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概要

2014-04-06 07:56石海兵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思潮网络空间培育

石海兵

(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引言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都倍加关注青年的成长,尤其是关注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青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都会从不同方面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青年人的经验和阅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面对思潮纷繁激荡的局面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了社会思潮传播的新路径和新载体。“从当前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发育、发展和传播来看,其与现实社会思潮的差异性日益显现。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争论激烈,各种思潮阵地、人物等大力宣传社会思潮,试图扩大影响。”[1]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在关注社会思潮常规传播与影响的同时,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及其对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问题。唯此,才能在以青少年网民为主体的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网络与政治、网络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早于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了网络时代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围绕网络环境的价值走向、网络时代传媒变化影响下的价值观问题、网络时代政治发展、网络媒体中议程设置等问题展开研究(尼葛洛庞帝、马歇尔·麦克卢汉、约翰·基恩、威尔伯·施拉姆……)。而国外学术研究中很少有把社会思潮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本质、运动规律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学术专著,已有成果,如,佩里·安德森的《思想的谱系》,往往是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关注思潮变化及其影响。

国内相关学术著作对于当代社会思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介绍、解读,及其在我国的渗透、传播与影响,以及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理论、策略与方法两个方面,也有少数学者将社会思潮与我国青年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学术论文来看,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介绍和解读,而是纷纷将研究视域集中在社会思潮对于我国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介入、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和介入上,其中,既有实证调查,也有对思潮演变与传播特点的理论分析。具体来看:梅荣政、王炳权、胡宝平、陈伟军等学者对社会思潮传播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模式、因素等角度展开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进行研究,陶文昭认为,互联网思潮是网络技术的特有产物,与网民的特性密切关联,是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折射;[2]钟志凌认为,网络思潮是一种遵循思潮形成路径而正在逐步形成的新的社会思潮,集中表现为参与者通过网络载体发布和传播信息,利用公众舆论压力影响社会问题解决的心理意识倾向;[3]方付建从传播的主体、对象、内容和载体层面对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策略进行了分析;[4]连水兴以“文化保守主义”为例分析了网络空间社会思潮在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方面的特点;[5]陈立思分析了新媒体对社会思潮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的影响。[6](p15-18)有较多学者关注和研究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分别从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社会政治功能、公民表达权、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引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郭旭、罗迪、王军、吴学兵、肖俊勇、赵广平、董海浪、卜建华等)。从社会思潮对青年影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通过实证调查(佘双好、夏兰)、思潮演变和传播特点(梅荣政、邱柏生、陶倩、张连绪等)及“引领”社会思潮的策略与方法(梅荣政、李建华、王秀阁、王永芹、张晓永、徐晓宗等)等三种路径,从社会思潮整体和某一思潮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影响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从社会思潮与青年及其价值观的关系来看,普遍认为,青年的成长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受到社会思潮冲击与洗礼的过程,同时他们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社会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作用(刘书林、邓卓明、万美容等)。此外,学界对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纵观已有成果,其中不乏上乘之作,研究也较为深入,但主要不足在于:多关注某一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且基本停留在传统大众传播的视角,忽略了网络传播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现在网络空间中有哪些社会思潮?网络孕育或强化了哪些社会思潮?网络空间中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与现实世界中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是否有差异?当代社会思潮如何在网络中传播、怎样流变与演化、实质是什么?对培育我国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产生何种影响?怎样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背景下采取怎样的对策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的研究极为薄弱,只有少数学者有所涉及,但还未有系统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当前,网络因其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者积极使用的方式,网络已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基本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拓展社会思潮传播理论研究的领域,有利于准确把握各种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特点、方式、策略,以及为争夺“注意力资源”而展开的种种活动,可以为相关部门介入、干预、引导和预测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形成干预网络社会思潮的新型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对各种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比较、批判、借鉴的过程中,更好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网络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建设与创新,从而真正“占领网络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2.有利于在网络社会思潮激荡的复杂背景下,积极培育当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空间可以视为一个相对开放的话语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在其中萌动并快速传播。网络的超文本和链接,强化了符号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加速虚拟空间中的话语膨胀,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7]青年群体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也是网络社会思潮传播者争夺的主要对象,当代青年已成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主要接受者和传播者,虽然各种社会思潮网络空间传播的核心内容与现实之中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由于其传播表达形式和运行机制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对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特殊的影响。通过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的研究,可以准确把握当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总结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经验,进而提出有效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措施。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主要内容。

