弱小,人马器械非常重要,赵子龙在蜀军军败时接应败军,非常注意保存蜀军军队的实力。赵子龙不仅注意军士器械实力的保存,而且还留意补给军中贤能的人才。在蜀汉后期人才渐渐不济,老将赵云与年轻的姜维大战百余回合仍然不分胜负,赵云并未恼恨自己失了威风,反而认为姜维无论谋略、胆气还是武艺都是个难得的人才,请求诸葛亮收服姜维为己用,姜维后来成为继诸葛亮之后蜀汉的支柱。

赵子龙认为所有人皆为汉室天下的子民。他对袁绍、公孙瓒等人很失望,失望的是这些人皆非忠君救民之辈;护刘备赴东吴结亲、将诸葛亮接离孙吴时赵子龙只是谨慎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曾以自己的喜恶自作主张,也并没有敌视东吴;主张对曹魏集团进行征伐更是因为曹氏父子篡夺汉政,是为 “国贼”。赵子龙跟随刘备,但并不是以刘备的政敌作为私仇。赵子龙认敌不认仇,不把任何人作为对立的对象,实则胸中包涵的是整个天下的民众。“坤以藏之”,阴藏而深广,“坤以广厚之德,载含万物,无有穷竟也”。坤道其所包者极其广大,极其深厚,不独光明美好、寻常平庸的东西,即便忍辱含垢亦心无嫌恶。子龙跟随刘备是因为他认为惟有刘备才能够真正泽被苍生,他辅助刘备、匡扶社稷,进而助刘备成就统一天下、安定黎民的功业,报的是整个国家的恩。所谓 “厚德载物”,赵子龙要成就的正是汉室下的一切生民。

“天地之大德曰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天地之间深大的德行就是 “生养”,而坤是大地之母,大地蕴育万物,成就万事,却无声无息,不自矜其功,物来以顺应,载万物而不知累,无论山川草木,无论人类牲畜,也无论善恶是非。坤道守柔居弱,谦敬恭顺,厚德载物,静重待发,泽利万物。因而川河之水,陆地食物,天空空气,日照月华从没选择过对象,公平无私地滋养物种的生长。

三、赵子龙于乾道之 “刚健中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的,有志向的人处于世间,应该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奋图强而永不停息。有志有德的人,既要刚毅,又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8]。三国时期王道崩颓,群雄争战不休,此时道义泯灭,生民涂炭。值此烽火乱世,有志之士 “不可不弘毅”,刘关张为共同的志愿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而桃园结义,以天下为己任,同心同力而欲挽狂澜。赵子龙奔走四方择主而事,若非明主,子龙宁可四海飘零无地容身也不肯妄从。子龙深知刘备是位 “仁君正主”,具忠君救民之心,他在刘备连立身之地都没有的时候,就甘愿肝脑涂地以相随。作为乱世中的一民,为了 “救困扶危,报国安民”[9],赵子龙凭着一柄银枪,尽其一生鞠躬尽瘁。

赵子龙的刚健有为不仅体现在他忠君救民的人生理想上,还体现在他勇冠三军的武艺之上,小说对子龙描写的重心就是他的武艺与战绩,在长坂坡之战与汉水之战中,赵子龙 “勇冠三军”的形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小说中正面描述其勇武的莫过于第七十一回的一段精彩的落笔:

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10]。

绝伦的武艺树起了 “常山赵子龙”的威名。赵子龙勇猛,却不恃勇;擅杀,却尤慎杀。尽管身为武将,但是在对敌战斗之外,亦不曾轻贱人命,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何其难得。第52回赵子龙智取桂阳,在对阵邢道荣时,邢道荣下马请降,子龙 “缚”来寨中见孔明,此一不杀。在对阵陈应时,子龙将陈应 “活捉”过马,掷于地下,喝军士 “绑”缚回寨,此二不杀。而后赵范以美色笼络赵云被拒后,欲在宴席上相加害,赵云 “一拳打倒赵范”,上马出城而去,此为三不杀。赵子龙在情急之中仍能够不轻害人命,相比之下,关张去子龙远矣。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途遇荥阳太守王植假意款待,夜谋加害之,王植挺枪奔来,被关羽拦腰一刀,砍为两段。第21回关公赚城斩车胄,刘备入取徐州,后寻张飞,“飞已将车胄全家杀尽”。

