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远故土考论

2014-03-29 06:08郑宗荣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云安夔州杜鹃

李 俊 郑宗荣

唐代诗人李远故土考论

李 俊 郑宗荣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关于唐代诗人李远的故乡,从其自称的祖籍地陇西开始,直至以后他人所言的蜀地、夔州、云安,论者或语颇寥寥,或并无实据,并不能让人信服。但李远三首乡愁题材诗《及第后送家兄游蜀》、《长安即事送友人》、《送人入蜀》包含有较多的地理信息,我们可以据此确定其为夔州云安人。

李远;故乡;乡愁诗;蜀地;夔州;云安

在既无正史的相关记载,也无李远本人及其相互交好朋友明确说明的情况下,关于唐代诗人李远的故乡所在何处,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直至今日,仍有蜀人、夔州、云安三种说法。如谭正璧先生称“李远字求古(全唐诗云一作承古),蜀人。”[1]462梁超然则称“以李远为大和五年状元是错了,但说李远夔州人则是完全正确的”;[2]47陈冠明也称“李远为夔州人。”[3]84熊笃则说“李远字求古,夔州云阳人。”[4]71

上述三种说法,从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上看,如果李远为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则李远为蜀人、夔州人之说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从“蜀地”的泛指与“夔州”及“夔州云安”的相对确指之差别来看,上述三种说法的并存,从一个方面说明,时至今日,关于李远故乡所在何处,论者并无十分确切的把握。

一、历代典籍、方志中关于李远故土之说

现存文献中,语及李远来自何处的最早记载当属李远自己的一篇文章《送贺著作凭出宰永新序》,其中有“陇西李远独后至”之句:“会稽贺凭,以著作郎出宰永新……一时学省宪府之友……乃相与赋诗送别秦东亭。陇西李远独后至……”[5]7950唐代温宪《唐故集贤直院官荣王府长史程公墓志铭》则言“赵郡李远”:“(程修己)性夷雅疏澹,白皙美风姿,赵郡李远见之,以为沈约、谢抑流。”[6]211

李远本人及温宪谈及李远为何方人氏时,都绕开了其出生地,而是以祖籍地代之,并且其所取祖籍——无论陇西李氏、还是赵郡李氏都为望族,非天下其他李氏所能比拟。李远自谓陇西李氏之后,是否出自攀龙附凤心理,还是确有其事,今天已不可考。至于温宪,其年龄稍小于李远,二者当有交游,以另一望族赵郡李氏谓远,或为笔误,或为取悦,亦不可考。

宋代,有王象之所撰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其自序称“以郡之因革,见于篇首,而诸邑次之,郡之风俗又次之,其它如山川之英华,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异闻,故老之传说,与夫诗章文翰之关于风土者,皆附见焉。”[7]4云安亦见录于书中,但其“人物”栏下只有“汉廷尉扶嘉”,并无李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宋代之时,李远为夔州云安人的说法或者流传不广,或者这一说法根本就不存在。

非以祖籍之地而以出生之地来谈论李远,从今天可见之文献看,已在李远身后数百年的金、元之际了。

金、元之时,李远被笼统地称为蜀人。由金入元文学家郝天挺注元好问之《唐诗鼓吹》云:“李远,字求古。大和五年进士,蜀人。”[8]424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称:“远,字求古,大和五年杜陟榜进士及第,蜀人也。”[9]217清代徐松撰《登科记考》论及唐大和五年科考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直接引用[10]754。清朝初年编修的《全唐诗》也说李远为蜀人:“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蜀人。第太和进士,历忠、建、江三州刺史,终御史中丞。”[11]5930

明代,关于李远故乡的认定范围则由蜀地缩小为蜀地之夔州,杨慎确指李远为夔州人:“蜀士在唐居首选者九人,射洪陈伯玉,内江范金卿,阆州尹枢、枢弟尹极,夔州李远,巴州张曙,绵州于环。”[12]729不过,杨慎应该是较早持有李远为夔州人之论的人。稍晚于杨慎的徐应秋著有《玉芝堂谈荟》,其书以“订正名物,考证掌故”而特立于世,书中有对唐代李远的考证:“远,夔州人也。”[13]何宇度所著《益部谈资》卷下专谈蜀东夔州府,并将李远列为此地乡贤之列,称“乡贤则屈原、李远……”[14]

