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发展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以江西省南昌市郊扬子洲镇为例

2014-03-29 00:20李从娜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扬子农村妇女生态农业

李从娜

(华东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社会学研究

女性发展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以江西省南昌市郊扬子洲镇为例

李从娜

(华东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女性凭借其性别优势和环境意识,在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对江西省南昌市郊扬子洲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证调研,探讨女性在乡村清洁工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以及由此获得的社会价值的提升,进而探讨女性发展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互为促进的实践路径,有效推动环保、节能等生态文明理念在乡村的树立,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女性;生态文明建设;扬子洲镇

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朗索瓦·德·埃奥博尼发表 《女性主义·毁灭》一文,首次提出 “生态女性主义”概念,主张人们应该关注生态与性别的联系。此后日渐成熟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所表达出来的性别气质某种程度上是善于关照、维持或非掠夺性开采自然的;女性这种与自然天然的内在联系使其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潜质和意识;直接参与环保是在实践领域女性致力于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性别与发展理论则认为女性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女性发展是其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进步,同时获得物质、情感、创造上的需求与满足。

以上论述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契合之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至制度建设层面:“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中国政府以及妇联组织长期致力于性别平等与女性的多样化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则应贯彻性别策略,充分重视女性的重要性和主体性作用,推动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正如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在“妇女与环境”部分所提出的——“组织动员妇女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妇女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妇女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能力。”[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首要问题之一便是应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女性化”趋势。根据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女性占农业劳动力的51.78%;2006年女性占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已达61.3%,部分省份如山东为65%、福建则在70%以上。留守妇女更是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农业劳动,据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课题组调查,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承担着种植业94.6%的劳动[4]。因此,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作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妇女自然也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有效发挥农村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在探讨的课题。

鉴于以上思考,2013年9月,课题组亲赴“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镇”、江西省南昌市郊青山湖区的扬子洲镇,就 “生态文明建设与女性”为主题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考察了该镇农村清洁工程与生态农业发展中女性参与的状况,进而分析 “女性进入”与 “性别合作”策略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有效作用。

一、扬子洲镇基本情况介绍

扬子洲镇地处赣江中下游、赣江南昌段中心地带,位于南昌市新老城区之间,四面皆被赣江环绕,具备良好的生态优势,是南昌市名副其实的水上绿洲、生态水乡。该镇堤内总面积18.2km2,加上堤外滩涂湿地等面积总计38.6km2。现有人口25 000余人,5 800余户,下设15个行政村,共计自然村71个。长期以来,扬子洲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典型区域,以蔬菜种植、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为主。

2009年8月,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决议,对扬子洲镇实行为期十年的战略储备,其目的在于避免盲目开发、低起点建设、破坏原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战略储备计划促使扬子洲镇放弃过去其他城市或地区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而是走上一条科学储备、生态立镇、绿色崛起的生态发展之路。

数年以来,扬子洲镇的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江西乃至全国的亮点之一。如农村清洁工程由点带面、已在整个乡镇所有村庄全面铺开;农业实现生态转型,以蔬菜种植、花卉培育、渔业养殖等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渐成规模,甚至出现垂钓、观光等休闲农业;绿化工作卓有成效,全镇的村庄庭院、道路沟渠、园田厂区、门塘小区等地基本上种植了各种乔木及灌木等,完成了绿色覆盖。

鉴于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扬子洲镇已于2013年被国家环保部评为 “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镇”。截至目前,100%的行政村都是市级以上生态文明示范村,其中2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二、“女性进入”与农村清洁工程

农村清洁工程是由农业部2005年以来在部分省市试点实行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之一,旨在 “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下,实现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以期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目标。扬子洲镇的农村清洁工程,自2009年以来逐步开展以来,经过数年所辖全部村庄均已开展,并进入了常态化运行的阶段。在扬子洲镇调研过程中,农村清洁工程也是受访的干部与群众重点介绍的内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当地广大的农村妇女在其中当仁不让地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

