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的人兽共患病及其防控

2014-04-05 22:03张海霞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兽弓形虫衣原体

张海霞

宠物的人兽共患病及其防控

张海霞

(山东农业大学校医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休闲时间的增多,宠物热在国内逐渐升温,宠物饲养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并已成为家庭生活的伙伴、家庭中的“特殊公民”。现在都市家庭中饲养宠物似乎是一种时尚,家有宠物者越来越多。家中饲养的宠物与人朝夕相处,人们在尽享宠物带来的快乐时,给人兽共患病的孳生和蔓延提供了适宜的温床,无形中也增加了人兽共患病在人和宠物之间传播的机率,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危害或隐患。因此,一定要谨防“宠物病”。如何控制宠物的人兽共患病?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关键,是保障人民健康的保证。因此,宠物爱好者应多了解一些人兽共患病的知识,增强防病意识,掌握常见人兽共患病的预防措施,以保护自身安全。

1 宠物饲养的现状与疫病

我国宠物犬、猫、鸟、鱼等的数量不断上升,数量最多的是犬和猫,据统计我国大陆地区有犬1.5~2.0亿只,猫0.5~0.8亿只。然而,当人们沉醉于人与动物和美相处的氛围中时,宠物传染病的阴影正在慢慢逼近。据调查,90%以上的健康猫都带有病菌,家猫是弓行虫病的重要传染源,猫体内的弓行虫通过其排泄物污染环境、食品,对孕妇的威胁最大,引起流产、死胎或胎儿畸形,产生巨脑儿。弓行虫病是优生优育的大敌。因此,医学专家常常建议,家有孕妇,不要养猫。养鸟者应经常清理鸟巢,做好鸟巢卫生。鹦鹉大多携带衣原体,引发“鹦鹉热”。鸽子对人的呼吸道和肺部威胁最大,其羽绒毛和粪便常形成气溶胶,饲养者经常吸入,其危害大于吸烟,流行病学者认为养鸟是引发人类肺癌的一大诱因。而且,在宠物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豢养宠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诸如啮齿类动物小鼠、豚鼠、金丝熊、小松鼠等作为宠物被人类豢养在家庭中,而这些动物恰恰对很多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具有高度的易感性,是人兽共患病的重要传染源或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宿主,随之而来的由宠物带给人的患病风险也明显增加。此外,爬行类动物如巴西龟、蜥蜴,甚至蝎子、蜘蛛等节肢动物也成为都市另类宠物爱好者的饲养对象,但是这些动物也是许多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宿主和传播媒介,而且目前对这些动物往往又缺乏合适的检测手段,极易成为人类感染疾病的源头。

2 宠物源性人兽共患病

宠物性人兽共患病是指人类感染的由宠物传染给人的一些疫病,其定义为“人和宠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所谓共同病原体以及流行病学上有关联,是指该病原体既可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可存在于人体内,既可由动物感染给人,也可由人传染给动物,大多数人兽共患病通常都由动物传染给人,由人传染给动物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当今全世界每年死亡人数大约五、六千万人,其中1/3死于传染病,这些传染病中就包括了人兽共患病。截至目前,全世界共发现人兽共患病439种,国内发现的人兽共患病也多达196种。人类与宠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同时也增加了宠物性人兽共患病的可能性。因此犬和猫作为主要宠物所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已发现和明确的主要宠物性人兽共患病有:鼠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鼠伤寒沙门氏菌病、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弓形虫、艾滋病、结核病、军团病、莱姆病、斑点热、耶氏菌病、空肠弯曲菌病、狂犬病、O157大肠杆菌病、人类埃立克体病、幽门螺杆菌病、隐抱子虫病、乙型脑炎、禽流感、SARS等。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通常是由人类与动物密切接触所引起,而都市中的人兽共患病大多来源于宠物。

3 几种主要宠物人兽共患病及其危害

3.1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宠物以养犬为最多,最重要的是要预防狂犬病。狂犬病通常由患病或带毒犬咬伤了人而感染。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中,在出现临床症状前数日唾液中就含有较多病毒。人类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1~2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被咬伤者体内进入的病毒量、咬伤的部位和创伤的严重程度。由于狂犬病病毒是嗜神经性病毒,所以当咬伤处距中枢神经系统较远时潜伏期较长。患者病初有焦虑感,头痛、疲劳、恶心和呕吐、体温稍升高,被咬伤部位发热、皮肤奇痒如蚂蚁走动的感觉,多泪、流涎、呼吸和吞咽困难。随后进入兴奋期,感觉过敏,对光线和音响极端敏感,瞳孔散大,流涎增多。随着病程的发展,吞咽肌痉挛,因肌肉收缩而强烈地吐出液体。大多数病人呈现吞咽机能障碍症状,不能吞咽唾液;其中许多病人只要看见液体或者听到流水声就发生咽喉痉挛性收缩,故该病亦称为“恐水症”。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给饲养的犬、猫等宠物注射狂犬病疫苗;人一旦被狗咬伤,应立即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注射狂犬疫苗或抗血清。购买的幼犬应及时到畜牧兽医机构注射兽类狂犬疫苗。

