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高效课堂改革模式的特点与隐患透视
——来自陕西课改一线的报告

2014-03-30 05:07龙宝新张立昌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年3期
关键词:陕西改革教学模式

龙宝新,张立昌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我国当前高效课堂改革模式的特点与隐患透视
——来自陕西课改一线的报告

龙宝新,张立昌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陕西是全国高效课堂改革的一个缩影,一个实验区,陕西模式、陕西特色、陕西经验是深度反思全国高效课堂改革热潮的入手点之一。纵观陕西省域内形成的形形色色高效课堂模式,其共同特点是:借鉴与创新的统一,开放性与封闭性间的平衡,综合性水平高,偏学化倾向明显。理性分析发现:陕西高效课堂模式中存在着四大隐患,即模式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之间的矛盾,“教”“学”间的关系平衡很难实现,形式与实质间的矛盾困扰着实践者、高效课堂模式的社会认可度低等,这些隐患也是全国新一轮高效课堂改革的关注点与延伸点。

高效课堂;陕西模式;共同点;隐患

时下,高效课堂改革在我国许多省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陕西就是这些省份中的一个样例。据不完全统计,在陕西至少有近百所学校形成了自己的主导高效课堂模式,标志着这些学校的高效课堂改革已进入了相对平稳期与深入期。当前,尽管学界对高效课堂改革的模式化倾向褒贬不一,但笔者相信:在课改中我们可以反对模式化,但绝不能反对模式,毕竟一种课堂模式是教师群体改革智慧的结晶体,其中不乏先进课改经验与理念。有学者指出:“教学方法和媒介如果能凝结提炼成教学模式,那么教学模式的使用肯定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可以说,教学模式是通向高效课堂的快车道。” 在这一意义上,有无模式、模式的科学化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一个地区高效课堂改革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分析陕西省出现的高效课堂模式,把握全省高效课堂改革的走势与问题,是准确分析处理课改情报的有效途径。

一、陕西省高效课堂模式的共同特点

今年上半年,我们深入陕西省中小学一线,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高效课堂调研活动,重点收集并考察了中小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特色高效课堂模式。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共性特征:

(一) 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在陕西省流行的高效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源头:一是外来模式,如韩立福、李炳亭、金太阳教育研究所等专家团队向陕西基础教育领域引进的模式,还有从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卢中学等学习借鉴而来的模式,例如凤县小学引入的韩立福的“FFS”模式,宝鸡市引入的李炳亭的“五步三查”模式等。这些模式在引入后经过了小幅度的本土化实验与改装,具有了一定的区域合理性,成为陕西省部分高效课堂新模式形成优化的雏形与基础;二是自创模式,如宝鸡一中、乾县一中、咸阳市实验中学与澄城中学等的高效课堂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基于自身课改经验,具有较多的原创成分,陕西省的绝大多数高效教学模式属于此类,这种教学模式的创造者往往是学校骨干教师群体,其中体现着学校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契合了学校校情;三是杂生模式,即在外来模式基础上加工再造后形成的新模式,如宝鸡实验小学的“3663”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它是在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估”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宝鸡陈仓区实验小学的模式也是经此途径形成的。还有一些学校采用的模式是对自己模式进行和借鉴基础上改进、优化而来的,如彬县车家庄中学的“35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酌情吸收合作学习、效能检测等新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模式来源的多样性有力地打破了单一模式的局限,实现了模式之间的优化组合、交互新生,推进了各模式实现异彩纷呈、各得其所的发展,有利于高效课堂改革的持续前行。

(二)开放性与封闭性间的平衡

无论在全省层面,还是在市级层面,不强制推行、倡导同一种模式,不随意提高某一种统一模式的权威性,这是陕西省高效课堂模式的又一优点与特点。以咸阳市为例,在“2013年高效课堂推进年”中进行的“高效课堂人人过”活动中也没有强调标准化的高效课堂模式。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欣赏和肯定的。当然,每一所学校在高效课堂改革中都有自己的一套基础模式,这种高效课堂模式确实是相对稳定的,具有相对的封闭性,每所学校高效课堂改革的样板课都是在基础模式指导下展开的。无疑,统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一种教学模式的持续优化与磨砺改进,使之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却易于脱离实施者的校情、班情、教情,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才是陕西高效课堂探索中最棘手的一个问题。正如横水一中王校长所言,模式既为教师“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让我们领略了别样的风景心生羡慕而起身追逐”,“也有着先天的不足与缺陷,比如学生为主的讨论和展示会冲淡和掩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模式运作一段时间后,模式可能因模式化而变得僵化”。 在这一方面探索中较为成功的是彬县的“35X”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设计“X”的意图就是鼓励模式实施者尽可能创造性地形成符合该校教情、学生学情与学科特色的具体化模式。这种处置方式不仅为实施者留下了改造模式的弹性空间,还为提高一种课堂模式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创造了条件,留足了余地。

