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网络空间应“去丛林化”

2014-03-31 09:40
环球时报 2014-03-31
关键词:监听美国政府网络空间

沈 逸 日前,隐居俄罗斯的美国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再度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入侵中国华为公司的服务器,不仅监听华为内部的电子邮件,在华为公司产品中植入漏洞,还涉嫌窃取华为设备相关软件的源代码。 至此,根据斯诺登披露的材料,中国的前领导人、中国使用最普遍的即时通讯软件,以及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网络公司,均在网络空间遭遇来自美国的监听、入侵以及其他相关的攻击行动。 当然,根据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的战略认知与评估,这些被披露的项目,无论是对美国盟友如德国领导人的监听,还是对美国竞争对手如中国的全面监控,都并不奇怪:自1995年起,美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互联网具有重要的情报价值,即投放特定信息鼓励民众起来反对本国政府的特种行动的主要平台。 在克林顿政府时期,通过网络推动民主,搜集各种情报,服务美国战略与经济利益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发展,2001年欧洲议会临时委员会的报告披露美国波音公司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梯队系统”监控商业竞争对手空中客车的机密通讯,获取商业订单,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 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政府不但将原先秘密进行的网络监控公开化,而且还强化了用网络推行民主的行动和战略,并以此服务于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试图通过将阿拉伯世界早期世俗诗人的作品在网络空间复活,并嵌入美国独立宣言文本,确保让阿拉伯世界的受众以“可视化”的方式,来感知美国的价值观。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全面提升并强化了整体性的网络安全战略,以塑造全球网络空间的秩序,确保美国在网络空间凭借自身力量享有压倒性的战略优势。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情况来看,尽管有学者将全球网络空间描述为“公共物品”,美国政府也一度使用过这个提法,但事实上,美国在战略制定和实际行动中将全球网络空间看作是一个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丛林,依据“先占者主权”的原则,实现赢者通吃。 尽管在各种宣传平台和公开场合,美国努力塑造自己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制定者和维护者的角色,包括全方位批判中国的互联网管理制度,将中国描述为全球网络空间的麻烦制造者,但现在的证据表明,美国政府恰恰扮演了全球网络空间麻烦制造者的角色:将网络空间的全新应用绑上美国外交政策的战车,威胁互联网至少需要在形式上保持的政治中立性。 对中国来说,必须正面应对这种挑战;但同时要认识到,中国必须以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安全战略和思路来应对这种挑战,以避免在网络空间重现安全困境。2013年3月,金砖国家外交部长在海牙核安全峰会期间举行会议,发表的共同声明中提出战略新思路:意识到和平与安全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一系列网络安全威胁预示的对隐私和相关权利的严重侵害,必须在兼顾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 从集体安全的思路出发,真正将网络空间看作是一个关系全球利益的公共空间,运用“法治”方式,寻找应对网络安全的新路径,实现网络空间“去丛林化”,这显然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所有愿意负责任的国家的共同选择。中国、俄罗斯、金砖国家等新兴国家,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自己的国际责任和历史使命,共同为网络空间的和平、安全、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者)

猜你喜欢
监听美国政府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美国媒体与政府间关系探究
美国媒体与政府间关系探究
监听“有”道 ——杰夫(美国)
无人驾驶飞机
圣诞礼物
论秘密监听的立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