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的名义追寻

2014-04-09 19:09牛寒婷
书屋 2014年3期
关键词:斯塔尔沙龙夫人

牛寒婷

在巴黎,女人不会被视为文明的附属品或装饰品。她们是文明的工具与证据。女人就是文明。

——露辛达·霍德夫斯:《自由、爱与欢愉:点亮巴黎的女人们》

肌肤一般的肉粉底色,氤氲着深浅不均的淡蓝色块,中间是蓝色笼罩下一个艳俗女人半裸的后背,还有那凸显了欲望的微张的嘴唇、精致的侧脸,夸张得几乎占了半个封面的一大束浅粉色玫瑰花……这有点诱惑和暧昧的封面,显然有意迎合读者的色情想象,这使《自由、爱与欢愉:点亮巴黎的女人们》像个自我推销招揽生意的站街女郎,连“欢愉”、“爱”、“自由”、“女人”这样的字眼,都像是有意打造的这个欲望时代的微缩景观。所以,我差一点就与它失之交臂,多亏一个对它深以为意、同样痴迷于以自由和爱为名义追求欢愉的朋友,向我强烈地推荐了它,我才得以和它结缘。

就好像我们总会厌倦一些听起来完全正确的废话,对按部就班死气沉沉的生活,我们忍受的极限在哪?现代生活把每个人都牢牢地捆绑在固定的社会角色上,生活中的一切永远“正常”进行。可人有时是不安分的,总会不自觉地想要突围,就像露辛达·霍德夫斯,这个曾经担任过国家副总理助理、政治秘书等显赫职务的“公权化”女性,突然有一天,面对职业晋升的机会,却开始了骚动与徘徊。对此类事,也许不必大惊小怪,生活中似乎常有人这么矫情地呻吟或哼哼叽叽,可我们的女主人公、故事的讲述者露辛达却不同,她行动了——辞职。

想重新来过,渴望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或者,就只是在原地用力一跃,看看这尝试游离的跳跃能有多远,看看这逃离日常生活规定性的努力能否达成。当然,我说的并不只是更换工作挑选职业这种表面化的行为,也不仅仅是突破职业—男人—婚姻—子女等普通女性惯有的生活模式,而是像露辛达这样,展开着一种看似不着边际、百无用处的想象,进行着一种更为深入内在、直指存在方式的选择和思考。当然,这关乎行动,但首要的和关键的,它关乎一种内心生活的必需和必然,就像一个人终于听从了自己心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的召唤和指令。

过一种内心生活,阅读是最简易也是最贴心的开始。露辛达带着生命的困惑,开始了自我探寻式的阅读——关于女人的阅读。她一向喜欢的女作家柯莱特、南西·米特福德、伊迪丝·华顿的作品和传记,让她的视野集中在了那些离经叛道、放浪形骸、自由欢愉的女人身上。在阅读中,这些非凡的女人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在巴黎这个魅力之都的精神统摄下被串联了起来,“仿佛一条条织就了整个巴黎故事的丝线”。她们的勇敢和狂野、纯洁和背德、智慧和愚蠢、坚强和顽劣,像一朵朵恶之花,对露辛达产生了魔力,让她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于是,露辛达走入巴黎,开始了现实与想象的双重漫游。这本畅游巴黎的旅行记,就是她对这些巴黎女人的精神追寻,也是她的一次灵魂流浪般的自我拷问与生命探访。

就像这本书的设计宣传试图以时代欲望化的符码吸引读者,对人的欲念和欢愉,我们是否也简单化地借用了这个时代对它的注脚,抑或仅仅带着道德戒律和伦理规范的有色眼镜来打量它?对于欢愉,是否应首先葆有来自生命本身的理解和尊重?认识事物,回到其原本的面貌和存在根基,是逻辑展开和理性考量的起点。这是露辛达这本书首先带给我的思考。巴黎是让人快乐的城市,对所有被它征服的人来说,欢愉是它的秘密武器,在这里,追求享乐、满足身心欲求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乔治·桑、荷坦丝、蓬巴杜夫人、约瑟芬、斯塔尔夫人、柯莱特、伊迪丝·华顿……这些为巴黎所深深吸引、塑造了巴黎也被巴黎所塑造的女人,义无返顾地追求和创造着生命的欢愉。十七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交际花、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妮侬相信:“聪明才智若不能带来快乐,就不叫聪明才智。”而生活在二十世纪巴黎的南西·米特福德则提醒:“在十八世纪,人们不会用现今我们这个沉闷时代漠然否定的态度,去看待欢愉。”该如何看待欢愉,理解欢愉,想象欢愉,体验欢愉,如果你有些迷惑,不妨先跟随露辛达走一趟巴黎。

