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改革研究

2014-04-08 08:46何玲玲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中职体系

何玲玲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十堰 442000)

高等职业教育历经几十年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正从经济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迅速构建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社会赋予职业院校极为紧迫的历史使命。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立完善中高职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必须深层思考的问题。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是中高职衔接教学的重要纽带和组成部分,其教学成效将对中高职衔接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1991年10月17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指出要“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这是国家教育文件首次提出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概念。 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则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2]。 这一实施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相互衔接的内容。2002年颁布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里程碑式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3](国发[2002]16号)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国家颁布的这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逐渐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衔接、协调发展的重要特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高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改革目标

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不应是独立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而应着眼于中高职协调发展及满足学生实现终身教育的内在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课程体系,其内容应包括: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及人性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层次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方向或指导原则,是预见的教育结果,是学生经历教育方案的各种教育活动后必须达到的表现”[5]。它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应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在分析中高职岗位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层次目标。

(二)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的课程内容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应以中职和高职课程层次目标为依据科学地选取,并体现课程内容的递进和延伸。具体包括知识内容和难度的递进以及知识的扩展、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

(三)协调发展的教学方法

中职期间,学生的学习以实践操作为主,高职公共课程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喜欢实践、排斥理论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关注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考核体系应针对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动手能力较强的情况,改变单一的水平性和总结性考核,应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改变片面的知识考核,加强实践考核。应真正体现考核体系的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三、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针对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改革尚处于步子慢、范围窄、沟通少的状态,改革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也很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很难体现公共课程的有机衔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包括公共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的重要表现形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缺少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管理,基本是各自为政,各学校、各专业关于公共课程的设置非常混乱,缺乏统一的、科学的标准。另外,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主要由专业教师完成,他们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很少会考虑公共课程的中高职衔接问题,公共课程的中高职衔接自然很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不统一

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标准以本校编写为主,甚至主要由任课教师自己编写。由于任课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及专业特长的差异,导致相同的课程,内容却相差甚远,公共课程标准自然也就难以统一了。

(三)中高职院校沟通不畅

近年来,中高职开始有了一些沟通、交流和合作,但这种交流只是停留在表象的、为数不多的交流上,本质上还是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缺乏深层的、常态的合作。中职和高职均不了解对方的课程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就出现了进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难以适应高职学习,也出现了重复学习、断层学习等资源浪费的现象,这都大大阻碍了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建立。

四、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一)国家层面应明确中高职的教育目标

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职教育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要求,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6]。二者的表述可以看出,高职和中职的培养目标层次界定模糊,甚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导致了职业院校难以确定人才培养层次,出现中职盲目拔高培养层次、高职降低培养层次的现象。

为向现代经济社会各行业提供实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填补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势在必行。国家应明确中高职各门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难度和广度,从而建立规范、统一、有机衔接的中高职公共课程体系。

(二)组织地方中高职进行深度对话、沟通及联合办学

相关职能部门不仅要提出中高职合作的要求,更要积极提供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的支持,组织中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对话,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为联合办学创造条件。

(三)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教学实施

在明确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高职公共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实施中。

1.人性化教学:中职与高中教学目标差异很大,开设课程和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高职院校若将中职生与普招生合班上课,则难以找到教学切入点和平衡点,势必造成普招生和中职生都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的后果。高职院校应制订中高职衔接的公共课程标准,实行中职生与普招生分班教学,针对中职生的基础开展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2.可持续教学:根据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进行分层教学。中职生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偏科现象严重、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合班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较差,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3.学分制:中职生思想较为成熟、考虑问题较为现实、比较注重学习成效,采用学分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学习公共课程的时间和进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实践。

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一直是我国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政策诉求,它伴随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政策的确立,是我国从重视中高职形式上衔接到重视实质上衔接发展的结果,即从仅为不同类别高等教育招收中职毕业生或为中职毕业生提供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机会,到不仅如此还重视中职毕业生在高等教育或继续学习机构中能够顺利、便利学习的结果[7]。面向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改革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中高职衔接搭建坚固的桥梁,更为促进中、高职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法规(1989-1992)[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

[2] 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法规(1992-1996)[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3.

[3]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文件选编(1996-200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8.

[4]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 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北:中华书局,1991:186.

[6] 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6-88.

[7] 刘育锋,陈 鸿.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J].职教论坛,2012:1-43.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中职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