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苗期病虫害防治历

2014-03-31 19:34刘洪泉范宏杰赵瑞峰
河北农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心叶飞虱病株

刘洪泉 范宏杰 赵瑞峰

一、夏玉米苗期主要虫害

夏玉米生长期间雨热同期,且苗期阶段性气候干旱频发,利于虫害流行。因此,为害玉米的害虫在苗期大部分均可见到。地下害虫有金针虫、麦根蝽象、耕葵粉蚧、地老虎等。地表害虫有二点委夜蛾。地上部食叶害虫有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甜菜夜蛾、鞘翅目的褐足角胸叶甲等。刺吸式害虫除了可传播病毒病的灰飞虱、蚜虫外,还有半翅目的赤须盲蝽、绿盲蝽及螨类的红蜘蛛等;缨翅目害虫蓟马刺吸玉米汁液后,不仅会在叶片上留下受害斑点,还是导致幼苗心叶卷曲、不能正常展开的主要原因。另外,干旱年份瑞典蝇危害往往偏重,瑞典蝇又叫黑麦秆蝇,其通常将卵散产于玉米幼苗茎基部叶鞘和心叶内外,幼虫孵化后转移到玉米心叶缝隙处并钻入生长锥为害,造成被害处粘连或腐烂;被害株表现枯心或各种畸形症状。有的表现为心叶卷束状弯曲生长,不能展开(似牛尾巴状),或展开的新叶边缘残破变黄,并有发亮的粘液痕迹;有的被害株顶端叶片散乱、变皱;有的叶片上有纵裂孔或黄白色条痕。

二、夏玉米苗期主要病害

病害方面,首先是病毒病,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粗缩病,二是由蚜虫传播的矮花叶病。植株感病毒病后,症状最先出现在心叶上,前者受害株心叶正面有脉明、背面叶脉有脉凸;后者发病初期在心叶叶脉间形成椭圆形褪绿斑点。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镰孢菌、腐霉菌引起的根腐和苗期茎基腐病,感病症状是基部1-2叶过早枯黄(具有黄改血缘的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等)或苗紫红色(似缺P,具有Reid血缘的品种如先玉335等)。严重的根腐或茎基腐病可导致苗枯。目前国内尚无很好抗腐霉菌的抗原。再有就是大孢指疫霉病(疯顶病),苗期感病株心叶会出现黄绿色条纹,条纹上出现起伏的皱褶,长势明显矮于健株。还有瘤黑粉病,该病是出苗后任何时候、地上部任何部位均可受侵染的病害,苗期常见病株叶、鞘上出现瘤状病瘿。根腐与茎基腐病易在大面积发生,发现后用杀菌剂处理茎基部,其他病害拔除感病株即可。丝黑穗病在夏玉米上少见,但有时也可见到,感病株苗期生长弱、叶色深、心叶卷曲。

三、夏玉米苗期虫害化学防治

对于地下害虫,通常虫害危害较轻时用药剂灌根。具体做法是将喷雾器喷头(雾化器)卸下,用兑好的杀虫剂逐行顺垄灌根。危害较重时结合浇水全田灌药,用药量为喷施量的8—10倍,用输液管控制用药量。需要说明的是麦根蝽象危害重地块,用辛硫磷、毒死蜱等低毒药剂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应改用甲基异柳磷、丁硫克百威等农药。

地表及地上害虫防治。3—4叶以前,要重点关注蓟马、瑞典蝇及二点委夜蛾成虫防治。3—4叶期是二点委夜蛾幼虫危害最重的时期。3—4叶期后,要关注各种食叶害虫发生情况,由于此时玉米苗小,对于地上食叶害虫,采用喷雾防治即可。常用药剂有S-氰戊菊酯、杀虫双、乙酰甲胺磷、哒嗪硫磷、除虫脲等。S-氰戊菊酯乳油亩用有效成份1—1.75克,杀虫双水剂亩用有效成份36—45克,20%哒嗪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乙酰甲胺磷乳油亩用有效成份36—72克,除虫脲悬浮剂亩用有效成份1—2克。多数菊酯类杀虫剂对红蜘蛛防效较差,防治红蜘蛛应使用有机磷类或杀螨类如阿维菌素等农药。

四、夏玉米苗期病害防治

1、病毒病。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粗缩病,二是由蚜虫传播的矮花叶病。植株感病毒病后,症状最先出现在心叶上,前者受害株心叶正面有脉明、背面叶脉有脉凸;后者发病初期在心叶叶脉间形成椭圆形褪绿斑点。防治玉米病毒病的关键在于治虫,即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尽量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蚜虫迁飞高峰期。防治措施有:选不易感灰飞虱和蚜虫的品种;用吡虫啉、噻虫嗪等有内吸性的杀虫剂处理种子;错期播种,避免套种;在玉米出苗前,清理田间及田边地头杂草与麦季遗留害虫;定苗前再喷施一次杀虫剂,就可很好的预防。

2、苗枯病。玉米苗枯病的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应着重于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为主,同时做好药剂拌种,提倡种子包衣,合理施肥,加强田间栽培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苗枯病的发生与危害。苗期发现苗枯病,可用甲基-立枯磷防治,一般喷药3天后即可长出健壮根。也可选用下述一种农药对基部喷雾:50%多菌灵600倍液,20%三唑酮1000倍液,恶腐灵3000倍液,玉麦杀400倍液,连喷两次。

3、瘤黑粉病。该病是出苗后任何时候、地上部任何部位均可受侵染的病害,苗期常见病株叶、鞘上出现瘤状病瘿。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和消除病源;积极选育抗病良种;播前拌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化学防治方法有:在玉米出苗前地表喷施杀菌剂(除锈剂);在玉米抽雄前喷50%的多菌灵或50%福美双,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4、丝黑穗病。该病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出穗后显症,也有在苗期显症,感病株苗期生长弱、叶色深、心叶卷曲。病菌(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存活2—3年,成为下年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防治方法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包衣杀菌处理,同时实行轮作,及时拔除新病田病株,减少土壤带菌。

5、疯顶病。与丝黑穗病一样,也属于系统侵染型病害,在玉米播后发芽至3—4叶前侵染。病原菌(大孢指疫霉菌)可通过土传、种传及牛粪传播,孢子较低等,有鞭毛,需在有水的条件下游动才可侵染玉米,出苗期间土壤较湿是发病的重要诱因。感病株多在拔节后出现典型症状,而且症状多样。早期叶片出现黄绿条纹,且条纹上有皱褶;中后期有的只长叶无穗、且叶片和茎节短,叶数明显增多;有的叶片卷缩为团;抽穗后,雄穗叶化无花粉、雌穗苞叶异常增多无花丝;该病还常与瘤黑粉病共生。防治疯顶病除做好用甲霜灵、精甲霜灵等对霜霉菌高效的杀菌剂拌种外,还要注意播后至苗期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感病田避免秸秆还田。

猜你喜欢
心叶飞虱病株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番茄髓部坏死病空间分布格局与参数特征应用研究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分期播种对西藏甘蓝型油菜心叶出叶速度的影响研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广东稻区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敏感性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