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4-04-07 15:30郜丽娜
关键词:隐喻模态理论

郜丽娜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一、引言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于人类的认知活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以往有关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框架内,隐喻同样存在于图像、声音、颜色、动作等其它意义模态之中。随着数字技术和多模态交互的普及,“多模态”已经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点话题。多模态隐喻是隐喻研究和多模态语篇分析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多模态隐喻研究异军突起,在国际上掀起了隐喻研究的新热潮。国内不少学者已经投身到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热潮中,在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方面均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开展促进了人类隐喻思维的跨学科、多角度和纵深研究。

二、多模态隐喻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人们使用隐喻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Lakoff和Johnson(1980)出版了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此书开辟了一条隐喻研究的新途径,同时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重要地位。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思维方式,它是从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领域到另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领域的映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隐喻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体验。概念隐喻体系的运作是非人为的、自动的、持续的、不为人察觉的,也无需我们付出额外的努力。在人类语言和概念形成过程中,概念隐喻体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蓝纯,2005)。

经典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之后,认知隐喻理论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其研究成果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随着隐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界开始关注一个新的隐喻研究方向——多模态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Forceville(1996)开创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先河,以其博士论文《广告中的图片隐喻》的出版为标志。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2009)出版的论文集《多模态隐喻——认知语言学应用》是目前多模态隐喻研究领域中最系统全面和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涉及广告、漫画、手势、声音、音乐、雕塑等。他们把模态理解为“可通过特定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的符号系统”,模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图像符号;(2)文字符号;(3)言语符号;(4)手势;(5)声音;(6)音乐;(7)味道;(8)气味;(9)接触。同时,将隐喻分为两类: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单模态隐喻中的源域和目的域仅使用一种模态表征隐喻意义;多模态隐喻的两域分别或主要通过不同模态方式表征的隐喻。多模态隐喻的源域和目的域完全或部分出现于不同的模态之中,这些模态包括:语言、图像、音乐及声音。根隐喻自身不可再分解,可以通过一些机制(例如:整合)组成更加精致新颖的复杂概念隐喻。国内外有关非语言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大多把根隐喻作为分析单位。根隐喻作为分析单位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清晰地解释和呈现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因素映射;(2)有助于分析复杂隐喻之间的关系;(3)能够揭示隐喻起源于身体体验。作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领军人物,Forceville从认识视角对平面广告、电视广告、漫画及电影中的图像隐喻进行了系统研究(1996;2007;2009)。虽然Forceville开创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时代,但其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模态分类不足;多模态隐喻界定不严谨;双域映射模式难以清晰地阐释多模态隐喻的构建场景(赵秀凤,2013)。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研究现状概述

多模态隐喻从2010年进入国内研究者视野。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多模态隐喻研究目前已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在近几年内发展迅猛。本文试图通过国内期刊论文来总述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状况。本文所选论文全部来自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库中以“多模态隐喻”、“多模态”、“隐喻”等几个关键词多次组合进行检索的结果。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显示,截止到2014年1月撰文之日发表的相关论文有76篇,其中包括硕士论文6篇,时间跨度为2010~2013年。从2010年开始,多模态隐喻研究论文零星出现,近三年的相关研究数量几乎逐年翻倍增长。从研究分类来看,早期论文基本上是引介国外理论;2012年开始逐步向应用研究过渡,且目前应用研究已占主流。目前总体来看,多模态隐喻研究者中不乏教授、博士,可见国内的前沿资深研究队伍对该领域的关注。其中赵秀凤教授发表论文4篇,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和应用探索,为国内多模态隐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研究现状内容及分类

笔者通过文献收集与分析发现,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多模态隐喻理论的述介和拓展;二是基于语类的案例研究;三是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具体应用。

