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与“康乾盛世”相随相伴

2014-04-08 09:39樊淑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盛世乾隆

樊淑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老干部处,河北 承德 067000)

“康乾盛世”,是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所谓“盛世”,是封建社会史学家对历史上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概括。“盛世”与“乱世”是对举的,二者相比截然不同。古人常用“海内升平”、“天下大治”、“天下宴然”等词语描述“盛世”。与“盛世”相反的“乱世”,亦即天下大乱时期,出现在史学家的笔下,则是“哀鸿遍野”、“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盗贼遍起”等等景象。两种不同景象的对比,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盛世”就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自秦汉以降,迄至清代2000多年的时间,出现在历史上的“盛世”主要有:西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明“永宣之治”。史称“康乾盛世”,不仅是清代的而且还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昌盛时期。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该有其时限起止。“康乾盛世”以标志性事件界定,可以说是始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的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1]。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现身稍晚的避暑山庄,它跟“康乾盛世”相随相伴,共同登上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高峰。

一、避暑山庄与“康乾盛世”举步相随入列清史

清朝以前的几个“盛世”,皆从大乱走向大治,“康乾盛世”也不例外,它是历经由乱入治的过程才进入“盛世”的,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整顿明末乱摊子由乱入治。清灭明朝,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据《海瑞集》记载,明末“天下吏贪欺弱,民不聊生,水旱扉时,盗贼滋炽”。另据《明清史料》记载,清军入关后,从京幾到中原越长江南下,直至云贵边陲,所见城门、民房“俱成灰烬,十室九空”。不论昔日繁华的大都会南京,还是偏远的云贵等地,一派荒凉,有土无人,有城无民,劫后余生的人们,“披草为衣,掘菜为食,饥寒交迫,寄命无所……”[2]。这些史料的记载,反映明朝灭亡,给清代留下一个乱摊子,治理这个乱摊的任务是颇为繁重的。

治理明末乱摊子,可以说是千头万绪,首先要治理的是明末的吏治之腐败,因为吏治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统治者,以明亡为戒,大力整顿吏治。为扫除明末以来的贪风和颓风,摄政王多尔衮下令:“贪官必诛何必论赃多少?”顺治亲政后也说:“安民之本,首在严惩贪官。”康熙治国,宣布“惟以察吏安民为要务”。雍正即位向全国臣民宣示:“朕为国家首要吏治”他大声疾呼:“吏治不清,民何由安!”乾隆朝已进入鼎盛,仍不放松吏治,以“整肃官方”,达到“惠爱斯民之至意”。康雍乾三朝,澄清吏治的思想与治国方针一脉相承:一方面严厉打击惩治贪官污吏,另一方面是大力表彰廉吏,树立清官典范,经数十年之整顿,吏治局面大为改观。除了整顿吏治之外,面对明末留下的乱摊子,清朝统治者深感恢复明末已经崩溃的社会经济,其任务更为繁重。社会经济惨遭破坏,土地抛荒,百业萧条,一派凄凉!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从顺治到康雍乾三朝,都以农业为主,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康熙曾说:“农业实为国之本,俭用乃居家之道,是以朕听政时,必以两者为先务。”[3]这一指导思想,在康雍乾三朝都发挥了作用。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们不仅鼓励农民耕种明末荒废的土地,而且推行垦荒政策。为了防止水患破坏农业生产,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河治水。康熙时期投巨资治理黄、淮水患,并疏通与兼治运何,收到了巨大成效。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改变了明末“土地抛荒”的凄凉景象。

