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段子如何变成国际假新闻——“泰坦尼克3D删裸戏”事件的传播学解读

2014-04-01 07:14屈济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假新闻传播者段子

屈济荣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的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庞大的用户规模又进一步巩固了其网络舆论传播中心的地位,微博正在重塑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1]不过微博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成为很多虚假信息的源头。“泰坦尼克3D删裸戏”事件即是一典型例子。2012年4月,“豆瓣逗你妹”在微博上编发了一条段子,说《泰坦尼克3D》裸戏被删是因为广电总局担心“观众会伸手摸”。为了表明这只是一个玩笑,作者还特意加了“假新闻”的标记。微博段子刚发布时并未受到过多关注,但在不断转发过程中“假新闻”标签被有意无意去掉,该信息瞬间成为热点。不仅众多网友信以为真,竞相转发,国内外媒体也是对此当作事实加以报道,最终该段子成为引起较坏影响的国际假新闻。本文以该事件为例,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微博致谣的一般过程和机制。

一 内容因素:异乎寻常的“新闻价值”

美国学者艾尔波特和波茨曼曾经提出过一个谣言产生的公式:R=i×a。其中,R为谣言,i为谣言所涉及的事件之重要性,a为人们对事件认识上的模糊度。[2]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发现,事件的内容因素在谣言的形成过程中是最基本的因素。该段子之所以能成为假新闻,就是因为它具备了很多“真新闻”难以企及的高“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使事实成为新闻的依据,新闻价值具体表现为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反常性等因素[3]。《泰坦尼克号》电影14年后经过3D技术改进后的放映,因此作者选择在《泰坦尼克3D版》国内上映期间发布该段子,无疑切中热点,其中又涉及裸戏,自然就更为引人瞩目;趣味性是其中的另一个要素:段子给出的删戏理由类似黑色幽默,形象逼真而又荒诞不经;而该段子将其与广电总局联系在一起,因此也就具有了显要性,引来围观和喧嚣也就不足为奇了。

和所有的谣言一样,该段子具有极强的诱惑性。可以说,除了真实性以外,该信息包含了很多真正的新闻都难以企及的“新闻价值”——这条140字以内的微博段子,其中不仅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新闻所必须的要素,而且描述得细节全备、生动形象;而其中包含的显要性、接近性、趣味性、反常性等价值要素,使得它看起来比“真新闻”还更像新闻。

纵观一下近些年来由微博引发的假新闻,在内容上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实大部分微博假新闻都是一些博主根据个人认知、兴趣品味或者是网络营销的需要,虚构情节,或是将某些新闻事实加以改造和歪曲的产物。有时他们甚至还会在发布消息时附上“张冠李戴”或是被处理修改后的照片,作为证据。由于这些谣言往往会结合热点人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及讨论性,易引发广大受众的“围观”,大量转发及讨论,并扩散至其他媒介或现实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 传播者因素:受传双重身份与传播责任感的缺失

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微博时代的传播者身份日益模糊,它不再仅是指严格意义上的传媒行业工作者,而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的传播者,同时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不仅决定着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也决定了信息的数量与质量、流量与流向。

传统大众传播要求记者作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这既是新闻工作的行业行为规范,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道德操守。但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以来,传播者的身份愈加复杂,接受者和传播者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作为传播者扩散信息。在传统媒体中无法实现反馈的接受者,如今借助于微博等新兴媒体工具,也因而成为传播者。相对传统职业传播者而言,虽然这些人也备了传播信息的能力,但他们通常缺少职业意识,很多时候也不具备信息证实或者证伪的条件。再加上网络媒体的匿名性与开放性特点,他们常常不会过多顾虑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及其后果。

从现实来看,绝大部分微博用户都属于非职业传播者,通常没有接受过传播伦理教育,社会责任感不像职业记者那样强,也不受新闻职业道德的约束。再加上辟谣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也直接导致微博信息的自我净化功能减弱。更有甚者,某些博主纯粹出于个人利益或取乐大众等动机而传播某些未经确定的消息。具体到该事件中,许多转发这条段子的人大都更情愿将这样一个段子当作笑料,少有人从传播伦理的角度去追问过它的真实性。即便是后来有人对这条假新闻加以澄清,但很少有博主再去主动纠正自己转发过的这条虚假信息。