国内学者首先对多模态隐喻研究进行理论介绍和评价及举例论证,而后进行理论拓展和创新方面的探索。赵秀凤(2010)通过分析隐喻性多模态广告实例,研究发现:(1)在多模态语篇中,隐喻和转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转喻;(2)多模态隐喻的构建和解读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3)隐喻和转喻互动基础上进行的概念整合是隐喻性多模态语篇整体意义的来源。谢竞贤(2011)对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进行了述评,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多模态隐喻中文字文本和非文字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冯德正(2011)尝试从系统功能理论视角探讨图像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研究发现隐喻映射方式和文字-图像关系可以区分多模态隐喻的类型。俞燕明(2013)对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进行了深入探析,归纳了模态配置的特点、类型及理据。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涉及的语类主要是广告 (尤其是平面广告)、漫画、海报。因此笔者重点介绍关注度较低的语类,例如:手势、音乐。广告一直以来备受多模态隐喻研究者的青睐,但是此类研究大多是关注平面媒体中的文字-图像型静态广告,动态的电视广告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蓝纯(2013)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视频网站上的海飞丝电视广告进行了多模态隐喻分析,力图揭示海飞丝电视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及其模态呈现方式和特征。杨旭和汪少华(2013)从认知视角,以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关系为出发点,分析电视广告音乐在多模态隐喻中构建意义的过程,并深入阐释了其中蕴含的转喻机制。严敏芬(2013)对奥巴马首届就职演说中的隐喻性手势模态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探讨了政治话语中手势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的特点、类型和功能。江桂英(2013)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英语演讲中的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的使用情况。

有学者提出,多模态话语分析属于应用研究范畴,多模态隐喻分析应该也不例外。赵秀凤(2013)介绍和展示了如何在英语报刊阅读课堂实施批评隐喻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阅读多模态隐喻涉华语篇可以提升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水平。梁晓晖(2013)尝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多模态隐喻,认为多模态隐喻是指导学生创造佳作的有效手段。李毅(2010)通过理论研究指出,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是隐喻应用研究的新方向。

四、多模态隐喻研究的不足及前景展望

近两年来,我国在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但是纵观国内的研究现状,多模态隐喻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很大的拓展的空间:(1)加强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创新性研究。目前,多模态隐喻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大多是沿用概念隐喻的双域映射理论,少数学者把转喻、概念整合和框架理论融入其中。我国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应从追随或沿用国外模式转变为敢于质疑国外的学术观点,打破既定的研究框架束缚,进行大胆创新,开创新的研究范式;(2)加强语类的多样化。目前国内的多模态隐喻关注较早、研究较多的语类是广告和漫画,分析的主要是语言-听觉-视觉隐喻性表达。可见,所涉及的语类和模态范围不够广泛,有关动画、乐谱、电影、雕塑等语类的研究极少。另外,味道、接触等模态中的隐喻现象几乎无人问津;(3)重视多模态隐喻的实证研究。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以国外学者的理论或观点为框架,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语料来阐释已有的理论,基本上属于内省式的定性分析和描写,主观色彩较强。多模态隐喻的实证性研究并不多见,我们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加强实验和统计类实证研究。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是个案分析,我们倡导运用语料库方法分析语料来提高研究信度。

总体来看,多模态隐喻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学界需要在多模态隐喻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方面继续努力。

(注:本文系滁州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RC022);滁州学院横向项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14.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1-130.

[3]Forceville,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1996.109-145.

[4]Forceville,C.&E.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22-24.

[5]Forceville,C.Multimodal metaphor in ten Dutch TV commercials[J].Public Journal of Semiotics,2007,(1):19-51.

[6] 赵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J].外语研究,2013,(5):1-8.

[7]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5):49-52.

[8]赵秀凤,苏会艳.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4):18-24.

[9]冯德正,邢春燕.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建构[J].外国语,2011,(5):56-61.

[10]俞燕明.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3,(1):1-10.

[11]蓝纯,蔡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外语研究,2013,(5):17-23.

[12]杨旭,汪少华.电视广告音乐的多模态隐喻机制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3,(3):160-165.

[13]严敏芬,钟元.政治演讲中手势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114-116.

[14]江桂英,王荣花.英语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的融合研究[J].外语研究,2013,(5):9-16.

[15]赵秀凤,张卉.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J].外语教学,2013,(7):61-64.

[16]梁晓晖.多模态隐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J].外语研究,2013,(5)::24-31.

[17]李毅,石磊.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47-49.

猜你喜欢
隐喻模态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