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

2014-03-29 10:50胡长生
地方治理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建构文化

胡长生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科技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

胡长生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科技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网络文化体现了工具价值理性与目的价值理性的统一。在生发经济、政治、社会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引致了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加剧了文化的认同危机:降解着政治权威,瓦解着社会公序良俗,消解着现实文化秩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备受冲击。坚持自律与他律、技术与制度、监管与预防、国内监控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引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与实施,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完善监管队伍建设,强化国际合作,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网民自律”“三位一体”的网络文化建构体系,在道德、制度和技术诸层面实现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

网络文化;文化认同;危机;建构

首先,网络文化出现的历史生成性。网络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有其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现实,呼唤并催生了人们的“数字化生存(digital existence)”。网络已经成为横亘于宇宙之间的星河(the internet galaxy),作为现代技术与文化要素的时代融合联袂,网络文化形成了人与网络文化交互重迭的一种新景观现实。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每次媒体技术革命,都带来了人类文化新形态的出现。基于此,马克思将印刷术誉为“最伟大的发明”[1](P472)、“科学复兴的手段,……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P427)。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专业开发和日常使用的分离,使大众可以很容易地遨游在网络之中,而无须过多深究其背后的诸多技术细节。因此,互联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技术突破,使得网络交流已从一种精英式的交流走向了一种大众化的融通。“文化网络性是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P77)技术的天然文化性与文化的内禀网络性,成就了网络与生俱来的文化禀赋,即网络一出现就佩戴了文化的光环,具有了一般文化的诸多特征。因此,对网络的学理剖析先定地要在文化的视域中展开。上述充分表明网络文化呈现的历史客观性及其对既有文化形态网络性的进一步彰显。

其次,网络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嬗变着现代人的生存观念与思维方式。从马歇尔·迈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地球村”,到联合国在世界政治语境下的“我们的全球邻居”,再到“世界变成了一个地方”的感叹:世界压缩成了一个“单一的地方”[3](P14)。由是观之,现代人的网络生存方式遭遇“时空压缩”,即时间与空间距离日益缩小,以至于人们邂逅所谓的“地球村”境况,但心理距离却并不毗邻,存在着重重的心理隔阂甚或愈演愈烈。时空距离的压缩与心理距离的扩张的叠加效应,在时空与心理博弈的生存境遇中,人们感受到更大的心理挤压与精神异化。网络的出现契合并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弥合时空距离与心理间际的精神诉求与心理快感。“一种削平差别取消排他性的文化日趋成熟,这种文化在消解传统文化的边界同时,创造了崭新的人人都可以享受和消费的共享文化。”[4](P74)它为一切文化创造成果的存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载体,也为文化传播与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将文化发展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正是缘于此,网络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替代性和影响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3年7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4%。网络文化的影响广博而深邃,作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从而也成为现代人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和融合方式,网络文化的出现及其发展,嬗变和丰富了人类既有的文化结构及其内涵。

二、网络文化加剧了文化认同危机

网络文化引起的“隐私的终结”,引发人们对于网络文化的反身性思考(reflexive thinking)。互联网与资本的结合,使得网络越来越异化,越来越偏离人们对其最初的祈望,网络文化的平等理念变成了垄断妄想,开放意识蜕变为封闭情结。虚拟的行为产生了现实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场域往往不会局限于虚拟的空间,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交织互动,体现了文化主体的在场(presence)与不在场或缺场(absence)的双重效应,因特网诱发“虚拟的实境(virtual reality)”,进而构建了“真实的虚拟(real virtuality)”。“如果人们当初期望互联网能给社会提供更具竞争性的市场和更加负责任的公司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开放的政府管理模式,能够去除腐败和减少不平等现象,或是更加大胆地说,互联网能够提升人类幸福的话,那么它现在已经令人们十分失望了。”[5]无疑,网络文化张扬着可褒奖的精神气质,反哺现实文化的发展,也浸润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生发出网络文化之于人类经济、政治、社会诸方面的积极意义与正面影响。与此同时,人类对网络所形成的虚拟化环境的控制不到位与网络行为自律性的缺失,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降解着政治的权威,瓦解着社会的公序良俗,消解着主体文化的秩序,致使网络文化加剧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危机。

