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2014-04-10 20:10刘智松曹明祥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流利起跑线导学

刘智松+曹明祥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省启动,全省中小学纷纷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不同的维度对新型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进行实践探索。近年来,浙江省龙游县桥下小学进行了“争鸣课堂”的教学改革,它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重构教与学的关系,以“以学论教、辩中求解、做中见学”为基本理念,以“学导学”“学辩学”“学做学”为课堂实施方式,使课堂由“教学”变成了“学教”,教师由“说教”变成了“引导”,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激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构建了新型高效的课堂。“争鸣课堂”的教学范式由“三环五段“组成,即“学”“争”“做”三环节,个体学、合作学、三辩式、反馈巩固、拓展延伸五段式。

一、学导学

学导学:即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具体学情制定的导学单,自觉地对新知识进行预学,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的过程。

操作流程:教师根据要学的知识和学情制定导学单→学生独立完成导学单→教师检查导学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导学案→学生改正或补充导学单上的学习内容。

实施载体:导学卡。做好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引导,为学生提供“导学卡”,通过问题或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发学生去自学教材。同时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摘录,以备课堂讨论、质疑之用。“课前探究”的设计引导策略研究的重点是“导学单”的设计,拟定导学单的“简、趣、导”三字原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课型研究不同的设计引导策略。

1.导趣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分饼》一课中,教师将教材的情境进行创编,通过两个具有较强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构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线。

(1)第一次分饼

用圆形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

(2)第二次分饼

请你帮猪八戒一个忙,把9张饼平均分给四个人。分完后和同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分法。

(3)问一问,看一看,填一填,想一想

① 3张饼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得( )张饼。像这样的分数在数学中叫作( )分数。你觉得这类分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再写几个这样的分数。

② 9张饼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得( )张饼。像这样的分数在数学中叫作( )分数。你觉得这类分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再写几个这样的分数。

通过对教材情境的创编,将对于分数的认识分成由“真分数”到“假分数”两个层次,两个情境既渗透了方法策略的灵活应用,又贯穿了分数的分类知识。尤其是当学生完成两个情境中的“分饼”任务之后,对于新出现的分数究竟是什么分数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这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自学教材、寻求答案。自然,导学单的设计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作用。

2.导疑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晏子使楚》第二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思维训练问题。

小小推论家

——探究晏子的言下之意

例句: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要我钻狗洞,就是访问狗国。

所以楚国是狗国。

(1)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所以 。

(2)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一种到淮北,就又小又苦。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了强盗。

所以 。

教师预设问题关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要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要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感到课文如同矿藏,需要不断开掘;要体现层次化,即为导学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不致使学生感到淡而无味或畏难而退;要切中要害,不宜过多过散,一节课一般不超过3个。

3.导能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综合性学习安排《遨游汉字王国》,其中汉字的谐音错别字这一板块,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导学。

啄木鸟行动

——寻找生活中的谐音错别字

通过这样的一次趣味盎然的活动导学,孩子们也与社会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课堂上,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侃侃而谈、相互交流,其获得的实效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想。

导学设计要符合分层性、选择性、操作性等方面的要求,努力呈现、包含教学中丰富多元的元素。坚持以操作为基础、以自主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发现为目的的教学原则,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争鸣课堂”从有趣、有疑、有做的“学导学”开始,从“有效”走向“高效”。

二、学辩学

学辩学:即是在“学导学”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人自我反思、小组交流讨论、班级集中研讨展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寻求问题答案,提高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学习过程。“学辩学”是“争鸣课堂”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争鸣课堂”有别于其他“先学后教”课堂的基本特质。

操作流程:在学导学中暴露问题→教师批改后进行自我辩学→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互学→以组为单位进行全班展示讨论→存疑或归一,对有关问题继续探索。

实施载体:争鸣单。“学辩学”是共学阶段,为学生课堂上合作交流、思想碰撞提供方法、步骤、建议。此环节的实施载体是设计合理的“争鸣单”。 在学生个体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群体共学与互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由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情况,重点讨论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将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记录在小组共学卡(即“争鸣单”)上,备全班共学讨论用。亦可教师抛出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任务分解,讨论解决。