其二,清王朝治理明末乱摊子,经历了由乱入治过程,在巩固政权和稳定边疆方面,也经历了由乱入治的过程。清初,南有三藩叛乱,北部边境也不安定。康熙南征平定三藩叛乱,北战击退了沙俄侵略者,并三次亲征蒙古民族分裂主义者准噶尔部噶尔丹,保卫了清王朝政权,稳定北部边疆。出身于满族的清代统治者,跟许多少数民族有共同的体验和感受。他们深知对待少数民族,只靠武力是难以征服的。康熙主张以“修德安民”思想为基础,实行“怀柔远人”政策,加强民族之间的往来,密切清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为了推行“怀柔远人”政策,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塞外设置木兰围场,继而又创建避暑山庄。具有雄才大略的康熙,建造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主要是为了团结少数民族与稳定北部边疆。他极其重视对边疆的治理,但也不忘发展农业生产。康熙首次南巡,便亲临治黄工地视察河工。此举,标志着清帝的注意力已转向经济建设。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康乾盛世”也步入了发展进程。如果以康熙二十年为标志,拉开“康乾盛世”的序幕,那么,在康熙二十年以后建造的避暑山庄,可以说是举步相随跟着“康乾盛世”一前一后地踏在清史的征程上。

二、避暑山庄与“康乾盛世”携手并肩同登高峰

阅读史书,翻看历史资料,没有找到哪一位史学家为“盛世”明确列出几条标准,但对中国历史上几个“盛世”的风貌与特征,是有人叙写和描绘的。可以将“盛世”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国家统一,疆土受一个政权管辖;经济繁荣,国家积蓄丰厚;政局稳定,社会安宁;国力强大,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文化昌盛,教育发展人才辈出”[4]。基于以上几点内容,对康雍乾三朝进行分析,看看这一历史时期,是否具有“盛世”风貌。

(一)康雍乾三朝坚持国家的“大一统”,打破“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反对分裂割据,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这就从政治方面显示了“盛世”风貌。

国家“大一统”思想与民族观念密切相关。清代以前,历朝坚持不变的“大一统”思想与民族观念,其核心内容是“华夷之辨”,即“内诸侯,外夷狄”之别,严格区分华夏(汉)与“夷狄”(少数民族)。秦始皇筑长城,就成了华夏与夷狄的分界线。其后,千百年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把长城视为抵御少数民族的屏藩,赖以维护以华夏为主、夷狄为附的所谓“大一统”。清代统治者,破“华夷之辨”,变革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和民族观念,视边疆与内地为一体,将秦始皇所创行的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在东北三省,分设将军衙门管辖;在内外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在新疆以北设伊犁将军,南设领队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在东南收复台湾设府县;在西南“改土归流”。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华大地全部领土归清朝政府统一管辖。清代以前,只有部分朝代在“三北”地区设过治,而且是有名无实,起不到管理作用。由于清代统治者坚持国家“大一统”,反对分裂割据,推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消除了“边患”,实现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清朝在实现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过程中,使我国的疆域再次扩大,既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其东北地区,北起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勃海,东含库页岛;其西北地区,达到巴尔克什湖以西;其北部地区,远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恰克图;其南部地区达到南沙群岛。辽阔的疆域,清政府所有领土主权达1300余万公里。因此,清世宗自豪地宣称:“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3]世宗所言,意为此一成就之巨大,为清以前历代所不及。

(二)康雍乾三朝,经济繁荣,农业迅速发展,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以及人均产值,均有大幅度增长,从经济方面显示“盛世”风貌。

在恢复明末以来残破的经济过程中,清朝统治者深感欲巩固政权,必须发展经济。康雍乾三朝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他们以农业为国本,不遗余力发展农业经济。为了发展经济,他们制定并实行大规模发展农业计划。这一计划主要包容:全面推行垦荒政策,既规定各省完成垦荒的任务与时间,又资助农民个人垦荒,并以垦荒多少实行奖惩。由于清帝的重视,耕地面积逐步增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是封建农业经济最高峰。由于康乾时期的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的第一位”[1]。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康雍乾时期也是如此。从社会经指数来看,康雍乾时期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与人均产值等方面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清实录》记载,雍正二年全国耕地已达8.9亿余亩,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增至9.5亿亩,至乾隆末年,已超过10亿亩。随着耕地面积的增长,人口发展也很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已突破1亿大关,雍正十二年则为1.4亿。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朝人口突破了3亿大关,人均占地面积3.5亩,粮食总量约2040亿斤,人均口粮约680斤,如果扣除饲料、酿酒、制酱等用途,人均口粮仍达600斤。18世纪末,中国清代历史上“康乾盛世”的粮食产量,能养3亿人口,这一成就是历朝无法与之相比的。

