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应用型《写作》课程的实践探索

2014-04-08 21:09刘丽梅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写作应用型建构

刘丽梅

(邯郸学院 教育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5)

建构应用型《写作》课程的实践探索

刘丽梅

(邯郸学院 教育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真正落地,就必须改造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的架构,建立应用型课程。本研究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写作》课程为例,探讨建设应用型课程的实践路径。即以“适应性”为核心理念,建构适应社会需求、学科逻辑和学生特点的“有用”、“有据”、“有趣”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问题引领,以归纳、类比为逻辑主线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懂理论、会品评、善思考、敢表现”,“有见地、有能力、有魅力”的应用型写作人才。

应用型;写作课程;实践

课程是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统领下,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通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定位的新建本科院校,急需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课程。《写作》是大学中文类专业本科生传统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新兴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大多保留了它的主干课程地位,它本应是对学生最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是近年来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写作》课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体系驳杂,实践指导匮乏。对学生而言,学《写作》“无用”、“无趣”;对教师而言,教《写作》要了解古今中外大量作品和文艺理论——“费神”、要批改大量作业——“费力”。因此,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种局面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薄弱,写作所凭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化程度。怎样构建《写作》课程,才能使课程走出困境,使学生从中真正受益,形成写作能力?

一、明确培养应用型写作人才的课程目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统领下,《写作》课程目标要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到支撑作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文字能力比写作理论更为重要,它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日常交流、职业生涯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教育业、文化产业、公务员考试等大学生热衷的就业渠道更是对写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写作》课程目标定位不应该以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应该落脚在培养应用型写作人才。

具体说来,《写作》课程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根本目的,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介绍并使学生了解基础的文体写作知识;教会并使学生掌握写出文从字顺、符合文体规范的文章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主动观察、分析、判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具备“懂理论、会品评、善思考、敢表现”的写作主体素养;进而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从事各类与写作相关的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有见地、有能力、有魅力”的新型人才。总之,《写作》课程应成为一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写作人才的“龙头”课程,《写作》课堂应该成为人文教育、素质培养、技能传授并举的“场”。

二、建构有用、有据、有趣的课程内容体系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独特性,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文本的“解读者”和“建构者”,他们追求多元的方法理论基础,重视学习经验和实践,主张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课程[1]4-5,238。受此启发,《写作》课程建构既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应认知规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又不能抛弃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系统性和预设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走向低效。

(一)应用型《写作》课程理念的核心理念

应用型《写作》课程理念的核心理念是“适应性”:一要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二要适应学科逻辑,三要适应学习者自身的特点。

(1)社会(职业)对《写作》课程的要求。社会要求大学生能够表达自我、融入团队,具备基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新闻出版、影视传媒、文化创意等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作品鉴赏分析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创作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和写作相关的能力。学生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还需要具备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

(2)《写作》的学科特点。写作学是最具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学科之一。它的理论基础除了文艺理论之外,还需要涉及文学、修辞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传播学以及思维科学等等。因为写作活动本身就是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复杂活动,其本质是一种以思想为内核、以语言为媒介,以文本为形式的思维、表达、沟通活动。要提高写作水平,在认知层面不仅需要传统写作学强调的阅读积累、语言运用技巧和对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以及对认知、思维科学的理解和运用;在技能层面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在情感态度方面需要具备表达的热情和创造力。

(3)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写作》课程的授课对象一般是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大一新生。他们虽然在中学接触过文学写作的理论和实践,但不够系统和深入,新闻写作和科研写作对他们而言都是崭新的课题。在感情上,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是既爱又怕,他们大多有过情之所至、信手涂鸦的写作经历,但是对“作文”课和“命题作文”普遍缺乏热情。更令人忧虑的是,很多人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应试型的作文套路,习惯于用套用范文模板的方式进行习作,致使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的好奇心和能力严重退化,写作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严重不足。同时,在学业的重压之下,他们中许多人对经典作品的阅读经验严重不足,对相关写作学、文艺学理论的了解更是趋近于零。

(二)应用型《写作》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建构的原则

基于“适应性”课程理念,《写作》课程内容的建构要坚持“有用、有据、有趣”的原则,搭建社会用得到、理论有支撑,学生愿意学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

(1)有用。选取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最需要掌握的文体(如新闻写作、文学写作和科研写作)进行分专题重点学习,把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基本技巧分别融入各个专题中,进行各有侧重的教学和指导,引导学生涉猎应用写作的相关知识。同时充分注意大学的特点,从较高层次的写作能力,尤其是研究性写作能力的培养上,进行写作训练。可以在基础性内容之外,设置提高性、拓展性内容,如介绍国外创意写作的基本情况、新闻选题和采访技巧、时事评论、影视文学(剧本)、文献检索知识等。