3.2 猫抓病 (1)猫抓病又名猫抓热、猫抓综合征,是由猫传染给人类的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该病的病原尚不明确。有报道认为该病的病原可能有3种,即非典型分枝杆菌、衣原体和疱疹病毒,多数人的观点倾向于某种细菌感染。猫抓病的特征是被猫抓伤的局部皮肤发生肉芽肿,局部淋巴结发生亚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继而坏死,有短暂的低烧、头痛、不适等反应。(2)猫是猫抓病病原唯一的自然宿主与传染源。人群患猫抓病主要是被猫咬伤或抓伤以及与猫的排泄物等直接接触所致。人感染后经过2~6周的潜伏期,表现为面部淋巴结发炎、肿大、疼痛,有的化脓,全身淋巴结及脾肿大。临床上常出现寒战,体温升高,四肢出现斑疹等症状。大部分病例病程较短,症状轻,但淋巴结肿和化脓可持续数月。有的病例可能出现脑膜炎,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可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或立即到医院就医;个别极轻型病例不治也可自愈。预防本病的最好措施是不养猫、不玩猫。扑杀病猫,焚烧或深埋尸体。

3.3 结核病 (1)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和多种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各个器官都可被侵害,但以肺结核为多见。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中形成结核结节、干酪样变和空洞。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牛型、人型和禽型,不同型的结核分枝杆菌其宿主范围也不同。比较常见的有犬、猫及孔雀、鸽、鹦鹉、八哥等。人群感染结核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经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肺结核、颈淋巴结核、肠结核、肾结核、骨关节结核、结核性胸腹膜炎等病症。,所以在养宠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警觉,防止传染给家人。(2)犬结核病多从不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食欲无常、虚弱、容易疲乏、消瘦开始,随着结核分枝杆菌侵害肺、胸膜、心包、淋巴结或侵害肠、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脾以及生殖系统,症状有所差异。肺结核开始仅表现干咳,逐渐转变为频繁痛苦的湿咳,后期有黏脓性痰。如发生肺空洞,呼出气体恶臭难闻;如空洞破裂,则会发生气胸或脓气胸,还可继发胸膜炎及心包炎。犬发生结核病时,常有体温升高、脉搏增速,晚期常发生胸水和腹水,间断腹泻,最后急剧消瘦,体温剧降而死亡。犬患急性粟粒性结核时可迅速死亡。预防人结核病的主要措施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的抵抗力。防制动物结核病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病原传入。

3.4 衣原体病 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各种畜禽和人类共患的传染病。人衣原体病表现为鹦鹉热、沙眼结膜炎和Reiter综合征、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淋巴肉芽肿等。衣原体病最早发现于鹦鹉和人类,故又称鹦鹉热。鹦鹉热衣原体传染给人后引起非典型性肺炎。鹦鹉热衣原体的传播方式有三:(1)吸入被衣原体污染的空气;(2)直接接触隐性感染的鸟、病鸟、死鸟或它们的羽毛、粪便、鼻腔分泌物;(3)被隐性感染动物咬伤。病原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后,先在感染的局部繁殖,而后经淋巴蔓延到全身。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后,潜伏期一般为1~4周,突然发病。轻症有流感样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乏力、肌痛、关节痛,体温通常在1周后降至常温。重症持续高温、食欲废绝、胸痛、羞明、头痛、咳嗽。金丝鸟、鸽、鸡、鸭等均可成为鹦鹉热衣原体的携带者。预防本病要加强对外来鹦鹉和其他禽类的隔离检疫,对病鸟要及时隔离,早期确诊。

