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致病机制及其防治

2014-04-05 15:08
兽医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禽类流感病毒致病性

仇 进

(江苏省东台市新街镇畜牧兽医站,江苏东台 224234)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致病机制及其防治

仇 进

(江苏省东台市新街镇畜牧兽医站,江苏东台 224234)

给全球养殖禽类及产业造成巨大损失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可以导致死亡的疾病。在近三十年当中,这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非洲,中国,欧洲,东南亚等地相当流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流感区域,对当地造成相当大的威胁。虽然目前这种病毒并没有在人际之间发生传播,但是这种病毒若于人流感病毒进行新的重组,就将成为人间传播可致死的流感病毒,这会形成新的流感盛行。人类感染禽流感的主要途径分别是通过直接接触了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禽类或者接触了含有禽流感病毒的排泄物。在经过不断变异后的禽流感很有可能冲破种属屏障,从而将危机到人类和哺乳类动物,从而在宿主和病毒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宿主发病升至死亡。目前研究出其致病机制,并对其进行防治非常关键。

禽流感;流感病毒A 型;H5N1亚型;毒力

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发的常见禽类传染病被称为禽流感,禽流感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高致病性的禽流感,另一种是低致病性的禽流感。低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是通过病毒原体离开禽类的存储宿主,给鸡鸭进行传播。这种病毒经过很多次循环感染,很有可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转变,转变后的病毒成为具有致死性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一旦感染病情将非常严重。

近些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全球和亚洲都呈现出极强的传播趋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性,这种病毒在对家禽进行传染后,家禽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发病特征,这给控制它的禽类感染源增加了难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病毒将可能与人流感共存,这就将造成人流感与人体内的禽流感发生重组现象,将会形成一种高效传播致死性高的流感病毒。

1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机制

1.1 禽类与禽类间病毒的传播

循环在野生水鸟中较为稳定的病毒一般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种病毒,除了会在宿主之间形成直接的传播意外,还会通过一些携带有病毒水体或者污染物形成一种间接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也是此病毒进行传播的主要途径。这种病毒与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的流感病毒有不同的感染方式,其后者一般情况下会以气溶胶的方式进行传播。存在于鸟类的排泄物中的病毒,每克粪便病毒数可达到108.7的鸡胚半数感染剂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里,在水中悬浮的病毒在17℃时传染的性能将能保持一百天以上。

1.2 向哺乳动物传播的病毒

禽流感有时也不仅仅是在禽类之间传播,只要找到了适宜的条件,这种病毒也将传播给不用种类的哺乳动物,病毒在传播给这些哺乳动物后经过层层的复制,病毒中的适应性就开始发生改变,将会变为全新形式的流行毒株。在欧洲禽流感H1N1就是主要流行于猪群中的病毒,英国首次分离出H1N2是在二十世纪初,在发现此病毒后,该种病毒不断扩大其流行范围。在美国也有不同几种病毒一直在流行,那便是H1N1,HIN7,H4N6和传播于人类的H3N2等病毒。泰国一家动物园,在食用了含有病毒的死鸡后,老虎及其一些大型猫科动物被染上了H5N1病毒,造成大量死亡。这种病毒还被发现,将会在猫科动物间发生传播现象。近些年还在亚洲发现在禽类和人类体内能分离出一种H5N1的病毒,这种病毒可以感染猪群,经过多次试验后,发现虽然这种病毒会感染猪群但并不会在猪群中传播,也就说明H5N1在猪群中并未发挥实际的作用。

1.3 向人类传播的病毒

对于病毒的有效性有至关重要的两种宿主,分别是H和N糖蛋白。在病毒经过某种传播过后,发生变化的则是HA蛋白受体的结合部位。在人的呼吸道无纤毛上皮细胞上感染的人流感病毒主要以α-2,6的方式与SA进行连接,其亲和力较高。这属于种间屏障范畴的受体偏好性,这个屏障足食了禽流感病毒通过非经口的方式向人进行传播。经过Matrosovich的研究可以看出,人的气管中有纤毛的上皮细胞存在,这种细胞的密度相对比较低,于禽流感的受体看起来类似糖配体,还有一种密度较低的人源性唾液酸受体存在于鸡的细胞中,这两种研究的结论对比就说明了人类会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原因。

在感染H5N1的人群病历中,有很多都是源自同一家庭的患者,由于处在同一环境中,相互共染造成了病毒人际间的传播,对此类研究目前并没有充分的依据。目前,由于人类遗传因素导致易感体个体不同,以及抗病毒机制的未知性还将进一步发展,有待进一步加深研究。

2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

由于多个基因之间产生相互的作用,导致了甲型流感的病毒,这些病毒在复制效率,组织嗜性,病毒侵入免疫系统以及宿主的方面有着互相影响的作用。其中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7和H5都是引起高致病性的禽流感因素。这两者经常会稳定的存在于自然宿主中,存在的形式是以低致病性的形式。在受到病毒的感染后,病毒会在家禽体内进行数轮的循环后就会突变以高致病性的形式存在。

3 结束语

在未来,新的人流感存在的威胁并不仅仅存在于H5N1这一个病毒,对于大多数人来讲,H5N1只是一种新型的亚型病毒,而且已经传播开对人造成感染。迄今为止被感染的人中显现出极高的死亡率,病情较为严重,大多数人自身并未存在针对H5N1的免疫力。所以,只有对H5N1从源头进行防治,才能将病毒的危险降至最低,若将根治家禽中的H5N1病毒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其效果将大大高于研制人类免于感染H5N1的疫苗。

[1] 程凯慧.H6N1亚型禽流感对哺乳动物的传播与致病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2] 鞠湘武.H5N1型禽流感病毒损伤细胞溶酶体的机制研究和南极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应激反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3] 吕静.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气源性传染的监测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4] 吴海波.H9N2亚型流感病毒浙江株的分子特征及Toll样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 孔冬妮.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突变对其细胞融合胰酶依赖性的影响及尼帕脑炎重组新城疫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猜你喜欢
禽类流感病毒致病性
影响禽类养殖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禽类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解除美国禽类产品进口限制
抗甲型流感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
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防治体会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流感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哺乳仔猪高、低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治
从噬菌体随机七肽库中筛选抗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多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