(2)有据。有针对性地介绍大学本科生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普通文体写作和文艺学的基础理论,使学生了解写作的基本知识,初步建构基本文体写作知识体系;从而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使学生学会甄别作品的优劣,提高鉴赏能力,主动地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

(3)有趣。在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时,除了经典作品外,尽可能多选择当下的热点作品、热点问题,努力达到课程与时代同步,同时注意选取同学中的优秀习作进行展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注重书面表达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口语表达、即兴表达的技巧,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三)应用型《写作》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建构

《写作》课程内容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写作现象的观照相结合;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写作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课堂单项训练。包括观察力、感受力、谋篇布局能力、文字表现力等方面,可以采用佳作推介、即兴表达、话题展开、话题评论等形式。

(2)课后作业。教师指定文体及命题范围,学生写成文章。

(3)课外综合素质训练。与课后作业结合,完成实际任务,如采访、剧本演出、读书报告等。

三、探索问题引领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份来自校园的调查显示,在大学校园里,“逃课族”的队伍已颇具规模,一些高校基础课逃课率在 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 20%左右。促使学生逃离课堂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上课的内容和形式太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象抄笔记的器[2]104-105。课堂为什么“沉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按照演绎推理的思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课堂讲授普遍遵循“概念——原理——应用”的逻辑路线,教师把教学内容“掰开了”、“揉碎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喂养学生,但却让学生倒了胃口。

怎样使课堂“有趣”?根本的秘诀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喂养,变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营养。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思路,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问题的情境,运用归纳和类比推理,从对个别性问题的探究入手,推出一般性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将此结论迁移到更多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现实的任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制造“预期失效”的问题陷阱,建立“自然的批判判性学习环境”[3]47,鼓励学生尝试,允许学生犯错误,不割裂肢解单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归纳、类比式教学法的逻辑路线是“问题——分析——解决——提炼——迁移”。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并且有意识用于实践。例如在学习诗歌的写作时,教师可以把当代热议的一些非典型的诗歌作品呈现给学生,如“梨花体”、“羊羔体”等,用它们去挑战学生头脑中对诗歌的传统认识,使他们产生“这样叫诗吗”、“什么是诗”的疑问,然后通过讨论,并与主流诗歌对比,形成对诗歌特性的认知,用以指导今后的诗歌创作;在学习散文写作时,可以从余光中对流行散文的分类,即“学者的散文”、“花花公子的散文”、“浣衣妇的散文”和“现代散文”[4]3-8入手,引导学生观照纷繁复杂的散文创作的现状,形成自己的散文观;学习影视文学(剧本)创作时,可以从热映大片和春晚小品品评切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提高鉴赏能力,甚至可以要求学生组建团队,创作自己的戏剧小品或微电影。这个过程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思想碰撞与沟通,师生双方都会从中得到美好精神享受。

在选取具体的教学方法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课前对所讲内容进行研究,并针对相关问题分析作品,推荐佳作,进行鉴赏和评价。引导学生多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分析、讨论、总结、提高。通过(学生)写-(教师)讲-(大家)评-(作者)改-(媒体)展五个步骤,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完成学生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全面提升。特别是要通过小组交流、全班研讨、小结评价以及运用提问、反思、讨论、抢答、辩论、选择、模拟、想象、举例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充分发表意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增进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促进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

此外还要注意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交流平台。借助它们增大课程信息量,增加更多的作品实例供学生分析借鉴,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针对性,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加强师生互动。在课程考查方式上,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的文章在各种媒体上公开发表,在期末总评成绩中也可予以适当的加分。

当然,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单靠一门课程无法收到全面的效果。因此,进一步探索贯穿大学四年的写作训练新体系将成为写作课程改革的又一新课题。

(责任编辑:苏红霞 校对:朱艳红)

[1]威廉姆斯·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吴苾雯. 向中国大学说不[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3]肯·贝恩.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余光中. 剪掉散文的辫子(代序)[M]//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

H15

A

1673-2030(2014)01-0096-03

2013-11-10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 “十二五” 规划专项课题:美育理论引领下的大学写作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250175)和邯郸学院校级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家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2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丽梅(1971—),女,河北石家庄人,邯郸学院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写作应用型建构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建构游戏玩不够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