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之法”创意产品设计

2014-03-31 10:45董月祎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比兴创意产品设计

董月祎

摘 要:“比兴”之法是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手法,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文章研究探讨了将此法用于产品设计创意之中,旨在发掘我国自身传统创造文化,探求中国式的创意方法,为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做出从思维根源上的创新尝试。

关键词:产品设计 比兴 创意 中国设计

一、引言

150年前,“中国制造”是一个意味着高级、精致和卓越品质、文化品格和生活趣味的概念。而在今天,“中国制造”却已沦为低劣、廉价与无处不在的代名词。近10年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的呼声越来越强,也成为一代工业设计师们奋斗的理想。而所谓“设计”,从本质上说其实是一种不断发现、理解与改进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起源于思维,而设计的品质更取决于思维的独特性与深入性。故要创立“中国设计”则首先要在“中国创意思维”下功夫,发掘传统文化中可供借鉴的、开发适合中国人思维的创意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此出发,本文中以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比兴”之法入手研究,对产品设计的创意方法进行探讨,并辅以近年来的优秀的“中国设计”案例,结合自己的思考在此课题下进行探索。

二、“比兴之法”引入产品设计创意

(一)概述

“比兴”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中的“风、赋、比、兴、雅、颂”之“六义”,是对《诗经》中的诗歌创作风格及手法的总结,其中“风雅颂”是乐调,“赋比兴”则是表现手法。在后世的研究中,“赋”主要作为与“诗”相对的一种文体,而“比兴”手法,核心在于“物虽胡越,合则肝胆”,作为一种普遍的创作手法得到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与推广,同时这背后的体现思维模式也成为我国重要的艺术传统之一。

(二)引入的依据

本文研究中试图将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的用于产品设计创意的构思之中,是因为无论是诗歌创意还是产品的创意的产生,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根据创意的普遍认可的定义,创意产生,在机理本质上是指在旧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正确有效的新的信息链接的建立联系而产生新的组合获得对事物的新的理解认知。而“比兴手法”的核心在于“物虽胡越,合则肝胆”,也即是说“从两个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中,如能有一点相互联系,则可以像肝和胆一般相亲。”也即是惠施所说“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是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从此角度说,“比兴”手法虽是起源于诗歌创作,但其本质上也是启发创意的一种方法,可借鉴推广到产品设计的创意之中。

三、“比兴之法”研究

(一)理论研究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特别有《比兴》篇,他论述道:“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也就是说,比是依据类来作比以说明事理,兴则是以小喻大,托物言志;“比”在方法形式上没有一定:或者比声音,或者以形貌作比,或者比心情,或者比事物。比兴手法的核心在于“物虽胡越,合则肝胆”。著名的现代作家及文艺理论家钱钟书也曾就两类极不相同的事物之间相同、相似之处评价说:“不同之处越多越大,则相同处越有烘托。分得越开,则合得越出乎意料之外,比喻即越有新意,效果越高。中国古人说不能‘以弹喻弹,又说‘凡喻必以非类,正是这个道理。”

总结起来,“比兴”二法都是将“物”“情”“理”相融,以比喻等方式,表达思想或感情的方式。区别在于比是明喻,兴是隐喻;比是“言理”以致“言道”,兴则主要是为抒情;比是情在景先(索物言理),兴是景在情先(触物起情);比重视推理的逻辑性和论辩的有效性,兴则更重诗歌的情感基调的营造。将“比兴”手法应用于产品设计,重点在于能够以“物”传情达理,将文化的内涵融于“物”中。

(二)“观物比德”的传统

“比兴”之法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手法,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观物比德”的思想即是这种传统一个重要应用;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和“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中国古人习惯于在“天象”“地法”和“人事”之间作联系,即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互相联系、彼此依存而且以经验为基础,重视人在系统中的体悟。由此衍生出了一种重要且独特思想方法“观物比德”,即以人与物的类比,用自然之物的外部特征与天然属性来与人的品德、精神相联系起来,将物性与人性合一,自然之美与人的精神相统一,尽显人与相融相生的和谐之美。《论语·子罕》中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孔子家语》有“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将兰与君子互为观照,君子之品行显露无遗;范云《咏寒松》:“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人的德行品质,蕴含于自然物象之中,都是观物比德的“比兴”之法的实际应用例子。