首先,网络文化借助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及其载体,价值观的多元论愈演愈烈、甚嚣尘上,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令人猝不及防,固有的价值观念认同备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肆意冲击并呈现很强的负外部性。美国著名网络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al Castells)认为,“由于文化经由沟通来中介与发动,因而文化本身,亦即我们在历史上创造出来的信念与符码系统受到新技术系统的影响而有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还会随着时间推移日益加剧。”[6](P309)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人“心智层面的基础设施(mental infrastructure)”,失控的网络必然导致网络文化的失控。作为一种信息能够在瞬间生成、传播与适时互动共享的交互式传播媒介,较之于传统媒介,网络信息把关、过滤的要求与环节先定的“不在场”,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与高度开放性,为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与经济优势通过充当“网络警察”而实施“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7](P33)乃至“政治霸权”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文化“主要是由西方人以经济利益、现代科技和城市工商业为核心内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景观”[8],西方国家的技术应用优势与网络发展强势,西方文化对于网络文化具有天然的近缘性;网络文化的低门槛,使得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零距离、超时空、无底线,网络文化对于固有文化形态具有巨大的冲击性。通常说,美国诞生了互联网,从而也成为全球文化的大本营。“进入交互网络,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进入美国文化的万花筒。”[9](P942)西方文化借助网络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与文化颠覆,形成所谓西方网络文化,实际上是网络文化的帝国主义。事实表明,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较为明显:80%以上网络信息、95%以上的网络服务由美国提供(我国分别仅占0.1%和0.05%),70%以上的数据库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提供和建立,美国的反华网站超过2000多个;网络动漫日本约占60%,欧美30%,中国仅占10%左右。网络空间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博弈的新领域。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曾叫嚣:“有了互联网就有了对付中国的办法。”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助网络推行其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形成其网络文化,对全球进行文化渗透。自1997年以来,美国之音、英国BBC、法国之声等西方主流广播电台进入互联网,并将“专制”、“侵犯人权”等词与中国联系起来。可以说,美国的霸权,不仅反映在军事上侵略、经济上掠夺,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渗透、价值观上输出的霸权。网络文化作为西方强势文化的推手,进一步强化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导向。“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理想信念,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解,更大程度上在于西方国家主观上推动和平演变所致。”[10](P118)西方的网络文化“思想征服”和形象强化,使得网民的国家观念存有弱化趋势:民族认同趋弱化、行为取向自由化、人际情感冷漠化、道德评判相对化和心理空间封闭化;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同,进而由认同深化为信念,由信念误导着个人的行动。

其次,自由开放的网络易导致网络失控,而失控的网络易导致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失范,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认同感普遍下降。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理性对精神的凌越,使得人们不再“诗意地栖居”。其实,当人们将一切事物和交往活动看成是要达致某种蓄谋已久的功利目的的手段与方式的时候,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就会超越价值理性的掌控边界,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就会成为左右和支配人们思维与行为的藩篱与支点,主体间际(inter-subjective)的诚信、道义和尊重等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必然日益锐减直至荡然无存,以至于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受到极大的侵蚀和破坏。初始期的微博是“草根”的喉舌,但反观当下微博发出的声音,“网络大V”、“网络水军”等所谓“意见领袖”,他们频频突破网络规范的底线,其身份已悄然异化,其话语已绝非草根阶层的代言。网络犹如洪水猛兽,被人们形容为“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时间,虚假信息、色情暴力、恶意炒作等不良信息,铺天盖地,令人防不胜防,对现实整体社会产生巨大危害。网络文化使现代人日益“白箱”化和“平面”化,人的隐私权受到愈来愈大的威胁和冲击,没有道德规范和制度约束的所谓“人肉搜索”益发加剧了现代人的“白箱”化和“平面”化。我们不得不感喟:网络文化越是发达,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愈加凸显,社会的诚信感面临巨大的考验。诚然,网络暴力是现实社会中负面心理和情绪日积月累的折射,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同时,网络暴力又会回归现实社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序良俗,扰乱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恶搞”文化的盛行,逢事必闹,见利必闹,反对一切传统道德观念,其深厚的内涵被字面化理解甚至被毫无根据地曲解,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理解和认同民族文化的障碍。由于受到语言、技术局限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网络文化挤压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阻滞传统文化道德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11](P89)美国文化借助本国的技术优势成为网络文化的主导,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占到了90% 以上,不断传播他们认同的文化道德观念。在西方网络文化的包围之中,民族文化的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不断受到侵蚀。

