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模式和进程把握的思考

2014-04-02 17:20曹宾波
卷宗 2014年12期

摘 要: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着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成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政治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推进模式的选择和对推进进程的把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推进模式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加速推进是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模式;推进进程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庞大工程,事关国家权力的重新组织和分配,与其他体制改革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较强,因此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1 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

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模式,实际上是政治体制改革由谁主导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模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推进模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

1.1 自下而上的推进模式

自下而上的推进模式顾名思义是由社会或民众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和执行者,在顺应社会和民众的政治要求基础上对政治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这种模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和民众的民主意识的广泛普及和提高,对政治生活有权利要求。另一个是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和执行者,有破除已有利益格局的意愿。

当前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面临着两个选择,是由社会或民众来制约权力,进而推动政治体制变革,还是由国家权力的实际拥有者——共产党,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政府,来实现对自我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进而实现对自我权力的制约。自下而上的推进模式,无疑是主张由社会和民众为主导力量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这种模式是否适合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国家权力的实际拥有者和执行者,是否有变革自身意愿。我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史似乎可以说明这一问题。清末维新派的“公车上书”,提出了政治变革的主张,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没有变革的意愿,进而使得变法成为昙花一现,百日而终。但是戊戌变法和列强的入侵,使得民众更加看到清政府的腐败,对国家权力支配的公共资源分配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进而推翻清廷的民主革命随之爆发。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党在十八大上,针对我国政治体制的现有弊端也提出了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所以,推进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党和政府是有自我革新的意愿和决心的。

其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状况是否具备了自下而上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改革开放以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法律上和制度上来看,人民民主的权利已经法律化、制度化,但是从现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度上来看,当前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还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局限性和发展不平衡性,这是由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虽然逐步增强,但是民众参与政治的自觉和积极性还普遍不高,大多数民众虽然有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但是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往往显得无所适从,这一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还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民众的民主生活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文化还没有完全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民的民主要求虽然有了,但是民众的民主知识、民主习惯还有很大欠缺,如果要实现自下而上的政治体制改革,那这一进程必将落后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

1.2 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党和政府的推动自上而下展开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和推动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比起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和彻底性还不强。“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官僚主义、行政垄断、机构臃肿、缺乏监督力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并且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就有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阻力之一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大多存在于一些重要权力部门,要打破这一固有利益分配格局,需要党和政府有改革的巨大决心和勇气,也需要有更大政治智慧来突破既得利益集团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的阻碍,否则党和政府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既得利益集团和部门就会缺乏改革的动力,使政治体制改革陷入“瓶颈”。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迫切要求要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步伐,但是如何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的“瓶颈”,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阻力,是当前我国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上而下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对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进行全局性的把握,有利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但是,面临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瓶颈”,笔者认为可以辅之以自下而上的推进模式,来加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1.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进模式

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更是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原则,否则社会主义的方向就不能保证,所以,当前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必然是我国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模式。但就当前的形式来看,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瓶颈”和困难,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齐头并进,必须要辅之以自下而上的模式,才能使满足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民众的文化水平,民主意识、法律素养不断提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也开始显现。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增加,特别是十八大以后,网络反腐更凸显了民众对权力监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遭遇“瓶颈”的今天,应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决策和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 合理把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国家公共权力的重新分配,关系政权和社会的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一方面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充分重视社会的承受度问题。

2.1 “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探疑

我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走过来的,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总的来说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进程。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如此,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也要求改革要走一条积极稳妥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曾说:“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的进行。”当前大多数人支持“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因为这种方式的改革更容易被人接受,也不易造成社会动荡。但是这种“渐进式”的改革容易导致矛盾长期积累,还会产生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双轨制,造成改革成果的互相抵消和冲突。“渐进式”改革还会为不改革甚至倒退提供借口和机会,出现“渐”而不“进”的现象。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在南方谈话中提到:“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一战略规划似乎使“渐进式”的改革进程更符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但是当前,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35年,距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也已经过去20多年,距离形成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一战略规划还有不到8年的时间,我国的政改进程是否应该加快了呢?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外开放以来,缅甸、新加坡、南非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该放开胆子,步子更大一些。

2.2 “激进式”政治体制改革辨析

出于对“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质疑,是否就要选择与之对应的“激进式”改革呢?可以对“激进式”改革进程的优缺点进行一番辨析再做选择。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激进式”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体制弊端进行大刀阔斧的激烈变革。

2.3 “蹄疾而步稳”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在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争论中,当前更多的呼声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但人们也没有忘记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稳中有进,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关系我国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要改革不适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和机制,突破改革困境。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权力关系的调整,势必会有巨大的阻力,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按照辩证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进入关键节点,质变便不可避免。在量变的过程中,渐进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而当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激进式的改革便应运而生。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机促成某些领域的飞跃,不能犹豫不决,否则政治体制改革永远也突破不了“瓶颈”,从而耽误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总之,深化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总体思路。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设计,整体谋划,统筹协调,自上而下积极推推进,督促落实。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努力提高民众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上下齐动,稳步加速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作者简介

曹宾波(1982-),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汉族,长治学院师范分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政治教师,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