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际关系角度谈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

2014-04-07 15:30
关键词:大学生影响能力

刘 成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大学生能否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服务,除了顺利完成学业外,还需要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是人们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人若是失去了适应能力就难以在社会生存。因此,社会适应影响着大学生的诸多问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然而当代社会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能力和智力水平的竞争,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较量,因此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其社会适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就需要对影响其人际关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合理把握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的重要环节,也能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的背景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就离开父母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刚刚经过了紧张高考的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然而现实情况中,大学生入校后容易出现因人际交往不适应而出现心理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他们在上大学以前的生活是从家庭到学校,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对社会上种种现象了解甚少,进入大学后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不同,尤其是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常常会感到迷茫和惊慌,这与他们入校前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之间形成了反差对比,再遇到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时候,就往往会产生失落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初次离开家庭的大学生对情感和友谊的需求十分迫切,他们也有强烈的人际交往欲望,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认识和解决以往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希望有人能够和自己共同分享喜乐哀愁。但是也还有许多大学生性格内向甚至孤僻,他们喜欢将事情藏在心底,不愿和周围的人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在人际交往中心存顾虑,对他人的防备心理较为严重,总是和周围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由此也容易产生一系列人际关系问题。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障碍

从大学生社会适应中来看,人际关系对其的影响是居于首位的。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方面衣食无忧,也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和困难,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是校园,在校期间需要和老师及同学打交道,到了高年级因为求职找工作还要和社会打交道,少数学生为了在校外做兼职,从入校后就开始和社会人员进行交往,他们所面对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高中阶段所不能相比较的。中学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较为简单,有了什么问题也是家长从中协商和解决,没能够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在他们身上基本没有体现出来,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较为自我的心理,就导致了进入大学后与同学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并且他们难以正视自己身上的缺点,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是对方的不对,尤其是进入了集体宿舍后,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思想行为的差异等,他们自己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更难以调节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在交往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其成长和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有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有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其中33%左右的学生认为在许多情况下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帮助,12%左右的学生认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才能处理好相关的人际关系,还有少数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中需要心理治疗。[2]这说明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还缺乏相关的人际关系交往的技巧和经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希望得到帮助,渴望得到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提高交往的能力和水平,克服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形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障碍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的因素包括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首先是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竞争的激烈导致了就业难度的加大,许多家长将学业作为就业的重要砝码,为了让孩子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拼命给子女施加压力,除了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外,其余任何事情都由家长来做,久而久之作为青少年一代,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常常对别人的要求更多,考虑他人的甚少,并且在走出社会后仍然以这种思维模式和他人打交道,就形成了一定的交往障碍;其次是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尤其是就业压力明显,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这就在某称程度上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感情,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物质上的丰盈和满足,少了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这种生活态度自然而然的也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导致了他们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最后是个人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交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对交往对象较为理想化,许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圈子仅局限于班上和寝室个别情投意合的朋友,不愿意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旦和朋友之间出现了问题,便会感到压抑、失落和烦闷,对人际关系失去信心,由此产生人际交往障碍。[3]

二、人际关系因素对大学生社会适应产生影响的主要方面

(一)人际关系个性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90年代,其成长的年代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快速的时期,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的角度,都比较重视对个人正当权益的保护,人的主体意识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是个人的正当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要得到彰显和保护。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追求人格的平等便成为了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从而也形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个性化特点。这种个性化特点体现了时代文明的进步,但是许多大学生没能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成人阶段,仍然习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面对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面前,往往对他人的要求过多、过严,甚至在有时表现的过于苛刻,在对待身边发生的事件缺乏容忍。这种过分强调个性自由的态度,就会削弱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正常规则,导致人际关系松散和不稳定,因此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特征对他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一定障碍,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人际交往功利化的影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市场经济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生活交往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许多时候利益是否均等已经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条件,这种经济领域的商品交换原则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社会领域中,导致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也存在功利化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而且这种交往动机功利化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原本应该是相互之间以交流情感为主,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但是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功利化倾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面对社会,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边上学边通过打工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还有许多大学生为了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更加注重交往对象的实用性,与人交往的同时总是在考虑对方是否能够为我所用。这种实用主义的交际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功利化的思想倾向往往就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他们在这种惯性思维下,看到的多数都是社会的负面影响,而忽略了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甚至将功利主义作为其处理事情的指导性思想。

(三)人际交往平等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主要是校园,其交往对象主要是同学和老师,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其所交流对象和交往场所较为固定,同交往对象的联络多数还是交流情感、相互学习,大学生都处在相同的年龄段,平等思想在他们心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我国法治化进程推进较快的时期,随着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在不断学习和认识法律的过程中,法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所必需的工具,成为人们衡量事件平等性的标尺。大学生的民主思想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平等思想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他们追求平等,厌恶世俗的一些东西,喜欢和不平等现象做斗争,看不习惯不公平事件出现在自己身边。值得肯定的是,这种平等思想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与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平是相一致的,但是现实社会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导致了绝对平等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很难见到,况且完全的平等也是难以存在的,只有在某一范围、某一程度上的绝对平等,大多数都还是相对的平等。因此,过分追求平等会导致大学生感到不适应,影响了他们走出社会的生活,让许多大学生感觉到难以融入社会。