与徐应秋几乎同时代的曹学佺则将李远的出生地进一步缩小到夔州云阳县,其《蜀中广记》卷四十五载:“李远,字求古,云阳人也。”[15]这一时期的《嘉靖云阳县志》记载与此相同,其人物录下有“李远,字求古,省元,咸通进士,有诗集行于世”(其中咸通当为大和之误),其名胜录下有“李远墓,淳佑省元,五峰麓。”[16](其中淳佑年号当为大和之误),李远墓的出现,为李远为云阳人之说增加了具体的物证。自此之后,关于李远为云阳人的说法遂广见于相关省县的方志之中。

清代《嘉庆四川通志》也持此说:“李远,云阳人。”[17]3686“唐李远墓在县西五峰麓。”[17]1775清《道光夔州府志》、清《咸丰云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云阳县志》均依此说。

综上所述,关于李远的故乡所在何处这一问题,从今天所能见到的李远之后的唐宋文献并无相关记载,金元之际,始有李远为蜀人的说法;明代,则先有李远为蜀地夔州府人氏之论,继之则进一步将李远的故土缩小为夔州云阳县,从此之后,李远为云阳人氏的说法,遂泛滥开来,其后的省志、方志因之,几乎成为公论。不过,以上众论,皆语颇寥寥,亦不涉及更多证据,即便有诸如李远墓茔在云阳五峰山麓之据,今天也几不可考,所以,李远为夔州人或者夔州云安人之说,并不能让人信服。如谭正璧先生,在其所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也只称李远为蜀人,而不称其为夔州或夔州云安人,个中缘由,正在于此。

其实,李远是否为夔州人氏,除开依据典籍、方志为据进行结论之外,李远本人的诗歌,也可作为一种旁证材料。

二、从李远乡愁题材诗论“李远故乡在夔州(云安)”

对于诗人来说,故乡是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故乡所在的地理空间之上,附丽有殊异于其他地理区域的独特的人文风情、自然山水,承载有影响诗人一生的独特人生体验,对于故乡,诗人也因此生发出同样殊异于异域他乡的心理依恋、精神认同。当他们落笔于这类题材时,故乡过往生活经验及其情感体验的独特性也会铭刻在字里行间之中,并成为读者追寻其故乡踪迹的可靠线索。

从《全唐诗》所录李远35首诗歌并两联诗句来看,其《及第后送家兄游蜀》、《送人入蜀》、《长安即事寄友人》等三首诗歌中不仅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不舍亲人的情感,其中也包含了诗人故乡所在何处的地理信息。

(一)从《及第后送家兄游蜀》论李远为蜀人

李远及第,当在唐大中五年,《登科记考》依据《唐荟要》、《册府元龟》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

五年辛亥,正月十七日,诏以兵戈未息,举人权停。十二月,国子监祭酒裴通奏:“当司所授丞、簿,及诸馆博士、助教、直讲等,谨按《六典》云:‘丞,掌判监事。凡六学生每岁月业成上于监者,以上其业与司业、祭酒试之。明经帖经,口试策经义。进士贴一中经,试杂文,策时务,徵故事。’诸博士、助教,皆分经教授学者,每授一经,必令终讲。所讲未终,不得改业。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应补当司诸学生等,按学令云:诸生先读经文通熟,然后授文讲义。每旬放一日休假,前一日博士考试。其试,读书每千言内试一帖,帖三言。讲义者,每二千言内问大义一条。总试三条,通二为及第,通一及全不通者,斟量决罚。谨具当司官吏及学生令典,条件如前。伏望敕下有司,允臣所奏。”