对于“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下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1.梳理和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为研究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这些基本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我国当前主要社会思潮及其基本观点和理论主张;其二是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从传播学及网络传播学角度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传播动机与立场)、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过程、传播形式与载体、传播速度与范围等的把握,社会思潮传统媒体传播与网络传播的异同,不同类型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地图”与策略,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等;其三是我国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我国青年网络生活的基本特点和价值取向、影响我国青年价值认同的因素、我国青年接受社会思潮的基本规律、社会思潮影响我国青年及其价值观的方式变迁、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要求等。

2.准确把握“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关联。其一,在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比较性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当代青年价值观形成、巩固的相互关系。其二,通过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主体与青年“网络意见领袖”及青年网民,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象与青年网民等问题的研究,把握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主客体与青年群体的关系。其三,通过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内容与青年价值观网络表达方式,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过程与青年认知过程,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形式、载体与青年网络生活方式,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碎片化”、“感性化”与青年的价值认同等问题的研究,把握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群体网络行为方式的关系。

3.切实了解和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现状及原因。其一,通过一定范围的实证调查和网络调查,把握我国青年对当代社会思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网络空间中影响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程度,不同类型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思潮及其对我国青年价值观影响的状况,不同类型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对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及个体价值观的影响状况,不同类型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我国不同青年群体价值观影响的差别及相互关系,社会思潮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状况,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变异、组合”对青年价值观及青年“网络意见领袖”价值观的影响,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影响我国青年价值观的条件、运作规律、作用机制与方式、速度与强度等问题;其二,从网络技术发展和当代青年所处的内外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从技术的角度看,正是网络技术的迅捷发展,直接导致了青年接受和传播社会思潮的方式变迁。而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往往会采取大众化的思维模式和艺术处理手法,成为通俗性、趣味性、快餐式网络文化,更容易被当代青年所接受;从当代青年所处的社会及网络环境看,社会环境的作用力和网络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青年“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现象;从当代青年自身看,青年的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力的交互作用,在网络背景下,青年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可能出现偏差。

4.系统建构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策略。其一,从全局着眼的宏观战略,包括完整开放的社会思潮网络传播控制体系的构建(组织机构、控制手段、预警机制、运行机制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作为“观念、制度和心理”的多重构建,以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学术化、文化化、青年化研究。其二,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一般策略,即在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影响的背景下,不同类型青年群体(青年教师、青年学生、青年领导干部、青年公务员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其三,契合网络传播特点的特殊策略,包括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议程设置”策略、传播主体与主题控制策略、“网络意见领袖”引导策略、传播形式与载体优化策略等。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主要通过实证调查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我国青年群体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的梳理与研究,从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构建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背景下青年群体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宏观战略与具体策略。

主要研究方法。本项研究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具体而言,可能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其一,实证研究法。主要通过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青年群体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切实了解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及其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状况。其二,虚拟田野考察与内容分析法。以社会学田野考察的形式,在网络虚拟世界对社会思潮的传播及其影响进行“实地考察”,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内容,诸如各种言论、跟帖、转贴、博文、时评、视频、图片、数据等,进行归纳、提取、简化和抽象,从而切实把握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手段,梳理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主要类别、性质、本质及其危害,“勾画”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地图。其三,比较研究法:分别对社会思潮的传统传播与网络传播、不同类型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类型青年群体接受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影响等进行比较研究。

总之,在当前网络已成为各种政治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场的背景下,开展“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是一个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事关社会主义制度稳定发展、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成长的重大问题。本研究可以为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提供较强的理论支撑,为积极培育当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较强的决策依据和建设性建议。

[1]方付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发展方式研究——基于思潮网站的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3,(2).

[2]陶文昭.互联网的社会思潮[J].电子政务,2010,(4).

[3]钟志凌.网络思潮的传播规律与合理性调控研究[J].学术论坛,2010,(4).

[4]方付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传播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2012,(12).

[5]连水兴.网络、虚拟空间与社会思潮的延伸[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5).

[6]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陈伟军.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形塑[J].浙江学刊,2013,(1).

猜你喜欢
思潮网络空间培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