(三)康雍乾三朝努力调整君权文化的转向,积极促进满族皇室文化向大中华正统文化转向,继承与借鉴优秀的文化遗产,发展文学艺术创作,促进学术研究,从文化方面显示“盛世”风貌。

清朝统治者出身于满族,他们深知武力可以占领整个国家,但要治理这个国家必须靠“文治”。满族文化虽然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但对于一个绝大多数人长期受汉族文化教育的地域,只靠满族文化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清朝统治者努力调整君权文化转向,积极促进皇室文化向中华正统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继承并发展大中华文化。为了继承并发展大中华文化,康熙、雍正、乾隆几位皇帝本人,都身体力行认真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儒家经典。康、乾时期,紫禁城内乾清宫一带,出现了浓厚的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气氛。乾清宫西侧的弘德殿,南面的上书房、南书房都是皇家读书学习的场所。康熙曾建立“日讲”制度,即皇帝亲自参加的学习制度,地点就在弘德殿。

在文化领域,由于清代统治者重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满族人中尚文采、重风雅之士越来越多。确如“近日满洲风雅,远胜汉人,虽司军旅,无不能诗”[5]重文采、尚风雅之举,促进了清代文艺创作。小说《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均为别开生面的作品。特别是《红楼梦》,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与高超的艺术表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清代的诗词创作,虽不及唐宋,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纳兰性德的词,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当时许多文化名流为之倾倒,称赞他为“清初第一人”。

康雍乾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而且在学术领域也有表现。著名的“考据学”,亦即“朴学”,因成熟于乾隆嘉庆时代而被称为“乾嘉学派”,也叫“考据学派”。这一学派,名为“乾嘉学派”,实际上是始于明末清初的“考据学派”,也被称之为“朴学”。“朴学”在保存和传递古代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康乾时期启动的多项大型书籍编纂工程,也是与“朴学”,亦即“考据学”的治学思想与方法有关的。

康乾时期启动的多项大型书籍编纂工程,主要是编纂了 《全唐诗》《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其中《古今图书集成》,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这本书的编纂,历时28年,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康熙字典》成书于康熙年间,是一套详细的汉语字典,收入汉字47035个,是中国收入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人力编纂的一部丛书。这部历经10年编成的书,其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最大,内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它是我国现存最大一部宫修丛书,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达3万6千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兰编的《百科全书》44倍。康乾时期启动的多项大型文化工程,是我国图书文献学上空前伟大的举措,它具有文化丰碑意义,对大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书浩如烟海,如果没有这样历史性大清理、大整理,后人是无法入手进行阅读和研究的。由此可见,康乾时期启动的多项大型文化工程,既彰显了“康乾盛世”的文化风貌,又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可见,康熙二十年(1681年)拉开序幕的“康乾盛世”,至乾隆时期已发展到高峰。与“康乾盛世”举步相随的避暑山庄,由初创而达于辉煌,是与“盛世”发展过程相吻合的。创建于康熙年间的避暑山庄到了乾隆时期,也进入了高峰。“康乾盛世”与避暑山庄,携手并肩,共同攀登高峰的辉煌历史,是值得称颂的。

三、避暑山庄与“康乾盛世”同步走向下坡路

“康乾盛世”是在乾隆时期发展到顶峰的,也是在乾隆朝走向下坡路的。乾隆晚年,力求“持盈保泰”,却无法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当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把皇位禅让给嘉庆时,白莲教起义的爆发,便敲响了“盛世”的丧钟,百余年的“康乾盛世”就终结在清朝“盛世”光辉之中,并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嘉庆元年白莲起义的爆发,是“康乾盛世”终止的标志,实际上“盛世”走向下坡路,早在乾隆朝就开始了,其主要原因和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

从中国历史纵向看,“康乾盛世”达到了高度繁荣。然而,从世界范围的横向来看,“康乾盛世”的经济总量虽然高于西方,但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此外,出于国内的政治需要,人们的思想遭到禁锢,缺乏百家争鸣的气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先进文化的传播。

