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同步”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机遇、对策—基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视阈

2014-04-02 01:12曹天昌教授曹文渊中共平凉市委党校平凉市行政学院管理教研室甘肃平凉744000平凉市灵台县教育培训中心甘肃平凉7444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欠发达城乡发展

■ 曹天昌 教授 曹文渊(1、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2、平凉市行政学院管理教研室 甘肃平凉 744000 、平凉市灵台县教育培训中心甘肃平凉 744400)

“三化同步”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机遇、对策—基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视阈

■ 曹天昌1、2教授 曹文渊3(1、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2、平凉市行政学院管理教研室 甘肃平凉 744000 3、平凉市灵台县教育培训中心甘肃平凉 744400)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同步”),不仅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十二五”及较长时期一项重大任务,更是经济演进规律的自然要求。“三化同步”发展理论之中国化,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三化同步”发展战略、推动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本文对“三化同步”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主要从机遇、对策方面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视角作以研究。

三化同步 机遇 对策

“三化同步”发展理论之中国化及现实意义

自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及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以来,“三化同步”发展理论中国化进程加快,“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外与“三化同步”发展相关的基础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空间统筹理论等。

世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最有影响的“三化同步”发展理论。刘易斯提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刘易斯最大的贡献,就是使‘三化同步’发展的思想达到成熟。刘易斯描述了一个‘三化同步’发展的经典框架,也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从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一个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框架”。

“三化同步”发展理论适用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国家给予西部地区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其中,最具特色和最核心的政策支持,就是支持加大“三化同步”发展力度。允许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特别是在用地方面,提出了支持探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地挂钩政策试点。这些政策为西部地区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发展难题提供了机遇,也为应对西部地区“三化”发展“城镇化程度低,等级规模结构小,异地城镇化,城镇发展质量与环境质量不佳,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落后”等挑战打开了新的政策空间,为支持创新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化同步”发展理论适用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对策措施

(一)破解农民进城、产业聚集和耕地集中等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民进城、产业聚集和耕地集中问题入手。从城市“融入”入手,要“做到农民进城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可靠的生活来源,使愿意在城市定居的农民都能够随时在城市落户,并相应享受市民在住房、社保、养老、医保、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从农村“迁出”入手,就要“深入分析排除离乡农民对自己宅基地和承包地随时可能被收回的担忧”。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地方政府应在其权限许可的限度内对离乡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进行确权,并发给相应证书”。按照国家省市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规则,允许宅基地和承包地以市场方式流转。探索建立保障农地权益的长效机制,设立省级农村土地交易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针对传统农业土地分散、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下决心改变一家一户传统的农业耕作习惯和种养模式,积极推进“四个集中”:即土地向业主大户集中,资金、技术向农业示范园集中,农产品向龙头企业集中,农民向农业产业化工人集中。未来5-10年,在有条件的乡镇形成户均土地25-30亩、50亩林地以上的规模经营格局。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突破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难题,走出一条西部山塬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促进“三化同步”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同步”发展,实现“六个转变”:一是“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发展可控、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四是农产品生产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安全、结构优化、品质效益转变;五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六是农业功能由以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三)推动农村人口梯度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1.进一步做好贫困分散地区的扶贫移民搬迁,按照城镇化的要求,尽可能向城镇、集镇集中。推广能人进镇、贫户下山、资源流转等富有成效的做法。

2.分层级推进人口的梯度转移。鼓励引导农村能人到大中城市从事承包工程、装修装饰、特色餐饮、服务业等并实现定居;比较富裕的农民到县城和重点乡镇创业;条件比较差的农民向集镇、公路沿线或生产生活比较好的人口聚集区转移,可以实行居住与生产相对分离,即居住在集镇,生产在农村。

3.花更大力气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到县城和重点镇创业。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创业服务。

(四)调整产业结构并构建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地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有色冶金等优势支柱产业,重点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对零部件生产等配套产业和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增强就业吸纳能力。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在发挥科技优势的同时,其生产应靠近资源,向县域工业园区延伸。纺织服装、食品、医药、轻工等传统产业振兴,重点在技术改造和扶持中小企业。促进文化、会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农村居民转移的重要阵地。

