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2014-03-31 22:59贺淑梅王可玲邹腾燕张静孙美华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布尼亚血小板病情

贺淑梅 王可玲 邹腾燕 张静 孙美华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山东 威海264200)

新型布尼亚病毒为我国发现的一种全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为虫媒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的一种新变种。近年来,我国某些省市相继发现并报告以此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有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1]。该病高度散发,多发于春夏季节,人群普遍易感,且进展迅速,如治疗护理不及时,严重者会导致死亡。我院感染疾病科2011 年9 月~2012 年10月共收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23例,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1年9月~2012年10月共收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23例,经实验室检测,均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男15例、女8例;年龄17~77岁,平均47岁。均生活在农村或从事园林工作,11例自诉有蜱虫叮咬史,有密切患者接触史5例,其中聚集性发病4例,均为男性,均有吸烟史。临床表现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所有患者都持续性高热不退,体温最高达40 ℃以上,伴有明显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纳差,有9例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剧烈抖动,意识淡漠,继之嗜睡,病情加重。住院时间最长32d,且为有糖尿病史者,最短5d。治愈20例,危重9例。死亡3例,均为60岁以上患者。

1.2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采用无菌真空管,无菌操作的基础上采患者5ml非抗凝血2份,一份标本送检验科检测,一份置于4℃环境下保存,之后由预防保健科送至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1.3 治疗方法多四环素加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加利巴韦林抗病毒联合治疗;粒细胞刺激因子升白细胞,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者(<30×109/L)输注血小板、血浆;肝功能异常者,给予保肝降酶治疗;其他一般治疗如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静脉输注丙球蛋白增强免疫力;对症治疗,如高热者降温、止吐、制酸、保护胃黏膜等。

2 护理体会

2.1 隔离及防护严格执行虫媒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及接触隔离。

2.1.1 隔离 对病人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病感染者同室隔离,同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病人及家属配合,限制、减少人员的出入,严禁探视,严禁互串病房。室内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1.2 个人防护 按照虫媒传染病进行常规防护。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采取通用防护(Universal precaution)措施。医疗护理病人或处置病人污染物品时,或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需要加强个人防护,穿戴好隔离服、口罩、手套、防护眼镜、帽子等,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或进行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时,要加用防护面罩,避免与病人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及排泄物等直接接触;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之后均要洗手或手消毒。并做好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及病人生活垃圾的消毒处理。

2.2 心理护理与宣教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加之住院后因为隔离措施和严格的探视制度,病人及家属难以接受,易产生焦虑、恐惧等。针对这些情绪,在患者入院时,护士应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详细介绍本病的病因、发展与转归,并以已经痊愈的病例现身说法,告诉患者,此病可防可治,消除其焦虑和恐惧心理,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讲解住院期间要做好个人防护的方法,护理病人前后均要洗手的重要性等。

2.3 病情观察该病发展迅速,尤其老年患者及有基础疾病史患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2],可并发心、肝、肾、肺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抢救患者、挽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机。

2.3.1 体温变化 所有SFTS患者都持续高热不退,体温最高达40℃以上,一般高热会持续7~15d不等;高热期间,患者面色潮红、畏寒、无汗,除非用吲哚美辛栓肛入,其他解热、退热药效果不理想。因此,每2h测量体温1次,观察热型、发热的程度及经过。鼓励患者多喝开水,保证每日饮水量在2 000~3 000ml,给予温水擦浴。用吲哚美辛栓肛入之后,患者往往会大量出汗,出汗过多者,要及时更换衣物,加强保暖,避免着凉,并注意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2.3.2 精神状况 该病病情变化快,尤其是精神状态,一般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不断向恶性方向的演变过程,对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及老年患者(年龄>60岁),观察其精神状况尤为重要。患者大多在家持续高热72h以后才来院就诊,入院时精神不振,伴有明显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纳差。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精神逐渐出现萎靡,烦躁不安,继之进入嗜睡状态,呼之能应,但能正确回答简单问题。此过程可在24h内发生,也可持续3~10d不等,如果此时患者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尤应引起重视,为病情加重之前兆。本组有9例患者精神异常,继之病情加重,3例经抢救无效(2例当天)死亡。

2.3.3 出血倾向 由于血小板低,易出现出血倾向,因此要注意观察病人有无牙龈出血及消化系统症状,观察有无腹痛不适,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或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恶心呕吐者,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及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泻及便血情况。牙龈出血者,做口腔护理时注意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本组牙龈出血11例,腹泻4例,呕血3例,便血1例,遵医嘱给予泮托拉唑保护胃黏膜,质子泵抑制剂预防胃溃疡,应用止血、止泻等对症治疗后均治愈。

2.3.4 观察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或抽搐表现 SFTS的主要特点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并可引起多脏器功能受损,常可累及神经肌肉系统。观察发现,该病在5~15d,患者肢体会出现短暂、阵发性抽动,严重者会出现四肢不自主抖动,尤以双手剧烈抖动明显,此为病情加重之前兆,应加强警惕,密切观察,并做好护理记录,及时报告医师处理。SFTS 患者大多血钙低于正常值,23 例中有19 例血钙低于2.12mmol/L,治疗中严格遵医嘱给予葡萄糖酸钙静滴,2次/d,并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无改善,为治疗提供依据。

2.3.5 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等实验室结果,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注意观察处理后的效果。准确记录出入液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尿液的量及性质可以帮助判断有无肾功能受损。有10 例患者血钾<3.5mmol/L,13例患者血清钠<135mmol/L,均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有2例患者入院时即出现血、尿、肾功均异常,双肾彩超示有弥漫性病变,患者少尿,应用利尿剂后尿量渐增多,最后均治愈出院。对于低钾患者,在少尿期一定要遵循见尿补钾的原则。

2.4 一般护理发热期间卧床休息,专人看护。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衣物,注意保暖;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噪音;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舒适。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少食多餐,多饮水,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必要时静脉补液。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

2.5 专科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提供专科护理,如气道护理、管路护理、压疮护理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等。危重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有效给氧,妥善固定各种管道;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保证氧道通畅,及时吸痰,使用呼吸机者根据血氧饱和度,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留置尿管患者,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堵塞,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引流管及集尿袋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返流,并准确记录尿量,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烦躁及神志不清病人可适当约束,防止各管道脱落,防止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本组23例病人有5例呼吸机支持治疗,气管切开1例。

2.6 出院指导目前认为,蜱虫是该病的传播媒介,蜱叮咬传播可能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1]。本组23例患者中,5例有密切接触史,其中4例男性有吸烟史(为家庭聚集性发病来我院就诊)。其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未洗手),经过污染的手—香烟—口腔黏膜—发病。因此,要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尽量少在草地和树林长时间静卧,避免被蜱虫叮咬。如需要进入这些地区,必须穿紧口长衣长裤,控制媒介传播及宿主动物。一旦被蜱虫叮咬后,多会出现皮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瘀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感觉到瘙痒或疼痛。有过蜱虫叮咬或野外活动的人,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年版)》卫办应急发[2010].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38.

[2] 孙宝霞,路苓,许亮,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8):503-504.

猜你喜欢
布尼亚血小板病情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格电视主播辱骂普京引俄强烈不满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宝鸡市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21例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