当“康乾盛世”正在进展过程中,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西欧国家先后经过制度的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渐居主导地位。例如,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在拥有近代先进科学技术条件下,英国殖民者妄图以对华贸易为手段,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来源地和市场。乾隆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来防范英国殖民势力。他对中外贸缺乏足够的认识,根本不懂得利用贸易保护制度与关税来促进清朝经济发展。乾隆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常常以天朝自居,夸耀天朝物产丰富,并以此为借口拒绝与对方进行贸易。

为了求得与中国贸易往来,英国给中国送来一份贵重礼物,自骄自傲的乾隆皇帝,根本就没把礼物放在眼里。然而这些礼物,不仅能反映近代工业水平,而且正是中国所需要的,其中有一艘英国最大最新的军舰模型蕴含着当时最新最高科学技术。

由于无知,西方人已把炮舰送在乾隆的眼前,他却视而不见,依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不仅失去了用茶叶、磁器换武器的机会,也失去了学习引进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在生产力方面没有新的发明创造,这不仅在大的世界范围显得落后,而且就其本国情况来看,经济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是“康乾盛世”走向下坡路的原因,也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中国处于“落后挨打地位”的原因之一。

(二)意骄志满聚敛以享

春秋方盛时乾隆皇帝,面对升平之世,耳闻一片赞扬声,他没有得意忘形,更不骄横拒恃。那时的乾隆是一位勤于理政,积极向上,虚心纳谏的皇帝。可到了晚年,他却因为意骄志满聚敛以享而误国误民。

乾隆皇帝曾为大清王朝立下不小功劳。为君者因劳苦功高,可博得臣民颂扬。一声声颂扬,常常使为君者意满志骄。乾隆在统一新疆以后,不仅滋生了意骄志满情绪,而且发展得越严重。乾隆四十年(1780年),是乾隆的七十大寿,他亲自撰写了《古稀说》,夸耀个人的政绩,并自称“古稀天子”,刻了一颗“古稀天子之宝”御印,以示纪念。乾隆82岁那年,他把“古稀天子”称号换为“十全老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军取得反击郝尔喀战争胜利后,乾隆写了一篇《十全记》,叙写自己一生取得了十全武功,并下令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将“十全记”镌刻碑文,建盖碑享,永久纪念。由此可见,乾隆自我炫耀的意骄志满情绪,已发展到了极点。

意骄志满的乾隆,“不仅躺在功劳簿上,为自己两次荡平准噶尔,一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一次降服安南,一次降服缅甸,两次降服廓尔喀,加上一次镇压台湾人民起义的所谓“十全武功”沾沾自喜,而且聚敛以享的作为也日益加剧。他把当时劳动人民辛苦创造的财富视为已有,大肆铺张、任意挥霍”。[6]

乾隆四处巡游,大都打着皇太后的旗号。西巡五台山,为太后求菩萨保佑长寿。东巡祭孔,中途登泰山,为太后祈福。南巡陪太后浏览江南山水,借山川之秀娱畅慈母情怀。乾隆打着圣母皇太后的旗号南巡游览水乡秀景,其实他自己更为追求游山玩水之享乐。乾隆三十年(1760年),乾隆以太后年事已高为由,宣布从今以后不再南巡。然而,十五年以后,乾隆又举南巡,各地方官,极尽奉迎之能事,搭彩棚,办筵席,饮宴歌舞,大肆铺张,其排场之大、耗费之多,无疑是胜于历次南巡的。乾隆对迎驾官坤、扈从人员厚加赏赐。挥金如土的乾隆,只知聚敛劳动者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聚敛以享”之所为,是酿成清王朝腐朽与“康乾盛世”败落的一个重要祸根。

(三)天灾人祸民生艰难

乾隆步入晚年以后,由于他自信大清帝国已经是太平盛世局面,所以不留意人民的生计。随着人口增多,开垦范围扩大到山荒河淤,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但留下了严重后果。即亦造成大量水土流失,致使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乾隆前期,屡兴水利工程,并以治河兼赈济并举的方式来解决浮在表面的矛盾。乾隆四十年至四十四年,“湖北、四川发生大灾荒,受灾面积很大,各地记载的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如湖北当阳县“民食树皮殆尽”,枝江县“饥民冻死无算,民掘观音土及榔树皮、葛枝充食,然赖以存活者只剩二、三”[7]。

