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2014-03-29 09:39钟晴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原理

钟晴伟,廖 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室,广西 北海 536000)

200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合并成了一门新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次改革使得原来分离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实现了融合,更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而在这门全新的课程其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更新教学教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其中丰富的原理和知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1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的方法.是前苏联的一名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所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建立,是以创设课堂情境为主.教师将课程的内容创设为各种问题,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在情境中适当地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理论的角度而言,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程教学主要是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阐释问题,教师利用学生探奇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针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并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以提问为中心展开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师从课程内容中挖掘出问题,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加深对课堂内容理解的过程.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的时候,就是掌握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可见,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运用了探究性原理.采用这种方法,一改教师灌输法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学生心理机制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掌握知识.教师的作用是从课堂教学内容中发现问题,并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进而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潜在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1.2 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

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可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课堂内容提出问题,请学生针对问题思考并回答问题.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由于极具严肃性,因此,多以教师授课为主,抽象的哲学理论很难于被学生所理解,并不会对于教学知识有所吸收.经常无法被学生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不会积极回应.沉闷的课堂氛围,很难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了能够满足新的课程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教学规律的同时,还要将时代性的特征注入到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以使该门课程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以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知识需求.

1.3 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应用价值

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是从西方引入到中国的.将该种教学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知识的认识.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不但可以启发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而且还会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和结论的同时,还提高智力能力,促进学习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可以通过思维能力的转变而从不同的教学观察问题、看待问题,并得出不同的结果.将传授知识过度到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可以将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步入到解决问题的轨道,堪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传统是教学模式的一大突破.

2 “原理”课的特点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的意义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调控作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虽然是抽象性原理,但是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创设课堂情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原理的思辨性和实践性,以使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产生认知.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特点,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以实现其教学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一般的文科类课程相比,文科类课程普遍为感性的理解,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会呈现出明显的思辨性.追根溯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不断质疑和考察前人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形成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的,在“原理”课的学习过程中,面对抽象概括出来的原理和理论,学生们心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如果教师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也就无法完全理解课本的内容,更谈不上信服以及运用了.从这个方面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他的政治理论课相比,“原理”课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最终又要回归实践、为实践服务.只有当它成为现实问题的答案时,才能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运用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从何而来,又能解决如何运用的问题,正好能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的需要.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还具有政治价值性.“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是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理解现实政治历史的发展过程,对现实政治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但当今有不少学生中对党和人民过去艰苦卓绝的抗争历程、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缺乏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上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也无法正确判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理”课教师就必须要直面各种质疑和批评,并对其不合理性进行批判,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中正好能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观,使“原理”课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3 以问题为中心的“原理”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从角色定位上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问题解决的主体.本文所说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不是问题式阐述,而是问题探讨式教学,既包括启发性探讨也包括研究性探讨,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具有最大的独立性,从搜集材料、作出理论分析到问题解答、检查答案和实际运用都是学生独立学习认识的结果,在遇到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并引导学生解决,但绝不会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也尽量避免影响学生的讨论.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会不自觉地参与和影响学生的讨论,这与我们的老师习惯了自己主导课堂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在问题为中心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留意的一个方面.当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偏离了议题,必须及时加以干预,使其明确讨论的目标与方向.

第二,从课堂目标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原理”课教学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原理或知识,而是让他们明白这些原理和知识的前提和条件,并明白结论是如何归纳总结出来的,也即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中,采取的问题大多为半开放或全开放式问题,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只有一个,而且多数不能简单判断其正确与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课堂目标的评估标准也就发生了转移——只要学生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悟”出了有证据的、自己理解的正确结论,那就是成功的课堂.

第三,从教学实施的过程来说,“问题”是关键.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开展前,教师必须自己先读懂读透教材,根据课本的重点难点准备好“原理”课自学大纲并提前公布,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在自学后学生对内容中不理解部分或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相关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再综合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疑问设计出有价值的好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价值的好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愿望,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支配下会积极开动脑筋,迸出智慧的火花.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好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原理”课的总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2)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要注意挖掘本地区、本校甚至学生身边的事件;(3)问题应以半开放性和全开放性的为主,这类问题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4)如果单个问题无法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置成问题链,用一连串发问来引发学生思考.

第四,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学生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能会忽略课本具体内容的记忆,影响其知识质量.教师对这一点必须加以警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作为一种发现式的劳动,更关注的是学生在此过程对总括性知识的掌握,而对局部性、细节性知识则无法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通过问题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并帮助学生构建整本教材的知识网络结构.

第五,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教师要有更充分的准备.在展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之前,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在存在问题的地方选择问题,从没有问题的地方创设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问题,通过启发式活动解决问题.研究证明,掌握同样的知识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要比传统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但从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理解的深度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却有着明显的优势,也就是说这部分时间的付出是值得的.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天恩.问道心扉——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3〕M.N 马赫穆托夫(前苏联).问题教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4〕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徐学福.探究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周新桂,费利益.探究学习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7〕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8〕胡万钟.略谈“问题教学法”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社科纵横,2010,25(12).

〔9〕韩欲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参与式问题教学法初探[J].社科纵横,2013,28(0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