进士二十五人:杜陟,李远,殷羽,徐商,李汶儒,苗恽。[18]325

李远及第后,自然有金榜题名的喜悦,故有诗《陪新及第赴同年会诗》,诗曰:

曾攀芳桂英,处处共君行。今日杏园宴,当时天乐声。柳浓堪系马,花上未藏莺。满座皆仙侣,同年别有情[11]5932。

不过,除了及第后的荣耀与喜悦,李远也有遗憾,因为和他一起进京赶考的兄长并没有与他一样金榜题名。李远及第之后,自当留在京城等待朝廷对他的加官进爵,而落第的兄长就只能离开京城,回到老家,兄弟间的离别在所难免,《及第后送家兄游蜀》就是关于这种情景的书写,诗曰:

人谁无远别,此别意多违。正鹄虽言中,冥鸿不共飞。玉京烟雨断,巴国梦魂归。若过严家濑,殷勤看钓矶[11]5931。

从诗歌传达的信息来看,李远来自蜀地,应该是没有疑义的,诗题对这一问题交代甚为清楚——因为没有及第,其兄正拟从京城返回家乡蜀地。但蜀地所指,甚为广大,李远来自蜀地何处?根据“玉京烟雨断,巴国梦魂归”句,我们或可将李远的故土进一步缩小到巴地,因为句中传达的情感正是滞留京城的诗人对故土“巴国”的思念。但蜀东巴地,涵盖东汉末年刘璋所置三巴,地域同样广大,因此,李远为巴地哪处州县之人,此诗亦不可考。但李远另有一诗《长安即事送友人》则可将这一地域进一步缩小到夔州。

(二)从《长安即事送友人》论李远为夔州人

《长安即事寄友人》亦为一首乡愁题材诗,其诗曰:

绮陌千年思断蓬,今来还宿凤城东。瑶台钟鼓长依旧,巫峡烟花自不同。千结故心为怨网,万条新景作愁笼。何时更伴刘郎去,却见夭桃满树红。长遇豪家不敢过,此身谁与取高科。故园久绝书来后,南国空看雁去多。中夜永怀听迭漏,先秋归梦涉层波。愁人白发自生早,我独少年能几何[11]5935。

有论者从诗中“巫峡烟花自不同”句推论李远故乡当在三峡之中,如梁超然就认为,诗中将“京城与巫峡巴国相对举,抒发了深沉的乡思。由此可知他的家乡应在巫峡附近。”[3]其实此诗之中,其旨归于故土方位之句尚有“何时更伴刘郎去,却见夭桃满树红”以及“中夜永怀听迭漏,先秋归梦涉层波”句,只不过,因为句中并无明确的地理位置指称,所以被以往的研究者忽略不考。

“何时更伴刘郎去,却见夭桃满树红”句中刘郎当指刘禹锡。“桃花”、“刘郎”及其相似意象并举,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始于刘禹锡的《逰玄都观诗》。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旧唐书》中有详细记载:“禹锡衔前事未已,复作《逰玄都观诗》,序曰:‘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红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逰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逰。’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19]4211-4212

自此之后,“桃花”、“刘郎”并举入诗,为诗人们纷纷仿效。宋沈义父注意到了这一文学现象,并在其所撰《沈氏乐府指迷》中对此进行了归结,说:“又谓‘说桃须用红雨、刘郞等字;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说书须用银钩等事;说泪须用玉筯等字;说发须用绿云等事;说簟须用湘竹等事。不可直说破。’”[20]2808

不过,“刘郎”、“桃红”并举于一诗之中,对于李远来说,绝非只出于对刘禹锡诗的互文性书写,其中所写更多的是追随刘禹锡入夔足迹回归故土的心迹。因为刘禹锡此诗写就,“宰相欲任南省郎,禹锡再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21]5129但诏下之后,因裴度力谏,刘禹锡最终改迁夔州。《新唐书》记载了这一史实: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为言:“播极远,猿猱所宅,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帝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它人,尤不可赦。”度不敢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终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21]5129。

