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山东省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2014-04-01 12:54张生元张子礼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赋值

张生元,张子礼

(1.山东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处,山东 淄博 255049;2.山东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山东 淄博 255049)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回顾

大学生信教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凸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近些年,高校学生信教人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信教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指导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信教者未来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身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我们将从大学生宗教信仰总体情况、大学生信教比趋势和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等几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总体情况

根据样本数超过1000的四份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信教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有4.1%、[1]11.14%、[2]20%、[3]17%。[4]据许丽平等人的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宗教信徒人数比例估计最高在44%左右,[5]最低的也有3.5%。[6]

从地区来看,沿海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学生信教比例较高。尽管不同地区的调查比例存在一定差异,但宗教信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7]2012年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群体状况调查”显示,北京大学学生的信教比是11.3%,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信教比是10.7%,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信教比是6.8%,清华大学学生的信教比在这四所高校中最低,占2.5%;[8]虞浩臣在《地方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调查——以浙江舟山为例》一文中指出“大学信仰宗教的比例为33.6%”。[9]

从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现状看,部分大学生对宗教兴趣较浓,但对宗教的了解和认识都不够全面深入;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宽容度较高;迷信现象在大学生中依然存在。[10]

(二)大学生信教人数占比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得以解放,多元文化的发展不断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更新。综合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信教比例正呈现扩大化趋势。谈宗凡曾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进行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信教比例2006年比 2005年上升了3.7%,[11]明显呈上升趋势;李志英在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世界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2003年大学生信教比例约为9.2%,2005年为13.58%,2008年信教大学生的比例为16.3%。[12]

这些变化虽然幅度不大,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社会上的“宗教热”已经影响到了象牙塔里的大学骄子们,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宗教不再抵触,而是对其持比较包容的心态,甚至有的大学生走上了宗教信仰之路,大学生群体中信教人数不断增加。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

徐治彬认为国际、国内环境,家庭环境,学校信仰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对宗教认识的错位,宗教文化魅力的诱引是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13]刘秀伦、王天罡分别从社会、个体、宗教、民族、家庭和学校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14]吕超将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归结为家庭及交际人群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宗教因素和教育因素;[15]徐慧、杨志民、彭时容从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认为应从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出发,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防止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16]

(四)简要评价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和进行知识创新的地方,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大学生信教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信教比例有扩大的趋势,且不少学生对宗教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甚至有学生对宗教还存在错误的认识,迷信思想掺杂其中,这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基本仍处于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描述性研究层面上,即使有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分析性研究也多是从国内国际环境、家庭环境、大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切入,鲜有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进行解释性研究的。为此,本文以为,只有对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才能揭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内在机理,进而有利于高校教学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山东省六所高校的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一)抽样和资料收集

为了了解山东省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我们课题组从2010年7月10日开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济南大学、德州学院、青岛大学、鲁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随机抽取了1150名学生,进行了山东省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研究。

从2010年7月份开始,课题组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问卷调查,在调查初期,为了保证样本分布在区域上的代表性,在鲁东、鲁中、鲁南、鲁西和鲁北共选取六所高校,分别是鲁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曲阜师大、德州学院,此阶段采取邮寄的方式将问卷送达被抽中的学校,再由各学校学生处在保证样本的专业、年级和性别等特征分布的基础上随机抽取200个样本。载至2010年11月份课题组共收到问卷964份,其中有效问卷898份,有效回收率为97.0%。[17]

(二)调查样本信息

从性别来看,问卷调查中男性360人,占样本总数的37.3%;女性604人,占样本总数的62.7%。

从户籍所在地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190人,占样本总数的19.7%;来自城镇的大学生163人,占样本总数的16.9%;来自农村的大学生611人,占样本总数的63.4%。

从地区来看,来自华北地区的大学生有17人,占样本总数的1.8%;来自东北地区的有26人,占样本总数的2.7%;来自华北地区的有875人,占样本总数的90.7%;来自华南地区的有6人,占样本总数的0.6%;来自西北地区的有11人,占样本总数的1.8%;来自华中地区14人,占样本总数的1.5%;来自西南地区9人,占样本总数的0.9%。

从所属学科门类来看,工科的大学生有164人,占样本总数的17.0%;理科的有276人,占样本总数的28.7%;文科的有482人,占样本总数的50.0%;艺术类的5人,占样本总数的0.5%;其它学科的有37人,占样本总数的3.8%。

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13人,占样本总数的1.0%;共青团员890人,占样本总数的92.5%;中共预备党员38人,占样本总数的4.0%;群众23人,占样本总数的2.55%(具体样本分布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分布表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山东省大学生信教比例为14.11%,居全国大学生信教比例的平均水平。[17]

三、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因素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考虑到本调查主要对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因素进行研究,因此本调查的因变量为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包括三种:第一,信仰;第二,不信仰、但感兴趣;第三,说不清楚。本调查研究的宗教信仰态度主要指宗教信仰偏好,因此将不信仰,但感兴趣、说不清都合并为无宗教信仰偏好,赋值为0,信仰宗教赋值为1。自变量主要有:个人因素(性别、政治面貌、出生地、专业、年级、民族);家庭因素(父母的职业、家中是否有人信仰宗教)、学校因素(学校无神论教育情况)和社会因素(周围环境是否有人信仰宗教)。

(一)四大因素的选取及赋值

1.个人因素。

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出生地、政治面貌。其中性别男赋值为1,女赋值0;专业分为工科、理科、文科、艺术类和其他学科;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生源地分为农村、城市和城镇,其中农村赋值为0,城市和城镇合并为城市赋值为1;民族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其中汉族赋值为1,少数民族赋值为0;政治面貌分为群众、共青团员、中共预备党员和中共党员,最终将其统计为党员和非党员,将群众和共青团员归入非党员,赋值为0,将中共预备党员和中共党员归入党员,赋值为1;地区分为华东地区和其他地区,分别赋值为1和0。

