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饲喂技术概述

2014-04-05 15:08赵红彬
兽医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周龄雏鸡鸡群

黄 顽 赵红彬

(邢台市农科院,河北邢台 054000)

雏鸡饲喂技术概述

黄 顽 赵红彬

(邢台市农科院,河北邢台 054000)

育雏是对1~7周龄的幼雏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使之正常生长发育,确保以后有良好的生产力和种用价值。本文就雏鸡饲喂技术进行论述,为今后科学养殖、提升养殖质量提供理论和技术借鉴。

雏鸡;饲喂;技术要点

1 前言

在养鸡工作中,育雏是核心工作之一,直接关系后备鸡生长发育、将来生产力及种用价值。总的来说,育雏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就雏鸡生长特点而言,具有生长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饲料报酬率高、生长周期短、喜欢群居等等特点。较其他生长发育阶段,有着很大差异性。不管怎么说,要想养好雏鸡,必须要掌握雏鸡饲喂技术要点,根据生长发育生理特点合理饲喂,实现良好的育雏效果。鉴于此,本文就雏鸡饲喂技术进行论述,为今后科学养殖、提升养殖质量提供理论和技术借鉴。

2 雏鸡饲喂技术

2.1 饮水技术

水分占雏鸡的60~70%,适量饮水直接关系到雏鸡新陈代谢、体温调节、消化吸收等等。同时,适时饮水还有利于开食。由此,初生雏开食前必先开水,一般安排在毛干后3h。饮水好坏,关系到肠胃蠕动、卵黄吸收、胎粪排出,直接关系到雏鸡饮食状况。首次供水,以温水为好,加入适量多维、抗生素、蔗糖更好。供水过程中,为了预防因长时间缺水造成暴饮问题出现。必须要不间断地供给饮水,且保证足量饮水器,摆放均匀。今后随着雏鸡日龄增加,饮水器可适量增加。如果用于立体笼育雏,开始前安排笼内饮水,1周后可训练笼外饮水。

2.2 开食技术

第一次吃食被称之为开食,具体时间的界定需根据雏鸡自身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初生雏鸡出壳后36h才具备消化功能。换句话说,过早开食严重影响雏鸡消化器官,对今后生长发育极其不利。而过晚采食的话,雏鸟体力消耗过大,身体严重虚弱,也会影响育成率。由此,开食时间多安排在出壳后24~36h。但是,在高温孵化条件下早出壳的雏鸡,由于出壳后新陈代谢较为旺盛,必须要尽早开食,24h内即可开食;而对于受低温孵化影响,出壳时间较晚,肚大吸收缓慢,最好安排在胎粪排尽再开食,36~48h内可开食。开食使用饲料,必须要求颗粒适中、新鲜全价、营养丰富。常用的有小米、碎玉米、碎小麦等等,可先将其用开水烫软,待膨胀后再行饲喂,或者是直接使用雏鸡混合料取代。早期可将饲料播撒在反光性强的硬纸板上,只要有一只鸡进行觅食,其余鸡只可学着觅食。同时,可尝试与料槽内进行喂食,训练雏鸡料槽采食的习惯。第一天饲喂2~3次,之后增加到5~6次,6周后逐渐过渡到4次。饲喂量少次多量,时间相对要固定下来,不要轻易进行变动。

关于饲喂量的确定,要根据鸡只耗料情况而定。研究证实,雏鸡1周龄耗料10g、2周龄耗料18g、3周龄耗料26g、4周龄耗料33g、5周龄耗料40g、6周龄耗料47g。而具体喂料量,还应根据吃尽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说同样的饲喂量,短时间内全部吃光,说明饲料可口,不要盲目添食,避免消化不良。如果同样的饲喂量,长时间内吃不尽,则应立即找出原因。可能是饲料变质,雏鸟不能适应;可能是雏鸟患病,正值潜伏期。总之,所有情况一并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3 饲喂管理中其他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意观察雏鸡的状况。雏鸡活强好动,爱吃食,食量每天都有增加,粪便成条状,灰绿色带一层白色。表明鸡舍温度、空气等各方面条件适宜,鸡群健康。如果发现鸡群分效不均,扎维、不爱动、怕冷、羽毛松乱,吃料量突然下降,有灰白色稀粪、绿色稀数、蛋清样强便或带血的粪便,有呼嚼声、打喷嚏及突然一声长音等,说明鸡舍温度不适或发生了疾病,应及时查找原因。

第二,随时调整鸡群。随着雏鸡不断长大,鸡群要随时调整。要根据雏鸡大小、强弱和笼层等不断进行调整。发现离群闭眼呆立、羽毛蓬松不沾、翅膀下垂的病弱鸡要及时隔离、淘汰。

第三,根据季节气候的差异及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在夏秋季节,要适当降低饲料的能量水平。在冬春季节,要适当提高能量水平,以保证在有限的采食量中使雏鸡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

第四,饲料颗粒的大小要适中。对雏鸡来说,饲料原料不能超过2mm,以保证雏鸡采食的是全价饲料。否则会因营养不平衡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育雏成活率。

第五,在饲料中添加沙粒。对笼养鸡来说,添加沙粒可促进雏鸡消化。在2~3周龄时,可在饲料中掺入1%的清洁沙粒。

第六,逐步实现脱温。随着雏鸡生长日龄的逐渐增加,雏鸡生长所需的温度要逐渐降低,直至实现脱温。雏鸡脱温要逐渐进行,有一个适应过程,开始时白天不给温,晚上给温度,一般在经过1周之后鸡群可逐渐适应外界温度,这样就可不再给温。总之,脱温必须要逐步进行,切不可突然进行或者是忽然降温过低。否则雏鸡会因为温度低,怕冷相互拥挤,导致挤压致死或者是诱发呼吸道类疾病。

第七,预防啄癖问题,日常养殖常引起啄癖的原因有多种——饲养密度过大、室内光线过强、饲料中缺乏某种氨基酸或氨基酸比例不平衡、租纤维含量过低和鸡的习性等等,都是日常笼用中最为常见的致病因。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除均衡营养、降低密度、减弱光照强度、改善通风外,还应该及早进断喙。

4 结论

总之,育雏是对1~7周龄的幼雏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使之正常生长发育,确保以后有良好的生产力和种用价值。雏鸡阶段饲养管理的好坏与养鸡成败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根据雏鸡的生理特点,如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消化能力和抗病力差、新陈代谢旺盛、雏鸡体内的水含量高等特点,做好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工作。

[1] 肉鸡增重的有效饲喂方法[J].现代农业,2005,(7):5.

[2] 张新慧,刘学良,张权双.奶牛精料加工及饲喂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科技. 1996,(1):41.

[3] 冯小鹿.獭兔的饲喂方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5,(11):3.

猜你喜欢
周龄雏鸡鸡群
林下养殖鸡群人工免疫失败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引起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因素
渝州白鹅剩余采食量测定及其与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优选雏鸡四法
褐壳蛋鸡
雏鸡初饮要注意什么
雏鸡磺胺类药物中毒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