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衣”源流考

2014-03-30 20:21丹,聂
关键词:单衣领袖

聂 丹,聂 淼

(贵州财经大学a.文化传播学院;b.资源环境学院,贵阳 550025)

【史学新探】

“中衣”源流考

聂 丹a,聂 淼b

(贵州财经大学a.文化传播学院;b.资源环境学院,贵阳 550025)

“中衣”在先秦汉魏六朝,是穿在外衣、内衣之间的套穿礼服,可以看见领口、袖口;隋唐以后演变成长及脚的内裤;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成为全民皆穿的长裤,可以贴身穿也可以外穿。因为义项的非理性增加,又以“衣”指“裤”,所指对象模糊,不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和人们的语言习惯。清代晚期,“中衣”退出历史舞台。

中衣;礼服;裤子

笔者在研习西北屯戍汉简的衣物名物词语时,一例“缘中衣”让笔者纠结:

《居延汉简》505.34:其锡履□□□□麤服衣大红布衣缘中衣聂带竹簪素履仄□十

《中国简牍集成》(八)[1]断句为:

其锡履□□□□麤服,衣大红布衣,缘中衣、聂带,竹簪。素履,仄□十

显然认为“缘中衣”是个名物词语。查上引505. 34简图版,上引释文无误。“缘中衣”在《居延汉简》中仅见此一例。遍查汉简均无。

其实,“缘中衣”是错误断句的结果,正确断句应该是:

其锡履□□□□麤服衣,大红布衣缘中衣,聂带,竹簪,素履,仄□十

“大红布衣缘中衣”意即“用大红布作衣缘的中衣”。导致语句错断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中衣”的不理解。鉴于此,本文拟对“中衣”这一名物词语按时间顺序进行系统梳理。

一、先秦两汉时期

现在可见的最早“中衣”用例,出现在《礼记》中,仅此1例:

(1)《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

衣。”郑玄曰:“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

西北屯戍汉简出现2次:

(2)《敦煌汉简》1144:敦煌对苑里干宝,年十八。单襦、复襦,各二领。单衣、中衣,各二领。

(3)《居延汉简》505.34:其锡履□□□□麤服衣,大红布衣缘中衣,聂带,竹簪,素履,仄□十

《礼记·郊特牲》和《居延汉简》简505.34都标明了中衣的衣缘。“缘”即饰衣边。《礼记·玉藻》:“缘广寸半。”郑玄注:“缘,饰边也。”[2]《说文·糸部》:“缘,衣纯也。”段注:“沿其边而饰之也。”[3]“绣黼丹朱中衣”郑玄注:“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故,《居延汉简》简505.34“大红布衣缘中衣”,意即“用大红布作衣裳缘边的中衣”。

《后汉书》①《后汉书》120卷,其中纪、传90卷,南朝宋范晔撰;志30卷,晋司马彪撰。据文本内容反映的时间,我们视为汉代语料。中出现6例,全部标明“中衣”领袖缘的颜色:

(4)《后汉书·礼仪上》:“朔前后各二日,皆牵羊酒至社下以祭日……执事者冠长冠,衣皂单衣,绛领袖缘中衣,绛袴,以行礼,如故事。”

(5)《后汉书·礼仪上》:“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皆服都纻大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冠进贤,扶王杖。”

(6)《后汉书·仪礼中》:“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皂领缘中衣,迎气白郊。”

(7)《后汉书·舆服下》:“宗庙以下,祠祀皆冠长冠,皂缯袍单衣,绛缘领袖中衣,绛绔,五郊各从其色焉。”

(8)《后汉书·舆服下》:“祀宗庙诸祀则冠之。皆服袀玄,绛缘领袖为中衣,绛绔,示其赤心奉神也。五郊,衣帻绔各如其色。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今下至贱更小史,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

明文规定祭日、养老等仪式上,该穿什么样颜色领袖边沿的中衣。据上引各例,“中衣”出现的语境格式即“颜色+领袖+缘+中衣”①《后汉书·礼仪上》:“执事者冠长冠,衣皂单衣,绛领袖缘中衣。”(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01页)“缘”字误作“绿”,卢文弨改,是。或“颜色+缘+领袖+中衣”。上引属前类者为(4)(6)两例,属后类者为(5)(7)(8)三例。“绛领袖缘中衣”意即用绛色修饰领、袖边沿的中衣,其他例意可类推。