四、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一)观物比德

中国自古对“竹”有特殊的审美趣味。从其外形的特征上,中国人赋予它独特的精神内涵,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竹”对于中国人,已经从一种植物推广深化、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吉祥、美好而高洁的象征,承载了诸多的历史、道德及社会意义,这样的文化传统在其他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是罕见的。

以“竹”为基础,意外设计巧妙地将“墨竹”的意象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起居之中,于是衍生出这样一款“墨竹钟”,别具中国式的意境和韵味,推出之后叫好又叫座。

在产品的海报中,写着“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与产品的正面视图相衬,颇有中国诗画融合传统中“画含比德意,题诗点画意”的意味,干净简洁又有中国韵味。画中的这两句诗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在此产品之中,以“居”字入手,将竹的概念融入现代日常“家居用品”之中。竹叶被设计成了指针,巧妙地融入了“画”中,钟盘变成了“画框”与图案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的“观物比德”思想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有益应用的实例之一。(图1)endprint

(二)索物言理

图2是“上上禅品”的一款盘子设计。这一个设计创意即是典型的“比兴”思想——人生与盘子本是两不相关的事物,但人的耳朵与盘子的“耳”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借由民间“耳大有福”的俗语,便将人耳与人生际遇的关系“比”到耳盘与其承载量的关系之中,于是有了这样一款“形意兼备”,颇具中国韵味的设计产品。设计师解释“大耳有福”套盘的寓意,来源于经典的中式传统耳盘,盘边有耳,福寓盘中,其寓意不仅仅是大耳有福,而是不断拓充心灵容量,才能体味豁达人生,这才是真正的福气——通过比兴的手法,设计师将人生的哲理与民间传统巧妙地与现代产品设计相融合。

(三)触物起情

图3的“满月灯”也是来自于意外设计的一款产品,一面市就广受盛赞,多家网络创意产品店多次卖断货。这个设计的创意也是起于诗歌,即是运用“兴”的手法,用月的意象来营造朦胧诗意,其灵感来源于南朝虞羲的《咏秋月诗》“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中的“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二句。取诗句中的一个“照”字,将“月光”与“灯”的概念相联系起来,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这个“比兴”联系,并通过“月”的普遍认同的文化心理,将朦胧的诗意带进产品之中,真正达到了“意有余”的境界。(图4)

五、总结

“比兴”之法创意产品设计,重点在于产品的形式—意义—内涵的整体性,它没有把产品作为特定的工具或功能的载体,而是作为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的“凝结”或“缩影”;在设计语言的表达上,也重在诗意化的表达,即表现为有一定的暗示性与模糊性,重“言外之意”的传达与个人体悟。

总结上述产品设计的特点与创意构思,我认为“比兴”之法用于产品设计的创意重点归纳为以下5点:(1)主题的鲜明性:即设计主题的选取需具有鲜明的特色特征,对各个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及可理解性。(2)“比兴”联想的自由性和深刻性:即作为联系的两个事物外在形式的差异跨度可以很广(甚至是相差得越多越能有出奇不意的效果),但是一定要在可作“比兴”的点上具有深刻的一致性。(3)寓意的美好性:在表达主题的时候应注重文化传统中的美好寓意,规避负面的联想等。(4)产品形式与主题的契合性:即需考察产品的形式是否可以或适合表达出主题的内涵意义。(5)产品形式的优美性:对产品外在形态上考量,使用状态及一般状态下是否具有美感。

结语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是我们这一代工业设计人的集体理想,这种改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造技术、加工工艺及水平的提高,而更多的在于思想、自信与文化认同——唯有深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建立对中国文化与创造能力的坚定自信,从内心中认同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地将“文化”外化为“器物”之形式,真正地创立出属于我们的设计。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艺术创新的理论浩如烟海,本文中对“比兴”之法探讨只是一个粗浅的尝试,希望可以为后来的创意研究者与设计师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德]雷德侯,张总等译:《万物》[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2.

2 胡雨霞.《创意思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山 编.《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4吴企明.诗画融通美:以物比德 [EB/OL].http://www.xiexingcun.com/Classical/20071.html.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兴创意产品设计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绳结文创产品设计作品选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青花·木 产品设计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