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尘土》中的托尼:伊夫林笔下的堂吉诃德

2014-04-01 07:14黄海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伊夫托德托尼

黄海瑛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伊夫林·沃是“英国文学中最杰出的文体作家之一”(Brown:1971,8)。其作品《一把尘土》展示出一幅精神上、道德上的荒原。有力地奏出了英国现代生活中的残忍、紧张、不幸和无情(Fraser:1978,56)。可以说,当时道德沦丧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小说主人公托尼唐吉可德式的悲剧命运的直接推手,在托尼“哥特式世界的空难”中(高继海:2000,1),道出了对当代文明的深刻控诉。

一 田园牧歌中的流浪者

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时期,英国处于其权利的巅峰时期,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呈多种形式迅猛发展,乡村的宁静被破坏,农村小农经济正在崩溃(汪义群,2001:1)。施本格勒认为,19世纪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其创造性生命不断陨落,进入颓败状态。此前的社会是由“乡村之魂”支配的,而在他称为‘文明’的最后阶段,社会由城市中的“知识分子”控制,流动的、寄生的都市大众因为重商,必然与代表贵族传统和优雅品味的乡村绅士阶级发生冲突。“随着一度提供社会稳定的活力结构即‘乡村之魂’的解体,一种新的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崛起,与之对应出现一种新的野蛮”。(Spangler:1911,58)在这种情形下,托尼这位堂吉诃德式的贵族后裔,仍然恪守旧的习俗。于他而言,赫顿庄园是神圣高贵的传统的现代表征。庄园里面的一砖一瓦彰显的都是极为珍贵的传统价值,是英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维护好房子成了他赋予他自身的历史使命。实际上,他对赫顿庄园的偏爱是一种过时的理想主义,所以他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潮流格格不入,他成了社会的边缘者、流浪者。

《一把尘土》在结构上与施本格勒的上述理论刚好吻合,它以乡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开始,在这里托尼遵循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乡下哥特式的房子里,与妻子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种安定的生活被以约翰·比弗为代表的城市人所破坏,约翰的来访以及后来一系列事件代表一种生活模式被另外一种生活模式所取代;最后整个陷入混乱。小说临近结尾处,荒蛮的美洲从林和伦敦上流社会生活区在托尼神志不清的脑子里反复交叉出现,象征性地说明两处都是野蛮人的栖居地。由此可见,托尼的边缘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必然。

二 堕落文明中的坚守者

诚如Stopp所言,尊严、人性和诚实在现代野蛮之下已经消失殆尽,混乱吞噬了文明生活。(Stopp:1966,158)在沃笔下的伦敦,邪恶与美德之间的差别在闲言闲语泛滥的背景下已不复存在。那些伦敦人只注重时尚,完全没有任何道德可言。通奸也不是一种罪恶,甚至没有什么不光彩。比弗太太提供给比弗与布伦达的那个非常“适于苟合”的伦敦的套间,都体现了人们对一系列价值观和认可,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些认可正好表明,英国社会的腐败已达到了可耻的程度。布伦达与比弗的苟合,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婚姻已经变质,通奸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成为婚姻的一部分(恩格斯:1972,57)。小说通过描写布伦达在伦敦的朋友进一步刻画当时社会的堕落。布伦达并不回避她与比弗的关系,携着比弗的手出现在公共场合,而她的朋友并没有责备布伦达,甚至认为布伦达“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辉”(伊夫林·沃:2000,156)。在伦敦的风流日子,布伦达已经成了传说,她不道德的行为被周围的人认作是一个被囚禁公主的童话故事。伊夫林在这里独具匠心,行文中的诗性浪漫与人物的荒诞滑稽构成深刻的比照,艺术性地凸显了文明生活在伦敦的失落。布伦达的情人约翰.比弗其貌不扬、轻浮无聊,原来人们都瞧不起他。但后来他却吸引了周围女宾们的兴趣,原因是这个其貌不扬的比弗成功勾引了已婚的布伦达,并让布伦达对之非常欢心。比弗的行为不是让女宾们感到厌恶,而是让女宾们怀疑自己的眼光,思考自己是否忽略了比弗的优点;男宾们也没有鄙夷比弗,而是认为比弗是被运气眷顾的对手。由此,当时社会人们扭曲的价值观可见一斑。

