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思想
——以《到灯塔去》为例 *

2014-03-31 08:18欧阳恒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到灯塔去双性拉姆齐

欧阳恒志

(广东工业大学 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一、双性同体的内涵

在文学界,双性同体这一重要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子》中提出来。她写道:“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有两种主要力量,一种是男性因素,另一种是女性因素,在男人的头脑里,是男性因素压倒了女性因素;在女人的头脑里,是女性因素压倒了男性因素。柯勒律治曾说,伟大的心灵总是雌雄同体两性因素并存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瞿世镜,2000:156)这一观点是伍尔夫看到一男一女在街上相遇后一起钻进出租车时,她感觉到这是两者分开后又自然为一体时所勾勒的心灵草图。伍尔夫旨在阐明一位优秀作家的理想创作状态应该是:当他或她创作时,在两个性别之间自由转换。此处的性别指的不是生物性别,而是社会性别。前者是从生理学意义上来定义性别,后者则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进行定义的。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概念实际上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框架,形成了一个超越性别的新思想。值得一提的是,伍尔夫是从柯勒律治处借用的这一概念, Nathaniel Brown(1984:191-192)指出,伍尔夫最初是在柯勒律治的《文学杂谈》(Table Talk and Omniana)中,他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plement) 1918年2月17日写的一篇评论中提到“伟大的灵魂必定是雌雄同体的”,这表明双性同体早己存在于伍尔夫的思想中。这一概念的提出,引发不少学者开始用这一概念对伍尔夫的作品进行解读,包括1925年的《达洛维夫人》,1927年的《到灯塔去》和1928年出版的《奥兰多》。如蒋花(2006:41-45),吕洪灵(2002:61-65),沈渭菊(2007:112-117)等解读了伍尔夫在这些作品中的双性同体思想,但各学者大多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或宏观地通过小说人物或小说情节发展来解读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鲜有学者对此做过微观的详细解读。本文采用描述分析法从人物描写角度对其代表作之一《到灯塔去》做了详细的剖析,旨在还原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

二、双性同体思想在《到灯塔去》的具体呈现

人物描写常常是作者思想的表达途径之一,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四方面,其中语言描写及肖像描写在《到灯塔去》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仅从语言描写及肖像描写两方面着手详细剖析伍尔夫在的双性同体思想。

(一)双性同体在语言描写中的体现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到灯塔去》中的人物大都是通过独白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话很少出现。而在这些有限的对话里,笔者发现这些对话都是经过伍尔夫精心安排。如:

Someone had blundered.(Woolf,1994)

译文:谁又闯祸了。(瞿世镜,2008)

这句话在书中共出现七次,其中原文P11和P16中各出现一次,P20出现了三次,P22出现了两次。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拉姆齐先生瞪着莉莉和班克斯说的,当时他俩正在看着莉莉的画,而画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画的完成象征着双性同体的实现。拉姆齐先生怒形于色,指手划脚,大声呵斥,而拉姆齐夫人只是和孩子一起坐在窗口,对此再无过多的描述。伍尔夫将这句话单独置于一行,前后有非常显眼的空白部分,位置突出;第二次是拉姆齐先生悲剧性地瓮声瓮气地对着莉莉和班克斯说的,与第一次出现变化的是他的眼神此时不是怒视,而是“他的眼睛因感情冲动而蒙上了一层薄翳,因强烈的悲剧意识而充满挑战性,这里,伍尔夫也未安排拉姆齐夫人的出场。这次,伍尔夫将这句话放在了一段最末端的位置。第三、四、五次出现在同一页,变化也由此开始,伍尔夫在这一页安排了拉姆齐夫人的率先出场——她从深思中惊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她脑子里一直认为没有意义的词句,她现在给予了意义。“有人闯祸了”——她把一双近视眼盯在了丈夫身上。他现在正直冲着她而来,她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直到他离她近得让她看出来(那单调的句子在她的脑袋里自动反复出现)是出了事,有人闯祸了。可是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是什么事。(瞿世镜,2008:35)由此可见,这句话开始不断出现在拉姆齐夫人的脑海里,她开始重视丈夫的这句话,并且思索到底是出了什么事。随后,伍尔夫开始描述拉姆齐先生在说这句话时的反应——他颤栗,他发抖。他所有的虚荣、所有对自己辉煌的满足感——他以雷霆般的气势、兀鹰般的凶猛率领他的人马骑越死亡之谷——都被打得粉碎,被彻底破坏了。在枪林弹雨中我们勇敢策马疾驶于死亡之谷中,枪炮向我们轰鸣齐射——却迎面撞上了莉莉·布里斯柯和威廉·班克斯。他发抖,他颤栗。(ibid)伍尔夫在安排这句话首次出现在拉姆齐夫人的脑海时,也是独立成段,但却不易被发现,因为上句中的“可是出了什么事了?” (BUT WHAT had happened)(ibid)句子长度与这句话几乎相同,起到了一定的隐藏作用。伍尔夫将这句话第四、五次出现的位置放在了句中,从位置上来看,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第六、七次的出现,这句话又是由拉姆齐先生说的,但他的语调在此处却有了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变化——他的声调起了多么奇特的变化啊!就像布谷鸟;“六月里啼声走了调”;好像他在试着想暂时找到某句话来表达他新的心情,可是手头只有这一句,就只好用了,尽管声音很粗哑。但是它听起来很可笑——“有人闯祸了”——口气几乎像个问题,很有旋律,自己也不相信。拉姆齐夫人禁不住笑了,他一面来回走着,一面哼着,果然不久就沉默了,不再提起。(ibid:38)由此可以看出: 首先,拉姆齐夫妇在表达或思索这句话时的语气,腔调,心情都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极度不快,到最后的哼起这句话,宛如一首美妙的曲子。这句话的反复出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也绝不是伍尔夫随意安排的人物对话。再者, 伍尔夫在安排这个句子的位置时,也是颇费心思。第一次出现时,其位置是单独成一段,非常显眼,笔者认为,这象征着男性与女性的界限分明。后来被置于句中,不易被发现,象征着界限的模糊。而最后一次出现时,被置于两个破折号之间,象征着男性与女性位置的平等,两性溶为一体,由最初的二元对立走向双性同体。