所以,结合相关史实来看《长安即事送友人》中“何时更伴刘郎去”句,李远所表达的正是这样的心迹,即:追随刘禹锡入夔的足迹,回到久别的故乡。至于“却见夭桃满树红”,则是想象中回到夔州后的景象了。乡路迢迢,非历千山万水不能到达,因此即使梦回,也便“先秋归梦涉层波”了,“归梦层波”之谓,用来形容诗人居于三峡之中、长江边上的故乡,倒是十分的妥帖。故细论此诗,则其故乡所指,当是夔州无误。

(三)从《送人入蜀》论李远为云安人

如前所述,虽然明代以后,多有李远为夔州云安人氏之说,但这种观点几无凭据,故多可疑之处,不过,这个疑点可从李远《送人入蜀》这首诗得到澄清。其诗曰:

蜀客本多愁,君今是胜游。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杜魄呼名语,巴江作字流。不知烟雨夜,何处梦刀州[11]5931。

从诗题及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歌写作的缘起是因为送别朋友入蜀,送行之人为李远,即将入蜀的远行之人则为诗中之“君”。与此相对应,故诗歌首句多愁之蜀客当为诗人自谓,李远为蜀人,也可从此诗中得以确证。因为自己本为蜀人,所以当其送人入蜀之时,较之他人,更能催动其内心深处的故土之思,此即“多愁”之谓也。

顺承这种诗情,“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杜魄呼名语,巴江作字流”四句,当是诗人对记忆中家乡生活情景的具体描绘。“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更像蜀东巴地民居高踞山腰的情景,不类西蜀平原景观特征。另外,其关于故土回忆性抒写中有“巴江作字流”之句,有论者亦据此确定李远为巴地之人。但仅以“巴江字流”而论,并不能确指此处巴江为巴地之江,更不能确指为今天所谓“长江”。因为从古代文献中关于“巴江”、“巴字”这类词语的运用来看,“巴江”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关于蜀地河流的泛指称谓。如《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邓艾传》载:“《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然则巴国因水为名。”[22]853此处谓如巴字之水为阆水(今嘉陵江)、白水(今白龙江);唐代徐凝《荆巫梦思》诗:“相思合眼梦何处,十二峯高巴字遥。”[11]5380此处“巴字”当为三峡中之长江;姚合诗有“江晓流巴字,山晴耸剑峰”(《和门下李相饯西蜀相公》)[11]5693、“剑铭生藓色,巴字迭冰文”(《送崔玄亮赴果州冬夜宴韩卿宅》)[11]5620、“剑阁和铭峭,巴江带字流”(《送杨尚书赴东川》)[11]5618句,从诗意来看,三首诗中所写如“巴字”之江并不位于蜀中特定一端,而是分别居于西蜀(今川西)、果州(今四川南充)、东川(今四川三台)。不过,当我们将“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与“巴江作字流”连缀起来进行观照时,我们发现,在李远笔下,其家乡景象:城踞江岸、高耸接天,正是三峡中城市的写照。

不过,如果我们深究“杜魄呼名语”句,则不仅“巴江”一词所指可以缩小到“巴地长江”,而且李远在诗中差不多就要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自己的故乡就在夔州云安了。“杜魄”,即杜鹃鸟,相传蜀帝杜宇魂魄化为杜鹃,故后人以杜魄称杜鹃。以“杜魄”入诗,且言“杜魄”为此地“名语”——即此地有关于杜鹃的口口相传的名人名言,也颇接近巴地云安风物实情。诗圣杜甫曾经路过云安,且在此停留大半年之久,这期间,老杜听惯了杜鹃的吟唱,故有咏杜鹃之诗。其专以杜鹃为题的诗就有《杜鹃》、《子规》两首。《杜鹃》一诗中,直言“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老杜此诗,俨然将杜鹃作为其所经行过的巴地涪州、万州所没有而为云安所特有之风物。《子规》诗曰:“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岸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从互文性的角度看,则本诗所描绘景象,与“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杜魄呼名语,巴江作字流”相比,无论从景物的择取,还是景物特征的呈现、景物间空间布局等,几无二致。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论,李远之所以将上述生活情景作为故土之思的载体,其原因正在于他熟稔于杜甫的相关诗歌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画,而这种熟稔正来自于他本身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其实,杜甫之后,不只如李远一般的云安本地人以杜鹃来认知云安,外地人来到云安,也常常想到杜甫在云安写的《子规》、《杜鹃》诗,并力图复将自己置身的云安与杜诗中所写“子规昼夜啼”(《客居》)的生活情景连接起来。