三 媒介因素:自媒体的信息自我净化难度大

微博的自媒体的特点也是谣言和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因素。在传统媒介里,要求传播媒介应是社会“公器”,首先应“切忌损伤”,即不应对公众或社会产生危害。但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传受双方互动的效率也相当高。微博不仅省去了传统媒体的后期编辑和排版的麻烦,而且以电脑或手机联网等技术进行传播,微博140字数限制也加快了传播速度,甚至具有优先传播权。微博拥有的这些自媒体特征使得其“把关”功能被弱化。

“把关人”概念最早由卢因提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随着网络的发展,它的低门槛、便利性等特性,决定了广大网民都有条件通过网络进入公共领域,参与公共事件的表达;而其开放性、匿名性使网络的把关功能弱化。某些情况下,为了使自己发布的信息更具吸引力,一些博主喜欢转发那些新奇、甚至是怪异的信息,这就导致了谣言和假新闻的产生和广泛传播。特别是微博这样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并不需要特殊技术支持,也不必经过提前审核,而是完全依靠发布者的自觉自愿。无论是发布者的恶意制造还是转发者的盲目跟从,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过滤。传统媒体中至关重要的“把关人”和“把关过程”弱化,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仅在一“指”之间。微博所固有的自媒体特性,为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存在的空间。

“删裸戏”这一微博段子能够疯传,与自媒体的爆炸式传播方式也是分不开的。微博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融合了“多对多”、“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等多种传播模式,信息的传播过程更加方便快捷。网络消息的发布与传播的低成本、无成本和便捷性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去掉了“假新闻”标记的微博段子借助于社会化媒体传播平台,包括论坛、即时通讯工具、博客、门户网站等,信息的传播速度呈几何倍增。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已经能够跨越地域和国别,在瞬间传遍全球,虚假新闻也不例外。不同于传统主流媒体高高在上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的姿态,微博则要平易近人得多,双向的传播使得微博在信息的传播中可以实现信息的自我采集、加工和传播,俨然成为了一个独立地媒介主体。电影裸戏被删的假新闻首先在微博出现,并在微博的传播中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然后再出现在其他媒体,报纸,门户网站和电视节目中,扩散其影响。

在卡梅隆在一期娱乐节目中信以为真地回应了事件后,洋葱新闻发布者“豆瓣逗你妹”意识到当初的玩笑开得过大了,专门写了一篇长博《一个世界级玩笑的诞生——“〈泰坦尼克〉伸手摸”假新闻的前世今生》来澄清此事。但关于“官方回应”的段子,在微博中持续发酵,不是始作俑者的一篇文章就可以完全挽回的,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无法提供详细的信源。在微博谣言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不断被更新,且信源难以确定,无法从源头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无数微博用户随时随地的对假新闻进行转发甚至加工,导致该谣言的扩散。

信息时代的到来,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微博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传播渠道,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一方面是网络传播的高速发展,另方面是网络传播的相关政策法规具有一定滞后性,不能及时为网络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微博信息的广泛性和匿名性,也增加了信息净化的难度。微博自然就成为了谣言或假新闻传播的法外之地,微博传递的信息,谣言或者假新闻。

四 传播过程:噪音的干扰与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

香农和韦佛的噪音理论认为,一条信息对于接受者来说,除了其有效部分之外,还会有噪音和冗余的存在。微博在传播过程中互动性更加明显,信息所受噪音的干扰也越大。同时,传播过程中微博用户的复杂和大众媒介的推动,更易使信息演变为谣言。

噪音理论认为在传播环境中,噪音指任何扰乱或歪曲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能力的事物。噪音影响和限制了信息正常、稳定地传播,使之无法原汁原味地到达接收者。在该事件中,作者在发布时本加了一个“假新闻”标签,以免造成误解。可结果,在不断转发过程中“假新闻”标签缺失,谣言还是不可避免地生成。噪音存在于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它无孔不入、无处不在。[4]假新闻的出现,其实就是传播过程中噪音不断地介入。谣言最初可能只是很简单而模糊表达,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却具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中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情感动机或过往的经验在转播和转述事件中不断简化周边信息、强化核心细节,从而使谣言更加合理。[5]转发者所加入的噪音信息,与他们自身的的心理结构、先天禀赋、后天习性、态度、观点、价值观、信仰等因素有关,也包含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假新闻”标签在传播过程中的缺失,就是噪音理论最直接的体现,造成了事实的扭曲与失真,产生了真正的假新闻。

除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影响之外,大众传媒的介入对假信息的传播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指出大众传播具有授予地位的功能:任何个人或团体、各种社会活动、问题、意见、产品等,只要得到大众传播的广泛报道,就会成为社会大众所瞩目的焦点,获得显著性的极具提升。微博信息经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因而被“授予地位”,被当作真实信息加以传播,影响力急剧增长。[6]该微博段子向假新闻转化的过程中有两个环节是最为关键:“大V”博主的转发与大众媒体的转载。微博中的“大V”,就是那些有着较多“粉丝”和较大影响力的用户,经过他们转发的内容,不仅曝光率得到急剧增加。但不是所有“大V”在转发微博时,都会意识到能力大责任大的要求。或出于戏谑心理,或受所谓“良心和正义感”的驱动,一些未经核实的消息也因此在他们这里可能得以通行。而良心和正义感是谣言常常利用的一种社会心理。大众媒体的转载不仅仅增加了假新闻的曝光率,更重要的是,当这些虚假信息被媒体转载时,就和媒体本身的公信力有了联系。大众媒介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内的门户网站和众多纸质媒介,像英国《卫报》和《每日邮报》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脱口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等媒介的引用,使得假新闻在国外疯传。而国内媒体再次将境外媒体的转载消息在国内报道,实现假新闻的重复印证。这些权威媒体、传统媒体不仅并未及时把关,而且加入了传谣的队伍中去,更加大了该信息所谓的“真实性”和传播力度,推动了微博段子的演变。

五 受众心理:“围观”时代的猎奇与宣泄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视为有着特点需求动机的行为,而微博受众的最重要的使用动机就是他们非常在乎的“围观”行为带来的参与感。因此“被关注”与“态度”成为他们选择接受信息的关键词。

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对关注对象的选择、对微博信息的转发、评论,也在微博上形成了一个个彼此嵌套与勾连的社会交往圈子,并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这种特殊的关系网络满足了网民的在一个崇尚“围观”的时代彰显自身话语权的心理需求。而那些离奇怪异的信息无疑会增加他们“被关注”的机会。他们在参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带有非常明显的娱乐心态,不在乎信息的真伪,只在乎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眼球。有评论者指出,现在一些网民对正面的、阳光的、真实的网上信息关注不多,而爱看一些所谓的奇闻异事、花边新闻、社会阴暗面消息;更有些网民,为吸引眼球、炒高人气,大肆制造和传播一些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荒诞奇异的信息,以致网上的虚假、阴暗、污秽信息随处可见[7]。

网民接受并传播某些特定负面信息能达到心理宣泄的作用。谣言的最初编制者在编造谣言时也许只是在用生动、传神的方式来宣泄其某种观念和情绪,但接下来的转发者并不会理解它只是讲述者的一种倾向性表达,而是当成了有根据的事实而加以传播。如果当谣言的编制者和传播者具有相似的宣泄心理时,谣言的扩散就变得更为直接而迅速。因为对某些特定人群与社会组织存在的偏见,导致人们对于整体信息的选择性接受。怀着心理偏见的人一旦遇上偏见对象的不良行为事件,所有的不满与愤慨便会化作无形的传播力量,加速微博的转发。这也使得微博上有关这些群体的谣言借助人们的偏见心理得以广泛传播。而这些谣言又反作用于人们原有的偏见心理,加深公众的刻板成见。[8]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微博谣言通常都是离奇诡异或者是针对某些特定机构的。而在此事件中,这两个条件该微博段子都充分具备了。

以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为信息传播提供新的渠道的同时,也挟带了大量的虚假信息,让新闻传播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有序,是一项长期的课题,微博假新闻的治理在微博影响力日渐增加的同时显得尤为必要。如何防治谣言和假新闻,需要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在信息时代,用户的“自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机制等“他律”的手段。在自媒体日益流行的传播环境下,亟需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信息净化机制,对信源、参与公众、传播渠道等全部传播过程进行指导和约束。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2]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98:221.

[3]郑思礼,郑宇.现代新闻报道:理解与表达[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9.

[4]孙静.克劳德·香农信息论及其现实意义[J].青年记者,2012,(3).

[5]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2.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5.

[7]王帅军.网络谣言如“毒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8]张馨.微博谣言传播的社会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12,(8).

猜你喜欢
假新闻传播者段子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嘻哈段子铺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段子来了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