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架上绘画现状的思考

2014-04-02 15:13李舵苏晓民
文艺争鸣 2014年2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

李舵 苏晓民

当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很多文化现象都出现了全球性的一体化状态,“全球性意味着全世界的普遍的都包括的完全的或无遗漏的”。如果使用这个定义去审视架上绘画,则不难发现它的全球性面貌是以观念性和非观念性的互相对立、多元化样式和形式等构成了似乎是难以融合的碎片化现象。

机械复制时代的架上绘画进入了彷徨期,传统古典绘画的重复、单一,抽象绘画的形式乏味,表现性绘画的杂乱等,使架上绘画处于原地踏步、令人失望的状态。为了独辟蹊径的架上绘画,试图在大众传媒文化侵袭的浪潮下找到自我发展的突破点,借助政治、商业、民俗等较为简单明了的符号与世俗化形式语言和观念的组合,创造出新的观念性架上绘画主流样式。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在英国、50年代后期在美国盛行起来的波普艺术(也称为通俗、流行艺术),创造了空前的艺术样式。波普艺术是完全迎合当时美国社会的需求、满足于城市文化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把艺术商品化、复制的新兴艺术流派,一度使架上绘画失去了骄傲的资本。简约的艺术语言,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可口可乐、汉堡、广告、照片等商品和文化符号都成为了艺术作品的主要构成元素。艺术家们告别了传统的表现手法,更加主动地创造对象的形体结构、夸张客观实物的变形,大面积的红、绿,黄、紫,橙、青补色以及黑、白极色大胆、极致的利用,在色彩和造型方面的控制,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媚俗性及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在关注内容方面,把调侃、讽刺、媚俗的性爱、弱势群体、放大社会现象、批判社会现实和大众的生活状态等内容,组合到画布上,力求使作品趋于平民化和大众化。就艺术家们创作这类作品的出发点看,波普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通俗艺术。汉密尔顿曾认为通俗艺术是“大众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批生产的、年青的、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架上绘画则真正呈现出多元化的一种时代特征,处于架上绘画主流地位观念组合的“通俗性”作品,则随着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迅猛地在地球村普及开来。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通俗性绘画作出如下评价:“既然那造成了先前一切绘画特权的‘内在光辉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它有没有成功地‘表达出物品的这种系统世俗化、‘表达出这种具有完全外在特征的新环境呢?它是否是一种去魅艺术,即一种纯操作性的艺术呢?它本身是否一种去了魅的艺术,即制造而不是创造物品的艺术呢?”面对架上绘画的现状和艺术品复制、衍生商品的出现,让·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艺术已经失去了神圣地位和魅力,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符号。伴随着艺术品趋于商品化的转变,它远远脱离了奢侈和高雅品的代名词,逐渐成为普及的大众化消费品。架上绘画的通俗性表现是世俗化的,是时代艺术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迎合大众、迎合消费社会理论体系下消费观的新兴艺术形式。

非观念性的艺术家头脑中似乎没有数字时代和消费社会的概念,在创作过程中,仍然注重物质对象的再现,把风景、静物、人物生活的瞬间截取,利用具象、表现、抽象等各种形式语言,为了工作与居住环境的装饰目的去制造艺术作品,依旧努力地从事着对物质世界生命意义的视觉探索。

其中有一类作品仍然延续着印象主义的表现方式,作者并不在意时代的距离和技术层面的差距;另有一些作品在新材料使用方面有很大的突破性,丰富和拓展了语言的多种可能性,在形式语言方面貌似与当代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关联。其实,这两类作品在骨子里依旧是为了鉴赏和审美,重视形式语言研究的作品。

当代架上绘画的纯形式的艺术是从“有形”到“无形”的视觉转换。综合材料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利用,使架上绘画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的油性和水性的材料,在绘画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抽象、似有似无的符号和形态以及材料本身的特质等独特语言,使画面形成了更具有刺激性的视觉形象。部分艺术家认为,架上绘画是视觉层次的享受,无论怎样变革,都无法脱离服务于视觉的命运,因此,非观念性艺术家依然迷恋画面形式的研究,以求达到视觉感官上的刺激和快慰感。非观念性绘画是艺术生活空间一体化的融合的作品,它承载着民众接受价值的责任,从装饰生活空间的角度出发并期望与民众达成共鸣。同时,艺术生活化使装饰性架上绘画从内容到形式均受到艺术商品市场的制约,否则很难成为大众的宠儿,很难成为装饰生活空间的必需的艺术品。

事实上,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在1861年所拍摄的世界史上第一张彩色照片,是对古典的、模拟客观物象的具象绘画的地位的挑战。随之,强化个人主义精神、占主流地位的现代艺术在语言探索方面基本终结了技术层面单一、唯美的古典艺术形式。