如宋代张嵲《过云安县》:

平日云安县,常见少陵诗。今朝忽经过,人生信难期。不闻鶗鴂(即杜鹃)鸣,萧萧山树悲。昔人不可见,长江无尽时。[23]20456

汪元量《云安闻鹃》:

云安风景愚能说,苍峡风掀浪如雪。杜鹃叫得口流血,染遍山花归不得。臣甫再拜哦新诗,诗成甫也成愁绝。都人重是古帝魂,敬重此鸟心不辍。不知此鸟知不知,四时叫得巴山裂。却忆群姬左右趋,三十六宫醉花月[23]44053。

范成大《云安县》:

春暮子规少,日斜红鹄飞。两山多布水,一岛几柴扉。蚓吐无穷壤,人地不断矶。巴阳昨夜雨,滩上水先肥[23]25898。

在李远那里,云安杜鹃是寄托沉重乡愁的家乡风物。而对于范成大们来说,云安地界之内终日啼叫的杜鹃、高耸入云的江城等,只是异域他乡的风物,除却引起他们深远的思古幽情、以及新奇的异地风物感受之外,并不能如李远那样,成为其内心深处关于家乡山水魂牵梦绕的牵挂。

三、结 论

综上所论,尽管自明代以后,关于李远故乡之说,总归于蜀、夔州、云安诸说,但大多语极简要,且无确切依据,故不能让人信服。但当我们细论李远《及第后送家兄游蜀》、《送人入蜀》、《长安即事送友人》三诗,关于李远故乡的地理信息则颇为清晰,我们亦可将其考诸史实,将李远故乡确定为夔州云安。

[1]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1981.

[2]梁超然.晚唐诗人李远考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3]陈冠明.李远行年稽实[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4]熊笃.略论晚唐巴渝诗人李远及其诗[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清]陆绍闻.金石续篇[M].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7][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8][金]元好问.韩成武,等,点校.唐诗鼓吹评注[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9]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清]徐松,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明]徐應秋.玉芝堂谈荟[M].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纂之属.

[14][明]何宇度.益部談資[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杂记之属.

[15][明]曹学佺.蜀中广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杂记之属.

[16]嘉靖云阳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17]嘉庆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

[18]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9][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1][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975.

[2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朱 丹)

A Textual Research about the Homeland of the Poet Li Yuan in Tang Dynasty

LI Jun ZHENG Zongrong

There are various ideas about the homeland of the poet Li Yuan of Tang Dynasty: he himself declared his ancestry homeland is Longxi (western Shanxi Province) and later he was claimed to be born in. Yunan Town, Kuizhou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But these ideas are either sparsely supported or lacks convincing evidence. But his three poems of nostalgia theme,,have much information of his homeland and we can thus determine Yunan Town in Kuizhou County as his homeland.

Li Yuan; homeland; nostalgia theme poem; Sichuan; Kuizhou

I1222.7

A

1009-8135(2014)0009-05

2014-05-26

李 俊(1971-),男,重庆开县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文艺学、文论与文化。

猜你喜欢
云安夔州杜鹃
ORLICZ-LORENTZ SEQUENCE SPACES EQUIPPE WITH THE ORLICZ NORM*
云安村里闯富路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杜鹃红
杜鹃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百里杜鹃百里歌
百里杜鹃
杜甫夔州诗中所反映出的生活悲剧
云安的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