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路径*

2014-04-09 06:54马艳萍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关帝关公关羽

马艳萍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关帝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路径*

马艳萍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关帝文化是在民间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学界对关帝文化研究多集中于历史文化学的历史叙事方式和精神解构,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觉探究其德育资源现代转化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探究这一问题对于道德文化和道德文明建设有一定价值意义。

关帝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

一、关帝文化的历史源流

关公形象和文化已流传千百年,它深受普通百姓、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的共同拥戴。关羽从一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逐步发展为覆盖全社会、延伸海内外的忠信义勇的化身,成为中华民族广泛崇拜的符号。我们所说的关帝文化是指关公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物质载体和社会影响的总和,是一个多层次、多文化的复合体。

据陈寿的《三国志》描述,关羽出身卑微,生前只有个县级待遇的封赐,在他默默无闻了800年后,宋代的宋徽宗给他连升了三级,终于为“王”。后来,明神宗将关公褒封为“协天大帝”和“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至此,关公被加封的世俗官位已无可复加,关公是中国二千余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唯一一个被封为“大帝”的人。有资料记载称,清朝统治者对关羽的崇奉更甚,关羽得到清室最后一次加封,称号最终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全长二十六个字,可谓尊奉之至、无以复加了。

从这可以看出,从宋徽宗开始,历代皇帝对关羽的推崇不断升级,特别是明神宗和清朝历任皇帝,对关羽不断加封,最终使关羽成为远超过一般俗世帝王的关圣大帝,使三国名将关羽终于由侯、公、真君、王,登基为“帝”,由神入圣,最终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正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在中国古代的名人之中,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只有两个人,即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他们被后人推举成了中华民族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关公是中国崇武文化中唯一能与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明清,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甚至超过了千古一圣的孔子。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谱写出一曲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关羽在后世的影响是同时代其他风云人物不可比拟的,清代已有对联说他“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1]关公是封号最高的从人到神的楷模。

关帝文化是中国信仰文化中颇具特色的文化项目,通过历史传播已形成世界性文化现象。关公文化和信仰在历史上还曾通过宗教和史诗双重途径,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至今遗存仍很多。关帝庙在中国不计其数,有几十万座,史料记载“城乡多有,不可胜载”。据说关帝庙建设,仅台湾就有数百多座,东南亚各国大大小小的关庙超过四万座。甚至在许多店铺、家庭里,都供奉着关公。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关公崇拜之盛,已远远超过了孔儒崇拜。

二、关帝文化德育资源的内涵

关帝文化德育资源即是其所蕴含的道德文化,包括道德观、道德精神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关羽的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在关羽身上而成为万世共仰的就是“忠、义、仁、勇、信、礼、智”。具体的道德文化体现有:忠义勇道德文化、友爱诚信道德文化、智慧正直道德文化、嫉恶如仇道德文化等。

(一)忠义勇道德文化

关羽不仅武艺高强,更是忠肝义胆,壮烈千秋。与刘备和张飞结识,三人志同道合,亲如兄弟。后世传说他们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一直秉持“忠义”的原则。忠,是对汉室忠心耿耿,诛杀贼臣,浴血万里,马不停蹄;义,则既有与刘备、张飞的兄弟之义,更有为人、处世、安天下的大义。勇,在刮骨疗伤以及过五关斩六将的典故中充分地体现。

关公身上所具备的“忠义勇”的优良品质在国内外、在世界各国人民、在世界各界和各个阶层,都已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认同感。关公文化已经跨越国界、民族、人种、政治、阶层,成为普遍信仰的一种文化。

(二)友爱诚信道德文化

大斑病、小斑病是玉米种植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病害,主要病害部位是叶鞘和苞叶,在病情严重的时候,果穗也会被波及,最初病斑呈现水浸状,之后会逐渐变成青灰色,接着会呈现褐色,直至玉米植株枯死。针对这种病害,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及时消除越冬病菌,减少发病几率。

友爱诚信作为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已传承数千年。民间流传着各种诚信典故,而关公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关羽信守承诺,始终牢记结义时的誓言,虽九死其犹未悔。还有关公夜读春秋的故事,使得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的信条在关公身上失了灵。这反映的不仅仅是关公对皇兄的友爱,更反映出关公诚实守信的品质本性。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诚信更是友爱的前提。缺少诚信,人们之间就会失去信任,甚至彼此猜疑,人际关系就会紧张,自然也就谈不上友爱;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友爱,就不会互相帮助。一个由缺少诚信友爱品性的国民组成的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因此,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现代化教育中,应当重视友爱诚信的精神教育,让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

(三)智慧正直道德文化

民间传说还刻画了智慧仁义的关羽形象。“单刀赴会”深刻的反映出关羽的英勇无畏,并非是匹夫之勇,而是一位有智谋、有胆识的将军。正是因为关羽的机智、勇敢,使他在伏兵圈里,也能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巧妙地脱离了险境。还有关羽义释貂蝉的传说。说关羽藏起貂蝉,曹操派人捉拿,貂蝉扑剑自戕。另说貂蝉在关羽安排下返故乡,终老故土,也有说是出家为尼。等等。