2.家庭因素。

包括父母的职业和家庭人员信教情况。父母的职业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外资、民营、镇村企业职工,个体、自由职业,待业、下岗,农民等情况;家庭人员信教情况,信仰赋值为1,不信仰赋值为0。

3.学校因素。

包括学校的无神论教育情况,可分为很好、好、一般和不好。

4.社会因素。

周围人的宗教信仰情况,信仰宗教的赋值为1,不信仰的赋值为0。

(二)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模型检验

在进行二元逻辑回归(logistic)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各因素间的统计相关性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sr)用于度量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线性相关,其值介于-1与1之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该系数广泛用于度量两个变量之意的相关程度。因为,如果在多个自变量的组对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的情况下,研究多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预测效果会减弱预测的统计意义。从表2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在30个皮尔逊相关系数中,有10个相关系数在0.01的显著水平上统计显著,约占33.3%;有16个相关系数在0.05的显著水平上统计显著,约占53.3%。由此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因素都统计显著,这似乎意味着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因素非常广泛。此外,我们在结果中发现性别与专业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生源地与父母的职业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专业与性别、专业与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年级和政治面貌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详见表2)。

表2 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各因素间相关关系表(N=964)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变量说明:factor1=对宗教的态度;Factor2=性别; factor3=生源地;factor4=民族; factor5=专业;

factor6=年级; factor7=政治面貌; factor8=环境(家庭和社会) ;factor9=父母的职业。

为了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在接下来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我们剔除了相互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的六个自变量(性别、专业、生源地、父母的职业、年级、政治面貌),仅对民族、地区、家庭成员有无宗教信仰、周围其他社会成员有无宗教信仰这四个自变量引入模型进行分析(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周围人群是否信教外,其余三个自变量对于所有自变量综合影响的各自单独作用均统计显著,也就是说,除了周围人群是否信教这一变量,民族、地区和家庭成员是否信教这三个自变量对于所有自变量的综合影响起到了单独的显著贡献。同时,Exp(B){Odds Ratios}(是事件发生与不发生的概念比或优势比)除了两个小于1,其余两个都大于1,说明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预测效果起到了显著的增加作用。

表3 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结果表

也就是说,从个人因素来看,相对于汉族同学,少数民族同学更易产生宗教信仰;从家庭因素来看,相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如家庭成员信仰宗教,该家庭子女也易产生宗教信仰;从社会因素来看,相对于周围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一个生活在有宗教信仰人群周围的孩子更易产生宗教信仰;相对于其它地区的同学,华东地区特别是山东省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宗教信仰。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因素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家庭成员信仰状态、周围人群信仰状况和所在省份等因素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有显著影响。其中,家庭成员信仰情况和所在省份的影响最大。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得出一些启示。

(一)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关怀

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宗教信仰,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突出。这当然与我们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但笔者认为学校应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要在心理层面上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更多的关怀,比如提倡和鼓励学生社团等开展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专题性质的集美食、文娱为一体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里找到一种归宿和认同感,同时也给汉族同学提供一个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机会,更能增加同学之间彼此的信任感。

(二)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所有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因素中,家庭成员的宗教信仰状况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产生了最为显著的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40.5%的大学生是通过家庭和亲朋好友介绍从而接触宗教的。同时,受社会和家庭影响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人数占到了35.81%,另外22.3%的大学生将家庭聚会作为参加宗教活动的重要方式。可见,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也是社会化的初始场所,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信仰态度也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信仰态度。有些家庭已经形成了信仰宗教的传统,那么在这种信仰氛围下个体很容易产生宗教信仰,所以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信仰意识。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高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对大学生无神论和党的宗教政策的教育,使大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宗教信仰政策,使宗教活动在符合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

(三)各方合力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容易易位,一些人过分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充实。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很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32.43%的学生是为了寻找内心需求和精神寄托而信仰宗教的,另有10.81%的学生是出于“靠神灵保佑”、“消灾免祸、保平安”的心理而信仰宗教的。中国有句俗话“穷算命,富烧香”,物质富有、精神空虚的部分大学生可能希望通过信仰宗教来寻求精神上刺激、乐趣、寄托或解脱等满足。为此,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青年人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奋斗平台,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美好的未来,从而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 考 文 献]

[1]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2]赵宗宝,李小梅,王兆云.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基于河北省五所高校的抽样调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陈金安.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

[4]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5]许丽平,朱贵芳.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9).

[6]税国洪,唐孝云,池家玉.大学生宗教价值观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7]华桦.我国青年和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09,(3).

[8]赵敦华.实事求是地评价高校的宗教学学科建设成就[EB/OL].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310248165-1.htm,2013-10-25.

[9]虞浩臣.地方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调查——以浙江舟山为例[J].高教论坛,2010,(8).

[10]王康.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11]谈宗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4).

[12]李志英.关于大学生信教的若干问题[J].科学与无神论,2010,(3).

[13]徐治彬.高职生信仰宗教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五所高职院校为例[J].学理论,2012,(21).

[14]刘秀伦,王天罡.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析——以重庆市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15]吕超.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

[16]徐慧,杨志民,彭时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J].安徽文学,2010,(8).

[17]张宗新,牛喜霞,等.山东省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赋值
L-代数上的赋值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算法框图问题中的易错点
利用赋值法解决抽象函数相关问题オ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