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要当好全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关于合肥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2014-04-04 08:07王学军
决策 2014年6期
关键词:合肥发展

■王学军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对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分析合肥发展的思路、举措、方法和成效,对于指导全省发展很有意义。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于5月12日至16日在合肥开展了专题调研。一周的时间,听了合肥市委、市政府和部分县区、开发区的汇报,围绕项目建设、改革创新、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专题,实地考察了国轩高科、彩虹玻璃、京东方、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电子商务产业园、要素大市场、万达文化旅游城、塘西河再生水厂、合力叉车、阳光电源等项目和巢湖、肥东、肥西等市县,与相关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边看、边听、边想,对合肥发展的新成绩、新变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形成了一些基本印象和思考。

合肥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特点

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合肥实际,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登高望远谋思路,审时度势作决策,脚踏实地抓落实,推动全市经济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取得的成绩斐然,而且培育了很强的发展后劲。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市生产总值从1056.2亿元增加到4672.9亿元,年均增长15.8%;财政收入从140.5亿元增加到768.3亿元,年均增长23.7%;固定资产投资从549.4亿元增加到4798亿元,年均增长3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65.9亿元增加到1480.84亿元,年均增长22.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奋斗,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大多从17位、18位,提升至或接近前10位。经济首位度从2005年的17.3%上升到2013年的24.5%。经开区在全国省会城市开发区中排名第4、两次位列中西部开发区第1,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2位。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以来,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8%。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综合产能进入全国前列,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3.6%、占GDP的25.4%,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先进水平。金融后台服务、电子商务、动漫、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成为中国示范城市。

四是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城市建成区由224.7平方公里扩展到393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由224万增加到385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逐步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高铁、综合码头等建设成效明显,主城区与各组团、周边地区之间形成了快速交通网。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巢湖水质总体好转,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率先达到9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2%,人均公共绿地12.9平方米。

五是县域经济全面提升。近年来,市里支持县域发展的各类资金总量超过了300亿元,大大领先全国同类城市。2013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60亿元,占全市的37.5%。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养殖业比重超过50%,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呈现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态势。县域经济占全市比重由“十一五”初的19.8%提高到37.5%,五县(市)全部进入中部百强县,肥西、肥东跻身全国百强县。区划调整后,巢湖、庐江围绕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坚持全面等高对接,在快速融合中实现发展提质提速,城乡面貌显著变化。

六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持续加强,连续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287.7亿元,惠及700多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由“十一五”初的9684元、3047元增加到 2013年的28083元、10352元,年均分别增长14.2%、16.5%。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同步提高,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群众利益的维护机制不断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日益健全,呈现出干部积极向上、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

合肥发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合肥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全国、全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发展成果,也是合肥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的成果。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很多成功经验,更是弥足珍贵。这些经验不仅产生、适用于合肥,而且对全省其他地方也可资借鉴。最突出的是“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改革开放,用新理念、新思路引领新发展。理念决定境界、视野决定定位、思路决定出路。合肥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首先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宽广的视野观大势、谋大事、抓机遇、应挑战,在思想解放中实现了观念的跨越,在深化改革中突破了思想的桎梏,在扩大开放中拓展了发展的空间。

正是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敢与强者比高低,不甘人后勇作为,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目标,全力推进大发展、大建设。

正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19项改革和8项开放举措,实施了很多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行先试之举,形成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比如在产业发展上,合肥能把“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文章做好,靠的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开放理念,靠的是内联外引、借梯登高的创新举措,达到了存量盘活与增量扩张的双赢效果。

二是坚持真抓实干,锲而不舍地扭住发展不动摇。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中央的要求,这一条合肥坚持得好。

首先是一以贯之抓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当地实践,努力做好“结合”的文章,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形成了抓科学发展的最大合力效应。

其次是攻坚克难求发展。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不胆怯,不退让,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善于运用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发展规律,在挑战中找发展机遇,在困难中找应对之策,及时破解发展中一个又一个难题。融资难是各地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合肥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较好效果。比如,在京东方项目的引进上,合肥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按照“模拟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一次性拿出30亿元进行战略投资,直接撬动145亿元社会资金,最终成功解决了175亿元的巨大融资难题,财政还赚了近6个亿,这一创新也是京东方项目落户合肥的关键。

再次是永不满足图发展。在经济总量不断跨上新台阶之后,合肥没有自满停顿,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紧紧瞄准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与时俱进提出并践行“新跨越、进十强”的新目标。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合肥的实践很好地体现和印证了这一点。合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积极利用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自主创新试验区机遇,坚持出政策、建平台、促改革、聚产业、强服务“五位一体”,协同建设创新平台,走出了依托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很有示范意义。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中央的要求,这一条合肥坚持得好。

紧紧围绕提升能力抓创新,突出企业主体,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多的研发优势,充分激活本土要素,积极引进外部资源,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有机融合。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在合肥蓬勃兴起,实现了高端研发、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全方位嫁接,较好地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都各有特色。

紧紧围绕产业升级抓创新,把创新贯穿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特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探索示范引领、引进融合、平台集聚、原始创新等爆发性增长源培养模式,建立“十个一”推进机制,连续多年拿出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地支持,打造了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智能语音、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在全国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紧紧围绕体制机制抓创新,把科技与产业、创新与创业、引进与内生相结合,创新工作推进、资金投入等机制。在全国率先创新科技投入体制,整合分散的科技资金,采取事后绩效补助的方式,特别是在融资模式上,探索建立科技风险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专利质押贷款引导基金等方式,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四是坚持项目带动,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不管是抓园区建设,还是抓产业发展,合肥都把工作凝结在项目建设这个载体和抓手上,形成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以正确的导向抓项目,全市上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意识很强,把项目建设与推动结构调整、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真正做到了“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