再次,网络文化精神层面的快餐性、直观性和表面化,造成了人们对主体文化精神追求的弱势化、边缘化和碎片化,形成一种对线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认同与普适,致使人的思维被扭曲、心灵被黯化、心理易浮躁。“在网络空间中,虚拟生存空间对人‘周到’的服务,使电脑文化无孔不入地进入到人的精神世界,这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乃至感情方式,容易产生‘人的物化’、‘人的单一化’、‘人的表浅化’、‘意义的丧失’、‘深度的丧失’、‘历史感的丧失’、‘审美创造能力的丧失’、‘爱的能力的丧失’等,它将会引起另一种意义的人类精神文化空间里的生存危机。”[12]当人类遭遇“数字化生存”,网络文化滋生了独特的线性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颠覆了主体的思维样式和生存态度,其形成与发展,客观上造成了对主体文化精神的冲击和污染,致使文化内涵发生变异更迭;当人类面临“社会的片断化”的文化格局,“虚拟飘浮的社会性”成了虚拟人的品格,它在否定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整体性的同时,也成为人们逃避集体认同的思维方式。其对现有的主体文化格局与思维方式产生非常明显的冲击,它以对主流文化的肢解、解构、诟病为基本思维旨趣。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一种偏狭、线性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诚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揭示和批判的那样,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线性的机械思维模式:“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其他都是鬼话!”即“非此即彼”[13](P318)!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特征就是罔顾事实、无视底线、无端猜测、无限夸大、不计后果;具体行为就是极尽臆想虚构、恶意中伤之能事,逢官员必炒、逢富商必炒、逢名人必炒“炒作”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和文化要素,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肆意放大了仇富、仇官、仇名人的社会心理与民间情绪,以思维模式的碎片化引发社会秩序的碎片化。可以说,网络文化的线性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解构”着我们曾依靠辩证理性设置的社会公序良俗。线性思维的多元主义、相对主义成了潜在的行为导向,网络文化在认同多样性、选择性、个体化的同时,也在默认非标准性、非传统性、非整体性,认可更普遍意义上的非理性选择与线性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三、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

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多管齐下”,方能奏效。通过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技术与制度相结合、监管与预防相结合、国内监控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引领作用,加强涉网的法律制度建设与实施力度,提高网络管理的技术水平,完善网络文化监管队伍建设,强化网络文化的国内监控与国际合作,为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提供政治保障、道德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人才保障和国际环境保障,建设“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网民自律”的政府、网络企业、网民“三位一体”的网络文化建构体系,在道德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实现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构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念,保证中国特色和谐网络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促进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提供政治保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4](P9)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和题中应有之义。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监管与预防相结合、规范与疏导相结合的网络文化建构原则,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制度、法规、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和技术监控,达到对网络文化的良治或善治,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使网络文化能够健康发展并极力张扬其正外部性,最终使广大网民能够“诗意地栖居”。对于大众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引导的社会主义性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网络文化建构的引领与导向作用。

第二,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促进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道德渗透网络文化,为促进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提供道德保障。虚拟世界人们的言行虽然可以不表现真实,但虚拟世界也应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即不能随意伤害他人或损害他人的名誉、利益等。以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为导向,规范和引导网络文化行为,坚持疏导与监控相协调,健全他律与自律相互补充的网络文化约束机制,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理念的道德约束效应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于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就网络文化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不去占领,文化垃圾就会充斥虚拟空间。在中国优秀道德文化传统中,各种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论相映成辉,从各个层面均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理想道德境界的追求。每当我们揿下一个键盘,敲出一个词组和一段话语时,都应当秉持“慎独”的传统道德理念,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其着想,这个词这段话是给他人送去快慰还是伤害?是带来褒扬还是贬抑?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追求公天下的理想为显著特征,其包含天下为公、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尚中贵和四个方面的道德理念,从一种普泛道德的立场,提示人们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高尚的道德姿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净化网络,还网络文化一片蔚蓝的天空。