对于农村环境而言,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处理得如何是关键因素。扬子洲镇长期以农业为主,影响农村清洁卫生的因素主要便是农村生活垃圾。长期以来传统性别制度和性别观念之下,无论男女,人们普遍认为家务是农村妇女的分内之事。自家的卫生清扫作为日常家务之一,自然也由农村妇女承担。扬子洲镇在开展农村清洁工程以来,不仅调整和改进传统的 “日扫日清”的卫生习惯,将卫生清扫这一传统上的 “妇女的分内之事”由 “家—私领域”延伸至村、镇等 “公领域”,基于 “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模式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的全覆盖和常态化,更是在其中充分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妇女的广泛参与。“女性进入”可以说是扬子洲镇农村清洁工程开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采取的做法主要有如下方面。

首先,由农村妇女参与农村清洁工程的管理。扬子洲镇共计15个行政村、70余个自然村,已全部成立农村清洁工程理事会,负责农村清洁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各村的农村清洁工程理事会会长均由妇女担任——或为村妇女主任兼任,或挑选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人缘较好、热心公共事务的农村妇女担任。如熊万村下属自然村——熊村的王金英,既是该村的卫生保洁员,同时也是该村的农村清洁工程理事会会长。因在农村清洁工程开展过程中的积极表现,王金英被评为新农村建设的环保工作标兵。

其次,向广大农村妇女宣传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理事会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宣传农村清洁工作、培训垃圾分类与处理知识等。该项工作主要由镇妇联召集村妇女主任、各农村清洁工程理事会会长进行。通过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关于垃圾对生态环境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农村妇女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家庭保洁、能够正确分类与处理生活垃圾,养成卫生、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截止目前,扬子洲镇在各自然村的醒目位置均设置了农村清洁工程固定宣传栏。宣传栏包含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模式、保洁卫生评比制度等内容。

第三,由农村妇女主要承担垃圾分类工作。对于广大农村妇女而言,农村清洁工程的日常性事务便是对每日的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扬子洲镇制定了包括卫生 “门前三包”奖惩制度在内的村规民约,各家各户均配备 “两桶一袋”。在熟悉垃圾分类标准基础上,做到户集、户收,尤其对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等成为每日农村妇女的常态化工作之一。由 “各扫自家门前雪”转为融入生态理念的农村清洁工程统一规划,农村妇女通过积极地参与,切实提升了自身素质和社会参与度。

此外,在走访扬子洲镇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熊万村时了解到,该村在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的清洁工程同时,为改善以往农村道路两旁杂草、垃圾成堆的状况,也将修葺村中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作为农村清洁工程的内容之一。该村的妇女主任满带自豪地向笔者介绍,修葺村中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不仅是清洁工程的一部分,也是该村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的重要措施之一。①2010年,南昌市区多条公路扩建,有不少绿化带植物废弃。熊万村村委积极联系园林部门,变废为宝,将收集来的灌木栽植在村级公路两旁。当村委会组织开展这项义务劳动时,在家的女村民们自发地参与进来。这些农村妇女虽然对于 “生态”一词知之不多、或并不了解其深意,但她们普遍认为修绿化带是好事,能让村庄变得更加整洁、漂亮。在此,生态、环保的理念已经不经意间融入到农村妇女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性别策略与生态农业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农业女性化现象,促使我们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过程中有效运用性别策略,帮助和推动广大农村妇女主动融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不仅强调要提高妇女参与生态建设的能力,并在 “妇女与经济”部分提出有关生态农业与女性发展的要求:“……围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创造适宜农村妇女就业的岗位。开展便于农村妇女参与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和返乡妇女多种形式创业就业。”[3]

在此,生态农业的发展便成为重头戏。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性别策略在扬子洲镇的生态农业发展中有着显著的体现。

首先,夫妻间的合作、协作是扬子洲镇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以蔬菜种植为例,蔬菜种植是扬子洲镇的传统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镇蔬菜实际种植面积为7 800亩,基本上实现了以土壤特质为依据的片区规划。如精细叶类蔬菜基地主要在三联、联民、为民、庙后等村,藤果菜基地主要在熊万、新村、前洲、上房、莘洲、长村等村。在调研中得知,随着近年蔬菜种植的生态化转向,菜地中劳作的以中年夫妻为主。这种夫妻间的性别合作成为如今蔬菜种植的主要形式。