2.强化大公司、大集团的引领带动作用和产业集群形成作用。大型企业总部设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和生产应布局在县域工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带动配套企业集群发展。

3.以产业集群为主要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传统工艺、地方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推动这些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构建适宜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

4.大力发展产业配套的专业市场和商贸物流。为中小企业、家庭工厂、微型经济的创业者提供方便的产品交易平台,发挥市场对产业和创业的决定性拉动作用。

5.推动全民创业。把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家庭手工业、微型企业作为全民创业的抓手,按每万人有50人创办企业的广东做法,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家庭企业的倍增计划;强化创业孵化,各县可在县域工业园区内设立农民创业孵化园,在创业孵化期(如三年为限)内,对农民创办领办企业实行只登记不注册、减免税收等扶持政策。强化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加强创业辅导。

6.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园区—毗邻区县—村镇”产业推进模式,鼓励支持各类产业园区优势企业,采取以企带镇、互利协作、基地带动、解决就业等方式帮助农村发展。

(五)增大大中城市的城市容量和辐射带动能力

在大中城市周边积极发展以居住、休闲、产业聚集、物流集散等为主要功能的卫星城镇,促进当地农村人口实现就地转移,吸引外地农民工就业、创业。

(六)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并完善城镇功能且增强以城带乡作用

1.全面提高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力争用五年时间全面实现县县通等级公路,5万人以上大镇通天然气,所有镇通自来水,50%以上的重点镇实现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基本消除面源污染。县城重点加强县域工业园建设,做大产业和完善城市功能,在基础设施条件上消除与大中城市的差距。

2.加快推进重点镇功能配套。镇域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水、电、路、讯等全面覆盖的办法,营造与县城基本一致的公共服务环境,促进城乡产业、市场、教育、安居的有效衔接。

3.加快工业重镇、旅游名镇等特色大镇建设。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配送、装备制造、工艺美术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带动城乡产业联动发展。

4.建制镇和集镇的定位是建设生态化、园林化、山水宜居小镇,主要功能是吸纳人口定居,发展面向农村和现代农业服务的商贸、配送、市场及公共服务。建制镇和集镇应建设一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成本,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在小城镇落户定居。力争使城乡人口居住布局更加优化。

(七)提高农村地区高水平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

1.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应相对集中在集镇或重点镇,进行高标准建设,使之能够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而不是低层次铺面设点。

2.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维护,加大农用车补贴,推动汽车下乡,确保农村公路通达,交通工具便利,使农村居民获得高水平教育、医疗救助等,提高农村对高水平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

3.加强通讯、互联网设施建设与使用知识普及,方便广大农村居民能够依靠现代信息手段低成本获得农技咨询、市场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就医等服务。

4.补贴农村地区学校确保开通校车,农村医院配备一定数量的救护车和医疗大篷车,确保急需服务快速抵达。

(八)强化政府引导并破除制度障碍

1.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把工作重心转变到发展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上来,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从发展方式、投资方式、政策资金支持方式等方面,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按照“三化同步”发展进行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提高。

2.转变项目扶持方式。把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三农”投资的数十种项目性投资和数十亿元资金,按大统筹、大“三农”的口径捆绑在一起,分片、分重点地解决“三化同步”发展的重点问题,有效发挥中央、地方和民间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3.转变财政金融支持方式。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三化同步”发展中资金制约性因素较多的矛盾,各省财政可设立支持县域工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鼓励全民创业资金和小城镇发展资金,通过财政资金扶持的办法,撬动民间资本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安居一体化和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

4.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为“三化同步”发展清除各种制度障碍,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

5.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提高对镇以下公共服务的补助标准,推进县乡联动改革,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乡镇自我发展能力。

综上,“三化同步”发展理论在我国西部地区有很强的适用性、实践性。西部欠发达地区应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三个进一步解放”为动力,不失时机地加快谋划,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筑“三化同步”发展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推动转型跨越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大开发,使西部欠发达地区跻身于中国现代化行列。

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5

2.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11-15

4.坚持做好“三个进一步解放”.人民日报,2013-11-18

F113

A

猜你喜欢
欠发达城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