(四)人际关系虚拟性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关系虚拟化的特点对其社会适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非常强,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身边都配有私人电脑,大约90%以上的大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工具进行交往,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网络用户名注册,而且大学生在网络上度过的闲暇时间是任何社会群体中最多的,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大学生之所以喜欢运用网络进行交往,是因为网络交往有即时性的特点,只要拥有互联网和交流平台随时就可以交往到全国各地的朋友,网络交友既可以扩大了其交往的面,也能通过这种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同交往对象之间也可以不受限制的诉说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避免了因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不便因素,因此大学生较为青睐这种交流的方式。

网络交往的普及虽然对于大学生拓宽人际交往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过于依赖和过于频繁的网络人际交往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网络交往的虚拟性毕竟不能代替现实中的交流,因此对网络交流的热衷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交流,常常出现对交往对象的要求过于理想化等认识,也难以解决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而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久而久之使得大学生的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4]

(五)人际交往认知特点的影响

大学生认知特点对其社会适应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的都是社会知识的前沿,所接触到的都是较高水平的教师进行的知识传授,学习的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知识,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外,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学习到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种认知条件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们身边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往往理性的成分较多,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较强,能够对身边接触的人和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基本准确把握自己的人际交往对象。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大学生交往到正确的对象,另一方面,导致了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特点,对于事物的判断较为准确,有时候在应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难以有包容的思想,这也会对大学生社会适应产生影响。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要为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创造条件

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学生、生活和走入社会有所帮助,对于高校保持良好的办学秩序,拥有一个和谐的校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条件。

首先,应该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素质如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刚从紧张的高中阶段度过,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学习,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也不多,在进入大学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方方面面人际交往,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因此在大学入校后需要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高校应该将心理课程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还要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学校还应设置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和障碍予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保证其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状态。[5]

其次,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有较大的帮助,这也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出社会的第一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增长见识,增强动手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加全面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对自我也有一个更清楚的把握,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证明,经历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走出社会后比没有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更能够适应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此外,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能够体现校园良好的精神的课余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处事的原则与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建立良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注重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在选取活动主题时要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通过参与活动能够让他们得到锻炼,起到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二)注重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

一是要转变家庭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当前绝大多数家庭都认为,学习好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在家庭教育理念中,学习能力仍然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且还占有较大的分量和比重,尽管许多家长也能够认识到综合培养孩子的能力也十分重要,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家长还是习惯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忽视了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培养。因此家庭教育要跟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是要注重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意识贯穿于一个人生活的过程中,自信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各种能力的表现上。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要从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做起,尤其是在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他们需要得到的是更多的鼓励,而不是消极的刺激。恰当的鼓励能够激励学生的斗志,增强他们对问题的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寻求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对孩子的鼓励也要注重方式和程度,过分的鼓励也会失去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养成只愿听好话,不愿听批评意见的不良习气,这样不仅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帮助,反而还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三是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记录在孩子的头脑中,对其未来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够对孩子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适应时代的变化,为培养子女的全面进步奠定基础。此外,还应该加强和子女之间的沟通,及时和他们交换思想,交流心得,同时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思想和问题,努力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三)加强大学生的自身教育

一是要增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不能盲从、迷信,要常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不能被教条主义影响,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处理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大学生思维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也能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这些能力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6]

二是要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自我反思能够从过去经历过的事件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指导实践。首先为自己做好定位,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认真走好每一步;其次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个人的言行举止通过他人才能够觉察的更加清楚,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此外还要善于总结,总结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能够对自己的功过得失进行回忆,进行自我强化,在以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扬长避短,减少障碍。

三是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代经济富足、生活安逸,除了学习之外,父母基本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因此社会责任感不强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是普遍存在的。责任意识是一个人为社会进行创造和发展的动力,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也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要确立大学生自身的主体责任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所肩负的重要使命,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个人修养决定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其社会适应也产生着直接影响,因此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个性修养,加强学习,尤其是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提升个性修养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和朋友间的交流和沟通来发现自身的缺点,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完善,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健康的兴趣爱好不仅能够丰富业余生活,还能从中汲取正能量,增强自身抵御挫折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和走向社会的重要条件,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状况下,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较为重要,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大学生本人都要努力创造条件适应社会,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环境,家长要注重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培养方式,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自身的修养,以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复杂多变的交往环境,将自己打造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人才。

[1]廖志鸿.新形势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2]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5.

[3]梅国英.浅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性——来自心理咨询室的报告[J].职教论坛,2004,(29).

[4]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李悦辉.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及教育的研究 [J].河南社会科学,2002,(4).

[6]梁晓燕,章竞思.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2,(7).

猜你喜欢
大学生影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