在露辛达的精神漫游中,让她首先着迷的,是十七世纪马萨林女爵荷坦丝。荷坦丝二十三岁出走,离开卫道士一般的丈夫和四名子女,抛下宫殿和地位,在欧洲四处游历,先后成为萨福邑公爵、英皇查尔斯二世的情妇,她的丈夫耿耿于怀,甚至诉诸法律四处追捕她,但在英格兰度过余生、死于伦敦的荷坦丝,始终不曾再回法国。其时,美丽而又大胆的荷坦丝的行为和趣闻,已成为上流社会的谈资,她的游历生活不断受到关注,她每一步的人生历险,都像连载故事一样被人们所期待和传播。抛开外在的行为和人生传奇,对荷坦丝而言,她始终按照自己的感觉和内心感受行事,那些规范禁忌、世俗准则,从来就不是她行为的依据,就好似,尊重只有一次的生命,尊重生命向往的自由快乐,是她不得不进行的唯一选择。即便寄人篱下,她依旧冒傻气似地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顾现实利益地我行我素,成了她的天然标签。对此,露辛达评价说,“荷坦丝对于欢愉的追求一点儿也不放荡,就像一支箭,直接、明快,近乎天真”。

但露辛达对精神偶像的崇拜,并不缺少理性的介入。她激赏荷坦丝惊世骇俗行为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导致这些行为的荷坦丝的性格弱点。“真相是荷坦丝的肤浅、虚荣和有勇无谋,正是她之所以有胆量的要素。正是这些人格特质,给了她逃跑的力量。那些深思熟虑的女人,内向的人,杞人忧天的人,或者敏感纤细的人,无法像荷坦丝那样狂野地投奔自由,而且还幸存下来,发光发热。我并非无视于她的缺点而崇拜她,我正是因她那些缺点才崇拜她。要解释这些实在太困难了……”在这里,露辛达的评价直达本质,坦诚、率真、辩证、智慧,像荷坦丝的人生一样迷人。露辛达痴迷荷坦丝的行为,也批判她的行为;欣赏她的人生选择,又指责她选择的动因;为她辩护,却不放过她的瑕疵。她对她的崇拜与批判,像生活的现实与心灵的现实一样针锋相对,却也同心灵与生活终于相安无事一样和谐完满。悖论的崇拜,批判的和谐,神魂颠倒又清醒执著的痴迷,无法用理性和语言解释的奇妙——这只能是一种美的抵达和奇迹,是美的魅力使然。唯有出于美的欣赏和赞叹,才使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体察和亲近,悬置了苍白的道德和戒律,放逐了人性的顽劣和缺陷,跨越了久远的历史时空,创造了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的融合。露辛达以美的名义和一颗朝圣的心,执拗地寻找荷坦丝的棺木,追寻荷坦丝的精神足迹。追寻之中,多重的美的力量——荷坦丝的生命之美,露辛达的追寻之美,人的存在之美——展示着人性的丰富和婀娜,创造了生命的自由与奇迹。生命的一切,包括欢愉,只为美存在。endprint

欢愉不仅仅是肉身欲望的快乐满足,它也是精神的,甚至更是精神的,不可没有智性的参与和表达。身心的双重欢愉才是更为深邃迷人的人生乐事。沙龙是巴黎欢愉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象征,沙龙是催生思想活力、智慧光芒与心性自由的所在。带着对沙龙生活的深深向往,露辛达进入了十八世纪知名文化沙龙女主人德梵夫人的世界。德梵夫人的头衔和财势都很平常,她和乡下丈夫离了婚,其后的大半生依靠他人的慷慨解囊。在五十五岁失明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她凭借着聪明才智和独特人格,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沙龙女主人,在文艺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谈书、朗读书信、打情骂俏、说笑玩闹,德梵夫人的沙龙“像妙语如珠的庆典”和欢愉王国,富兰克林、霍勒斯·沃波尔、休谟都是她的座上宾。十八世纪是推崇理性的时代,但“这所谓的理性,不是那种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的理性,而是一种狂野奔放、自由心证的理性”,这理性结合的是生命的活力:它机智、嘲讽,而不刻板、严肃,它看重灵性、才气、品味,而不教条、肃穆、道貌岸然。这放荡不羁的理性,与智性的欢愉暗通款曲,而贯穿它们之间的,正是生命的自由。