(三)综合性水平高

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一样,陕西地区新出现的高效课堂模式突破了单一的、教学流程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试图将课内与课外、教与学、教学阶段与学习活动、教学时间配置与教学环节安排等有机地统合起来,故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容量增大了,指涉的环节增加了。在陕西高效课堂模式中一般有如下四种课堂模式提出思路:一是基于“学程”的单线组织模式,它是高效课堂的基础模式,如咸阳市实验中学的“链式高效课堂”模式,其步骤为“预习检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延伸-反馈训练-预习问题”,再如洋县城关中学的模式“学案反馈-导入及目标解读-高效讨论-高效展示-高效点评-质疑追问-当堂检测-课堂小结”,还有咸阳市秦都中学的“五字课堂教学方式”,等等。二是双线组合模式,如“教学步骤+效能检测”的双线式组织,横水镇第一中学实施过的“五步三查”模式;如“教学主体+基础模式”的双线式组织,如咸阳市实验小学的“三主六步”式,即“以生为主”,再加上“六步”,即“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点拨-建构拓展-巩固深化”;还有“教学双边+基础模式”的双线式组织,如紫阳高滩镇初级中学的“双向六环”教学模式。其中“双向+六环”的模式就规定了师生间的主要活动方式与目标,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环节。三是三线路组合模式,一般类型是:按照“教学手段+教学阶段+基础模式”三条线路组合起来的模式。如永合中心小学的“一托三段五环节”模式(即依托班班通工程,开展“三段”教学—创设情景-思考和尝试-互动深化,实施“五环”教学“基本训练-新授-练习-作业-小结”);按照“教学目标+课堂标准+弹性学程”三条线路组合起来的模式,如彬县城关中学的“35X”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按照“教学阶段+基础模式+时间配置”三条线路组合起来的模式,如再如渭南杜桥中学的“两段三步261”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地整合了课内外与课堂时间配置,对教学结构限制较为准确。四是多线路组合模式,如澄城中学的倡导的“三三制”教学策略下的“1+1”教学模式(即一节“自主课”、一节“互动课” ),它不仅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流程等层面,还涉及到了基本课型,如自主课与互动课等。

实际上,在高效课堂模式形成中,实践者常常会考虑的三个层面内容是:教学理念层面、学习进程层面与时间配置层面,这三个层面对课堂结构的限制性依次增强。因此,对学校高效课堂模式的设定到底应具体在哪个层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如若停留在教学理念层面,模式的操作性不清晰,教师的自由度过大,模式难以清晰定型;如若具体到时间配置层面,课堂模式的操作性、具体性、综合性太强,但弹性不够、难以施展,容易束缚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创造力。对课堂模式的规定应该停留在哪一个综合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后续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偏学化倾向明显

客观地讲,陕西出现的上述高效课堂模式与其称之为“教学模式”,不如说是“学习模式”,几乎所有教学模式都在用“学生学程”的形式来表达“教师的教程”,都在集中阐明“学生应该按照怎样的进程”来展开学习的问题。这是陕西教学改革史上的一大进步。在陕西,各种各样的高效课堂模式“重学”“偏学”、“抑教扬学”的特征异常明显,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看出:

其一,模式中所用到的核心词全是学生“学习”方面的术语,如读、议、练、想、讨论、展示、点评、感悟、探究、交流、练测、质疑追问等,这些术语清晰地表明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该说,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改变学生学习行为,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 基于学习活动优化的陕西高效课堂模式有其优越性所在。

其二,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要求更高。在传统教学中,体现被动学习、理解学习的词语如“感知”“理解”“运用”“领会”等是高频词,学生的学习活动常常具有明显的“师导性”,是教师诱导出来的学习活动,而在陕西高效课堂中出现的学习主题词主要是“展示”“感悟”“探究”“尝试”“反馈”等。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的主题词是学习,正如有学者所言:“学生在主动、有兴趣的状态下学习,课堂‘学’和‘做’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导’是对‘学’和‘做’的‘导’,也是学生‘学’和‘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上述学习活动的推进不仅需要学习者有高度的主体性与自觉性,甚至还需要元认知、元学习的参与,因此,这些模式对学生学习的技术性要求大幅度地提高了。