天灾使百姓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乾隆用人不当,权落和珅造成的人祸,使民生更加艰难。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军机大臣傅恒病逝,乾隆为了在满族中选拔人材,他看中了和珅。得到乾隆恩崇后,和珅从一个銮前仪卫的卫侍,很快变成御前卫、副督统。四年之后,和珅竟官居户部侍郎,前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成为参与军国大政的核心人物之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刚过40岁的和珅,不仅任过许多要职,而且被乾隆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官居一品。和珅揽权以后,贪官污吏横行。乾隆恩崇和珅,权势薰天的和珅包庇大大小小的贪官,致使官场上上下下掌掌权者,毫无顾及地鱼肉百姓。据《皇朝政典类纂》记载:贪婪的地方官,“任意浮收,有一石加至数斗,甚至增加一石,浮收不已”[8]。由此可见,乾隆晚期,天灾人祝致使民生艰难,千百万劳动者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

(四)官逼民反楚天怒吼

频发的自然灾害,百姓承受着重重磨难。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夏之交,江苏、河南、山东、及安徽大旱,农民种不上地,吃不上饭,“灾之民嗷嗷待哺,然而地方官竟漠不关心,致使百姓“不得不刨挖野菜,采取榆钱充饥”[3]。由于百姓不甘心官府和地方财主的欺压,屡次发生或抗粮或抢粮,乃至反抗清政府压迫的斗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循化厅的撒拉族人民在苏四十三领导下,发动反清起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爆发了田五领导的甘肃通谓新教回民起义。苏四十三和田五先后领导的撒拉族、回族起义,预示“康乾盛世”即将败落。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朝文武大臣正忙碌于筹办乾隆登基六十年大庆及传位的活动,先后爆发了湖南、贵州的苗族起义及湖北、四川、陕西白莲教起义。湖北为楚地,楚天怒吼,进一步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史学家把爆发于嘉庆元年(1796年)的白莲教起义,视为“康乾盛世”终结。

红红火火的“康乾盛世”败落了,举步相随的避暑山庄,也与“康乾盛世”同步走向下坡路。乾隆传位于嘉庆以后,白莲教起义的熊熊烈火席卷了巴山蜀水,秦陇高原,势达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诸地,前后持续九年之多。忙于镇压农民起义的嘉庆,无暇顾及避暑山庄。日渐冷漠萧条的避暑山庄,从1820年9月嘉庆帝死在这里以后,四十年间偌大皇家园林再也无人居住。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侵略者的利炮吓破了胆。特别是1856-1860年之间,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更使软弱无能的咸丰皇慌慌不安,他于1861年逃到承德避暑山庄避难。躲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西暖阁里的咸丰,批准签订了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避暑山庄留下令人感到耻辱的历史印迹。1861年8月,咸丰死于避暑山庄。咸丰皇帝死后,身为皇帝贵妃的叶赫那拉氏,因其子载淳即位为帝,她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这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为了夺取最高的权力,她在避暑山庄进行了一系列阴谋活动,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登上了清王朝实际掌权者的宝座。皇帝年幼,她以垂帘听政为名,为所欲为。1861年按着她的意愿,以清政府之名下令:“……所有热河一切未竞工程,著即停止。”[3]从此以后,避暑山庄伴随“康乾盛世”同步衰败了,变成了凉落凄凉的荒园。总之,避暑山庄是与“康乾盛世”举步相随入列清史、携手并肩同登高峰,并且同步走向下步路,直至最后衰败。

[1] 唐晓峰.康乾时期京师文化的繁荣及其国际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2] 中国科学院,编.明清史料[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1.

[3] 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李治亭.“康乾盛世”解读[J].人民论坛,2010,(7).

[5]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 孙文良.清帝列传·乾隆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7] 戴逸.简明清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 (清)席裕福,等.皇朝政典类纂[M].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局,1903.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盛世乾隆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盛世盛开盛唐花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盛世国庆
“治世”与“盛世”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