再以水产养殖业为例。扬子洲全镇共有水面养殖面积1 312亩,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 (鲢鱼、草鱼、鳙鱼、青鱼)及鲫鱼、鲶鱼为主,主要分布在莘洲、长村、渔业、上房、熊万、滕州、新村等村。在这一行业,女性化倾向并不明显,但同样表现出了夫妻间的协作。熊万村下属自然村后村50余岁的刘小妹夫妇,依靠科学养殖技术致富,承包精养鱼塘10余亩,在镇政府的扶持下开展起垂钓项目,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为此江西省老年协会也在该垂钓园挂牌。此外,庙后村的村民黄凯夫妇则将多年积蓄投资建设家庭农场,即以养殖肉鸽和观赏鸽为主,兼养野鸭、土鸡和鱼,并培植花卉苗木的观赏休闲旅游及农家乐为一体的家庭农场模式。中国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是以家庭为中心(集体化时代除外),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仍需要发挥夫妻分工合作的优势和长处。

其次,女性的性别优势在扬子洲镇生态农业发展中作用显著。以花卉种植为例。扬子洲全镇花卉实际种植面积900余亩,主要品种为发财树、各色玫瑰、铁树、一点红、七色甘蓝、鸡冠药、菊花等城市花卉。与蔬菜种植一样,花卉种植也在扬子洲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与科学化管理。其中南洲村的草花基地,占地650余亩,主要分布在庙后、前洲、新村、滕州、熊万、莘洲、上房、林场等村。种植花草相比大田耕种而言可以说是精细活,在人们普遍的性别观念里认为更适合女性的性别气质。因而在草花基地里劳作的身影,自然以女性占据多数,调研过程中被采访的乡镇干部向笔者证实了这一点。乡镇干部还介绍到草花基地遇上花卉采摘等繁忙时节,女性花农每天的收入可达300元,这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收入。我们讲女性主义的目标之一便是追求女性的独立、自主,尤其是经济上的。可以说,花卉种植产业为扬子洲镇的广大农村女性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就地转移劳动力、增加经济收入的良好出路。

再次,农村致富女典型的涌现是扬子洲镇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之一。在蔬菜种植产业中,女种植能手姜小花是扬子洲镇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典型和模范。姜小花,47岁,熊万村下属自然村熊村一组村民,不仅种植常规的蔬菜品种,也敢于种植一些名特优新品种,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上文熊万村后村的刘小妹,在与丈夫共同经营鱼塘和垂钓项目过程中,本人已成为当地致富的女能手和典型。她经常帮助其他村民解决有关养殖方面的技术难题,鼓励大家共同创业致富。就在笔者调研之际,刘小妹刚刚接到镇妇联通知,她被选为扬子洲镇代表去参加江西省妇联组织的培训活动。姜小花、刘小妹的个案向我们诠释了生态农业发展与女性自身发展的有效结合与和谐共赢。

女性/性别学者金一虹针对中国目前的农业女性化现象指出:“某种意义上,改善妇女的地位,也是改善农业”[5]。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变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我们必须考虑当前农业女性化这一现状。因而增加农村妇女经济收入、改善农村妇女地位,有效推进性别平等策略,是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扬子洲镇生态农业发展与性别策略推进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范例。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我们切实感受到,女性所具有的先天的或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态意识使她们更容易支持并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换言之,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女性的支持与参与。这恰恰与生态女性主义所提倡的 “女性美德”与 “生态原则”不谋而合。

诚然,女性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存在某些问题。首先,农村妇女文化知识和素质普遍相对较低,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水平有限,以至于影响了她们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其次,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制约,农村妇女即便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参与度,但是仍存在较为浓厚的 “被发动、被动员”的倾向,主动性显然还不够。而延伸到女性的个体发展问题上,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农村妇女的社会性,无意有助于女性个体素质、自主意识的提升,进而推动女性的发展。但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女性能够参与决策及管理层面的仍占极少数,且存在缺乏主动性的状况,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女性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为缓解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实现自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与社会、男性与女性的协调发展及和谐共存,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推进性别策略,将社会性别意识融入其中,尤其注重激发女性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让女性从中受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4).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6(3).

[3]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5]金一虹.农业女性化:影响及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1-10.

[责任编辑:赵庆来]

D442.61

A

1674-3652(2014)04-0123-04

2014-04-25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近代中国报刊媒体世界的女性身体建构”(11YJC77002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招标课题“战争与性别:苏维埃时期的女性——基于身体视角的分析”。

李从娜,女,河北安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女性史、女性性别研究。

猜你喜欢
扬子农村妇女生态农业
江苏扬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2019南京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岔路失羊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红雪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