第三,不断加强涉网的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网络文化建设监管机制,尤其应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形成网络监管机制与网络施教机制相结合的网络文化建构机制,为促进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提供制度保障。在充分发挥道德对于引导“可做”与谴责“不可做”作用的同时,极力张扬法律对于维护“能做”和惩戒“不能做”的功能。增强网民的守法意识,提高网民的整体素质,营造有益于网络文化建构的良好制度环境。网络虚拟性行为仅仅局限在网络,一旦离开网络回到现实世界,就必须进行思想和行为的现实转换。如何应对这种独特情势,保证网络文化建构的主导权,除了对有害信息进行监控,尤其需要制订和全面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和净化网络。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知识信息的新窗口和接受思想教育的新途径。”由于青少年所具有的智态、心态和身态等特点,以及青少年所承担的未来职责,青少年由此而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只有经过社会治理和社会规范的网络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正面影响,而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第四,坚持技术与制度相结合,不断提高网络文化管理与技术水平,以网络控制技术制约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达到净化网络文化空气的目的,为促进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提供技术保障。网络思维决定网络行为,网络文化的建构需要有网络思维,把握和使用最新的网络技术及其产品。与其说是西方文化、媚俗文化对人的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还不如说是这些低俗的文化藉助网络载体充斥人的心理而污染人的心灵。在当下,网络文化俨然成了一种强势文化,究其原因在于,网络文化利用了最新科技成果的光环与功效,使得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竞相追捧,从而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时代潮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建立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独有特性基础之上。“虽则人类并不是靠了他的肚子发展他的文化,可是文化却一定得踏在实地上——在它的物质设备之上。”[15](P47)网络技术创新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可以为网络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网络技术变迁是网络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技术驱动是网络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技术创新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技术的支撑,绝大多数的网络文化的创新都难以实现。网络文化就是要创造越来越多的信息形态的技术产品,通过网络传达给网民。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甚至控制网络文化垃圾的出现与泛滥。凭借技术支撑,加强政府对于网络的监管,实行网站备案登记制度,实现“通知—删除”机制下的有效监控、开展相关的公共教育。强化网络企业的文化责任,不断致力于制定国际互联网技术标准,推进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自主创新。当前,我国网络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其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网络文化的安全性较低。一方面,加强技术跟踪研究,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互联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培养和使用网络文化安全专业人才的经费支出,加大培养和引进网络文化安全专业人才,为建构网络文化提供人才支撑。

第五,完善网络文化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文化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为促进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提供人才保障。赢得网络文化话语权的前提是掌握主动权,方法是培植网络文化的主导力量。组织有关网民开展各种引导性、疏导性的网络社会文化活动,完善包括网络文化管理员、宣传部门的网络审读员和文化部门的网络文化市场管理员在内的网络文化监管队伍建设。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可以组建一支业余的网络文化协管队伍配合工作,召集并组织政治素质高、文字功底好、分析能力强、网络技巧精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在政府网站和一些受众面非常广的知名门户网站上广开微博、微信,对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剖析评述,给予网络舆情以科学正确的引导,从而廓清是非、正本清源,最终达到以正视听的目标。应积极主动引导商业网站推出为网民所熟悉喜欢的、具有社会文化责任担当意识的知名学者大V,不断提升网络时代的强大思想引领能力。

第六,积极开展网络文化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加强网络文化建构的国内监控与国际合作,为促进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提供国际环境保障。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应当推动多元文化的对话,目的在于营造网络文化建构的和谐氛围。网络世界的无国界性,是网络文化传播的重要特征,也是与现实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别,这对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既要积极致力于国际互联网标准与规则的建构,捍卫国家网络文化主权,保障我国文化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积极参与国际网络文化安全议题的探讨与研究,共同治理国际的网络文化安全。

积极科学地建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于先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作用,不断提高全体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担当与历史责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等.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美]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互联网与资本主义的邪恶联姻[J].国外理论动态,2013,(7).

[6][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8]邹广文,等.文化自觉与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J].道德与文明,2011,(3).

[9]易丹.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

[10]宋元林,等.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2]贾英健.论虚拟生存[J].哲学动态,2006,(7).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美]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云华

G112

A

1008-6463(2014)02-0056-08

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危机是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差距的巨大心理落差而产生的,在时间节点上,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其逻辑理路是,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结为军事软弱、经济薄弱直至文化懦弱,以至于不认同自身的文化传统。毋庸置疑,产生文化认同危机的机制是由外而内的,是在与西方发展水平的相比中而由心理定格的;毋庸讳言,这种危机一直伴随着民族的前行步伐,其强弱振感同频于西方的盛衰及其文化传播手段的更迭。显然,当前西方强势文化借助互联网载体的传播,使我国的文化认同危机有增无减,网络文化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提出的前逻辑

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网络文化,体现了工具价值理性与目的价值理性的统一。网络具有空间虚拟性、传播广速性、符号中介性和交互同界性等特点。网络文化通常是指人类通过融合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支撑载体与媒介,以信息传递和交流为手段所衍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主要包括人们在网络互动中所创造的观念、制度和技术层面的文化等,其特征主要包括虚拟社会性、技术主导性、传播快捷性、个体张扬性等。缘于此,其消费群体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知识化和白领化等特点。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至今学界尚无定论。作为哲学认识论范畴,认同(Identity)通常是指一个群体对共同对象的一致认可与接受,反映出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而文化认同则是指一个群体对其文化身份的认同,具体表现为对价值信念、思维模式、生活范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要素的普遍认可与接受,往往通过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甚至利益取向呈现出来。

2014-01-10

2013年度江西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YG2013149)。

胡长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科学文化与生态文明等研究。

猜你喜欢
建构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谁远谁近?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