其三,一些传统中由教师进行的教学活动也被学生部分取而代之,如点评、小结、课堂组织、测评等纷纷改由学生来实施,整个教学模式的制定大有“让学生取代教师的部分职能”的倾向。“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都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主动的主人,而不是‘被主人’”, 让学生主持课堂、组织学习、主导学习是学生作为课堂“主人”地位的物质化表现。学生以及学习组织,如小组、班级等对课堂教学承担的学习责任在增加,教学过程正在悄然发生着由“师控”向“生控”、“师主”向“生主”的转变,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学生、学习,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互助组正处在缓慢形成中。

其四,课堂进程的设计完全按照学习规律来组织,如咸阳市实验小学的“三主六步”式,其课堂进程设计方式是“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点拨-建构拓展-巩固深化”,基本按照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即“激发动机-知识建构-迁移运用”这一程序来设计,严格遵循了现代学习规律的要求;再如,洋县城关中学引入的高效课堂模式,即“学案反馈-导入及目标解读-高效讨论-高效展示-高效点评-质疑追问-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问题生成-探究答案-结论反馈这一线索来组织,顺应了学生新知识建构的这一顺序;另外,乾县一中的“梳理·探究·训练高效课”,即“考纲入题、构建知识体系-展示高考真题、进行思维建模-检测应用、进行实战演练”,该模式完全是学生学习进程的翻版。

二、我国当前高效课堂模式的隐患

陕西省高效课堂模式在探索中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隐患,折射出我国当前高效课堂改革中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任何改革毕竟都是一场试误性实践,风险与创新同在、危机与机遇共存,担忧与困惑是任何课改都必须认真面对的事实。在调研中,透过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改革场面,我们看到了当前我国高效课堂课改的另一面——一些被忽视的问题与隐忧。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模式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当前高效课堂改革中,形形色色的模式设计主体大都是学校,是学校的教研工作者的集体智囊——课改领导小组,凭借这一组织构建的课堂模式自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充分发挥教育者集体的智囊功能与“头脑风暴”优势。但模式的具体实施者、实践者是每一个具体的教师,他们面对的是个性化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面对的是不同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如若全校都套用一个“模板”来做课、来“秀课”,无疑会对其他教师的教学专长、教学头脑会产生一定抑制效应。而在陕西高效课堂改革中,广大一线教师大多属于被指导者、被建议者、被实践者的角色,他们的课改热情与活力尚处在诱导状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这是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得出的一条教学至理,不容任何教育改革者忽视或践踏。换言之,全校只能有限地共享一种教学模式,而不能无条件地共用一种教学模式,不能轻易地滑入“模式化”的课改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校一模式”现象可以给学校的高效课堂一个品牌,或者是“贴金”,但它对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到底有多大作用,这一点尚需进一步的评估。应该说,任何高效课堂模式的创建都回避不了“制定者”与“操作者”之间的矛盾,都必须面对“模式有效适用范围”的实践难题。在陕西亦是如此。如何在最大化地发挥新模式对全校教学改革水平的示范引领、整体抬升功能的同时,又不影响高效课堂拔尖型、创新型、旗帜性教育人才的脱颖而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实践者过于依赖模式,只会导致大量教育庸才的批量生产;如果不开发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改革又可能陷入抱残守缺、混沌无序的境地。在这一意义上,基于新模式的高效课堂改革始终是一道“两难”问题,优秀的改革者能够在解决模式研发与模式实践之间矛盾的同时把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陕西高效课堂改革当下迫切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够驾驭、利用模式的卓越教师。