文中还有许多语言是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表达,如“he was a failure”(他是个失败者)(Woolf,1994:P23&P25)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拉姆齐夫妇讨论天气时,时而说“明天天气不好”,时而说“明天不会下雨”或“明天天气好”。笔者认为,这些语言都是伍尔双性同体思想的体现,由于篇幅关系,笔者在此不对其作更为深入的讨论。

(二)双性同体在肖像描写中的体现

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通过描写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刻画人的面部表情等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通过微观剖析,笔者发现,伍尔夫对莉莉的肖像描写是非常值得引起关注的,因为她在文中多次提到莉莉的眼睛,其中五次提到“中国式的眼睛”(Chinese eyes)(Woolf,1994:P10&P17&P63&P72&P115)。伍尔夫这样描写莉莉的眼睛,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因为整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窗户”,其占了整本小说的大半部分,若将伍尔夫提及的眼睛与窗户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眼睛的描写别具意义,因为眼睛通常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个人情感,个人看世界的一个途径。而中国式的眼睛代表的绝不是中国人眼睛的外表,而是指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中有“阴阳合一”,“天地合一”与“雌雄同体”概念正好不谋而合,有着同样的意义。此外,笔者注意到文中不断提到其他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如“东方国家”(they had friends in eastern countries)(Woolf,1994:102),“月季”(China rose)等,可见其提到这些,绝非偶然,而是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来自柯勒律治,且深受其影响的缘故。其中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的场景就是来自遥远的东方——中国蒙古。笔者认为,这些都是证明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由来己久的有力证据。

三、结语

本文首先从“双性同体”概念入手,发现伍尔夫于1929年提出该概念之前,早己将其运用于其作品创作中。其次,笔者通过详细剖析《到灯塔去》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发现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深受柯勒律治及其作品《忽必烈汗》的影响。再次,本文从人物描写角度详细剖析《到灯塔去》,以期引起更多伍尔夫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研究伍尔夫的思想、作品等提供更多的视角,特别是东方文化视角,以期更准确地还原伍尔夫思想在其他作品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Brown,Nathaniel.The “Double Soul”:Virginia Woolf,Shelly,and Androgyny[J].Keats-Shelly Journal 33,1984.

[2]Woolf, Virginia.To the Lighthouse[M].Great Britain: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Cumberland House,1994.

[3]沈渭菊.双性同体思想的完美体现——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A].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C].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蒋花.冲突与平衡——达洛卫夫人的“双性同体”性格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6]瞿世镜译.到灯塔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到灯塔去双性拉姆齐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论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精神隐喻
“双性”中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英语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
《到灯塔去》来洞见回忆的再现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到灯塔去》中的莉丽·布里斯科
浅析伍尔芙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大厨戈登·拉姆齐教你做牛柳
伊利莎:“双性”和谐的渴望者
突出“双性”,激活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