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语文课程研究》的哲学思考

2014-03-30 01:42李山林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本体语文课程哲学

李山林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目前,我国的语文课程研究,少有语文课程哲学方面著作。《和合语文课程研究》是可以当做一本语文课程哲学著作来读的。该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原来的题目是“从对立到和合——语文课程基本问题研究”。显然,作者致力的是语文课程整体的哲学思考。关于语文课程的哲学研究可以分为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作者将语文课程的基本问题提炼为4 对矛盾范畴:语言和言语、文与道、文章与文学、预设与生成。其中语言与言语属于语文课程的本体问题,文与道属于语文课程的价值问题,而文章与文学、预设与生成涉及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属于语文课程实践的问题。可见,作者的论述视域基本构成一个语文课程哲学的框架。

作者对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总体上是从批判走向建构的。细读后,笔者以为该书对于语文课程研究的贡献至少有两个方面。

1 从整体上清理与反思语文课程的基本问题

作者通过语文课程与教学史的研究,对语文课程的几对基本矛盾进行了系统梳理,从中发现了以往语文课程观念的一个共性问题:二元对立。即言语与语言作为语文课程本体的对立、文与道作为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对立、文章与文学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对立、预设与生成作为语文课程实施的对立。虽然,这种对立并不一定是现在语文课程理念的常态,但在语文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这种对立还是历史乃至现实地存在着的,如王荣生指出的忽左忽右的两极震荡式思维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就有不俗的表现。因而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清算。该书对“二元对立”的反思与批判是历史的、根源性的,因而具有彻底性。

2 从整体上建立了语文课程的和谐理论

作者基于“二元对立”语文课程的批判,提出了和合的语文课程理念。作者的导师是大名鼎鼎的张楚廷教授,也许他是受到张楚廷“和谐课程观”的启发,开始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的。一方面是出于师承,另一方面却是对汉语文化独特的和合思想的领悟。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思想智慧,也是具有人类一般认识价值的思想方法,显然它具有哲学的高度,能广泛应用于哲学社会学各个领域。作者对和合思想做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它对语文课程的适切性:一是汉语文本身具有和合的品行,二是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需要和合的语文课程,三是和合思想能克服和消解语文课程的“二元对立”观念。这种发现是新的,也是很有价值的。不仅如此,作者在运用和合思想作为武器批判了“二元对立”语文课程之后,又用和合的思维方法建构起和合的语文课程理论。

首先,作者对语文课程本体根据和合的观念做了一番“玄之又玄”的“虚性”探寻,他主张不能从语文课程的“象性层面”(即语文课程的个别因素如“语言”“言语”等内容因素)和“实性层面”(语文课程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如语言与人、世界、民族、文化的关系)来思考语文课程的本体,而应该超越一切语文课程的具体现象和关系来做虚性的追求,语文课程的虚性本体就是融合了一切层面、因素、关系的和合体。从象性的单一范畴过渡到实性的相对范畴再过渡到虚性的冲突融合范畴,是语文课程本体认识的逻辑结构演变。而将语文课程中的各种范畴联系起来的,则是语言主体的语言实践。所以,语文课程本体是一种特殊语言实践的和合体。这里的“特殊”是指语文课程的学校语文教育性质,以之区别于一般生活中的语言实践。作者对语文课程的虚性本体的把握确实有点“玄妙”,但作者的思辨是逻辑自洽的,从和合出发又回到了和合,是符合和合的哲学理念的。可以聊备一说。再者,和合语文课程虚性本体体现为语文课程的可能性、过程性与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可以作为一种语文课程发展的“乌托邦”理想。

此外,在语文课程价值论上,作者主张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应突破文道框架,实现语文课程价值取向主体、内容的和合,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和合。在语文课程实践论上,主张内容选择上应摒弃文章与文学的对立,在语文课程文件、语文教材、语文课程实施等不同层面中实现和合。和合语文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体现为通过平等对话达成视界融合,营造意境促进体验生成。

总之,和合观念下的语文课程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立足于人的特殊语言实践,从以往的二元对立走向多元融合,观念的先进性自不待说。更有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和合语文课程的理念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否则,和合语文课程就没有多少价值可言。

第一,和合语文课程蕴涵的课程内涵远比由“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个概念组成的语文课程丰富得多。以下论述即说明了这一点:

和合的本体追求是一种基于人的存在、主客体交融的虚性追求,将世界看作一个不断超越现实朝理想奋进的和合体,语文课程本体即是一种特殊语言实践的和合体。语文课程是根据特定时期的需要而人为创设的,本身就是“变动不居”的流体,不存在某种标准的、既定的语文课程作为模本,观念形态的语文课程、过程形态的语文课程与结果形态的语文课程更是丰富多样。语文课程本体是和合现有的各种语文课程类型与层次,和合语文课程的不同主体,不断克服他们之间的差异、对立、问题,使之形成一股不断自我超越现有语文课程水平的理想状态[1]。

第二,和合语文课程的“和合”相对于“统一”说,具有更高的概括水平和哲学意味。

和合具体指称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物之间的冲突、融合,一是经过冲突、融合之后形成新的事物与新的生命,和合既指一种过程又可指这种过程之后的结果。和合在范围上不拘泥于某一事物、某一对象、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涉及世间万事万物及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广泛的统摄性,包括自然、社会、人(人与人、人与自我),也包括一切看得见的具体事物(形相)和人生观、价值取向、方法论等看不见的抽象事理(无形相),和合所面对的是多样性的世界[1]。

作者将“和合”解释为“人在承认世界多样、差别、冲突、对立的基础上,根据对自然、社会与人所构成的世界的规律认识,有意识地化解自然、社会与人的世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使之臻于和谐状态,产生新事物、新生命的活动及这一活动的结果。”显然,“和合”相对于“统一”,语义所指更为丰富,概括性更强。首先,和合承认事物的多样和差异,包容事物之间的冲突,在这个前提下追求融合;而统一则很少考虑被统一事物的差异和冲突性,主要着眼于能够统一的那部分属性。其次,和合的结果是融合之后形成新的事物与新的生命,这新的事物和生命也是丰富多彩的;而统一则是化多为一,将多样性统合为一致性,从而有可能抹杀事物的丰富多彩性。第三,和合是开放的,灵动的,敞开各种可能性的,而统一有可能是封闭的,阻止各种可能性的。所以,用“和合”来概括语文课程的现实追求和理想发展比“统一”可能更具有适切性。

综上所述,该书建构的和合语文课程理念不能不说是一种理论创新。

该书除了以上两个贡献外,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特色,就是运用汉语文化传统的哲学思想来研究汉语文教育,构建合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征的语文课程理论体系,这不仅体现了理论工具与研究对象的适切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汉语文教育研究的本土化、民族化提供了一个样本。汉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思想特征和思维特征,而且这些可能是汉语文教育研究所依赖的更为本质的东西。就已有的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看,依赖外来理论的居多,体现汉语文化思维特征的偏少,这不利于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语文教育研究的本土化、民族化应成为我们今后开拓的方向。

[1]李 学.和合语文课程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本体语文课程哲学
眼睛是“本体”
菱的哲学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