(二)“教”“学”间的关系平衡很难实现

从目前来看,当前高效课堂改革模式的一大特征就是“重学有余,而轻教失度”。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室充满情趣,是我国高效课堂改革的一大追求。这对于改变沉闷的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习的发生,激活学习的状态而言具有积极意义。但问题是,什么是“教学”?“教学”活动的特殊功能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人心知肚明的问题,那就是达到一种超越学生自学效果的更好教学效能。进言之,教学活动尽管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但如若对“教”抱以敌视的态度,甚至不管什么学科,都尽可能地降低“教”的比重,以为“教得越少越好”,或者“讲的越少越革命”,这就可能把教学活动引入误区,最终让高效课堂改革偏离改革的初衷。其实,在一节课上“教”与“学”的比重该如何配置取决于三个因素:其一是学科的特点。一般而言,探究性学科、实践性学科、生活性学科的教学中“学”的比重可以大一些,而体验性学科、赏析性学科、知识性学科中“教”的比重应该大一些。尤其是那些学生参与实践机会较多的学科而言,学生的“学习”可以主导,而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与他们日常生活关联较小的学科,教师就必须借助于“教”来清楚地呈现内容。其二,教学目标的结构。课堂教学的完整目标是“三维目标”, 但对同一节课而言,“三维”之间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有些课强调的是“知识”,这节课的主要课型就是“知识掌握课”;有些课强调的是“技能”,这节课的主要课型就是“技能训练课”;有些课强调的是“情感体验”,这节课的主要课型就是“体验课”,等等。其中,“知识掌握课”中“教”的比重应该大一些,而“体验课”、“技能课”上学生学习、训练、参与的比重应该大一些。其三是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教学的主要对象是知识,而知识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如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等等。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的教学活动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程序性知识、科技知识、默会知识的教学中“学”的比重应该大一些,而陈述性知识、显性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应该坚持“以教为主”的原则。可见,“教”“学”间的关系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灵活平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如果一味倡导“少教多学”、“抑教扬学”的理念,高效课堂改革随时都可能进入死胡同,最终对教学效能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

(三)形式与实质间的矛盾困扰着实践者

当前,许多实践者一谈起“高效课堂”,就会将之和一副“课堂景象”关联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尽情讨论、大胆展示;教师站在课堂的角落,静观其变,沦为教学活动的配角;课堂四周都是供学生展示用的黑板,到处都摆置着形形色色的课堂展示积分表;在课堂中,学生围成一圈,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都由学科长或组长负责,各小组的口号、誓言一目了然;在学生书桌上,导学案成为最显眼的学习材料,教材被冷落一边;每节课都由固定的套路、环节与模式,教学活动按部就班地展开,上课就是“做填空题”。可以说,许多老师都是按照这样一种“刻板景象”来复制高效课堂的,教师只需要对之做以“微调”即可,形式主义色彩可见一斑。这些“刻板景象”也是陕西高效课堂中对具衍生力与扩展力的元素,成为全省高效课堂的“课堂原型”,它就好像“细菌”一样被植入形形色色的“高效课堂”中,在陕西各地萌芽开花。在这种情势下,许多区县甚至直接按照该“模子”来开展“高效课堂人人过”活动,致使这一改革理念获得了更大的传播力与扩张力。诚然,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一个“模板”作为引子,但真正的改革都是一场探索性实践,是不可能有现成、完美、定型、确定的模板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新教学模板的形成,但却不会固化它、推崇它、神化它,而是会批判它、改进它、丰富它,使实践者创建新教学模板的行动处在开放之中。当然,这并不是说高效课堂改革中没有稳定的规律、确定的理念可以遵循,而是强调:一切多样化、多变化的高效课堂模板必须服务于教学效能提升这一中心来创建。什么是高效课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 就是高效课堂。这些课堂形态的重合点是: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能的实现与提高。离开教学效能这一中心任务,任何高效课堂模式的打造实践都可能失去意义,最终退化为一种“形式主义做法”,尤其是当改革者将某一种教学模板权威化、定型化的时候,这种改革实践可能会完全堕落成为形式主义。相反,围绕“高效”“学会”这一实质目标来创建新教学模板,淘汰旧教学模板,组合各种教学模板,灵活变换教学模板,才是高效课堂改革实践的实质。“什么是‘会’? 学生看明白了但不一定会, 能够写出来、能够给别人讲明白才是‘会’。” 这就是高效课堂追求的“实在”目标。一种完整的高效课堂改革一定是“名”与“实”的统一,一定是多样形式与高效实质间的统一,如若仅仅关注前者而忘记后者,高效课堂改革随时都可能陷入花样化、形式化的误区,高效课堂改革必将退化为一种“空壳改革运动”。

(四)高效课堂模式的社会认可度低

我国高效课堂改革推进中出现的区域不平衡、校际不平衡现象随时存在,各地、各校、各层次参与者看法不一,内部相互龃龉现象并不鲜见,由此引发了高效课堂改革整体社会认可度低的新问题。这一点在陕西高效课堂改革中表现非常明显。究其根源,这一问题的产生来源主要有四个:

其一,高效课堂改革中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矛盾。在陕西省域,由于对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视程度差异,各区县高效课堂改革呈现出两极化现象:在高效课堂改革核心区,师生对高效课堂改革的热情高涨,改革举动频繁,改革力度较大,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等就属于此类,而在高效课堂改革边缘区,如汉中、安康、榆林、商洛等地,高效课堂改革推进力度较小,发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课改边缘区由于对高效课堂的接触不够、理解较少,导致了他们对高效课堂形态的认同度较低现象,尤其是在省级教学能手评选、全省课堂教学赛教中,这种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二,课改实验校与普通校之间的矛盾。即便是在同一区域内,由于高效课堂改革层次化推进原因所致,区域内中小学在高效课堂推进上会出现分层现象:那些关注高效课堂改革的实验校中,教师亲历了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间的差异,品尝到了高效课堂的甜头,故对高效课堂的认同度较高,而对普通校而言,教师对高效课堂改革的认知则容易受消极的“课改负面印象”影响,导致他们对高效课堂改革持有一些抵制态度,对高效课堂的社会认同度较低。例如,在延安,宜川中学在全市乃至全省高效课堂改革中相对领先,而在市级课堂教学比赛中不容易拿到高级奖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评价者对高效课堂改革的科学做法看法不一,认同度存在差异。

其三,传统课堂教学形态与高效课堂教学形态之间的“磨合”问题。在全省高效课堂改革中,传统课堂教学形态与高效课堂形态间的“拉锯战”普遍存在,而且还将持续存在,传统课堂教学形态与高效课堂形态间的“磨合”将成为全省课改领域中的一大难题。任何一种新课堂教学形态从新生到为社会所接受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认可过程,这种课堂形态能否最终被社会接受取决于这一“磨合”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课堂形态的坚守者、支持者自然对高效课堂的认可度较低,要让他们完全接受新的课堂教学形态尚需时日,比较而言,传统课堂教学形态在当前教学领域中仍具有强大的惯性。

其四,高效课堂的改革者与普通教师间的矛盾。即便是在同一所学校,不同境遇主体对高效课堂的认可度是有差异的。对那些高效课堂的积极倡导者而言,他们对高效课堂理念与实践的认可度相对较高,这种心态与信念是促使他们死心塌地推行改革、变革教学现状的强大内驱力;而对学校中的部分普通教师而言,他们对高效课堂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不愿意真心参与改革,成为高效课堂改革的阻滞者。

由于上述原因所致,高效课堂改革在陕西的认同度还有待于提高,这说明:传统课堂教学坚守者的阵营与力量依然非常强大,高效课堂改革者必须在追求课堂教学高效能的同时,还必须做好宣传、引导、说服工作,还必须做好课改的先行示范与后援保证,力促高效课堂改革的社会认可度持续提高。

[1] 陈杰.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J].江苏教育研究,2010,(12B).

[2] 王建强.模式的力量与缺陷[OL].http://t.30edu.com/09172087/Article.do?ID=abcfcbd1-25d5-49dc-a91 c-efe9b9e69d1b.2011-05-20.

[3] 李志贵.根植校本文化孕育高效课堂[J].人民教育,2012,(22).

[4] 学荣.“学做导合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5] 刘金玉.试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兼谈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J].江苏教育研究,2011,(11A).

[6] 余文森.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八大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1).

[7] 张志勇.回到教育的原点看“高效课堂”——基于省庄二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0,(16).

[8] 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J].人民教育,2010,(6).

(责任编辑 张永祥/校对 一心)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idden Dangersof the Current Efficient Classroom Reform Patterns in China——A report from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Shanxi

LONG Bao-xin,ZHANG Li-chang

(School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PRC)

Shaanxi is a microcosm and an experimental area of the efficient classroom reform in China.Some of the starting points to deeply reflect the upsurge of the nationwide efficient classroom reform are Shaanxi patterns,Shaanxi characteristics,Shaanxi experiences.Throughout various efficient classroom patterns formed in the region of Shaanxi province,their common features are:the unity of the reference and innovation,balance between openness and closeness,high integrated level,the obvious tendency of focusing on “learning”.Rational analysis found there are four major hidden dangers in Shaanxi efficient classroom pattern: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atterns’ designers and practitioners;the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teaching”and“learning”which is very difficult to realize,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orm and substance plagued practitioners and low social recognition of the efficient class patterns.These are hidden dangers,at the same time,the concerns and extension points of the new round of the reform of efficient classroom.

efficient classroom;Shaanxi patterns;comman features;hidden dangers

2014-03-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知识脑图的高效课堂结构研究”(13XJA880007);陕西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ZDKT1204)阶段性成果

龙宝新(1973—),男,陕西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及教学理论研究

G 632.0;G 527.41

A

1674-5779(2014)03-0034-06

猜你喜欢
陕西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改革之路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