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学逝者如斯思想下的天津非遗保护探究

2014-03-31 03:35周鹏钟蕾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

周鹏+钟蕾

摘 要: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宇宙中蕴含着无边的力量,摧枯拉朽,盈科后进。创造是宇宙的根本特性。这是中国哲学的根本思想之一,中国美学强调创造,在非遗的保护与继承方面,我们应当秉承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变的根本特点就是新,变是和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哲学的这些观点都能够运用在现在非遗的保护措施之中。非遗的消逝我们不得不叹息,但是叹息的同时我们要切实行动起来,对已有的非遗进行保护,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最终达到“达观”的境界。

关键词:美学思想 非遗保护新思路 保护理论探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千百年前,孔子曾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壮士惜时逝,一宵三四起。时间来如浮云去如逝水,人生的短暂与时间的无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化如流,人生在世,如蜉蝣一夜,转眼已灰飞烟灭。生命是短暂的,百年寿命也只是时光沙漏的一粒砾石。时间是绝情的,人们用毕生精力创造了赞叹的奇迹,时间只需要轻轻一挥手,它们便泯灭于历史长河。时间又是仁慈的,它留下了残砖破瓦给后人哀叹。无论好的、坏的、雅的、俗的都会在时间长河中摧枯拉朽,盈科后进。时间是不分好坏轻重的,它的性情只是世人为了满足自己当时的心境而强加给它的说法,所以说,无论人们创造的是怎样的辉煌与奇迹,时间早晚都会将它摧毁。“逝”是大自然的运转规律,一切事物都在“逝”的大化之中风化消失。

纵然时间的力量不可抗拒,我们却不能消极待毙。古人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虽然有一些因为年代久远而消逝,但也留下了很多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正在一点点的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明发展的结晶,两者都是文明风貌的载体,但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性与可见性为其保护工作提供了便利,而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大部分都是抽象的传统技艺或者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存在与发展的形式决定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容易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如果我们想要真正懂得一个民族文明的深刻含义,必须去学习去了解这个文明的载体,不管这一载体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如若放任不管,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古迹、一种技艺,还有寄托在载体内的智慧和文明血脉,而且,这种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随着社会的飞速的发展,现代文明正在一点一点的侵蚀传统文化,社会的城市化趋势、经济的一体化趋势都在不断的威胁传统文明的存在,人们在创造文明发展文明的同时,也在遗忘古老文明的记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孟子曾说过,“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流逝不可逆,而“盈科而后进”恰合于孔子的流水之逝。在我国的传统美学理论当中,提到了创造。美学的创造,借造化之力于天下万物。所谓天,指自然界中所有的客观存在,也包括它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机制。所谓存在的机制既创造。天是自然而然,无所谓谁创造天,自盘古开天辟地,天就成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绝对存在。天自发而生,自本自根的创造本性,这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性。“天”乃以真绝对之本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绝对本体存在,不存在一个超然于外的主宰者。

而所谓创造,中国思想中关于天地创造特性的思想有三义,即体、相、用。其中,用,即创造。中国哲学对于创造的解释,有三个含义:一是创造性,万物的自然流变为创造提供动力,这是发动者;二是创造的状态,日月回转,四季更替,天地万物不同于往日的变化状态;三是创造的意念,即永不停歇的创造精神。

儒道两家同举的创造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万事万物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也是这样。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点:第一,对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考察,目的是为了明确各个级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传承情况。第二,结合普查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审核标准并通过国家科学级别的验证,建立自上而下级别清晰的目录划分;第三,加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全面考虑非遗项目表面以及地区根源的联系,扩大保护的纵度与深度。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各种保护政策被不断的提出,天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虽然如此,我们仍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将非遗保护的视野和范围扩大,不能只局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封闭保护,保护范围应该扩大到非遗项目寄生的老建筑、街区等生存环境或地区;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历史的推移形成了多种的流派分支,各个分支因为自身发展以及受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该分支发展状况的不同,所以要针对那些流派特性相对弱化的项目着重保护。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内容的全面性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与其相关联的是该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而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是进行层次特别浅的表面保护,这种保护过于机械化,忽略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此下去最终将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民族文化风貌的消逝。

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思路

(一)与教育、文化结合

人是创造的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的核心。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客观存在的固体形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与流变性决定了其载体为人。在过去,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师傅传徒弟、徒弟传徒弟,基本上没有书面文字为载体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消失,很多东西已无法寻找。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传承是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之一。河北省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美术方向的有很多,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开办类似的学校,并且将民间手工艺、绘画、剪纸、雕塑明确分类,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同时,将企业与该类学校进行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并能够用学到的传统技艺进行有经济回报的社会活动。从政府职能方面来说,文化部门可以与其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负责人联系,双方结合共同构建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模式,同时与生产产业相结合,使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使之直接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这一过程中各个部门要通力结合,要有着保护传承非遗的共同认识,争取实现非遗传承与保护、促进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endprint

(二)与该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地区文明的载体与记忆,非物质文化承载了文明的记忆,而物质文化遗产则肩负了实体传承的责任。两者不能分开讨论,因为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物质文化遗产是该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载体,他们各自的内在都源自于地区长时间积累的文明,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无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能够给双方带来积极的效果和影响,都能够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促进作用。

(三)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在天津,很多地区、街道有着独到的特色。例如天津古文化街、意式风情街、书市等,政府可以在传统文化聚集的地方开辟一个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这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据点,形成文化聚集。同时还能够结合周边的文化分支,相互作用相互学习,形成规模化的文化区域。这样一来能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也为喜欢爱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群了解非遗提供了场所。

(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

天津有很多非遗的项目,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资本。城市的发展壮大靠的是工业、经济的支撑,而让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则是其独特的文化底蕴。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决不能落后,两者要共同发展。天津的非遗项目中例如泥人张、狗不理、杨柳青年画等等都是闻名全国的非遗项目,它们就可以成为我们的切入点。在对外宣传的城市形象策划中可以将这些独有的元素添加进去,丰富我们天津的文化底蕴,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结语

达观,一是指介于乐观与悲观之间的一种情绪状态,另一指则是目通古今。我们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某一时代的产物,它是数数代代积累、繁衍、吸收、变化、传承的一个多样文化的综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我们要秉着达观的心态,做到逝而不悲,存而不喜,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作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将它视为我们日习的平常事。而从人类发展的大化长河来看,又需要我们有着达观的视野,物质文明的发展只是每个时代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必要因素,而国家和民族真正的灵魂精髓则是其内在的独特的精神文明。

中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多达56个民族,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城市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而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明精髓则存在于广阔的疆土和众多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们华夏文明的精髓,是我们千年的文明记忆,是华夏民族认同感的源泉。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将会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重大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
论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真善美的统一:论威廉·莫里斯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浅析《声无哀乐论》其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