以科学的方法谋项目,把项目分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益性项目、以投融资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市场主体投入为主的产业类项目等,根据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谋划机制,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落地,实行全过程谋划,确保项目真正落地开花结果。

以强有力的手段推项目,创新“六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坚持召开在谈项目协调落实月度会,进行“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查”,实行建账、挂牌、销号管理,确保重大项目有人负责,有人尽责,有人问责。

以招商引资保项目,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目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新增就业的7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均来自招商引资项目。合肥把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招商方式,包括精准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等做得很到位,有较规范的招商引资政策导则、有强有力的项目洽谈调度机制、有专业精干的招商队伍;同时又创新了很多招商模式,包括以龙头招配套、以配套招龙头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是坚持市场导向,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多年来,合肥牢固树立“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的理念,尊重市场规律,顺应企业需求,着力规范政府有形之手,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用政策配套优化环境,主动修编《优化投资环境条例》等政策法规,建立统一高效的招投标交易平台,实行“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消除各种“暗门槛”、“潜规则”,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一些做法和模式在全国予以推广。

用完善服务优化环境,持续开展机关“效能革命”,大力精简行政审批项目,推出“超时默认制”、“全程代办制”、重大项目“代建制”,优化审批流程,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改善服务环境,削的是自己的权,增的是企业的利,促的是发展的事,这一点合肥上下认识比较到位。合肥有的项目一周内就完成洽谈签约,有的几个月就实现投资达产,创造了同类项目建设的奇迹。

用要素保障优化环境,通过给政策、建平台、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大力集聚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努力打造人才高地;成立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做大做强城投集团融资平台,鼓励企业利用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直接融资,构建了“借用还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建立土地管委会集体决策制度,加强土地市场监管,在土地收储、出让、利用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制度设计,实行项目土地“双向约束”,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效破解土地要素的瓶颈制约。

用城市形象优化环境,以“大建设”推动城市形象的大变化,构建了内外循环的交通网络,打造了生态宜居的环湖城市,营造宜居宜业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形成了近悦远来的“气场”。

六是坚持用发展统一思想,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上下同欲者胜”。心无旁骛谋发展、凝心聚力抓发展,是一个地方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合肥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始终唱响科学发展主旋律,坚持用发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广大干部自觉把加快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追求、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责任,形成了人人讲科学发展、人人为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调研中感到,合肥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好、精气神足,不管部门还是区县的同志,都是谈发展思路清晰、谈项目情况熟悉,展现了奋发努力的劲头。这种氛围的形成,在于合肥市委、市政府注重强化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党性实绩用干部”,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重激发创先争优的精神状态,在发展上提高标准、自我加压,以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使干部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意识,对本职工作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真抓真管真干;以动真碰硬的责任追究,使干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拿着军令状出征,带着责任书干事,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

注重弘扬善作善成的过硬作风,把改进作风与抓好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开展“讲大局、强责任、提能力、抓落实”和“下基层、接地气、找问题、转作风”主题实践活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着力解决“四风”问题,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合力。特别是要求干部抓具体、抓重点、抓典型,不断提高执行力,有力地引领着各级干部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以上这些做法,是合肥历届领导班子和全市干部群众在长期奋斗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符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符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有在全省借鉴推广的价值。

对合肥下步发展的希望和建议

纵向看,合肥的发展势头很好,也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横向看,还有不小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的完善、对全省带动力的增强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突破。尤其是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合肥的发展面临很多重大机遇。我们认为合肥应当在业已形成的良好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目标,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努力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排头兵。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要充分运用成功经验。对于自身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经验,应当倍加珍惜。像改革创新的经验、破解难题的经验、推动和谐发展的经验,包括运用市场办法破解要素难题、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解决钱从哪里来的经验、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城镇化建设、注重制度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等,要进一步坚持好、发扬好、推广好。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广泛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加强与沿海发达城市、排名在前城市的交流,借鉴他们的好做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少走弯路。

二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大改革推动大发展。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通过全面扩大开放,增强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和配置发展要素的能力,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加速将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三要紧紧扭住创新驱动。牢固树立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唯有创新才能跨越的理念,把创新驱动作为合肥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统一全市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坚定不移地走好用创新求发展、求突破之路。要把已经构建的各类创新平台下决心抓实抓好,促进本地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合肥转化,外地更多的创新资源向合肥集聚,更多的创新主体在合肥壮大,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充分运用好已有的政策,充分发挥合肥在创新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迈出更大步伐。

四要大力增加有效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唯有有效的大投入才有高质量的大产出。要始终把握好投入方向,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的投入,同时把加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投资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构建更加完善、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正确处理好基础设施投入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努力做到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而不过度超前,把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用到产业发展上,形成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益。

五要有序推进城乡融合。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的要求,坚定地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要统筹好主城区与所属县(市)的发展,把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体现到对所属县市的带动上来,使其更好更快发展。要统筹好中心城市和县(市)的产业布局,加强对县(市)产业结构的引领,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要统筹好中心城区和卫星城的建设,把所属县市都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内核来打造,作为合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要统筹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民生导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守任何发展都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底线,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最美省会城市”。要着力推进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突出解决好巢湖水污染治理问题。要认真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对工业废气、秸秆焚烧、城市扬尘等重点领域治理,把PM10、PM2.5等指标控制在目标要求之内。要突出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尤其在精细管理和做好“绿”、“靓”文章上下功夫。精细管理就是解决好城市建设“四角四面”的问题,使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落实到所有区间。做好“绿”、“靓”文章,重点是把老城区提上重要日程,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把“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目标变为现实。要大力提升城市内涵和品位,培育特色,传承文明,努力打造精品城市、魅力城市。

猜你喜欢
合肥发展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合肥蜀山区夜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