礼仪中仅规定“中衣”领口、袖口的颜色,显而易见,“中衣”不是外穿之衣;而贴身衣物不见袖口、领口,故“中衣”也不是贴身衣。“中衣”应是穿在外衣内、贴身衣外,可以看得见领口、袖口的套穿礼服。《释名·释衣服》已经明确了这一点:“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4]郑玄注《礼记·深衣》目录也说:“有表则谓之中衣。”《礼记·玉藻》“长、中,继揜尺”,郑玄注之:“其为长衣、中衣,则继袂揜一尺。”孔颖达疏曰:“里中著之,则曰‘中衣’。”《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李颐注之:“绀为中衣,加素为表。”《礼记·檀弓上》“练,练衣黄里,縓缘”,孔颖达疏:“‘缘’谓中衣领及褎缘也。里用黄而领缘用縓者,领缘,外也,明其外除,故饰见外也。”据此可知,“中衣”是穿在外衣里面的衣服。沈从文《中国服饰史》:“两汉男女服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5]

穿在外衣之内的中衣,外露部分主要在领袖边沿,明确其领、袖颜色以不乱其统,成为礼仪的重要一环。外穿衣看得见全貌,可以辨明所穿者的身份,故外穿衣规定衣服颜色,如上引诸例。中国古代,衣装及其颜色是朝廷礼仪的要素,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后汉书·舆服上》:“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重要仪式上,对单衣、中衣都有具体要求,这是中国礼制的具体体现。

先秦两汉时期,“中衣”是穿在外衣里面、内衣外面的礼服套装,由于领袖边沿露在外面,故对其领袖边沿的颜色有特别规定。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衣”出现频率较高,计《魏书》2例,《晋书》7例,《南齐书》5例,《宋书》8例。如:

(9)《魏书·乐志》:“依魏景初三年以来衣服制……玄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裤袜、黑韦鞮。”

(10)《晋书·舆服志》:“行乡射礼则公卿委貌冠,以皂绢为之……衣黑而裳素,其中衣以皂缘领袖。”

(11)《南齐书·舆服志》:“通天冠,黑介帻,金博山颜,绛纱袍,皁缘中衣,乘舆常朝所服。”

(12)《宋书·乐志》:“《武始舞》者……玄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裤,绛袜,黑韦鞮。”

此外,《魏书·乐志》:“生绛袍单衣,绛领袖、皂领袖中衣。”《晋书·舆服志》:“中衣以绛缘其领袖;绛缘中衣;皂缘中衣;朱衣绛纱襮皂缘中衣,表素。”②《晋书·舆服志》:“朱衣绛纱襮皂缘,中衣表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3页)断句有误,据文意改。《晋书·礼志》:“引汉代礼仪1例:衣绛领袖缘中衣。”《南齐书·舆服志》:“中衣,以绛缘其领袖;绛纱袍,皁缘中衣。”《南齐书·乐志》:“玄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生绛袍单衣,绢领袖,皁领袖中衣。”③《南齐书·舆服志》:“生绛袍单衣,绢领袖,皁领袖中衣。”(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90页)“绢”疑为“绛”之误。《宋书·礼志》:“中衣以绛缘其领袖;绛中衣;皂缘中衣;其中衣以皂缘领袖;绛绯袍、皂缘中单衣领袖各一领;中衣绢五丈。”《宋书·乐志》:“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绛领袖,皂领袖中衣。”

从《魏书》《晋书》《南齐书》《宋书》的用例可见,汉代“中衣”常见的两种语境格式,此时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例(10)“其中衣以皂缘领袖”的“中衣”位置提前,例(9)和(12)“白领袖、绛领袖中衣”没有提及衣缘,例(11)“皁缘中衣”没有提及领袖,应当是“中衣”使用了一定时间后,得到人们普遍共识,说得不详细也并不影响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衣”,与《释名·释衣服》“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及郑玄注《礼记·深衣》目录“有表则谓之中衣”一脉相承,可见与先秦两汉时期“中衣”在礼制中的地位一样重要。此外,《宋书·礼志》还提及作“中衣”的布料:“诸受朝服,单衣七丈二尺,科单衣及褠五丈二尺,中衣绢五丈,缘皂一丈八尺,领袖练一匹一尺,绢七尺五寸。”中衣所需布料比单衣少,形制也比单衣要小。

三、隋唐宋元时期

此期“中衣”发生了明显变化,指一种男女皆可以穿的长内裤。《隋书》《宋史》中都有使用,《王阳明全集》及方术书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也各有1例:

(13)《隋书·礼仪志》:“天监三年,何佟之议:‘公卿以下祭服,里有中衣,即今之中单也。案后汉《舆服志》明帝永平二年……祭服,绛缘领袖为中衣,绛裤袜,示其赤心奉神。今中衣绛缘,足有所明,无俟于裤。既非圣法,请不可施。’遂依议除之。”