3.5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原虫病。龚地弓形虫有广泛的中间宿主,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猫是弓形虫的终宿主,节肢动物可充当弓形虫的传递宿主。本病以消化道感染为主,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或胎盘感染。猫感染弓形虫后,通常无明显症状,个别的体温升高、下痢、呼吸困难或出现肺炎等症状。孕妇若接触病猫或带虫猫排泄物而感染后,会造成胎儿先天性畸形、智力缺陷等。我国已发现大量动物弓形虫病感染者,给优生优育带来极大危害。猫是传染此病的罪魁祸首,专家发现狗、猫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当猫在捕食动物时,将弓形虫包囊吞入消化道而被感染。弓形虫卵囊的孢子在小肠逸出,并在小肠上皮细胞内繁殖形成新卵囊排出体外。含有弓形虫卵囊的猫、狗粪便污染食物、水或随尘土漂逸在空气中,人食入或吸入后都可以引起感染。特别要指出的是,弓形虫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造成孕妇流产、早产、畸胎或死产,尤其早孕期感染畸胎的发生率极高。对感染弓形虫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尽管尚无特效药物,但乙胺嘧啶、磺胺类对增殖阶段的弓形虫有一定抑制作用。预防弓形虫病的关键措施是防止猫粪污染饲料、饮水,为了避免人群感染,接触动物胴体、尸体的人员应加强防护;儿童与孕妇不应逗猫。

3.6 血吸虫病 由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猫、狗等动物患了血吸虫病后,虫卵顺血流入肝脏或逆血穿过肠壁随粪便排出,入水后孵化为毛蚴,侵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再钻入人或畜体内发育为成虫为害。急性期有发热、咳嗽、肝肿大和肝区疼痛,慢性期有腹泻、肝脾肿大,脑型的有癫痫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肝硬化等危症。

4 宠物性人兽共患病预防措施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养宠物千万不要忘记预防人兽共患病。宠物爱好者,一定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家庭养宠物必须注册、防疫、挂牌……”等。国外一些国家对养狗的规定更为严格,以法令规定养狗人要在狗出生后120d内到市政部门注册;外地来的狗30d内也要注册。宠物人兽共患病虽然复杂多变,但只是零星发生,宠物的主人不必为此担心。但是从健康考虑,人们还需要做一些预防工作。

4.1 购买健康宠物 到正规的地方购买,一定要向宠物店索要相关部门给宠物开具的“健康证明”。

4.2 科学管理宠物 做定期体检,不要频繁给宠物洗澡,这样可能洗掉宠物毛皮上的油脂,破坏天然保护层,使皮肤免疫力降低。定期为宠物进行免疫注射和定期驱虫,杀灭其体内、体表的寄生虫以保证宠物的健康。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触摸动物,尤其是妇女在怀孕前后和家有3岁以下的小孩不宜饲养宠物,因为其所寄生的寄生虫(如弓形虫)特别容易引起孕妇体内胎儿发育不良或产生畸形。如果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等免疫力差的人,要密切关注他们对宠物的反应。不要过分亲昵犬猫,禁止与宠物同吃同睡、共同洗澡,应尽量与宠物保持适当的距离,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此外,尽量让宠物远离人的食物烹饪区、免将一些病菌或寄生虫传染给人。触摸动物后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并用消毒液消毒,不要让动物舔人的伤口。配备常用的卫生药物。在被宠物咬伤后,务必彻底冲洗伤口。

4.3 注意饮食卫生 严格控制人的食品和饮水不被宠物接触,同时确保食品和餐具的清洁卫生。日常要注意宠物环境、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及时清理宠物粪便,并进行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防止宠物粪便中的寄生虫卵污染环境。

4.4 禁止宠物随处排便 遛狗时让狗随处排便,这样对公共卫生、对人畜共患疾病的预防都有积极的意义。

4.5 制定宠物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秩序 在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针对宠物市场,宠物医院,宠物运输等流通环节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宠物行业的秩序。

4.6 加强相关人兽共患病诊断技术和防治手段的研究 不断摸索掌握宠物源人兽共患病的发病规律及特点,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研究开发新的防治技术。

4.7 提高与完善各级宠物防疫检疫机制,建立综合防控体系 目前,国内的基层兽医站,防疫检疫站,宠物医院是宠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前沿阵地,但存在设备差,人员少,技术水平低等众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基层防疫制度。

(2014–03–20)

S858.292

B

1007-1733(2014)05-0059-03

猜你喜欢
人兽弓形虫衣原体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疫及防治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控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GABARAPL2 在IFN-γ诱导的HeLa 细胞抑制弓形虫生长中发挥重要功能
美国《Emee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19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黄瓜中有大量弓形虫吗
微信素材征集
人兽表演
PCR检测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对妊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