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14-03-29 09:39高维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精神

高维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高维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新时期不断蓬勃发展,国家以及各个高校对此类活动也给予高度重视.它所涉及的领域和活动中体现出的志愿精神在丰富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同时,对其全面发展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寻找有效途径并贯彻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分类

大学生志愿服务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大学生群体,在业余时间里,无偿参加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多样性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依不同的服务对象划分,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有以下四类.

1.1 扶贫开发

主要是组织大学生走进偏远山区及贫困地区,为当地人民提供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每年寒暑假不少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到中、西部一些省、市、区进行支教、支医等.国家对这类活动也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给予大力的支持,比如“三下乡”,“三支一扶”等,鼓励大学生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去.

1.2 社区服务

这一类主要是指大学生进社区,对社区居民提供助老、助残、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文娱活动等社区服务,便民利民,融入多样的社区文化,使社区焕发新的活力.

1.3 社会公益服务

这类服务包括环境保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残障儿童、孤寡老人,志愿者义演、慰问等.大学生志愿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所在地的福利院、养老院、康复中心等提供文化娱乐,生活照料方面的帮助.

1.4 大型赛会及应急救助服务

主要是在国内以及国际的大型赛事、峰会、展会上和国家人民遭受灾难时提供志愿服务.例如第29届北京奥运会、APEC上海年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和其它大规模活动中,到处都闪现着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在国家遭受雪灾,地震等灾害的侵袭时,大学生志愿这更是积极投身于抗灾救灾的行列中.

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其社会性功能的发挥一直备受关注,而个体性功能则常常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在利用不同的载体进行教育活动时,首先应该关注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被马克思主义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因此,社会性功能的实现要建立在个体性功能提升和外化的前提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并将其强化和发展,为社会性功能的发挥打好基础.

2.1 生存功能

人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同时也是最低层次的需求,人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人有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欲望.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志愿者及服务对象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帮助他们寻求更好的生存状态.

2.1.1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及社会风气,是人们获得更好生存状态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志愿服务以自愿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以创新为活力,奉献爱心,服务他人,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并且,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践并传递志愿精神,把这样一种个人的行为扩展为群体的行动,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使每个人都感染其中.我们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我们能更好地生活的前提条件,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有好的生存状态,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才能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创造更好的社会. 2.1.2有效协调大学生志愿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更多的是关注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其独有的特点,吸引在校大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在基本需求得到的基础上,精神生活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大学生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投身于志愿服务,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也只有积极投身于实践,才能真正体会我们所学的东西的意义.志愿服务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平台,发挥自己的长处,使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并且让他们在奉献中体会人生的价值,在帮助他人中的到精神的满足.

2.1.3 给予志愿者服务对象精神慰藉,使志愿精神得以传承.志愿服务的过程是一个传承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所提供的一些志愿服务对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所践行的志愿精神感染者志愿服务的对象.对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等的关爱,以及在一些地区遭受灾难之时,大学生投身于抗灾救灾的行列中,为他们送去了物资的支援,更重要的是对受灾的人民进行心理疏导,为他们送去温暖.这种志愿精神的传递,能够号召更多的人与我们携手共进,壮大队伍,使志愿者这个群体生生不息.

2.2 发展功能

社会对人以及人对自己本身都有不断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社会能有效运转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志愿服务使参与者在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化,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2.1 引导大学生志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维活跃,身心各方面都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志愿服务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利他主义为基本原则,以服务人民大众为根本宗旨,坚持“我为人人”的崇高品质,这与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致的.就其本身而言,它也是政府管理社会和动员群众的有效补充手段,引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2.2.2 给予志愿者及服务对象精神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充分调动起志愿者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地去对待志愿工作.大学生们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使服务对象被理解、被尊重、被关心,这种人文关怀更是对服务对象的精神激励.服务者和服务对象的精神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人们就更容易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并对国家建设,社会进步起着积极作用.

2.2.3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通过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的内在转化,实现了个性化,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去认知和了解社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强大学生被需要的幸福感和价值感,使大学生融入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

2.3 享用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质得到完善和提高.通过这类活动,大学生构建起一个更好的外部世界,在这个由他自己创造并参与其中的外部世界中,必然能使他获得幸福,获得美的享受.

2.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内化保证.大学生志愿者首先是教育的客体,接受学校各个方面的教育,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又转而成为实践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诠释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并将其内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使大学生更好地将社会的道德需求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又逐渐外化为道德习惯,在内化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道德价值标准,以这样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获得审美的愉悦.

2.3.2 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其内在需要,不仅服务社会,同时实现了自我教育.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离开社会的人是不存在的.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平台,而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步入社会而服务.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去体验和享用社会所需要的,所给予的,在社会中实现社会化.

2.3.3 大学生价值追求的自我实现.大学生在慈善主义、利他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参与志愿服务,追求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和更完善的人生,满足自身交流情感、寻求发展、希冀社会承认的需要,进而实现自我价值.首先,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志愿服务这一途径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大学生在奉献中获得别人的认同与自我的认同,从而有了幸福的体验,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提高,在这种美好的心灵体验下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他们在满足和追求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领悟,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人格和品格,也就更能去体认和享用世界上的一切美好.

3 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我国逐渐蓬勃发展,为社会和人民带来很多益处,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该探寻途径,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让这一社会公益性活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1 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

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是工作效率提高的保证,因此,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必不可少.首先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制度,针对不同的服务性质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领域.其次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对其群体的社会地位、经济保障及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等做出统一的规定.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身条件和外部保障得以确立,也就能更容易地实现体系化管理,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3.2 落实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

有效的激励在保证原有的积极作用良好发挥的同时,能够创造新的动力.学校可以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将活动参与的情况记录下来,纳入学年末综合测评、评优、入党等的考量范围之内.可以借鉴国外一些高校进行志愿服务的经验,例如美国大学中设有“服务学习”的一门课程,在校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志愿活动获得学分,没有学分则不能毕业.切实落实这些激励措施,使志愿者更加体会到志愿服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

3.3 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向本土化、日常化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虽从国外传入,但其在中国发展的这几十年不断适应着我国的现实情况,坚持走本土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依靠学校党组织、团组织建立起基层网络,实现社会化动员、个性化发展.此外,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坚持日常化发展,传递志愿精神,形成志愿文化.一旦志愿文化的体系建立起来,志愿服务就会逐渐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成为人们衡量社会贡献,自我价值的标准.有效减少志愿者队伍的人员流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1〕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人民出版社,2009.

〔2〕王民忠,狄涛.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3〕曾永春,黄川川.高校志愿者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G641

A

1673-260X(2014)09-0143-02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精神
志愿者
我志愿……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是志愿者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