1.自辩

自辩是在个人完成学导学的任务后,导学单经过教师或学科组长的批改后进行的订正、反思的学习过程。

《生命的药方》自辩实录

掌握基础

学习程序:课前自己独立学习,完成基础部分,学科组长检查后,对错误或没有达到要求的及时订正改进。时间5分钟。

(1)这篇课文我已经读了( )遍,自己认为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我已经会认读这些新词:

熬汤 好转 阻止 月明星稀 闪烁 微弱

放弃 杳无音讯 抽泣 泪如泉涌

(3)我要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词语有:

(4)读了课题《生命的药方》,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科组长对本组成员的导学作业进行逐项检查,依据每个任务的要求给予学生导学作业评价:对完成优秀者给予表扬,对完成不好者督促其进行自辩。在自辩过程中,不仅要反思自己在作业完成上有哪些错误或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如:自己评价认为课文已经读得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而在学科组长检查时却读得不流利,学生要进行自辩,是否没有下功夫去好好朗读,还是朗读时注意力不集中。找到原因后,尽快弥补。通过这样的自辩活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养成好习惯。

2.组辩

在个人自辩后,对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的过程。

小学数学《起跑线》组辩实录

上课后观看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赛视频。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一组辩: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100米和200米起跑线的不同,下面由朱××同学来说说100米起跑线的位置。

生2:100米的起跑线成一条直线。

生1:下面由陈××同学来说说200米起跑线位置,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3:每个人跑200米的起点是不同的,但每相邻的2个队员之间的差距是一样的,成一条斜线。

生4:我有补充,100米的起跑线之所以成一条直线,是因为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相等的。

生5:200米起跑线之所以是弯的,是因为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不一样的,所以只能调整起跑线,使他们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一样,这样才能确保公平。

生1:谁对这个问题还有补充?

生6:我想知道200米的起跑是哪里多了出来。

生1:这样一条直线,这里就是多出来的一部分。(指着导学单上的跑道示意图)

生2:她是问哪里多出来?

生1:这里是圆周长的一半,和这条圆周长的一半的长度是不同的。(分别描出内外两圈的圆周长一半)越里面的跑弯道的时候,跑的距离越短,越外面跑弯道的距离越多。方静文,你懂了吗?

生6:经过你的讲解,我明白了。

生5:因为我们学校的跑道是200米的,所以200米比赛就是跑一圈。

生1:她认为跑200米就是一圈。跑过200米比赛的同学来说说。

生2:我来解释,200米应该说是跑了1个弯道,而不是刚刚一圈。(边说边在导学单上画,并标出终点)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组辩这个环节完全是学生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成员围绕学导学中探究过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解答疑惑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组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发言和思维是自由的,随着组辩的开展,有许多不明白的问题得以解决。

3.班辩

班辩一般是组辩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里对组内讨论的问题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对一些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在班辩中学生以学习材料或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展示过程中的思维的交织和观点的碰撞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共学活动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在汇报过程中,阐述自己的思考,汇报组内讨论的观点和想法,其他小组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见解,向汇报的小组提出质疑等。教师适时引导、呈现各学习小组将小组中未解决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交流,各个小组进行互帮互助,解决问题。

三、学做学

学做学:学生在班级共学后,针对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一些检测性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或是对课堂上辩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丰厚所得的学习过程。

操作流程:教师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或归纳概括出还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学生完成练习(寻找资料和帮助,试图解决问题→检查后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分析(判断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拓展训练(延伸到同类问题的探究)。

实施载体:展示牌。“争鸣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表现,完成练习后的成果需要通过汇报展示得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参与汇报交流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每个小组都想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展现,以便能得到更多的积分。于是摆在教师面前就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安排各个小组的汇报与展示呢?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发现利用“展示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展示牌”就是具有小组特色的书写板,每小组一块,可以是磁性小黑板(或白板),规格大小为30cm×45cm,轻便易书写,适合各组共学时进行记录、板演,更有利于展示汇报时进行现场演示。各个组可以根据本组特点对展示牌进行美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1.模仿做

