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大学生“准村官”预培养机制探讨

2014-04-03 08:58李平则王臻
关键词:农林村官就业指导

李平则,王臻

(山西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实施的,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1]实践表明,大学生村官在为基层工作带来生机、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开辟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新的渠道,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如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技能欠缺等问题。[2]因此,农林院校在新形势下要发挥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 “准村官”输送给社会,为三农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的必要性

(一)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是履行 “三农”历史使命的要求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由此可以看出,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科技是关键,而要把科技传播到农村、应用到农业,传递给农民,离不开人才的支撑。[2]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文化知识水平高,是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不二人选。[4]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农林院校能结合自身在农业科技和专业设置方面的优势,可以培养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为 “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的历史使命,这也恰恰是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的意义。[5]

(二)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等农林院校要立足自身的优势为三农事业将培养和输送掌握农业方面的理论和实用技能人才。[6]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该在新形势下,立足农村基层实际,结合农村各项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农村基层人才,号召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农村基层并建功立业。深入农村基层锻炼可以使学生了解国情和社会,端正求职动机;开展系统专业的教育培训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容应对基层工作;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7]

(三)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8]此外,绝大多数农林院校毕业生宁愿放弃自己所学专业去大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创业就业。因此,农林院校更应该立足当前形势,创建 “准村官”的就业指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去基层一线锻炼,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宽了就业渠道,也开辟了职业生涯的新思路。

二、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的可行性

近年来,为扎实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意见,其中还特别指出高等院校(尤其是农林院校)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职责,为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依据和保障。如 《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组通字 [2009]21号)中指出 “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要结合大学生 ‘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力教育”、“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此外,农林院校具备独特的专业学科资源,一方面是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沃土,[9]另一方面,农林院校一直以服务 “三农”为己任,通过开展社会服务,特别是近年来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项服务工作,已经与一些政府涉农部门、广大农民朋友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共赢关系并赢得了他们的认同和支持,积累了特殊的 “三农”情缘,为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源。[10]因此,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工作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 “三农”衔接不紧密

据笔者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的实地调查发现,有75%的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并不是农经、农业等专业,而是一些离 “三农”较远的专业,如导游、计算机、传媒类。因为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在工作中总是会遇到力不从心、黔驴技穷的现象,可见,所学专业不对口也是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待不住、干不好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偏重城市就业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一味地追求较高的就业率,把人才培养目标瞄向城市。但近年来由于政府有力的政策导向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转向农村基层一线,个别高校还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设置了新的专业,修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与新农村建设中对人才的需求仍然有一定的偏差。可见,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正在逐步调整,但依然没有达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忽视农村市场

从目前山西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来看,有30%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目标单一,尤其是独立学院,一直将城市就业市场作为主战场,一味地针对城市就业市场做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重视农村就业市场。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和就业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农村基层就业市场的指导力度,但是部分高校依然将农村就业市场的就业指导工作停留在程序化地协助工作和执行命令上,并没有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将此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瓶颈难题的重要途径。

(四)大学生村官农村知识少,融入农村环境慢,工作成效受到制约

据笔者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的实地调查发现,有60%的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三农”知识、工作技能较少,无法适应和融入农村环境。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缺少对农村社会的基本了解,缺少对农村工作的基本经验,缺少对农村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农村工作缺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受到制约。

(五)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功利性、短期性

据笔者对山西农业大学2012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72%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村官只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并不是怀着对三农事业的热忱。他们将村官作为暂时性的工作,有的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有的是为了在公务员和研究生考试中享受加分政策,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热爱农村,将自己定义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中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加之如果上级管理部门再出现管理松散,那么大学生村官就很难在农村待得住、干得好。

四、农林院校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机制的构建

(一)制定鲜明的 “准村官”人才培养目标

农林高校应该立足农村工作和大学生村官发展的需求,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有志从事“三农”工作的大学生培养成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 “准村官”作为培养目标。一是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立志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尤其是农业经济、农村管理以及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要有必备的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管理、沟通等技能;四是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将理论应用到农村工作的实际;五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可以适应艰苦的农村环境。

(二)设置具有层次性的 “准村官”相关专业

农林院校设置 “准村官”相关专业,可以培养专业化、职业化大学生村官,可以使大学生村官受到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农村管理人才。一是开设 “准村官”方向的本科层次教育。例如山西农业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开通了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等涉农课程,对于大学生村官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技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开展大学生 “准村官”第二学位教育。为了延伸本科层次的教育,可以扩大 “准村官”的培养范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二、三年级的优秀学生辅修 “准村官”相关专业,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三是开展研究生层次的 “准村官”教育。例如山西农业大学依托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开设了农村区域发展的全日制和在职的农业推广教育,既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又招收社会工作人员,能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三)开设富有实用特色的 “准村官”课程

农林院校开设 “准村官”课程应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专业的特点,有效整合资源,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相关课程,编写新的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学习环节。第一,公共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 “准村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含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历史及表达等基础课程;第二,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 “准村官”的基本工作能力,包括农村区域规划、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等课程;第三,选修课程则注重培养 “准村官”的能力素质和工作视野,包括创业、领导学、社交礼仪等课程。

(四)开展具有实战性的 “准村官”挂职实践

实践证明,一些大学生村官在入职初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实践,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工作能力不强。因此,农林院校在大学生 “准村官”培养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实践环节。农林院校要利用自身社会资源优势,与政府组织部门、团组织、农村基层等单位搭建实践基地,提供实践岗位,开展具有实战性的 “准村官”挂职实践活动。将“准村官”相关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到农村进行实践,担任村官助理,提前进入村官角色,培养他们对三农事业的情感,了解农村社会特点,掌握村官工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五)开展具有针对性的 “准村官”就业指导服务

农林院校要针对农村就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准村官”群体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 “准村官”就业指导服务。一是要加强 “准村官”的就业指导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号召学生到农村基层中去,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树立自我成才的成长理念;二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分别就法律、时事政治、行政管理与农村政策、公文处理与写作等相关内容对 “准村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三是建立和完善 “准村官”就业市场,可以向农村基层一线推荐和选配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大学生村官,打造就业平台;四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如在入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就可以引导学生立志从事 “三农”工作,在毕业教育中引导广大大学生 “准村官”主动投身广阔天地干事创业、施展才华。

[1]刘洪玉,李晓明.高校大学生 “村官”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3):119-123.

[2]苏益南,李炳龙,朱永跃.高校大学生 “村官”预培养机制研究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68-172.

[3]闫雯,李云飞.探索农林院校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途径 [J].农业考古,2011(3):318-320.

[4]邱冠文,蔡秀娟.构建农林院校服务大学生村官计划机制的研究 [J].南方农村,2011(2):85-88.

[5]陈祥梅.从现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看高校培养环节的重要性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7-258.

[6]李红霞.大学生 “村官”在校教育的改进与优化 [J].重庆与世界,2011(7):50-52.

[7]李包庚.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 [J].青年探索,2007(6):56.

[8]刘春梅.大学生村官激励措施的问题与对策 [J].陕西农业科学,2008(6):98-99.

[9]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 [J].法制与社会,2009(11):32-33.

[10]侯金超.大学生 “村官”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J].大学生研究,2010(5):45-47.

猜你喜欢
农林村官就业指导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唱村官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