三十年间,失明的黑暗沉寂与主持沙龙的热闹活跃,这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现实,鲜明的对比与反差,怎么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动力,支撑着一个已然老迈的女人在黑暗中执著地选择一种智性生活——正是在这,露辛达带我们透过交际花、沙龙主人德梵夫人的生活欢愉,触摸到了她苦痛的灵魂。与她所主持的巴黎最欢乐、最热闹、也最展现其熟女风范的沙龙生活相对,德梵夫人深切地感受到活着的不幸和痛苦。她否定宗教,恐惧死亡,她为虚无所俘,她对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充满深深的绝望,她为灵魂失落、意义丧失的生命本身所折磨,她厌世、悲观,无时无刻不处在深刻的自我怀疑之中。一边是对俗世生活的投入、执迷、眷恋和享受,一边则是对投入俗世的生命和自我的否定、游离、拆解和抛弃;一边是对意义、灵魂、存在、智慧的探索与寻找,一边则是对这探寻的否定与放逐。即便如此,德梵夫人现实选择与精神困境的悖论,却依然是一种清醒的自我抗争和勇往直前。她相信智性生活的力量,信仰人的理性、逻辑的魅力,所以,虽然她时时刻刻审视着自己的内心,感受着生命中大的痛苦和空虚,却又以更大的超乎寻常的热情,投入到社交、艺术与欢愉之中——正是沙龙生活为人的智性与理性提供了完美展示和自由创造的舞台——以获得尽量多的心智自由与欢愉能量,去战胜人生漫无边际的黑暗与沉沦。她不伪饰残酷的人生现实,不遮蔽困苦的心灵体验,面对生命的存在,德梵夫人勇敢而坚毅,即便是死亡,也无法让她屈服。她死前同意神父前来祈祷,可是她终究忍不住趾高气扬地教训神父:“神父啊,我什么都配合你,只要你答应我三件事情:不要发问、不要规劝我、不要向我传教。”也许是近三十年的失明,早已让德梵夫人对虚无与黑暗的生活无所畏惧、游刃有余,在最后的死亡和一切的寂灭跟前,她依旧保持着灵魂高傲而决绝的姿态。

追求欢愉的交际花和沙龙女主人,是伏尔泰所言“老去的年华因苏醒的智慧而闪耀的女人”,在这些露辛达所追寻的女性之中,也许没有一个能像斯塔尔夫人那样,在追求欢愉之余,投身政界,染指权力,以非凡和强硬的态度,与男性和男权社会对女人的压制相对抗,超越性别的局限,以一个大写的“人”而存在。作为政治家,斯塔尔夫人让卧房具有社交功能,甚至成为“欧洲自由主义政治及先进思想的总部”,她发表文章,出版小说,主持沙龙,在与情人们进行情欲交流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介入他们的思想世界与政治生活。面对威胁和强权,她从未放弃过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坚守,“人要听从自己的信念”。作为拿破仑的头号死对头,她与拿破仑之间的互相仇视,是人格对等意义上的精神较量。相比夺取斯塔尔夫人的性命,拿破仑深知,让她离开巴黎才更让她痛苦。但长达十二年的驱逐令,虽然让斯塔尔夫人无比绝望,可她却丝毫不曾妥协。她的小说《黛尔芬》、《柯妮,或者意大利》是自我人格的宣言,是她灵魂的写照。

“真正的欢愉之于我,仅存在于爱、巴黎与权力当中”。这著名的告白与宣言,让斯塔尔夫人成为追逐欢愉的女人中的异类。正像露辛达描述的,“对斯塔尔夫人而言,法国代表文明,文明则意味着爱、政治、艺术以及最重要的——谈话。”斯塔尔夫人的观念、强势和坚持,都源于她对智性生活乃至人类文明的信仰。如果说德梵夫人对智慧与理性的信仰,让她投身沙龙生活,穿越了生命的黑暗,救赎了困境中的自我;那么,斯塔尔夫人则凭借对文明的信仰,投身到深广的社会实践中,践行更具创造性的发展自我的欢愉,“参与政治是文明的体现,而体现文明正是一种欢愉”。文明的价值和意义,首先体现为对个体潜能的无限开掘,对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完善;而个体的发展和至善至美,反过来又推进了文明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塔尔夫人如同文明的代言人,对欢愉的追求即是对文明的推进,正如她所说:“除了发展我们的能力,还有什么叫做快乐?”正是站在人类文明的至高点,斯塔尔夫人才能跨越性别的局限,投身最有意义和力量的社会实践,执迷政治与权力,同时反抗男权社会既针对女人也针对整个社会的暴力统治。斯塔尔夫人践行的是真正的女性主义,一种出于“人”的立场的女性自我发展和自我塑造。她知行合一的人生实践,创造了自己,也重新书写了女人。没有什么是女人不能做的,她打破一切疆域的深厚宽广,她开创崭新道路的义无返顾,彰显了伟大独立的人格。正像她曾经描述拿破仑的那句话——“天才没有性别”,斯塔尔夫人的遗世独立,显示了天才的人的存在与价值。