这类练习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与课堂所学内容相近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

2.拓展做

这种练习是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任务,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

拓展做的“学做学”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要点之后,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应用,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时要注意准确把握练习的难易程度,简单的缺乏挑战,太难的易变混乱、产生畏难情绪,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综合做

这类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综合做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课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适当的情境中进行迁移,会灵活运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个性化的综合运用中提升能力。

在“争鸣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学校不仅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观察、小组捆绑评价,激励着学生“学”“争”“做”的探究学习过程;导学共学,资源整合、评价引导,让“争鸣”成为一种态度和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操作策略的运用,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沉淀,形成了一种课堂文化。随着“争鸣课堂”教改的深入推进,“争鸣”的理念已经拓展到学校管理、校本研修、学生课堂等领域,“争鸣”文化已成为我校各方面工作推进的动力。它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更落实在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之中。其目的在于使学校走上以打造“争鸣”文化为核心的发展之路,也即形成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科书之间的一种民主平等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种开放兼容的观点碰撞、交流研讨,一种合作互助、群策群力、携手共进的具有鲜明桥小特色的精神与文化。

(浙江省龙游县桥下小学 324400)

1.自辩

自辩是在个人完成学导学的任务后,导学单经过教师或学科组长的批改后进行的订正、反思的学习过程。

《生命的药方》自辩实录

掌握基础

学习程序:课前自己独立学习,完成基础部分,学科组长检查后,对错误或没有达到要求的及时订正改进。时间5分钟。

(1)这篇课文我已经读了( )遍,自己认为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我已经会认读这些新词:

熬汤 好转 阻止 月明星稀 闪烁 微弱

放弃 杳无音讯 抽泣 泪如泉涌

(3)我要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词语有:

(4)读了课题《生命的药方》,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科组长对本组成员的导学作业进行逐项检查,依据每个任务的要求给予学生导学作业评价:对完成优秀者给予表扬,对完成不好者督促其进行自辩。在自辩过程中,不仅要反思自己在作业完成上有哪些错误或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如:自己评价认为课文已经读得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而在学科组长检查时却读得不流利,学生要进行自辩,是否没有下功夫去好好朗读,还是朗读时注意力不集中。找到原因后,尽快弥补。通过这样的自辩活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养成好习惯。

2.组辩

在个人自辩后,对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的过程。

小学数学《起跑线》组辩实录

上课后观看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赛视频。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一组辩: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100米和200米起跑线的不同,下面由朱××同学来说说100米起跑线的位置。

生2:100米的起跑线成一条直线。

生1:下面由陈××同学来说说200米起跑线位置,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3:每个人跑200米的起点是不同的,但每相邻的2个队员之间的差距是一样的,成一条斜线。

生4:我有补充,100米的起跑线之所以成一条直线,是因为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相等的。

生5:200米起跑线之所以是弯的,是因为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不一样的,所以只能调整起跑线,使他们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一样,这样才能确保公平。

生1:谁对这个问题还有补充?

生6:我想知道200米的起跑是哪里多了出来。

生1:这样一条直线,这里就是多出来的一部分。(指着导学单上的跑道示意图)

生2:她是问哪里多出来?

生1:这里是圆周长的一半,和这条圆周长的一半的长度是不同的。(分别描出内外两圈的圆周长一半)越里面的跑弯道的时候,跑的距离越短,越外面跑弯道的距离越多。方静文,你懂了吗?