不伦达和比弗在一起风流堕落,偶尔也会不安,也担心丈夫产生怀疑。她不是考虑如何结束这段感情,而是教唆女友引诱她的丈夫,但没有成功。托尼的忠诚和善良反而被看轻。她的朋友认为,托尼竟然不领妻子的情,实在不可思议,并进行谴责。他们认为布伦达为了托尼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托尼应该感到高兴。的确,很少有贤淑的妻子会唆使自己的女友去勾引寂寞的丈夫。布伦达的朋友在布伦达违背了夫妻之间应互守贞操的义务后,非但不劝其浪子回头,而是将责任推到老实而传统的托尼身上。沃的这种将无辜的主人公当作讽刺手段的使用,深刻的展现了当时弥漫的“腐朽气息,和不合时宜的善良、天真不被社会接受的无奈和心酸,以及人性的沦落”(Greenblatt:1965,89)。托尼对逝去的理想的坚守遭遇了一个丧失道德的世界,其处境可想而知。

三 荒谬制度中的受害者

法律本来是用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工具,可在小说中却处处显示出其荒谬来。小说中,布伦达和比弗有着非法之恋,她要强迫托尼离婚。托尼必须要在法律程序中展示自己的过错。一个没有过错的老实而善良的托尼,为了有法庭承认的过错,只能花钱请妓女和侦探一起演戏以获取自己对妻子不忠的证据。但托尼即使在演戏中,也最多只是躺在妓女米利身边,盖上睡袍,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伊夫林·沃:2000,156)。在这个情节中,伊夫林进一步展示了辛辣的讽刺,由于米利带着女儿,侦探感到为难,觉得“没有先例”(伊夫林·沃:2000,148)。在这场滑稽的表演之后,布伦达竟然还伸手要求饱受侮辱的丈夫给予赡养费,并且赡养费高达每年两千英镑。托尼认为,米利的女儿在演戏的现场,托尼偷情的证据具有瑕疵。冷漠的语气、在米利俏皮的回答和托尼最后的自嘲自讽的平静表面上卷起一阵涟漪,这充分表现了英国离婚程序虚伪性、荒唐性。必须交遗产税使托尼的庄园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托尼在法律上被判为死亡之后的第二次征税使他的继承人在继承庄园之后也比原先只稍微穷得好一点。托尼成了虚伪荒唐的社会法律制度的受害者。

四 野蛮丛林中的无助者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意思是说,“性格是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永远不可摆脱,如同不可摆脱命运一样”(Atkins:1997,145)。托尼在欲壑横流的时代,坚守传统的道德,用理想主义的柔弱对抗现实的铜墙铁壁,这注定其悲剧结局,最后饱受屈辱和摧残。这是一个堂吉诃德的追求和无奈。托尼的个性和道德感使他不能和现实妥协,也无法和丧失了基本道德准则的妻子布伦达进行有效沟通。托尼有他的局限:幼稚、感情用事,他对那代表已逝岁月的道德价值和生活秩序,代表被理想化神圣化了的过去时代的赫顿庄园的偏爱是一种过时的理想主义,在他眼里祖传的宅第赫顿庄园代表了英国传统中全部神圣高贵的东西,而布伦达却认为这座庄园是阴森恐怖的修道院,死气沉沉,衰败破落,禁锢了她追求浪漫的自由。正是在这一刻,伊夫林设计了鲜明的形象对比,彰显其讽刺效果。形象的双方中,一边是寄托了托尼道德追求的赫顿庄园,一边是布伦达风流快活的公寓,这是两个价值观对立的形象化展示。因此,他们之间价值取向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两人感情的裂痕,婚姻的破裂也就是迟早的事。

托尼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坚守传统道德,但有些迂腐,不了解也没有兴趣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如在《一把尘土》里,当托尼听见布伦达告诉他,她爱上了一个叫约翰·比弗的人,他的第一个想法是布伦达一定疯了,“就我所知她只见过他两次”(伊夫林·沃:2000,108)。他本质上的善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甚至善良得有些不合情理。伊夫林在小说中构思了一个他儿子被惊马踩死的事件。托尼听到这个悲伤的消息后,最初想到的竟然是骑手,“这对那个骑马的姑娘而言,实在太可怕了”。他又想到布伦达听到这个消息后该是如何的悲伤(伊夫林·沃:2000,118)。托尼在重大悲剧发生的时候,总是首先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而自己的失去儿子的悲哀却被自己压抑下来。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天真幼稚,让读者唏嘘感慨而更为他的付出深感不值。托尼发现布伦达的行踪比较奇怪,于是有一天来到她的伦敦寓所,实际上布伦达正在与情人幽会。布伦达不让托尼进屋,而是通过电话对托尼进行哄骗,这让托尼为自己“疯狂举动”深感负疚。他一再责备自己:“布伦达那样宽容,这就使我更难堪了”。(伊夫林·沃:2000,118)伊夫林通过这种对比,让读者对托尼和布伦达之间在人格和道德追求上的不同产生鲜明的印象,凸显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急剧转换。

在那个人道主义沦丧的社会,与托尼打交道的是诸如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布伦达;穷极无聊花花公子比弗;还有那狡诈的托德等人,所以单纯的人与狡诈邪恶的人交往,悲惨的后果可想而知。布伦达不仅欺骗丈夫,而且连对儿子的死亡都没有表现出一个做母亲者最起码的爱心和悲伤。乔克找到她时,她正请巫婆给她算命,当乔克告诉她约翰死了,她以为是情人死了,悲伤使她几乎说不出话来,当她弄明白是儿子死了,竟如释重负地叹道:“……啊,感谢上帝……”(伊夫林·沃:2000,128)比弗是一个既没有品德又没有前程穷极无聊花花公子,勾引布伦达并与她同居在伦敦的一所小房子里。托德,是另一个伤害托尼的人,是一个残酷掩盖在温和之中、计谋体现在单纯的外表之下的人。他救托尼于生命垂危之时,为死去的黑人竖立十字架,一开始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印象。托尼刚开始不明白他说的“你将读书给我听”(伊夫林·沃:2000,128)的含义。到后来,救援队来搜索时,托德事先用药物将托尼麻醉并隐藏起来,然后把托尼的手表交给救援人员,告诉他们托尼死了,并指给他们看那座坟墓和立在旁边的十字架,导致了托尼丧失了惟一得救的机会。死去的黑人留下了字条,上面写着托德许诺他离开的日期,但黑人并没有被托德所救,托德的阴险被暴露无疑。托尼看到了这张纸条后才认清托德的真面目。所以托尼这个文明人与布伦达、比弗、托德等一大群野蛮人打交道,结果就只能像罗斯金说的那样:“我相信自己像许多人一样,有一颗善良热情的心;部分地由于环境的因素,部分地由于愚蠢地施予这种热情,这颗心变冷了,破碎了,所以我没有友谊,没有爱情。”(高继海:2000,6)因此,他的悲剧命运看似偶然实必然。

五 宗教寄托中的幻灭者

基督教主张原罪说,他们认为:在这个充满罪孽的世界上,人们只能从上帝那里找到宽恕、仁爱和信任,而要达到这一点的道路就是牺牲幸福、忍受痛苦,种种问题都要到天主教的宗教思想中去寻求解决办法。而赎罪的基本途径就是禁欲,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就是万恶之源。禁欲当然十分痛苦,然而却有一种殉道的快乐。这就是造成托尼悲剧命运的最深远的宗教心理根源。

托尼有着自己根深蒂固的道德理念,他认为自己生活的主要使命就是纯化自己的整个身心,并将这个身心献给上帝。为了纯化自己的身心,就必须使自己要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忘记自己的私利,牺牲个人的情欲,以实现灵魂的净化,以圣者要求自己。托尼用意志和毅力压抑自己。他的一生都在灵与肉、信仰与爱情的对立中挣扎和徘徊。他最终以生命为代价,揭露了宗教的非人性,以及宗教在道德沦落时代的虚伪。托尼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宗教、爱情、家庭、社会一起发力,使得托尼最后突破了忍耐的极限,过了一段十分放荡、颓废的生活,另一方面使托尼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空虚,再次转向宗教寻求心理的安慰。由于婚姻破裂带来的公开羞辱,布伦达迫使托尼卖掉赫顿庄园,这一下触动了托尼信仰的全部根基,他感到“整个哥特式世界坠入了悲哀的深渊”(徐葆耕:2002,108)。尽管心中有痛苦,他却偏偏要牺牲自己,宗教道德观在与世俗情感的较量中,占了上风。他没有站起来去抗争,没有去追究布伦达的不忠之罪,没有追究比弗淫人妻子之责。长期的肉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使托尼憔悴、虚弱。但最终,宗教思想的禁锢让他为自己叛逆的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以每天为一个隐居的老人读狄更斯小说而悲惨结局。宗教没能为托尼的生活提供启示,反而酿成了他悲剧的命运。

六 结 语

伊夫林·沃是一位深刻的小说家。他秉持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利用小说作为工具,通过描写社会现象,揭露社会丑恶,寻找人类进步的真理。《一把尘土》之所以震撼人心,就源于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在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对真理和传统道德的反思。作者、作品、作品人物之间都贯穿着作者的精神追求,“任何事情总是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邱紫华:2000,78)。托尼这位现代社会的堂吉诃德的悲剧因素是比较复杂的,不公正的社会、荒诞的法律、虚伪的宗教和陈腐的道德观念是造成托尼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托尼的遭遇不是某个个人的遭遇,他是社会矛盾的缩影,是价值观冲突的映射,本质上是社会变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牺牲,因此具有时代性。这展示了现代人在时代转换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心灵创伤,这种心灵创伤也进一步影响着人类的道德走向。于是,伊夫林在作品中鲜明地再现出了时代的深刻络印与冷酷的社会现实,表达出伊夫林对现代文明的控诉和反思。

[1]Atkins,John.Six Novelists Look At Society[M].London:John Calder,1997.

[2]Brown, Richard K..The Major Works Of Evelyn Waugh[M].Goleta: Monarch Press,1971.

[3]Ford, Boris.The Pelican Guide To English Literature[A].The Modern Age[C].West Drayton:Penguin Books Ltd,1967.

[4]Fraser, G.S.The Modern Writers And His World[M].London:Rout ledge,1978.

[5]Greenblatt, Stephen Jay.Three Modern Satirists[M].New Haven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

[6]Stopp, Frederick J.Evelyn Waugh: Portrait Of An Artist[M].New York:Chapman And Hall,1966.

[7]Spangler,Oswald.Twentie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M].London:The English Language Book Society,1911.

[8]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高继海.伊夫林·沃小说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10]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汪义群.英美文学研究论丛[C].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1).

[12]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伊夫林·沃.一把尘土[M].伍一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伊夫托德托尼
托尼找马
Todd’s New Friend托德的新朋友
理发师托尼
耳聋的音乐家
耳聋的音乐家
我想自己做
伊夫离职:苹果失去设计灵魂
“乔布斯背后的男人”将从苹果离职
托尼逃跑
下 楼 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