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2014-03-29 09:39许永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课理论课实效性

许永华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许永华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当前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在增强大学生主体性,不断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促进课程实效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要在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不断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教师的素养和技能,建立健全网络教育及其监督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背景;实效性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开设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使大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看待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不断增强历史责任感,并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其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体性,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并最终成为具有较高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实践活动: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要善于调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抽象的理论以通俗易懂、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真正掌握和认同所学的理论,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工具,网络无疑会对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2 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发展现状

为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思政课实效性的现状,笔者对三亚学院的师生进行了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2.1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2.1.1 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 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

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2.2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2.2.1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

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2 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2.2.3 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

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2.2.4 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

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

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3.1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

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3.1.1 坚持时代性原则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3.1.2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

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3.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3.2.1 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

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

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3.2.2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

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3.2.3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3.2.4 建立健全网络教育机制和监督机制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的重要工具和领域,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成熟,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所以高校要主动抢占网络阵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思政教育网站或网络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教学和学习的资源.比如各高校可以建设和完善社科部的网站,建立形势与政策网和精品课程等网站,开放校内网络电视或是利用一些网络建构校园BBS、校内搜索、网络考试、QQ群等平台,定时更新网络信息或在各种网站和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这不但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和学习的资源,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达到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的目的.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我们必须要对网络教育的各种网站和平台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积极防范有害信息,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文明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敏.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

〔3〕王静.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及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G641

A

1673-260X(2014)09-0173-02

三亚学院校级课题“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XYZZ13-24)

猜你喜欢
思政课理论课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