(四)嫉恶如仇道德文化

想当年董卓专权,鸩杀少帝,百官无计可施,只能相对哭泣。对董卓的暴虐无道,刘关张挺匹夫之勇投身反董联合军。在这种情形之下,关羽自告奋勇提出,他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有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佳话。关羽地位卑微而不畏恶敌,体现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膜拜的神圣偶像。

关羽具有的众多品质所体现出的道德文化,值得我们揣摩深思。应当将他的优良品质充分发掘,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精髓,从而实现关帝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三、关帝文化道德资源现代转化路径

虽然仁爱、忠诚、信义等品质因为时代不同,含义也有所差异,但在当代现实生活中,仁爱、仁慈、爱心;忠心、忠诚;见义勇为、仗义执言;义不容辞、仁至义尽等合理的行为准则仍然会受到人们的称赞。历史文化是无法割断的,新旧历史文化之间依然存在着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还相当严重。有的人见利忘义,为赚钱不择手段,敢向病人要红包,敢在食品里动手脚;有的人不讲诚信,坑蒙拐骗,食言而肥,有约不践等等。这些行为既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和荣辱观,也有悖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使炎黄子孙为之汗颜。[3]关帝道德文化,在很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契合的,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当今学者也有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为“十德”的,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使人生的每个阶段、社会的各种角色、各行各业,都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和操守,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童叟无欺等。[4]关帝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风土和源流。

如此,要将关帝文化具有的道德精神和内涵融合于现代的道德教育,将关帝文化中的道德资源转化为现代德育的内容。关帝文化道德资源现代转化是指一定的教育群体或教育者将关帝文化道德资源即其所蕴含的道德文化应用于现代人的道德教育,使其道德精神或道德观内化为现代人的精神境界和行为动力。具体的转化路径有如下几点:

(一)学界转化路径

就是学界应当对关帝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确认、自觉和自信,挖掘其道德文化内涵,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如举办一些这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如东山召开关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建庙610周年庆典活动在东山县铜陵镇隆重举行。其间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东山县人民政府等主办,台湾宜兰礁溪协天庙等协办的海峡两岸关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也适时召开。

(二)社会转化路径

即社会特别是政府对关帝文化的确认、弘扬和传播,主要路径是加强闽南关帝文化载体的建设、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等方面。如闽南地区的漳州市在东山岛举办旅游节,是关于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的,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侨胞的关注,各新闻媒体也会对此进行大量的报道和宣传,使之影响较好。关帝文化旅游节以关帝文化为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增强两岸民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强化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海西经济的繁荣和台湾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三)学校教育转化路径

就是将关帝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应当正确地理解和倡导这种精神,让它成为学生为人处世中一种高尚的行为准则。闽南地区的高校都很重视闽南文化教育,如闽南师范大学建有闽南文化研究院,同时设立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闽台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致力于推动两岸闽南文化、教育交流。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多地学习闽南文化,而关帝文化特别是其道德文化是闽南文化及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的同时,还应善于宣传和利用关帝文化的积极影响,加强关帝文化中优秀品质的教育,使其有价值的德育资源转化到现代德育教育之中,从而提升其道德素质。

(四)民间转化路径

如闽南地区对关帝文化的确认、交流、民俗信仰活动等,关帝庙随处可见。关帝庙是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关公信仰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就关帝庙建筑而言,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兴衰演变,最终形成了“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蔚为壮观的局面。关帝庙建筑是一种祭祀性建筑,它带有明显的宗教礼制性色彩,符合儒家提倡的纲常伦理思想。而建于众多村落的关帝庙建筑不仅是祭祀关羽场所,还是地方文化生活的活动中心,具有强烈的民间性。这对于民众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文化转化路径

可以通过关帝文化旅游实现教育,关帝文化旅游价值是基于关帝信仰及其文化现象而形成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因素与事物,仁、义、礼、智、信是关帝文化旅游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武圣文化和财神文化是主要旅游文化。也可以通过文艺作品、演出等艺术文化形式实现教育。

[1]于志斌.关羽: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文化的“变异复合”[J].苏州大学学报,1996(1).

[2]罗中起.马克思的神话理论——兼评神话学研究中的几种观念[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刘志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6).

[4]刘长允.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光明日报,2012.

The Modernization Path of Kuan Tai Culture's Moral Educational Value

MA Yan-ping
(School of Marxism,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As a part of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ulture,Kuan Tai culture still has its wide influence on Chinese citizens today.Nowadays academic researches on Kuan Tai culture mostly focus on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its spirit structure,thus attaching insufficient importance 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ral resource from the vis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ploring this issue may have certain valuable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culture and moral civilization.

Kuan Tai culture;the resources of moral education;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G461

A

1009-1734(2014)06-0096-04

2014-04-01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研究”(FJJKCGZ13-046)的阶段性成果;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项目”成果。

马艳萍,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研究。

猜你喜欢
关帝关公关羽
“关羽”去世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关公面前耍大刀
华容道
成都武侯祠两个不合历史、礼制现象的文化释读
建构主义视角下关羽“关帝”角色的形成
关公工艺
闲话关羽护嫂
关帝
关羽大意失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