生6:经过你的讲解,我明白了。

生5:因为我们学校的跑道是200米的,所以200米比赛就是跑一圈。

生1:她认为跑200米就是一圈。跑过200米比赛的同学来说说。

生2:我来解释,200米应该说是跑了1个弯道,而不是刚刚一圈。(边说边在导学单上画,并标出终点)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组辩这个环节完全是学生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成员围绕学导学中探究过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解答疑惑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组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发言和思维是自由的,随着组辩的开展,有许多不明白的问题得以解决。

3.班辩

班辩一般是组辩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里对组内讨论的问题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对一些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在班辩中学生以学习材料或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展示过程中的思维的交织和观点的碰撞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共学活动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在汇报过程中,阐述自己的思考,汇报组内讨论的观点和想法,其他小组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见解,向汇报的小组提出质疑等。教师适时引导、呈现各学习小组将小组中未解决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交流,各个小组进行互帮互助,解决问题。

三、学做学

学做学:学生在班级共学后,针对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一些检测性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或是对课堂上辩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丰厚所得的学习过程。

操作流程:教师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或归纳概括出还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学生完成练习(寻找资料和帮助,试图解决问题→检查后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分析(判断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拓展训练(延伸到同类问题的探究)。

实施载体:展示牌。“争鸣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表现,完成练习后的成果需要通过汇报展示得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参与汇报交流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每个小组都想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展现,以便能得到更多的积分。于是摆在教师面前就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安排各个小组的汇报与展示呢?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发现利用“展示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展示牌”就是具有小组特色的书写板,每小组一块,可以是磁性小黑板(或白板),规格大小为30cm×45cm,轻便易书写,适合各组共学时进行记录、板演,更有利于展示汇报时进行现场演示。各个组可以根据本组特点对展示牌进行美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1.模仿做

这类练习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与课堂所学内容相近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

2.拓展做

这种练习是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任务,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

拓展做的“学做学”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要点之后,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应用,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时要注意准确把握练习的难易程度,简单的缺乏挑战,太难的易变混乱、产生畏难情绪,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综合做

这类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综合做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课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适当的情境中进行迁移,会灵活运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个性化的综合运用中提升能力。

在“争鸣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学校不仅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观察、小组捆绑评价,激励着学生“学”“争”“做”的探究学习过程;导学共学,资源整合、评价引导,让“争鸣”成为一种态度和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操作策略的运用,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沉淀,形成了一种课堂文化。随着“争鸣课堂”教改的深入推进,“争鸣”的理念已经拓展到学校管理、校本研修、学生课堂等领域,“争鸣”文化已成为我校各方面工作推进的动力。它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更落实在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之中。其目的在于使学校走上以打造“争鸣”文化为核心的发展之路,也即形成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科书之间的一种民主平等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种开放兼容的观点碰撞、交流研讨,一种合作互助、群策群力、携手共进的具有鲜明桥小特色的精神与文化。

(浙江省龙游县桥下小学 324400)

1.自辩

自辩是在个人完成学导学的任务后,导学单经过教师或学科组长的批改后进行的订正、反思的学习过程。

《生命的药方》自辩实录

掌握基础

学习程序:课前自己独立学习,完成基础部分,学科组长检查后,对错误或没有达到要求的及时订正改进。时间5分钟。

(1)这篇课文我已经读了( )遍,自己认为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我已经会认读这些新词:

熬汤 好转 阻止 月明星稀 闪烁 微弱

放弃 杳无音讯 抽泣 泪如泉涌

(3)我要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词语有:

(4)读了课题《生命的药方》,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科组长对本组成员的导学作业进行逐项检查,依据每个任务的要求给予学生导学作业评价:对完成优秀者给予表扬,对完成不好者督促其进行自辩。在自辩过程中,不仅要反思自己在作业完成上有哪些错误或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如:自己评价认为课文已经读得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而在学科组长检查时却读得不流利,学生要进行自辩,是否没有下功夫去好好朗读,还是朗读时注意力不集中。找到原因后,尽快弥补。通过这样的自辩活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养成好习惯。

2.组辩

在个人自辩后,对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的过程。

小学数学《起跑线》组辩实录

上课后观看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赛视频。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一组辩: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100米和200米起跑线的不同,下面由朱××同学来说说100米起跑线的位置。

生2:100米的起跑线成一条直线。

生1:下面由陈××同学来说说200米起跑线位置,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3:每个人跑200米的起点是不同的,但每相邻的2个队员之间的差距是一样的,成一条斜线。

生4:我有补充,100米的起跑线之所以成一条直线,是因为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相等的。

生5:200米起跑线之所以是弯的,是因为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不一样的,所以只能调整起跑线,使他们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一样,这样才能确保公平。

生1:谁对这个问题还有补充?