照相写实主义是在传统具象架上绘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技术层面超越了传统精细程度的新绘画形式。几乎是沉默了的古典艺术在左突右冲多年后,终于以照相写实主义样式重新崛起。照相写实主义从客观上复辟了传统架上绘画的模式,力求真实的视觉新感官,与传统古典架上绘画一般,选材大多是人物肖像、静物和生活片段,运用精良细致的技术,把所要表现的内容利用照片栩栩如生地复制到画布上,它所表达的复制图像的真实性比起照相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做到纯粹客观的再现现实。琼·克鲁斯创作的《肯特肖像》作品,称得上是巨幅作品,作者对肖像逼真的模写令人佩服,照相机在其面前也会感到汗颜,面部纹理的清晰、模特脸上的斑点、头发的丝感都描绘的淋淋尽致。在艺术品样式琳琅满目的今天,这种带有传统架上绘画影子的艺术形式仍然受到众多专业人士和大众的喜爱,这种绘画形式是对曾经颠覆了架上绘画的照相机报复性的挑战,是一决高下的具体行为,也是与那些迷恋于具象、唯美形式绘画艺术的群体达成共识甚至是期盼的理想化作品。这一群体仍然我行我素地停留在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层面,而不去理会当下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前卫艺术样式。

照相写实主义在客观上超越了传统具象的、比拼技术的架上绘画,并且有很多作品在观念的组合方面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绘画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endprint

消费社会中的架上绘画的主流并没有摆脱后现代艺术多维的创作方式,后现代波普、大地、自由具象、装置、观念、涂鸦、新媒介艺术和超级写实、新现实、新表现、女性主义等艺术流派在当下都有一批追随者,仍然按照各个流派所追寻的方向在努力探索,不断地实现自己的创造价值和成就价值。

虽然架上绘画艺术家们在新时代的语境下秉承着技术不重要、不拘泥于形式主义律条的限制,但是,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仍然在探索适合于关注角度的话语权,创造出更多的适应时代需求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观念组合的绘画艺术作品和以往的艺术作品相比较,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与此同时产生的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更是时代的背景下的多种艺术语言可能性的探索。架上绘画这一原始的艺术形式,以其观念组合所产生的新形式,去适应了社会发展快速更迭的环境并期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面对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发展而产生历史、生态环境、种族、战争、人文等复杂问题,艺术家肩负着社会责任,试图用架上绘画作品去批判社会现实,以此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当代架上绘画不仅在关注问题的角度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在表现形式和语言方面利用多种工业和自然材料,为达到创作目的而去制造多种语言形态和痕迹。这种观念的组合与综合材料结合的架上绘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很容易被冠以“当代”名号的标志。

和古典的再现客观物象、色彩、透视和强化艺术家个人主义决裂的观念性绘画,把可利用的政治、商业、民俗等符号与观念组合运用绘画材料表现出来,成为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主流绘画,也自然成为这个时代架上绘画的佼佼者。虽然观念性绘画在新闻媒体的推崇作用下,在启迪人们思想方面,验证了艺术家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普遍意义的创造价值,但是,作品的受众面却是少数人的群体。对处在消费社会中的大多数民众影响最大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涵,而是画面中那些难以看懂的符号和形态以及被艺术品经纪人炒作出的惊天价格!打着通俗旗帜的观念绘画,以惊人的价格迈入了新的象牙塔。

非观念性绘画以容易被民众所接受的形式语言和价格而满足消费需求,是这类绘画可以延续至今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大众消费群体更容易接受的是复制的艺术作品,数字时代的印刷技术几乎超越了我们固有的想象力,它不仅仅局限在照片的复制,经过特殊的手工处理丝网印刷的仿真绘画作品,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视觉效果。这种新兴的艺术品的复制技术导致很多大规模的艺术品复制加工厂的出现,从而使大量的复制品或者说是仿制品流入人们生活的空间。这些被复制的艺术作品,完全可以满足那些没有能力去收藏世界顶级绘画作品的人群,消费者用低廉的价格就可以去实现用绘画作品装饰家居的目的,也能够透过被复制的艺术作品去获得世界名作较为真实的大量信息,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艺术复制品的泛滥,使传统架上绘画的唯一性被颠覆。在面对大量的复制品的生产流水线,衍生的作品,架上绘画的神圣感的光环黯淡了。

梳理当代架上绘画的现状,非观念性绘画与观念性绘画从关注角度和形式语言两方面都处于各持己见的对抗状态,艺术品的复制、数字绘画与通俗性绘画的崛起,无一不是对传统经典、神圣艺术品的挑战。纵横交错的种种迹象构成了当代架上绘画时代特征,也许这种纷杂的碎片化现象更加符合关注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多元化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探索知识可能性的后现代精神。架上绘画是笼罩在全球化的时代精神之下,以观念和非观念的多种样式、多种材料、多维语言等的碎片化的网状链接,构造出独特的、全球一体化现状。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