好像早已超越了欢愉本身。从欢愉、欲念、身体、爱情出发,露辛达触及和抵达了文明、理性、智慧、自由。借由这些女人,露辛达终于找到了自我选择的理念与根据。我突然明白她只择取荷坦丝、德梵夫人、斯塔尔夫人三个女人做立体式描述的理由了——是因为率真、心性自由、勇气、智慧、逻辑、灵性,这些生命个体存在的可贵价值,刚好被她们完美地展现。重要的并不是容易被混同于这个欲望时代幻影的“自由、爱与欢愉”,而是支撑、塑造和抵达“自由、爱与欢愉”的理念本身。有了彰显生命意义的价值和理念的支撑,才会有真正的身心的快乐与愉悦、奔放与自由,才会有不同凡响的精彩的爱情与人生。endprint

露辛达的生命追寻之旅,以美的名义开始,也以美的名义结束。遵从内心的声音,放弃现实世界的利益诱惑,无功利地选择一种心灵生活,这是对美的臣服。如果说美也有功利性的话,那也只能是一种心灵价值的功利——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以美的方式生存,过一种审美的人生,以美的名义追问生命的意义,这源于心灵的内在渴求。现代社会的人们惯于追逐物欲的最大化,对于欢愉和自由本身,也大多肉身化地理解或以金钱衡量,美于是成为遥远的期许。几百年来点亮了巴黎的女人们的故事,像乌托邦童话,也像一艘潜隐的诺亚方舟,成为打开心灵的密匙。无论是荷坦丝、德梵夫人、斯塔尔夫人,还是其他放荡不羁的女人们,都以美的名义生存。在美的感召之下,她们的勇敢、背德、真率、欢愉、智性、执著,闪耀出自由的光芒,与之相对,世俗的道德、禁忌、规范、教条则显得那么孱弱和无足轻重。美的追寻之旅,使露辛达最终明白自己内心的需要。在即将离开巴黎的时候,在斯塔尔夫人的召唤下,在清醒地看到男权社会女性生存的现实后,更重要的是,在美的诱惑下,露辛达决定投身一种有助于观照内心生活、抵达心智自由、标识自我存在的新职业——写作。的确,没什么能比这更接近美了!

露辛达需要的不再是“公权化”的喋喋宏论,而是“一个人的房间”的喃喃私语——桀骜不驯而又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的忠告,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露辛达正是依从美、爱、智性、自由、欢愉和尊严的指引与召唤,寻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爱与欢愉:点亮巴黎的女人们》尽管只是一本空灵散漫的巴黎旅行记,一本忽繁忽简的女人传略记,一本独立不羁的思想漫游记,却因了露辛达强大的自我追问的诉求,美妙的追问过程,理念、智慧、情感的充盈而精彩绝伦,使我们对它的阅读本身,即是一次对生命、对人性、对自由的深刻探寻。这些像星星之火一样点亮巴黎的女人们,包括露辛达,未必都有着俗常意义上的功德圆满,但她们最值得骄傲的是,她们终于成为了她们想要成为的、为自己而活的大写的人,而没有更“顺理成章”地成为被限定的、被束缚的、被规训的“第二性”女人——对于那类女人,一个同样桀骜不驯和才华横溢的女作家露·安德烈亚斯-萨乐美曾经一语洞穿其悲剧的本质:“将呆板视为忠诚,将生活的恐惧视为爱,将病态视为美德,将心理压抑视为精神升华”。显然,穿透世俗观念和男权社会的层层迷雾,站在个体生命而非仅仅是女人的立场,寻找最为真实内在的自我,为仅有一次的生命而顽强地萌芽绽放,这才是“自由、爱与欢愉”的高贵与美丽之所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斯塔尔沙龙夫人
夫人与婆子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MS·CHIC美发沙龙
分享、交流、探讨“CIT2019沙龙”成功举办
Blue Mist美发沙龙
毛泽东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四重着力点与启示——基于斯塔尔的《毛泽东的政治哲学》的政治学解读与反思
骇图
美国内战老枪:斯塔尔卡宾枪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