(14)《宋史·舆服志》:“尚书礼部言:‘经有大裘而无其制……按皇侃说,祭服之下有袍茧,袍茧之下有中衣。朝服,裼衣之下有裘,裘之下有中衣。然则今之视郊,中单当在大裘之下,其袂之广狭,衣之长短,皆当如裘。伏乞改制。’于是神宗始服大裘,而加衮冕焉。”

(15)《王阳明全集·顺生录》:“见同门方巾中衣而来者,俱指为异物。”

(16)《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祭文》“(疗金疮伤中破惊方)火烧葱,取汁涂之,立愈。亦用女人中衣旧者,以裆炙熨之为愈。”作为正史,《隋书》《宋史》中的“中衣”与古相承,引用古代礼制时没有变化。实际上,“中衣”在此时期已发生两个变化:一是名称变化,“中衣”又被称为“中单”;二是内容变化,此期“中衣”主要穿在下半身,与裤相似。

《隋书·礼仪志》:“今中衣绛缘,足有所明,无俟于裤。既非圣法,请不可施。”当时“中衣”缘边在近足处,无领、袖可以缘边,故依议除之。《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进一步明确此期“中衣”有“裆”。其《祭文》:“亦用女人中衣旧者,以裆炙熨之为愈。”《玉篇·衣部》:“裆,裤裆也。”[6]《正字通·衣部》:“袴之当隐处者为裆。”[7]“中衣”是穿在里面的有裆衣装,从《隋书》可知“中衣”长及足,当为长内裤的一种。因穿在外面不雅,故《王阳明全集·顺生录》中有“见同门方巾中衣而来者,俱指为异物”之责。

隋唐宋元时期,“中衣”演变为下半身穿的长内裤,不再是古制礼仪中的套穿礼服。

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衣”成为普通人的衣装,故在正史中几乎没有出现。明代是“中衣”走进百姓家的转变期,正史虽有一例,但也仅因讨论古制而提及:

(17)《明史·舆服志》:“初,帝以燕居冠服,尚沿习俗,谕张璁考古帝王燕居法服之制。璁乃采《礼书》‘玄端深衣’之文,图注以进。帝为参定其制,谕璁详议。璁言:‘古者冕服之外,玄端深衣,其用最广……今以玄端加文饰,不易旧制,深衣易黄色,不离中衣,诚得帝王损益时中之道。’”

“中衣”出现在非正史的其他文献中,是其走下礼制的必然趋势。在非正史中出现一例:

(18)《謇斋琐缀录》卷5:“十四日,(得知院)到双泉铺,已夜。其夜上打点衣服,以旧所服白绫中衣一件及也先所献战裙赐臣。”

在清代,“中衣”作为普通人的衣装已经普及,正史中未见,而在文学作品中犹如雨后春笋,使用频率飞速提高。此期,“中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男女贵贱僧俗都可以穿的长裤:富贵人贴身穿,在外面罩有其他衣物;贫苦人可以单独外穿:

(19)《儿女英雄传》第6回:“上身穿一件大红绉绸箭袖小袄,腰间系一条大红绉绸重穗子汗巾;下面穿一件大红绉绸甩裆中衣,脚下的裤腿儿看不清楚,原故是登着一双大红香羊皮挖云实纳的平底小靴子。”

描写顺序从上到下:上身穿小袄,腰间系汗巾,下面穿中衣,脚穿靴子,描写“中衣”之处正是裤子的位置。从文句看,上文讲“下面穿一件大红绉绸甩裆中衣”,下文说“脚下的裤腿儿看不清楚”,原因是脚穿“平底小靴子”。这“平底小靴子”所遮住的“裤腿儿”,正是“中衣”的裤腿。

(20)《济公全传》第64回:“上首坐的这个和尚,身体胖大,赤着背,穿着洋绉中衣,白袜青鞋。”

类似例子举不胜举,对人物从头到脚的客观肖像的描写:头巾、夹袄、中衣、鞋袜。“中衣”对应的正是腰脚之间外穿的衣物。

(21)《济公全传》第233回:“济公冲着太后,揭起破烂袈裟,露出破裤子中衣,把下身全露出来。众人一见,全吓得惊魂千里……太后一见,说:‘你等不用打,哀家我明白了,下世我必要转女为男。’”

《济公全传》“济公冲着太后,揭起破烂袈裟,露出破裤子中衣,把下身全露出来”,人们的反应可见“事态严重”,众人“全吓得惊魂千里”,太后说“下世我必要转女为男”,太后说的话透露出一个信息:济公已经超越了当时的男女大防。“破裤子中衣”就是袈裟下的外穿裤子,具有遮羞的功用。“中衣”有御寒、遮羞的功用,老百姓不穿中衣是不能见人的:

(22)《飞龙全传》第12回:“柴荣道:‘……只为你自从相会到今,下身尚无遮体,裸腿赤脚,奔走路途。幸而天气温和,走的多是孤村小径,所以靠这长袍遮掩,将就权宜……我方才见店对门有一家布铺子,你趁今夜去买他二三丈布匹,就烦这里店主婆做上一条中衣穿了,方好过关;况目今天气将寒,更是要紧。’”

《飞龙全传》中,郑恩穿长袍未穿中衣,称“下身尚无遮体、裸腿赤脚”,出门买布要“趁夜”,“中衣”的量词是“条”,作一条中衣,需二三丈布,从所需布料等描写看,“中衣”齐腿长,穿在整条腿上,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贴身穿的长内裤,有遮羞、取暖功能。

以上“中衣”都是普通老百姓所穿,有钱人、富贵人也穿“中衣”:

(23)《镜花缘》第33回:“宫娥道:‘娘娘才从何处小解,此时就从何处用水。既怕动手,待奴婢替洗罢。’登时上来两个胖大宫娥,一个替他解褪中衣,一个用大红绫帕蘸水,在他下身揩磨。”

不过,有钱人、富贵人所穿的“中衣”,是一种贴身穿的长内裤,在外面还有其他衣物,与普通老百姓的穿着不同:

(24)《儿女英雄传》第9回:“张金凤见了,这才忙忙的袖手进去解下裙子,退了中衣,用外面长衣盖严,然后蹲下去鸦雀无声的小解……(十三妹)的小解法就与那金凤姑娘大不相同了,浑身上下本就只一件短袄,一条裤子,莫说裙子,连件长衣也不曾穿着。只见双手拉下中衣……说话间,十三妹站起整理中衣。”

(25)《红楼梦》第34回:“宝玉叹气说道:‘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

《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小解“拉下中衣”,然后“站起整理中衣”,她“浑身上下本就只一件短袄,一条裤子”,“中衣”就是外穿的裤子。张金凤却不同,“中衣”之外面有长衣,还有裙子。《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下半截疼得很”,袭人“轻轻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①《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贴身的衣服”所引例句就是这例。释义模糊。当然是手伸进外面所穿的衣物里面。

清代“中衣”普及,从《镜花缘》中的“妃子”、养尊处优的贾宝玉,到下层人民如十三妹、疯癫和尚济公都穿。有钱人在外面套上长袍、长衣、长裙,和尚外加袈裟,经济拮据的经常单穿。老百姓的“中衣”既是外裤也是内裤,如郑恩那样,穿长袍不穿中衣是不宜出门的。内衣、内裤在中国文化意识形态中被认为是不雅之物,尤其以“内裤”为甚。“中衣”正在此列,所以俞樾《茶香室三钞》有云:“每浣中衣,不敢悬之空处。”②出自清代俞樾《茶香室三钞·浣中衣不敢悬空处》,见《茶香室丛钞》(第3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

明清时期,“中衣”指代对象泛滥,且用“衣”指“裤”,表意不清,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据我们考察,最晚到同治时期的《三侠剑》中出现了两例“中衣”后,“中衣”便退出了语言的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在先秦汉魏六朝,“中衣”是穿在外衣与贴身衣之间的套穿礼服,统治者明文规定“中衣”领、袖的颜色须符合礼仪的要求。隋唐宋元以后,“中衣”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带有裆的长内裤。明清时期,“中衣”迅速发展,成为全民皆穿的长裤,上至皇妃,下到疯癫和尚,可以贴身穿,也可以单独外穿。因为义项以“衣”指“裤”的非理性增加,致所指对象模糊,不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和人们的语言习惯,故清代晚期“中衣”退出了历史舞台。

[1]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

[2]礼记正义[M]//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汉]刘熙.释名[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沈从文,王予予.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梁]顾王野.宋本玉篇[M].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1983.

[7][明]张自烈.正字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M edialwear”

NIE Dana,NIEMiaob
(a.School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b.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Guizhou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Guizhou 550025,China)

“Medialwear”refers to a kind formal dress between outerwear and underwear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After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t became a kind of long underpants reaching to the feet.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medialwear”became popular long pants that can be worn as outerwear or underwear.It was late Qing Dynasty that“medialwear”withdrew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medialwear;formal gown;pants

K875

:A

:1672-3910(2014)02-0028-05

2013-07-3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YY05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YJC740081);2013年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

聂丹(1977-),女,白族,贵州大方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猜你喜欢
单衣领袖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青年运动领袖董毓华
长 征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丫山挑夫写真
单衣
领袖哲学
平民领袖
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