赵子龙效法天行之健,却又能够不妄行、不极端,以 “中正”的态度立身行事。“中正”即正而直,不偏不倚。蜀汉阵营从始至终都以天下生民安定的大局为其理想并为之奔走的,除诸葛亮外,还有的就是赵云。赵子龙在刘备麾下尽忠立功,却在面对袁绍、公孙瓒、孙权、曹操等群雄时并不秉持特别的、个人情绪上的对立与仇视。子龙不仅对外不偏恶,对内亦不偏私。赵子龙并不执溺于刘关张三人兄弟义气那样的亲爱和亲近。在刘备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给众官的时候,只有赵子龙出面进谏,为民陈情,他认为是亲是敌取决于是否利益天下大众。“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没有预定的成见和私心,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

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人物栽在一己私欲之上,或身败或名裂。自古以来,酒色名食利皆是人之常情,但是过于贪欲其中,便是亡身之道。但看 《三国演义》,典韦是曹操手下一等一的虎将,因为醉酒丧命他手;嗜酒的张飞动辄便鞭打士卒,终因其 “寡恩”之举失去军心,被手下暗算毙命;淳于琼聚酒失乌巢,致使袁绍官渡一战大败,曹操趁此战击溃当时群雄中最强大的袁绍,自此袁绍迅速衰弱,被曹操所灭。董卓、吕布集团被貂蝉以一弱女子之身离间导致倾覆;周瑜因妻小乔被诸葛亮言语相激,最终顺着诸葛亮的智谋而走。关羽自恃名高义重,为盛名所累而不自知,轻视东吴,而败走麦城。典韦、关羽、张飞不是强者吗?董卓、吕布、袁绍之众不势盛吗?周瑜不聪明智慧吗?为什么最终不是亡身,便是败事?导致失败的最大原因不是外来的强大和阻挠,而是一个人内在的缺陷。一个人若是过于沉溺一种事物,便会被它牵制住了眼耳,进而迷惑了心智。赵子龙为人恪守职分,具有高度的自制力,于酒于色、于名于财皆不贪享,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将蜀汉的成败、安危系于心中。不耽嗜好,不是说一点都不沾边,寡情寡欲,而是不过分喜好,不过分喜好则不会被这些事物所牵制住。所谓 “无欲则刚”,浅层次的解读可以理解为未被 “过分的享受”而拖累,先保身,再谈成事,如此才能真正做到 “刚健”,临事不会因一己之欲而疏忽职守,最终能够成就长久的事业,并且保全自己一生的安全与名节。

四、结语

朱熹曰:“乾道奋发而有为,坤道静重而持守。”大丈夫之道于在柔中有刚强,以自身刚毅为准,将地道 “坤”与天道 “刚”结合起来。赵子龙于乱世之中,以坤道的 “谦恭敬顺”守身,并以坤道 “载养万物”之德尽心竭力维护蜀汉集团的利益,进而力图恢复天下的统一和求得生民的太平。

[1][10]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李长泰.天地人和——儒家君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李雪梅.一探子龙的儒者气象[J].天府新论,2006(2):193-194.

[5][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40.

[6][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蔡锷.曾胡治兵语录[M].上海:大东书局,1944:30.

[8][汉]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316.

[9]沈伯俊.《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三辨[J].襄樊学院学报,2009(3):19-23.

[责任编辑:黄志洪]

I206.2

A

1674-3652(2014)04-0114-04

2014-03-27

阮绵,女,广东阳春人,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赵云关羽三国演义
A NOTE ON MEASURE-THEORETICEQUICONTINUITY AND RIGIDITY*
“关羽”去世
《无风的夏日》
标点符号的争吵
Jokes Today
华容道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闲话关羽护嫂
三国演义
关羽大意失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