生6:我想知道200米的起跑是哪里多了出来。

生1:这样一条直线,这里就是多出来的一部分。(指着导学单上的跑道示意图)

生2:她是问哪里多出来?

生1:这里是圆周长的一半,和这条圆周长的一半的长度是不同的。(分别描出内外两圈的圆周长一半)越里面的跑弯道的时候,跑的距离越短,越外面跑弯道的距离越多。方静文,你懂了吗?

生6:经过你的讲解,我明白了。

生5:因为我们学校的跑道是200米的,所以200米比赛就是跑一圈。

生1:她认为跑200米就是一圈。跑过200米比赛的同学来说说。

生2:我来解释,200米应该说是跑了1个弯道,而不是刚刚一圈。(边说边在导学单上画,并标出终点)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组辩这个环节完全是学生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成员围绕学导学中探究过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解答疑惑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组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发言和思维是自由的,随着组辩的开展,有许多不明白的问题得以解决。

3.班辩

班辩一般是组辩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里对组内讨论的问题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对一些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在班辩中学生以学习材料或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展示过程中的思维的交织和观点的碰撞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共学活动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在汇报过程中,阐述自己的思考,汇报组内讨论的观点和想法,其他小组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见解,向汇报的小组提出质疑等。教师适时引导、呈现各学习小组将小组中未解决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交流,各个小组进行互帮互助,解决问题。

三、学做学

学做学:学生在班级共学后,针对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一些检测性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或是对课堂上辩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丰厚所得的学习过程。

操作流程:教师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或归纳概括出还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学生完成练习(寻找资料和帮助,试图解决问题→检查后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分析(判断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拓展训练(延伸到同类问题的探究)。

实施载体:展示牌。“争鸣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表现,完成练习后的成果需要通过汇报展示得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参与汇报交流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每个小组都想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展现,以便能得到更多的积分。于是摆在教师面前就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安排各个小组的汇报与展示呢?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发现利用“展示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展示牌”就是具有小组特色的书写板,每小组一块,可以是磁性小黑板(或白板),规格大小为30cm×45cm,轻便易书写,适合各组共学时进行记录、板演,更有利于展示汇报时进行现场演示。各个组可以根据本组特点对展示牌进行美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1.模仿做

这类练习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与课堂所学内容相近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

2.拓展做

这种练习是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任务,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

拓展做的“学做学”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要点之后,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应用,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时要注意准确把握练习的难易程度,简单的缺乏挑战,太难的易变混乱、产生畏难情绪,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综合做

这类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综合做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课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适当的情境中进行迁移,会灵活运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个性化的综合运用中提升能力。

在“争鸣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学校不仅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观察、小组捆绑评价,激励着学生“学”“争”“做”的探究学习过程;导学共学,资源整合、评价引导,让“争鸣”成为一种态度和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操作策略的运用,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沉淀,形成了一种课堂文化。随着“争鸣课堂”教改的深入推进,“争鸣”的理念已经拓展到学校管理、校本研修、学生课堂等领域,“争鸣”文化已成为我校各方面工作推进的动力。它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更落实在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之中。其目的在于使学校走上以打造“争鸣”文化为核心的发展之路,也即形成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科书之间的一种民主平等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种开放兼容的观点碰撞、交流研讨,一种合作互助、群策群力、携手共进的具有鲜明桥小特色的精神与文化。

(浙江省龙游县桥下小学 324400)

猜你喜欢
流利起跑线导学
品读
五行真经(9)
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我是小导游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
流利美语脱口出
重归起跑线
〔考考你〕答案: