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再提升

2014-04-01 07:14吴锦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乐理大调小调

吴锦芬

(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兼具理论课与技术课双重性质的音乐基础课。根据2004年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把《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独立开设的课程整合为《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并于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整合后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了,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冷思考后,发现整合后也有利弊。因此,这两年部分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又把乐理与视唱练耳拆成两门课程进行教学再尝试。在反反复复的教学改革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将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还没充分地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让学生在复习旧的知识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的知识。问题情景是“使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欲罢不忍、欲言不能的境地,由此引发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1]。例如,学习七和弦,可先创设问题一:请一同学回答已学过的三和弦的四种类型,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和减三和弦。问题二: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这四个和弦的例子,并讲解这四种三和弦的结构,大三和弦的根音与三音为大三度、三音与五音为小三度;小三和弦正好相反,根音与三音为小三度、三音与五音为大三度;增三和弦是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都是大三度;减三和弦是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都是小三度。问题三:请同学回答在自然音程中七度音程有哪两个?大七度和小七度。问题四:再请四位同学到黑板,分别在大三、小三、增三和弦的五音上方添加一个三度音,使根音与最上方的七度音构成大七度和小七度。在减三和弦的五音上方加一个三度音,使根音与七音为小七度或减七度。这样常见的八种七和弦命名也由三和弦和七度音程的性质而定。大三和弦加大七度为大大七和弦,简称大七和弦,大三和弦加小七度为大小七和弦;小三和弦加大七、小七度分别是小大七、小小(或小)七和弦;增三和弦加大七、小七度分别为增大(或大七增五和弦)、增小(或大小七增五和弦)七和弦;减三和弦加小七、减七度分别是减小、减减(或减)七和弦。在这四个问题的创设下,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了七和弦的结构和性质。最后,老师只需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新的知识点,那就是“以三和弦为基础,按三度叠置,在根音之上叠加一个七度音,叫做七和弦,以大、小、增、减这四种三和弦为基础,可构成以上八种七和弦”[2]。在乐理学习中,由浅入深科学地设计问题思路展开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他们理解能力的提高,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高等师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在高考前都有接触过乐理这门课,有的掌握扎实。他们来自不同省市,吸收不同优秀老师的好方法,如果让同学们讲解,会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加上多种解答方案,还可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例如,如何判断音乐作品的大小调性?大部分同学都同意先利用调号,再找主音,一般在作品的结束音上,或结束和弦的低音上;如果调号没显示升降号,而是在旋律中用临时变化音记号表示,有些同学用比较规矩的做法,将旋律中的所有音级按级进方式排列成音阶,根据音阶的构成模式来确定是何种调式。如果下四音列是全音全音半音(do re mi fa)的关系,就会与大调有关,如果下四音列是全音半音全音(la si do re)的关系,就与小调有关。[3]如果在这些变化音中,还有其它升降还原记号,就要看看有没有特性音程,如增二度或减七度、减四度或增五度。有的是通过这些变化音,先确定调号,再把剩下的变化音记号作和声大、小调及旋律大小调的排除,和声小调升七级、旋律小调上行升六级升七级、和声大调降六级、旋律大调下行降六级降七级。最后老师在给出的旋律片段中,把更简便易懂的方法步骤写出来,让课堂上不能马上理解的同学课后再分析。

同时,教师用加分的奖励办法,激励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授课的环节中来。在每堂课结束前布置下一堂课要学习的乐理部分,让每个同学在预习的时候能根据自己的程度,来选择可胜任讲解的部分。每个到讲台讲解的同学每讲解一次都可在平时分上加5分,平时胆小腼腆的学生也不服输,踊跃参加,他们逐渐变得大方了,语言表达也更有逻辑性了。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训练,为学生今后走上讲台奠定了实践基础,把乐理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教学过程,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目的。

三 与钢琴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乐理与视唱练耳》与和声、曲式分析、即兴伴奏、钢琴、声乐等课程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学好其它音乐学科的关键,它对后续课程与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起着支持和补充的作用。把乐理与视唱练耳学习有效地与钢琴学科结合起来,可以将抽象、缺乏感性认识的基础理论融合到实践中,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例如,在钢琴学科的学习上,有一致命的问题,就是背谱问题。钢琴课程与《乐理与视唱练耳》都是音乐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必修课。每逢钢琴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弹奏结结巴巴断断续续不完整,不是不熟练,也不是因为紧张,是他们对音乐缺乏分析和理解造成的意外事故。有些同学考完了还不知道自己弹奏的曲目是大调还是小调,或者是民族调式;从什么调开始的,中间转调了吗?对调式调性没感觉,只要弹错一个音,调的感觉乱了心就慌,不知下面是什么旋律了,能不断吗?手上弹奏的是三和弦或七和弦?什么和弦进行到什么和弦,不清楚能踩好踏版吗?只记住这里踩那里放的,耳朵也没听,紧张一下多踩或少踩了,手脚瞬间不协调时也会弹断。还有这里需要强奏,那里却是弱奏,从ff到pp,中间经历了几个力度层次的变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需要这样或那样的处理。[4]更可怕的是不知道旋律的走向,不知起音、高点的音和结束音,只是手指一个劲地跑,缺乏思维盲目地、没有方向感地乱跑,能不撞倒吗?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解决弹奏的技术难点外,还需从基本乐理入手。

学习弹奏肖邦《#c小调夜曲》钢琴作品时,要先从调式调性上进行分析,从曲名上可看出该夜曲的主调是#c小调。不同调性在作曲家心目中有不同的意义,从乐谱开始的第一行,#c小调的七级音被升高半音,所以该夜曲实际上是#c小调的变体#c和声小调。肖邦喜欢用这个调性表示忧郁、柔美。因此,用#c和声小调创作的主题旋律听起来委婉动听、优美如歌,如同一首情真意切的恋歌,蕴藏着无限的爱慕和思恋之情。该主题弹奏技巧虽不大,但更重要的是内心对调性要有感觉,控制好音色,才能用心灵去表现音乐内涵,做到打动自己、感染听众。弹奏夜曲的中间部分,大部分学生由于所受的听觉训练有限,靠直觉是感受不到乐曲调性变换的关系远近的,所以只能靠理性分析这里转调情况。音乐发展到中间部分,21小节-45小节,运用的是近关系调的转调。21小节-24小节是A大调(主调#c和声小调转到它的近关系下属调的关系大调A大调上);25小节-26小节是#f旋律小调(转到它的下属调#f旋律小调上);27小节-30小节又重新回到主调上。接下来31小节-45小节调性色彩变化更为明显,从主调转到它的远关系调#G大调上,共同音很少,从四个升号调的#c小调,转为八个升号(重升F,第一个升号#F,经过五度相生,第八个就是重升F)的#G大调上,相差四个升号之远。而且在调式上也从小调转为大调,并结束#G大调的主和弦上,再接下来再现主题。一般内心矛盾冲突变化多的地方是在音乐的中间部分,因此,在弹奏此段音乐时,内心的情感应随调式调性的变化而起伏。在学习什么是转调、近关系调、远关系调及如何判断调式调性原理后,要运用到实际音乐作品中,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5]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但一专家说过,人人能听得懂的课不一定是一堂成功的课。补充、丰富教材、拓展并深化教学内容,对今后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乐理的教学上,还应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认为基本乐理的基本就是只需浅层掌握乐理知识的误区,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乐理与视唱练耳》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何灵活运用乐理知识,把乐理教学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实现从讲授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过渡,是将来大学的发展趋势。

四 张扬个性,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塑造美好的人格

音乐院校的学生入学的文化成绩普遍较低,在高中的文化学习上不够积极,也缺乏自信。虽考上大学,但这种学习状态还存在,特别是对待理论课程或《乐理与视唱练耳》这种理论、技能兼有的课程都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不仅理论学习成绩不高,音乐学必修的专业技能掌握也很一般,很少被任课老师表扬,更没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有的学生只是因为艺术考试文化要求不高,为了能考上大学,有点音乐素质才通过短时间的突击强化练习考上的,他们也没有想以后走上音乐教育工作岗位。但是,四年的大学时光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很关键的,每个人都会存在个体的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应以他们的独特性、自由性、创造性为前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促使学生全面、充分、自由、健康和谐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与开拓性的人才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的自信,将流行音乐这种最普及的音乐形式,以多种角度及形态融入到实际音乐教学当中,采用学生较为兴趣的流行歌曲作为部分视唱、节奏及旋律听记训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听、记、唱的能力。利用流行音乐元素,采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强化音乐记忆,增强音乐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因为流行音乐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变的节奏律动、贴近学生生活情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本学期在本院音乐学一、二年级作了教学改革尝试,每堂课都请一学生到讲台演唱他们最喜欢的流行歌曲片段,刚开始只让学生记录节奏,并写在黑板上,学生大都熟悉这些歌曲,他们会共同修改,确定正确后,全班就此节奏进行练习。这些流行歌曲的节奏较为复杂,有切分、连续切分节奏,有附点、复附点节奏、弱起节拍等等,不比教材的节奏训练简单。经两三周节奏练习后,接下来再提高训练要求,不仅节奏要记下,还要用正确的记谱法把旋律也写出来。[6]有些流行歌曲的高潮部分还出现离调现象,不好听辨,但可能因为学生长时间在充满流行音乐气息的环境中长大,对流行音乐的元素较敏感,因此,讲台前的同学演唱两三遍后,他们大多能立即模唱,然后用各自快捷的方法记录下来。老师辨别无误时,再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演唱这个片段。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表现很积极,甚至抢着要到讲台上唱给同学们记录,很快他们既能记谱又能记词,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用这种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提高他们视唱练耳能力的训练,发现学生在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都会感到快乐和激动,并且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音乐的实践与活动中去。为了给这些优秀的同学制造成功的条件,让他们有更大舞台展示自己魅力的机会,举办一场流行演唱会,作为本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活动之一。演唱会现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他们有的热情狂野、幽默大方,有的表达含蓄,内心情感细腻、丰富。阳光可爱的学生极具个性的演唱和表演,在闪耀变化的舞台灯光渲染下,博得阵阵掌声、欢呼声和尖叫声。整台演出如节目编排、台词串写及海报和节目单的设计、舞台的布置、灯光创意等方面的准备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这种教学与实践循环互动的模式,把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与现场获取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尝试,不仅提高了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还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美好个性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综合型人才。

五 教学质量的再提升,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

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过:“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的教师,才能站在高技术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因此,担任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理论知识,较硬的科研能力。还要深入研究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熟练现代教学手段等。

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钢琴演奏能力,利用钢琴伴奏辅助视唱教学,加强钢琴即兴伴奏的应变能力,为视唱曲编配恰当的和声、节奏型,可以发展学生音乐听觉的思维能力,并更用心地去演唱;在结合钢琴作品分析音乐理论知识时,教师用完美娴熟的技巧边分析边演奏,能间接地训练学生听辨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层的理解。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演奏能力,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真正发挥钢琴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对教学训练所起的作用。应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在视唱曲的范唱中,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美好的音色,同时还要了解歌唱的发生方法,懂得发声位置、气息的运用,才能及时纠正学生在视唱上出现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

教师还应讲究教学艺术,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以非智力因素调控教学活动,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提高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效率,同时提高这门课的人气,把乐理与视唱练耳课上得更有艺术品位。

[1]孙静.浅论如何有效提高乐理课程的教学效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0-91.

[2]卞春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好《基本乐理》的关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05-206.

[3]任达敏.基本乐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67-70.

[4]熊叶玲.学生主体意识:视唱练耳教学观变革的核心内涵[J].音乐探索,2004,(2):101-104.

猜你喜欢
乐理大调小调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G大调随想曲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对《标准乐理教科书》的介绍与评价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小调[六首]
画说乐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